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劳伦斯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虹》,劳伦斯,反生态主题,工业化
劳伦斯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田欣玉[1](2019)在《劳伦斯小说《虹》之反生态主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该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小说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的分析、对其写作技巧等方面,对劳伦斯作品中体现的反生态思想关注较少。劳伦斯在《虹》中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带来的英国社会历史的巨变。文章通过挖掘作品中的反生态主题,对《虹》进行再一次深刻的解读。在当今生态危机日趋恶化的形势下,分析劳伦斯在《虹》中所表达的反生态主题有助于人类重新认识自然,从而推动人类探索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20期)
丁礼明[2](2019)在《劳伦斯小说疾病话语的隐喻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医学对流行病发生的解释由于地域区分和文化差异呈现出不同的表达形态。历代文人贤哲对这些复杂的医学问题研究虽然角度各异,但都有所建树。美国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疾病隐喻"的理念。桑塔格认为,如果结合病理知识和文化特征我们会发现,特定时代都会有肺结核、癌症和心脏病等标志性和地方性流行病的发生。从文学视野看这些疾病话语可以视作个体性格和文化特征的象征符号。借助劳伦斯小说疾病话语的隐喻研究,读者可以理解桑塔格道出该理念的文化实质和真实意图。(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郑琪[3](2019)在《对自然人性的共同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工业化和资本主义文明逐渐以摧枯拉朽之势瓦解了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国内外无数学者试图在现代文明中构建一个理想社会,人类身居其中可以身心健康、自然地发展。戴·赫·劳伦斯和沈从文分别是中英文坛的重要作家。二者在创作背景、个人经历、形象建构及在国别文学史上的接受过程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通过对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梳理,作者发现在中英不同的文学语境中,劳伦斯和沈从文有着共同的创作主题——追求自然人性。基于文本细读和社会文化背景分析,本文将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两性关系的和谐、本真自我的和谐这叁个层面探讨两位作家在对自然人性的追求中存在的同和异,并在异同点的比较中着重挖掘他们在这一主题上展现的共通性,进而拓宽关于两位作家比较研究的视野。本文第一章对比分析两位作家塑造的非自然人与自然人的形象,并指出在他们的创作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同途径;第二章着重探讨两位作家一致颂扬的自然性爱的叁层内涵意义;第叁章深入挖掘两位作家对于人类本真自我的叁个阶段的探索。结论部分揭示受共同的世界文化的影响,戴·赫·劳伦斯与沈从文在创作中有着共同的诗心与文心,并指出他们的共通性在于都认为通往自然人性的必经之路是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而自然人性最强有力的表现就在于自然性爱,探寻自然人性的最终落脚点是要实现本真自我的觉醒及其对个体生命局限的超越。由于所属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两位作家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沈从文试图用自然人性的力量强健国民性格,实现民族再造;劳伦斯则希望以此唤醒英国人的血性意识,平衡现代社会的两性关系。但终究他们都是寄望于激活自然人性,给个体注入强大的力量,以抗衡现代文明带来的异化压力,这体现了两位作家对民族、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胡英[4](2018)在《论D·H·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自然人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处于自然人性与社会人性选择的两难境地。从讨论自然人性的角度来看,劳伦斯的短篇小说可以分为以下叁类:首先,通过描述英格兰现代社会中对于自然人性的压抑,揭示现代文明的反自然本质;其次,通过展现深埋人们心底的自然人性的苏醒过程表达其对自然人性的美好向往;最后,通过隐喻等手法探讨人们的自然天性如何抛弃现代社会扭曲人性的束缚并与之进行较量,昭示着自然人性获得胜利的理想状态。(本文来源于《安顺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胡春媛[5](2018)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关乎风与月——劳伦斯小说与张爱玲小说的景物描写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劳伦斯和张爱玲两位知名作家在作品中都对景物描写情有独钟,不吝笔墨,景物描写为两人作品添色不少。本文从两位作家的小说作品分析入手,比较研究两人景物描写的异同。两位作家都喜欢在作品中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发展、深化小说主题。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不同,两位作家在具体进行景物描写时表现为具有不同的文化意蕴;在使用同样的意象时有时显示不同的象征意义;同时,两人又用景物描写来体现不同的两性观念。总之,景物描写在两位作家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7期)
赵文花[6](2018)在《劳伦斯墨西哥题材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备受争议的一位作家。T.S.艾略特称其为性爱小说家,伟大的批评家F.R.利维斯认为这是一种谬见。学术界将研究重点放在劳伦斯前期小说上,忽视了劳伦斯后期的作品研究,本文旨在研究劳伦斯后期创作的墨西哥题材小说,并结合现代主义理论,深入挖掘劳伦斯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成就。论文首先定义了什么是墨西哥题材小说,它的范围包括哪些。通过分析墨西哥题材小说女性形象的共性,揭示出她们对现实的不满和自我的迷芒。劳伦斯深入研究她们的思想与心理,探索完整人性复归所需要的爱和信仰。劳伦斯不仅关注人性还将文明作为研究的重点。欧洲文明的衰落使劳伦斯对传统的信仰体系产生怀疑,他在批判欧洲文明的同时对美洲这种“他者”文明产生向往,企图在墨西哥建立自己的“拉纳尼姆”。劳伦斯墨西哥题材小说不仅在思想上有新的探索,在艺术上也有新的成就——独特的选材、独特的表达、独特的象征。(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8)
罗潇[7](2018)在《绘画与劳伦斯长篇小说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劳伦斯是现代主义作家中极具个性的一位。他关注人的本能、直觉,创作出心理探索与社会批判相结合的现代主义小说。而劳伦斯独特文学风格的形成与作者的绘画经历有直接关系。故本文以绘画与劳伦斯的长篇小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文学中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探讨绘画对于劳伦斯长篇小说的影响。在具体分析中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内容、主题、文体风格的转变与形成叁个方面深入挖掘绘画对劳伦斯文学创作的影响,尝试揭示不同流派的绘画因素与文学语言、风格之间的深层关联,为研究劳伦斯的文学作品提供一个新的切入角度和途径。本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即论文的第一章,该部分探讨劳伦斯绘画与其长篇小说在内容与主题上的共通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的相互呼应,可以在劳伦斯的小说中找到与绘画相对应的场景;二是主题具有共通性,可以在劳伦斯的小说中找到与绘画相通的主题,分别是“肉身成道”、“性的和谐”和“天人和谐”。这体现了绘画与劳伦斯小说创作之间最直接的关系。第二部分即论文的第二、叁章,主要探讨绘画因素对劳伦斯小说创作技法的影响。第二章主要探讨环境描写中的绘画因素:一是运用英国传统风景画手法中的色彩、光线和构图来描画乡村风光;二是运用光影技巧和对比色描画乡村和城市的差别;叁是运用表现主义手法来描绘带有主观情感的环境。第叁章则主要探讨人物塑造中的绘画因素:一是运用色彩的象征意义来刻画人物形象。二是运用表现主义绘画技巧来描写人物的非理性心理,表现人物的“血性”本质。第叁部分即论文的第四章,该部分在小说技法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绘画对劳伦斯小说风格的影响。不同绘画流派的创作技巧的使用,从历时角度看促进了劳伦斯小说创作从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从共时角度看促成了劳伦斯在现代派小说家当中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劳伦斯的心理小说与同时期的意识流小说不同,既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风格又保留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小说中对主观意识的细腻捕捉与客观环境的精准描述相互交织,相得益彰,使其小说在世界文坛中大放异彩。结语部分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分析了劳伦斯小说受到绘画因素深度影响的原因,并从绘画角度阐释劳伦斯长篇小说创作的意义及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王楠[8](2018)在《劳伦斯后期“朝圣小说”的“拉纳尼姆”主题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4—1930)是20世纪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作家之一,是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家。劳伦斯一生共创作了 12部长篇小说、70多部中短篇小说、近千首诗歌、8部戏剧,以及数量惊人的游记和书信,大量的关于政治、哲学、历史和艺术的论文和评论,此外还有1部绘画作品。劳伦斯是世所公认的小说家,小说是他创作的主要形式,体现了劳伦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对两性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自我的反思。到目前为止,他的作品仍然被世界文坛广为重视。1920年至1925年是劳伦斯离开英国漂泊和寻觅的时期,是追寻“拉纳尼姆”的朝圣之旅,这趟旅程在劳伦斯返回欧洲大陆后宣告结束。对于劳伦斯的创作而言,这是其创作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被称为“朝圣小说”。“拉纳尼姆”(Rananim)一词取自于朋友科特连斯基哼唱的一首希伯来歌曲,意指“青春、生机勃勃、或欣欣向荣”。对“拉纳尼姆”的寻觅不仅表现在劳伦斯的世界漫游,还表现在小说创作中,“拉纳尼姆”是劳伦斯小说创作尤其是后期“朝圣小说”中的重要主题。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分为四大章。绪论部分从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叁个方面来展开。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一般将劳伦斯的“拉纳尼姆”视为其社会理想、心理“情结”等,将重点放置于研究“一战”时期的劳伦斯,对后期“朝圣小说”的整体把握不足,在研究中运用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有社会学、神话-原型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专着和一篇论文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和批评方法对劳伦斯后期“朝圣小说”中的“拉纳尼姆”主题进行多重深度阐释。本文综合运用比较文学、文本细读、女性主义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等批评方法,从社会学、哲学和宗教学角度对劳伦斯后期朝圣小说中的“拉纳尼姆”主题进行多重阐释,并探究“拉纳尼姆”主题产生的深层原因。第一章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拉纳尼姆”是劳伦斯的理想国。首先,劳伦斯希望在现实中找到一块理想之地:天然的水域阻隔着工业文明的侵害,受到保护的土地充满着自然原始风情,温暖宜人的环境给土地上的生灵提供自由的生长环境。新墨西哥州的陶斯和墨西哥的查帕拉湖符合上述条件,令他一度认为“拉纳尼姆”成真了。可他忽略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在这些地方无法产生创作灵感,他在漂泊时期并没有找到“拉纳尼姆”,只好将“拉纳尼姆”放入创作中去实现。其次,劳伦斯认为社会变革要从个人开始,并尽量简化社会结构。所以,在劳伦斯的社会网络中有两种核心关系:领袖与民众、男性与女性。在这两种关系中详尽阐释了他对理想社会的看法:每个人都是为了找回完整自我、构筑充满生命力的社会而聚集在一起的,这个社会就是劳伦斯所向往的乐土——“拉纳尼姆”。第二章从哲学角度来看,“拉纳尼姆”体现了劳伦斯的原始主义倾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疏离,而人类的本能与自然息息相关,要找回人的本能就要重新建立和自然的联系,回归自然。劳伦斯认为自然是有灵性的,每一处土地都能孕育出独特的文化。所以,拯救现代人灵魂的第一步就需要响应“地域之灵”的召唤,回归原始自然。此外,劳伦斯和尼采一样对西方传统理性——“认识你自己”充满怀疑,他认为现代人的大脑(精神)过于发达,导致人异化为非人,要拯救人的灵魂就需要通过宣扬“血性意识”和张扬性来回归下部自我,回归人的生命本源。只有每个人都接续了原始生命力的火种,才能成为完整的人,才能找到心中的“拉纳尼姆”。第叁章从宗教学角度来看,“拉纳尼姆”体现了劳伦斯的性宗教。“拉纳尼姆”凝结着劳伦斯对宗教的思考,包括他对血肉的信仰以及他将性作为其救世之途。所以,他的宗教信仰一方面批判和继承基督教上帝信仰,另一方面借鉴和吸收了原始宗教内涵,在二者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新的神学信仰。神圣的性爱是他的救世良方,性在他看来是伟大的神,在他的作品中性的地位是超然的,不管是异性之爱还是同性之爱,都是个人和社会新生的唯一途径。第四章探讨“拉纳尼姆”主题在劳伦斯的创作中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社会原因主要有““一战””前后英国文学对未来的构想、20世纪原始主义的回归以及20世纪宗教救赎意识;个人原因主要有劳伦斯的“拉纳尼姆”情结、劳伦斯受非理性思潮的影响、劳伦斯的家族宗教传统和劳伦斯的“性宗教”以及劳伦斯个人对“归属感”的渴望。结语部分通过对后期“朝圣小说”中“拉纳尼姆”主题的多角度解读,笔者认为劳伦斯第叁阶段是他创作的深化而不是转折。这一阶段不仅延续了前期创作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思想内涵的丰富和艺术手法的创新上奠定了后期创作的基础。“拉纳尼姆”主题具有内在矛盾性,极具张力,从其解读我们也可以看到劳伦斯的思想和创作留给后人无数的思考和阐释空间。(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高杨[9](2018)在《人文主义视域下劳伦斯中短篇小说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小说家之一,但是他也由于其作品大胆而真实的性描写而饱负争议。劳伦斯去世叁十年后,人们才逐渐从他的作品中挖掘出真实内涵。劳伦斯在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机械文明对人类血性和肉体的戕害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出版了多部与之相关的作品,着有10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学术界一直以来大多侧重于研究其长篇小说,对他的中短篇小说则明显不够重视。事实上,劳伦斯的中短篇小说不仅主题鲜明,短小精悍,其观察生活的才能更是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突出体现,所以不少评论家认为劳伦斯在这种文学体裁中同样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F·R·利维斯就曾在《劳伦斯与艺术》(1956)中评论劳伦斯的中短篇小说“多数炉火纯青,富有创造性”。基于此,本课题以劳伦斯中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以主题研究为切入点,对其作品进行了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细致探讨。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语叁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一方面简要介绍了劳伦斯的生平及其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国内外劳伦斯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简要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劳伦斯生活背景下的英国人文主义传统,以及这种传统对其作品所产生的影响。论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作品中男女的爱情关系,介绍了工业革命背景下男女恋爱关系与夫妻关系的对立与扭曲。在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失去了理性的自控,进而互相报复与伤害。劳伦斯通过两性关系间的对抗揭示了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戕害。第二章探讨亲情主题和角色意识。论文根据家庭关系的划分分别从亲子和兄弟姐妹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主要论述在机械文明的影响下,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如何由相互扶持到发生异化的。通过对这两种家庭关系的分析,本文具体阐释劳伦斯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以及对重建人与人和谐关系的渴望。第叁章解读作品中的生态意识。本章以生态批评的视角切入,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叁方面详细论述了劳伦斯的生态自然观。通过对《太阳》、《英格兰,我的英格兰》等作品的分析,本文阐述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和由此人们所扭曲的人性,分析了劳伦斯所认为的正确生态观和其在部分中短篇小说中的体现。最后指明劳伦斯为解决文明社会生态问题而开出的药方,即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只有善待自然,亲近自然,才能获得精神与灵魂的解脱,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第四章分析文化冲突。本文主要论述传统文明与工业文明碰撞背景下的劳伦斯作品中的文化交融和碰撞。根据人们对自然的亲近程度,劳伦斯笔下的人物可以分为属于传统文明的“自然人(更偏爱于隐居乡村)”和属于工业文明的“文明人(热爱大城市文化)”。通过这两种人的对比,劳伦斯鞭挞了人们的追名逐利,拜金庸俗,批判了居于城市中心的高层人士冷漠乏味。他们失去了“自然人”的活力,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本文在这章旨在从文化层面上阐明人类在金钱利诱下的的心理扭曲和精神异化。结语部分归纳了四个主题,即劳伦斯的中短篇小说饱含着对人性的追寻和探讨。他不仅揭露了社会现实,谴责了工业文明,更是用各个丰富写实的作品试图唤起人类对现实的思考。其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引发人们无尽的思考和探索。(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0)
向恒[10](2018)在《劳伦斯小说“矿乡”书写中的性别与阶级》一文中研究指出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小说家,他的小说自问世起便在国内外受到持续关注。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他在小说中对性爱的大胆描写,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逐渐发现劳伦斯的小说中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于是他们开始从多个角度对他的小说进行研究。梳理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学界对劳伦斯小说中“矿乡”书写的研究并不多,从性别与阶级角度来研究的则更少。通过仔细研读劳伦斯小说笔者发现其中确实存在大量关于性别与阶级的讨论。因此,本文从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等小说中的“矿乡”书写入手来分析其中涉及的性别与阶级问题。劳伦斯在小说中展现了他对矿乡中性别状况的思考,同时也揭露了矿乡中存在的阶级差异。就矿乡中的性别而言,家庭空间中性别斗争不断,公共空间性别隔离严重。就矿乡中的阶级状况而言,矿乡中的阶级状况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跨阶级的婚恋悲剧、资产阶级住宅与工人阶级住宅、矿场中劳动异化以及人本质的异化、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下的矿区学校。总而言之,劳伦斯小说中的“矿乡”书写充满了性别、阶级与权力的痕迹。因此,论文着重分析矿乡的这几个方面,力图再现英国当时社会中的性别与阶级状况,警醒世人应当努力追求自我与他者的完整性。具体如下:第一部分:劳伦斯小说中的“矿乡”与性别。这部分涉及到“矿乡”中的家庭空间与性别以及公共空间与性别两个方面。家庭空间中的性别具体表现为:一是矿工家庭中的控制权争夺大战。其最终结果是男性“游离”于家庭氛围之外,女性也呈现出一种“在家中”的状态;二是社会公共空间中的性别表现为矿工妻子们的活动空间几乎限制在集市和教堂,矿工们主要活动于酒馆、矿井。文中将分析这些空间对于女性或男性的意义所在并解释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虽然部分矿工家庭女性在家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实际上在劳伦斯时代社会底层女性的地位较之劳伦斯之前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第二部分:劳伦斯小说中的“矿乡”与阶级。“矿乡”中的阶级状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跨阶级婚恋中产生的阶级矛盾与冲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儿子与情人》中的莫瑞尔与格特鲁德、《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猎场看守麦勒斯与男爵夫人、《恋爱中的女人》中的煤矿主杰拉德与厄秀拉。小说中这样的婚恋大多是悲剧性的,究其原因,正如劳伦斯所说:阶级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二是住宅与阶级划分。表现在住宅本身及其周边环境、内外装饰、住宅与疾病等方面。叁是矿场与阶级。这里的阶级主要与权力结合在一起,而这种权力来源于对社会资源的占有,表现为劳动异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四是学校与阶级。小说中展现出来的主要是矿区中的学校在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下的状况。第叁部分:“矿乡”书写与英国社会。这一部分主要是结合上文对劳伦斯小说“矿乡”中性别与阶级的分析,参照劳伦斯之前英国的社会状况,试图再现劳伦斯时代英国社会的性别与阶级状况。同时,通过对矿乡中两性以及各阶层人的生存状况的揭露,呼吁人要追求自我与他者生命的完整性。结语部分:通过对“矿乡”中性别与阶级的分析,得出在普遍状况下的一些新情况。(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3-20)
劳伦斯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医学对流行病发生的解释由于地域区分和文化差异呈现出不同的表达形态。历代文人贤哲对这些复杂的医学问题研究虽然角度各异,但都有所建树。美国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疾病隐喻"的理念。桑塔格认为,如果结合病理知识和文化特征我们会发现,特定时代都会有肺结核、癌症和心脏病等标志性和地方性流行病的发生。从文学视野看这些疾病话语可以视作个体性格和文化特征的象征符号。借助劳伦斯小说疾病话语的隐喻研究,读者可以理解桑塔格道出该理念的文化实质和真实意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劳伦斯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田欣玉.劳伦斯小说《虹》之反生态主题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9
[2].丁礼明.劳伦斯小说疾病话语的隐喻解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
[3].郑琪.对自然人性的共同追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4].胡英.论D·H·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自然人性[J].安顺学院学报.2018
[5].胡春媛.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关乎风与月——劳伦斯小说与张爱玲小说的景物描写比较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6].赵文花.劳伦斯墨西哥题材小说研究[D].青岛大学.2018
[7].罗潇.绘画与劳伦斯长篇小说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8].王楠.劳伦斯后期“朝圣小说”的“拉纳尼姆”主题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18
[9].高杨.人文主义视域下劳伦斯中短篇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8
[10].向恒.劳伦斯小说“矿乡”书写中的性别与阶级[D].西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