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极性和表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表面活性剂,非极性有机溶剂,直接溶解法,反相复杂聚集
非极性和表面论文文献综述
赵剑曦,顾攀攀,曾慧,邓生禄[1](2019)在《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的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总结了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复杂反相聚集的研究进展。首先突破了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油)中溶解的难题,通过设计合成大头基的新表面活性剂,或引入合适添加剂使之与表面活性剂头基相互作用,由此增大头基有效尺寸,这些均能有效促进表面活性剂形成核-壳完整的聚集体,进而带动表面活性剂分散(溶解)在非极性溶剂中。基于聚集体带动溶解的思路,建立了制备表面活性剂/油均相溶液的直接溶解方法,讨论了制备方法的关键要素,它比文献常用的甲醇预溶解法方便且有效。列举了若干典型的表面活性剂/环己烷均相体系,以此评述了聚集体带动溶解的方法,也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反相聚集形貌,讨论了表面活性剂头基尺寸对聚集结构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赖润晨[2](2018)在《非极性溶液中高质量CdSe纳米晶生长过程表面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于前体的溶液化学合成中,纳米晶的生长规律与经典结晶学中成核理论所预测的相距甚远。前体和表面参与的化学反应对纳米晶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可能是揭示其机理的关键之一,然而对其的定量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其中对生长阶段的研究更寥寥无几。纳米晶的几何尺寸处于从分子到核、再到宏观可观测单晶的过渡区——结晶学最关键、最难以研究的尺寸范围。尺寸处于量子限域效应范围内的溶液半导体纳米晶(量子点)提供了独特的定量探测手段,可以准确地给出纳米晶的尺寸信息;通过选取合成方法和表面配体,人们也可通过简单的测量手段获取丰富的纳米晶表面信息。因此,量子点是难得的研究晶体生长的模型体系。我们首先设计了 一种用于实现CdSe种子量子点外延生长的循环生长策略。在胺—十八烯(ODE)溶液中,使用与标准反应体系相似的前体和反应条件,每次只允许溶液中有一种前体存在(阳离子前体或阴离子前体),前体与量子点表面异种原子的反应使量子点表面生长上一层原子层,反应结束后将量子点与前体溶液分离,进行下一步反应。经过几次循环生长得到的CdSe量子点具有与直接合成量子点相同的晶型和结晶性,说明这种合成框架可以用于研究CdSe量子点生长过程的表面反应。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得以研究CdSe量子点表面原子与溶液中异种原子前体的反应,避免了实际合成体系中共存的阴阳离子前体为机理研究带来的干扰。在上述循环生长策略中,CdSe量子点经历了叁种不同类型的表面半反应,分别称之为初始半反应、硒表面半反应和镉表面半反应,后两者构成了 CdSe量子点的重复生长循环。初始半反应和镉表面半反应都发生于CdSe量子点表面配位的羧酸镉与硒前体溶液之间,两者的区别在于量子点的表面原子构型和粒子形貌;硒表面半反应发生在表面硒原子富余的量子点与镉前体溶液之间。我们使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等基本表征手段对CdSe量子点生长过程中的表面反应进行了定量的系统研究。在生长循环发生之前,羧酸镉配位的CdSe种子与活化的硒前体发生初始半反应,在量子点表面实现硒原子富余。在这个半反应中,实验确定了叁个基元步骤;硒表面半反应和镉表面半反应则都包含量两个基元步骤。硒表面半反应的两个基元步骤表现为平行反应动力学,而镉表面半反应必须使用两个一级反应的连续反应模型才可以得到定量解释。对这几个基元步骤的温度相关研究表明,它们有着差异巨大的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其中,硒前体与量子点表面羧酸镉结合并使羧酸根脱离表面的这一步,也就是镉表面半反应的第一个基元步骤,具有最大的活化能,可能是CdSe量子点生长过程中的决速步。这个决速步的存在可能是晶体形成过程中成核比生长容易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9-20)
秦苗,王红艳,王聪,董楠,刘瑞麟[3](2018)在《羟乙基对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聚集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对其在非极性溶剂中聚集行为的影响,采用碘光谱法和水增溶法测定羟乙基取代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羟乙基二甲基溴化铵(C12HDAB)和十二烷基甲基二羟乙基溴化铵(C12DHAB)在不同配比的正丁醇/正庚烷有机溶剂中的临界反胶束浓度crmcI和crmcw,探讨羟乙基对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聚集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溶剂环境中,头基上含有一个羟乙基的C12HDAB的临界反胶束浓度大于含有两个羟乙基的C12DHAB的临界反胶束浓度;使用碘光谱法测出的crmcI略小于水増溶法测出的crmcw;表明,表面活性剂头基上的羟乙基之间易形成氢键,削弱了它们头基间的静电排斥作用,有助于反胶束的形成。另外,増加体系正丁醇的含量,可增大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导致临界反胶束浓度crmcI増大。(本文来源于《宿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水利飞,邓九旺,郭守恒,朱萃[4](2016)在《非极性电缆绝缘材料表面打标技术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现有喷墨打标技术在非极性电缆绝缘材料表面打印标识代码的困境,对非极性电缆绝缘材料相关打标技术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此次研究,表明激光打标技术是解决电缆行业内非极性电缆绝缘材料表面打标难题有效方法,且该技术具有打标效果良好、生产效率高的特点。可以预计,经推广后激光打标技术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期刊2016年03期)
齐超,欧乐明,邱章伟,李文涛,张鹏羽[5](2015)在《不同种CMC对两种非极性矿物表面的抑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滑石和辉钼矿具有相似可浮性,辉钼矿和滑石的浮选分离成为回收滑石型钼矿中钼的关键.文中研究了不同种羧甲基纤维素(CMC)对于滑石和辉钼矿的不同抑制能力,探明了CMC的特性和不同生产原料对于其抑制滑石和辉钼矿能力的影响,为选取更高效浮选分离滑石和辉钼矿的CMC做出了探索性研究.(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期刊2015年06期)
欧乐明,齐超[6](2015)在《非极性表面矿物滑石与辉钼矿浮选分离中的多糖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糖作为非极性矿物表面抑制剂应用非常普遍,但关于其抑制机理和影响其抑制的因素研究还未完善。将国内外有关采用糊精、羧甲基纤维素(CMC)、木质素磺酸盐及古尔胶抑制滑石和辉钼矿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多糖抑制剂抑制非极性表面的研究进展,并从浮选分离滑石和辉钼矿的角度分析了这4种有机抑制剂对这2种矿物抑制的影响因素和抑制效果。研究表明,多糖的抑制效果不仅与矿浆的p H值、离子强度和离子种类有关,还与多糖分子的特性有关;在2种矿物的浮选分离方面,除了木质素磺酸盐能够高效率地分离滑石和辉钼矿外,十二烷在辉钼矿表面的吸附可有效阻止木质素磺酸盐的吸附,使木质素磺酸盐也可能成为滑石和辉钼矿有效分离的抑制剂;多糖对2种矿物的抑制不能仅从吸附量方面阐释,更重要的是多糖吸附层的特性;关于多糖的吸附机理则存在争议,主要有疏水力论、静电力论、化学力论、氢键和羟基作用论,或它们的综合作用论。(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5年05期)
赵剑曦[7](2015)在《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的复杂反相聚集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综述总结了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复杂反相聚集体的研究状况,可见反相蠕虫胶束和反相囊泡的构筑基本上依赖卵磷脂,偶尔利用某些衍生物或AOT,所有这些两亲分子都可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合适的分子几何形状是获得反相蠕虫胶束和反相囊泡的基本要求。Raghavan小组创新的溶液制备方法使简单无机盐成为有效的分子几何调节剂,扩展了反相蠕虫胶束体系。结合当前的研究状况,就拓展表面活性剂的复杂反相聚集体研究提出了建议,包括重视少量添加水的作用、创新溶液制备方法、充分利用聚集体生成来带动表面活性剂溶解、重点考虑分子几何改善等。(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5年Z1期)
刘亚明,侯振雨,崔小敏,张文庆,路战胜[8](2012)在《Cu吸附ZnO(10ī0)非极性表面的第一原理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计算并分析了Cu在ZnO(10ī0)表面的吸附.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吸附位的吸附能,最稳定位的差分电荷密度和态密度,发现:1)Ot位的吸附最稳定,ZnBri位置处是亚稳态吸附;亚稳态的ZnBri位吸附极易受到微扰发生键断裂,使得该处吸附的Cu移到Ot或OBri位.与Olga Dulub的STM实验发现吻合很好.2)差分电荷密度图显示出Cu-O方向有明显的电荷转移,这是Cu与ZnO(10ī0)面有较强作用的主要原因.3)Cu原子的Ot位吸附改变了ZnO(10ī0)面的成键平衡,使得呈电中性的ZnO(10ī0)面出现活跃的金属态,这应该就是Cu/ZnO吸附体系具有很强催化活性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刘亚明,戴宪起,姚树文,侯振雨[9](2008)在《ZnO(10■0)非极性表面的第一原理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原理超级原胞模型计算了ZnO(10■0)非极性表面的结构.计算表明顶层Zn原子明显向体内弛豫0.0328nm,第二层Zn原子的弛豫远离体材料0.0237nm,使得它类似于表面原子.顶层O原子的弛豫仅为0.0146nm,导致表面Zn-O二聚体有强烈扭转,扭转角达9.2°.(10■0)非极性表面Zn、O原子的电荷转移的计算表明这很可能就是(000±1)极性表面能稳定存在的原因.计算结果与其他理论计算结论和实验结论吻合很好.(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于萍[10](2006)在《电导法和光谱法研究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的聚集》一文中研究指出Gemini表面活性剂是由一条联接链将两个普通表面活性剂分子联接起来,形成两个亲水头基两条疏水链的表面活性剂分子。联接链的长短可以有效控制表面活性剂分子离子头基的距离,使头基电荷密度、烷烃链密度以及单元分子几何形状都发生显着改变,从而形成多样化的分子聚集行为。目前对Gemini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聚集结构和状态以及其特性的研究很少。本论文采用电导法和近红外光谱法研究了Gemini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的聚集行为,主要工作和结果如下:采用电导法研究了C_(12)-s-C_(12)·2Br/正庚烷/正己醇/水体系中的聚集行为。Br·在反胶团碰撞过程中发生交换使该体系导电,可以通过电导率极大值对应的含水量W0,max比较反胶团尺寸的变化。考察了影响反胶团尺寸的叁个因素。醇含量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相同时,反胶团界面层的正己醇含量随着体系中正己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导致其尺寸变小;联接链长度的影响:正己醇的含量固定,联接链长度不同的C_(12)-s-C_(12)·2Br形成的反胶团尺寸不同, C_(12)-4-C_(12)·2Br所形成的反胶团界面层的正己醇含量最少,导致其尺寸最大。温度的影响:当表面活性剂和正己醇的含量都相同时,联接链越长,反胶团尺寸对温度的变化越敏感。用电导法研究了不同碳链脂肪醇(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的C_(12)-6-C_(12)·2Br/正庚烷/醇/水体系的聚集体的性质。发现正丁醇体系的电导率值远大于其它体系,表明其形成的反胶团尺寸最大,可进行交换的Br·数目最多。由于温度升高导致反胶团碰撞几率增大,Br·交换速率加快,体系中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通过不同温度下电导率值的变化可以计算出体系的活化能,发现正丁醇体系的活化能最低,而正戊醇的最高,由于前者形成反胶团的界面膜强度最弱,后者正戊醇与正庚烷的碳链长度之和跟C_(12)-s-C_(12)·2Br的烷烃链长度相等,体系最稳定。采用近红外光谱法研究了C_(12)-s-C_(12)·2Br/NaBr水溶液/氯仿体系的增溶水能力,发现反胶团的增溶水能力随着表面活性剂联接链长度的增加而降低,由于联接链较短的表面活性剂容易形成较大的反胶团。与未含NaBr水溶液的体系比较,前者增溶水的能力较弱,这是由于溴化钠水溶液的加入压缩了界面层的双电层厚度,表面活性剂有效头基面积变小,反胶团尺寸减小。(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06-05-01)
非极性和表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基于前体的溶液化学合成中,纳米晶的生长规律与经典结晶学中成核理论所预测的相距甚远。前体和表面参与的化学反应对纳米晶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可能是揭示其机理的关键之一,然而对其的定量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其中对生长阶段的研究更寥寥无几。纳米晶的几何尺寸处于从分子到核、再到宏观可观测单晶的过渡区——结晶学最关键、最难以研究的尺寸范围。尺寸处于量子限域效应范围内的溶液半导体纳米晶(量子点)提供了独特的定量探测手段,可以准确地给出纳米晶的尺寸信息;通过选取合成方法和表面配体,人们也可通过简单的测量手段获取丰富的纳米晶表面信息。因此,量子点是难得的研究晶体生长的模型体系。我们首先设计了 一种用于实现CdSe种子量子点外延生长的循环生长策略。在胺—十八烯(ODE)溶液中,使用与标准反应体系相似的前体和反应条件,每次只允许溶液中有一种前体存在(阳离子前体或阴离子前体),前体与量子点表面异种原子的反应使量子点表面生长上一层原子层,反应结束后将量子点与前体溶液分离,进行下一步反应。经过几次循环生长得到的CdSe量子点具有与直接合成量子点相同的晶型和结晶性,说明这种合成框架可以用于研究CdSe量子点生长过程的表面反应。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得以研究CdSe量子点表面原子与溶液中异种原子前体的反应,避免了实际合成体系中共存的阴阳离子前体为机理研究带来的干扰。在上述循环生长策略中,CdSe量子点经历了叁种不同类型的表面半反应,分别称之为初始半反应、硒表面半反应和镉表面半反应,后两者构成了 CdSe量子点的重复生长循环。初始半反应和镉表面半反应都发生于CdSe量子点表面配位的羧酸镉与硒前体溶液之间,两者的区别在于量子点的表面原子构型和粒子形貌;硒表面半反应发生在表面硒原子富余的量子点与镉前体溶液之间。我们使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等基本表征手段对CdSe量子点生长过程中的表面反应进行了定量的系统研究。在生长循环发生之前,羧酸镉配位的CdSe种子与活化的硒前体发生初始半反应,在量子点表面实现硒原子富余。在这个半反应中,实验确定了叁个基元步骤;硒表面半反应和镉表面半反应则都包含量两个基元步骤。硒表面半反应的两个基元步骤表现为平行反应动力学,而镉表面半反应必须使用两个一级反应的连续反应模型才可以得到定量解释。对这几个基元步骤的温度相关研究表明,它们有着差异巨大的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其中,硒前体与量子点表面羧酸镉结合并使羧酸根脱离表面的这一步,也就是镉表面半反应的第一个基元步骤,具有最大的活化能,可能是CdSe量子点生长过程中的决速步。这个决速步的存在可能是晶体形成过程中成核比生长容易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极性和表面论文参考文献
[1].赵剑曦,顾攀攀,曾慧,邓生禄.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的自组装[J].化学进展.2019
[2].赖润晨.非极性溶液中高质量CdSe纳米晶生长过程表面反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
[3].秦苗,王红艳,王聪,董楠,刘瑞麟.羟乙基对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聚集行为的影响[J].宿州学院学报.2018
[4].水利飞,邓九旺,郭守恒,朱萃.非极性电缆绝缘材料表面打标技术的优化[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16
[5].齐超,欧乐明,邱章伟,李文涛,张鹏羽.不同种CMC对两种非极性矿物表面的抑制研究[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5
[6].欧乐明,齐超.非极性表面矿物滑石与辉钼矿浮选分离中的多糖抑制[J].金属矿山.2015
[7].赵剑曦.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的复杂反相聚集体[J].化学进展.2015
[8].刘亚明,侯振雨,崔小敏,张文庆,路战胜.Cu吸附ZnO(10ī0)非极性表面的第一原理计算[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9].刘亚明,戴宪起,姚树文,侯振雨.ZnO(10■0)非极性表面的第一原理研究(英文)[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
[10].于萍.电导法和光谱法研究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的聚集[D].福州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