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民认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认知层次,失地农民,保障行为响应,分布式认知理论
农民认知论文文献综述
吴萌,任立,甘臣林[1](2019)在《认知层次对失地农民保障行为响应的影响——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集中的趋势不可逆转。对于失地农民而言,土地保障功能的缺失,必然引起其他保障方式的代偿效应。而农户在进行保障行为决策时所表现出的主观偏好可以被定量描述为保障行为响应。本文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分析框架,结合武汉城市圈典型农村地区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失地农民保障行为的认知基础和行为响应展开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失地农民的保障行为响应受到认知层次的显着影响,"地域力""文化力"和"个人力"分别是影响农户保障行为响应的主要、重要和有效认知层次;政策型保障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储蓄型保障在农村地区仍发挥重要功能,市场型保障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本文来源于《调研世界》期刊2019年11期)
汪菁,沈艳,刘孝斌[2](2019)在《农民和基层政府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研究——基于湖州市安吉县天子湖镇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的"叁农"工作实践表明,农民和政府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关键力量,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关于"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都已经达成共识。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仍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推进机制。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各地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通过改革创新使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焕发出新(本文来源于《江南论坛》期刊2019年10期)
李发根[3](2019)在《观念与阐释:小农政治认知与转型期江南农民离村的叙事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农社会是专制统治的基础,专制权力进一步塑造并强化了小农社会。这种社会形态成为传统社会统治阶级乡村政策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诉求。集中表现为:通过政治权力将农民束缚、分散于土地之上,以强化对人力、物力资源的控制,防范农民被"他者"组织动员。从而使得传统中国社会长期停留于农业时代,小农观念植根于社会思维之中。到了近代,特别是19世纪末期至全面抗战前夕,伴随着工业文明影响之全球化现象的出现,在比较利益下,农民大量离村转向城市工商业。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时关注江南乡村的学者在叙事中几乎将这一进步现象视为乡村危机之因应,他们的相关主张在本质上与小农政治诉求异曲同工,是逆时代潮流以回归人身依附关系为特征的传统社会。(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何培培,张俊飚,何可,曾杨梅[4](2019)在《认知型社会资本与农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以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将分散的农民纳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环境管理模式的转型与创新。[方法]在梳理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农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运作逻辑的基础上,基于四川省崇州市的调研数据,利用多项Logit模型,以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为例,对比分析个体与村域层面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农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认知型社会资本能够解释农民秸秆处理方式的差异。个体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农民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的选择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村域认知型社会资本的负向影响则不显着。就个体层面而言,制度信任、规范和亲环境价值观均显着促进农民采用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而合作愿景的影响则显着为负。就村域层面而言,公共信任和亲环境价值观均显着负向影响农民的秸秆还田行为,而规范的影响则显着为正。[结论]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农民秸秆处理方式的选择差异具有强大解释力,能够有助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缓解。(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9年08期)
李珍[5](2019)在《工业化背景下农民的环境健康风险认知与应对——以南京市北部H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京市北部H村为例,介绍了村民在面对乡村工业污染加重状况时的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过程,分析了村民环境健康风险认知滞后的主要原因有农民自身局限、污染信息封锁、制度建设缺乏等;并进一步对村民环境健康风险应对行为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3期)
郭如良,刘子玉,肖嘉琳,翁贞林[6](2019)在《社会资本、政策认知与农民职业化意愿——基于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调查数据的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根据江西省556位"一村一大"农民学员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社会资本与政策认知对"一村一大"农民学员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家庭人口留村比例"和"常联系朋友个数"表征的关系资本与政策认知对"一村一大"农民学员的职业化意愿有显着正影响,而社会资本中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对"一村一大"农民学员职业化意愿的影响未能通过显着性检验。为此,政府部门在采取措施引导"一村一大"农民学员成为新型职业化农民时,应重视社会资本和政策认知的影响,以更好地发挥"一村一大"农民学员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农林经济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静,王婷,曾颖,谭凌云[7](2019)在《关于南充市农民对“农村淘宝”认知态度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调查南充市农民对农村淘宝的认知态度,了解农村淘宝的现状,对此地区农村淘宝所呈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方法:通过逐村走访随机发放纸质问卷的形式,对南充市的农村居住人口进行实地调查,回收问卷,通过问卷得到数据结果,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结果:多数被调查者对农村淘宝呈信任态度,并支持大学生回乡创业;存在发展规模偏小,双向流通功能只有"网货下乡"较为普遍;村民建议农村应与互联网更好地进行联系,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农村的措施,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结论:当地农村淘宝较为普遍,是农村人民与现代化网络社会相连接的桥梁,能为当地的脱贫攻坚做出贡献,但还需要一定努力。(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14期)
邵爱国,韦洪涛[8](2019)在《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参与决策的认知原型研究——基于代表性启发式的情境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情境技术开展实验研究,以确定失地农民认知系统中是否存在影响自身再就业培训参与决策的原型。研究结果表明,失地农民的认知系统中确实存在"再就业培训参与者"的原型,该原型有关性别、年龄和受教育水平叁个方面的刻板印象(典型特征)会影响失地农民进行再就业培训参与决策。因此,对于政府再就业培训公共服务部门及再就业培训机构而言,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代表性启发式的作用机制来提升再就业培训工作的效能;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帮助失地农民规避因使用代表性启发式的认知策略而出现的各种决策偏差。(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孜[9](2019)在《政策认知、制度信任对农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政策接受者的角度,研究政策认知、制度信任对农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文章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创新点及内容;第二章是理论综述,分别对核心概念进行详细综述,在基于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梳理创业政策、制度信任、创业意愿叁者之间的关系;第叁章是研究假设,根据相关理论提出叁个假设,并依据假设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模型;第四章是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本章首先阐述了控制变量、政策认知、制度信任和创业意愿的测量方法,其次介绍了问卷发放的的对象与数据收集的过程;第五章是假设检验,主要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的方法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讨论;第六章是结论与建议,主要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验证了假设,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农民大学生对各级政府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对政府的信任度以及对各级政府落实创业政策的信任程度比较高;农民大学生对地方政府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要高于对省级及以上政府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但是在对政府落实创业政策的信任程度上,农民大学生却更加信任中央和省政府。第二,不同性别的农民大学生在政策认知及政府信任方面并无显着差异,但对各级政府落实创业政策信任程度上具有差异,男性对各级政府创业政策落实的信任要高于女性;相对于普通农民大学生而言,具有干部职务的农民大学生更熟悉创业政策,也更加信任政府;从年龄上来看,41岁及以上的人群比年轻的人群更熟悉各级政府创业政策,更信任政府和对创业政策的落实。第叁,政策认知对农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农民大学生对政府的信任和对政府落实创业政策的信任程度越高,他们的创业意愿越强;信任政府在政策认知和农民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信任创业政策落实在政策认知和农民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一是更加合理的推进创业政策;二是优化政策宣传策略;叁是稳固与提升制度信任;四是强化关键政策的落实。(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安海燕,黄大佳[10](2019)在《农村土地经营权融资:农民认知与参与意愿》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认知理论和全国农地融资试点地区852份入户问卷数据,运用Logit模型探讨农民土地经营权融资认知对参与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量农民认知滞后于制度的变化,有39%的农民处于认知协调(其中36.66%为无偏差认知协调、2.34%为偏差认知协调),22%的农民处于认知失调,39%的农民处于认知无关状态。与认知无关组相比,无偏差认知协调显着正向影响农民参与意愿,认知失调则显着负向影响农民参与意愿。由此可知,农民相关联多场景认知体系越协调,越能及时跟进制度的调整,就越倾向于利用新制度。(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农民认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期的"叁农"工作实践表明,农民和政府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关键力量,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关于"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都已经达成共识。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仍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推进机制。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各地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通过改革创新使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焕发出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民认知论文参考文献
[1].吴萌,任立,甘臣林.认知层次对失地农民保障行为响应的影响——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调研世界.2019
[2].汪菁,沈艳,刘孝斌.农民和基层政府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研究——基于湖州市安吉县天子湖镇的调查分析[J].江南论坛.2019
[3].李发根.观念与阐释:小农政治认知与转型期江南农民离村的叙事悖论[J].人文杂志.2019
[4].何培培,张俊飚,何可,曾杨梅.认知型社会资本与农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以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
[5].李珍.工业化背景下农民的环境健康风险认知与应对——以南京市北部H村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9
[6].郭如良,刘子玉,肖嘉琳,翁贞林.社会资本、政策认知与农民职业化意愿——基于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调查数据的实证[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
[7].陈静,王婷,曾颖,谭凌云.关于南充市农民对“农村淘宝”认知态度的调查[J].科技经济导刊.2019
[8].邵爱国,韦洪涛.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参与决策的认知原型研究——基于代表性启发式的情境实验[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王孜.政策认知、制度信任对农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D].南华大学.2019
[10].安海燕,黄大佳.农村土地经营权融资:农民认知与参与意愿[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