儿童和少年品行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

儿童和少年品行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

张瑞华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医院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和少年品行障碍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29例患者资料。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护理,患者的康复率高,29例患者中已经有27例患者康复满意出院,2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结论:对患者的精心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关键词】品行障碍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0-0211-01

品行障碍是指儿童少年期反复出现的持久的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性行为,这些异常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较之儿童普遍的调皮捣蛋或少年的逆反行为也更为严重。国内调查发现发病率为1.45%~7.35%,男女之比为9:1,发病高峰年龄13岁,可能由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引起,影响儿童少年本身的学习和社会化功能、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品行障碍发展至青少年时期,可转化为青少年违法[2]。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儿童和少年品行障碍患者29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9例。患儿有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对立违抗性行为、偷窃行为。

1.2方法与结果:收集我院收治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无微不至的护理,47例患者已经恢复健康,2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

2护理

儿童的行为问题常是父母问题的反映。家庭意外事件、家庭功能失调,父母离异等不良因素均会导致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2.1护理问题

2.1.1冲动破坏患儿表现为过分好斗和霸道,残忍地对待动物和他人,严重破坏财物、放火、偷窃。

2.1.2社会功能紊乱本症基本特征是一类持久性的违抗,敌意对立、挑畔和破坏行为。蔑视成人的要求和规定,故意招惹别人,过分粗野,不合作和抵抗权威。

2.2护理措施

2.2.1首先要给家长做心理治疗,提高家长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正确认识疾病,改善家庭功能。同时向老师讲解疾病,进行训练,以协助家长在校观察患儿表现,强化在家中所取得的成绩。

2.2.2生活方面要保证患儿安全,保证睡眠,合理营养,培养良好的生活规律。从日常生活小事中都要培养患儿遵纪守法的习惯,限制其从事某些危险隐患的行为。以耐心、关爱、同情、包容的态度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信任合作。讲解疾病的性质,使患儿对自己的病态行为有正确的认识。给与支持、肯定和给予希望的语言与患儿交流,使其树立信心。

2.2.3行为矫正治疗,是直接对患儿进行治疗的方法。目的是改变患儿的不良行为,包括阳性强化疗法和惩罚疗法,在进行行为矫正技术时要注意:将精力集中在处理主要问题上;行为指令要明确而不含糊,使患儿易于理解和执行;父母、照顾者和老师要统一规则;奖罚结合,奖励的东西最好不是钱物,而是患儿喜欢而又无害的活动;对攻击行为不明显的患儿可以应用忽视技术,对患儿的病态行为不表现出情感反应,使患儿感觉得不到注意而减少负性强化。

2.2.4品行障碍儿童存在认知缺陷,可以帮助患儿学习一些交流技巧,解决问题的技巧、冲动和情绪控制等方面的技巧,在降低反社会性行为和增强正社会行为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2.2.5家庭治疗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改变家庭功能结构,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直接交流和相互支持,改变父母和儿童之间异常的相互作用方式。

2.2.6训练父母以适当的方式与儿童进行交流。采用正性强化措施奖赏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采用一些轻微的惩罚措施消退不良行为。另外,可以实施一些学校干预计划,如社会技能训练和学习技能训练计划,以改善伙伴关系,提高学习成绩,增加患儿的自尊心,进一步改善患儿的不忠行为。总之,家庭治疗与行为矫正疗法是较为有效的护理措施。同时要注意常常给这些患儿以极大的爱心。及时鼓励他们的微小进步。逐步纠正心理偏异,根据其爱好与兴趣循循善诱,将兴趣引导到有益于身心的方面来,使心理健康发展。

2.2.7儿童品行障碍的形成有较长的发展过程,它的产生具有生物性的基础,但各种社会心理因素作用更为明显。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温床,正确的管教方法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催化剂。作为父母需为儿童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要使自己成为儿童尊敬与模仿的对象,避免发生家庭冲突。出现家庭矛盾时要以正确的方法解决,让儿童感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父母要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和思想交流关系,以便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儿童发生的危机,对于此病预防得愈早效果愈好。

3讨论

儿童和少年品行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反社会行为: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或伤害,故意纵火,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经常撒谎、逃学,离家出走,不顾父母劝说,在外过夜,参与社会上的犯罪团伙、从事犯罪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侵犯和攻击他人的行为,可以表现为躯体攻击或言语攻击。2~3岁时的攻击行为表现为暴怒发作,屏气发作,吵闹,以后渐变为违拗和拒绝服从,在幼儿园好推拉或动手打其他小孩,学龄期攻击行为明显化,言语伤人,打架斗殴,课堂上骚扰别人,恃强欺弱,不受集体欢迎,易遭老师或其他家长的投诉;对立违抗性行为:指对成人,尤其是对家长的要求或规定不服从,违抗,暴怒好发脾气,喜欢怨恨责怪别人,好记仇或心存报复与成人争吵。偷窃行为:偷拿行为往往始于学龄期,经常偷拿同学的学习用具或钱物,走到哪偷到哪儿,甚至偷些无意义的物品,在家偷拿父母的钱,或把家里的东西往外拿[1]。

参考文献

[1]徐翠青,张静;儿童孤独症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年02期.

[2]本报记者马兰;品行障碍儿童身心健康的大敌[N];工人日报;2001年.

标签:;  ;  ;  

儿童和少年品行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