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乙二醇渗透处理对马尾松种子活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智文芳[1](2020)在《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饲草高粱生长调节效应和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高粱是一种耐盐、耐旱性较强的粮饲兼用杂粮作物,适于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不仅能改良土壤还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盐碱地种植高粱萌发出苗较为困难,种子引发可以解决高粱苗期对盐分胁迫较为敏感、耐盐性差等问题,提升高粱的出苗率,成苗率。本试验于2018年分别在扬州大学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江苏省盐城市大丰沿海林场进行。试验田土壤全氮0.72 g/kg,速效磷1.45 mg/kg,速效钾279mg/kg,有机质 19.75 g/kg,PH 8.8(8.21-9.48),盐分平均含量 1.67g/kg。本试验以加拿大高粱CFSH30和高粱1230为试验材料,研究种子引发(H2O2、NaCl、KCl、MgSO4)对高粱萌发、幼苗生长、生长调节效应和产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对于加拿大饲草高粱CFSH30来说:2%H2O2对发芽率提高效果较好,50mMKCl对叶面积的增加效果较好,250 mMMgSO4引发对幼苗鲜重的影响效果较好,52.0 mM NaCl对幼苗干重的影响效果较好;对高粱1230来说:2%H2O2对发芽率提高效果较好,52.0mMNaCl引发对叶面积的增加效果较好,50 mM KCl对幼苗的鲜重和干重影响效果较好;在本试验中,对两个高粱品种引发效应较好的引发剂浓度分别为52.0mM NaCl、2%H2O2、250 mM MgSO4、50 mM KCl。2.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种子引发可以提高盐分胁迫下高粱的株高、鲜重产量和干重产量,KCl处理对高粱产量的促进效果最好,CFSH30和高粱1230鲜重产量达到82.8和119.3 t/ha,比对照分别增加了 14.6和20.7 t/ha,干重产量达到39.7和47.8 t/ha,比对照增加了 9.9和14.6 t/ha。3.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生理特性和元素积累的影响种子引发对高粱光和色素含量无明显促进作用,高粱的蔗糖含量随着生育期逐渐增加,高粱的淀粉含量随着生育期呈先增后减趋势,在孕穗期达到峰值。种子引发可以提高盐碱地高粱的CAT、POD、SOD等抗氧化酶的活性。盐分胁迫下经种子引发的高粱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高于对照,且有效的降低了盐碱地高粱体内的丙二醛含量,减轻了高粱细胞膜的脂膜过氧化现象。高粱品种间的氮、磷、钾、钙、镁等元素含量有显着差异,引发处理间除磷元素外其他含量均无显着差异,高粱1230的元素含量均高于CFSH30,单位生物量的氮磷钾含量随着生长发育逐渐降低,钙镁等元素含量各生育期相差不大。
杨振亚[2](2019)在《亚热带典型树种根系对水分供应的响应及其觅养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系是连接植物地上部分与土壤的枢纽,其随着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目前,关于根系对水分、养分响应的研究多数仅限于根系生长方面,而关于根系拓扑结构以及根系觅养规律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3个亚热带典型树种为研究对象,探究根系生长及拓扑结构对水分、养分的响应,分析在不同水分、养分条件下植物根系的形态建成和觅养策略,探究根系可塑性与植物生长、养分积累和光合产物分配方式之间关系。(1)通过比较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毛竹、杉木、马尾松种子萌发及生长生理的影响发现:低浓度PEG(5%)干旱胁迫抑制发芽前期毛竹种子萌发以及胚根的形成,但显着提高毛竹和马尾松种子的最终发芽率并显着促进毛竹胚根后期的生长。低浓度PEG(5%)干旱胁迫抑制发芽前期马尾松种子萌发以及整个发芽期胚根的生长,但提高马尾松种子的最终发芽率。而高浓度PEG干旱胁迫延迟3个树种种子发芽,降低整个发芽时期的发芽率以及幼苗的生长。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对杉木种子萌发及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杉木胚轴的干旱临界值相对毛竹和马尾松较低。对于3个树种来说,相对于胚根的生长,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更敏感。(2)通过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强度干旱胁迫下3个树种盆栽苗地上部分生长、根系构型以及根系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的变化,探究根系在干旱胁迫下的适应性策略以及抗旱生理机制。结果发现:在干旱胁迫下,3个树种根系及地上部分生长受到了显着的抑制,且地上部分生长与根系生长及构型关系密切。在根系建成策略方面,3个树种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适应性策略。毛竹通过降低根直径、分形维数和分枝角度,增加根系拓扑学指数、比根长和根中NSC浓度来应对干旱。杉木通过增大直径、根系拓扑学指数,降低比根长应对中度干旱;通过提高比根长应对重度干旱。马尾松则在整个干旱时期以降低比根长、减少细根长度、增加粗根比例为适应干旱策略。与毛竹和杉木相比,马尾松根系构型(TI、分枝角度、分形维数)对干旱的响应较不敏感。(3)通过研究局域施肥条件下3个树种地上部分生长、根系分布以及建成策略,探究根系在养分斑块中的觅食策略。结果发现:树种和养分供应显着影响根系对局域养分供应的响应。须根树种(毛竹、杉木)的根系可塑性高于直根系树种(马尾松)。局域供氮和局域氮加磷对养分富集区毛竹根系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局域养分供应增加了杉木根系在养分富集区的分布,而马尾松仅对磷的局域化敏感。毛竹和杉木增加了养分富集区的根系,但也增加了养分缺乏区的根系,而马尾松则表现出根系补偿作用。局域养分供应引起的3个树种根系的塑形改变对养分积累有不同程度的贡献。3个树种在养分斑块中根系建成策略存在显着差异。毛竹降低了养分富集区和养分缺乏区根系的建成成本,使根系以较少的碳投入迅速占据更广阔的土壤空间。相反,杉木增加养分富集区的根系建成成本来增加养分吸收,并减少了根系内部竞争。马尾松的根系建成策略相对毛竹和杉木较为迟钝。毛竹和杉木根系的可塑性得益于毛竹和杉木根中NSC浓度的变化。(4)通过研究3个树种根系在不同施肥强度下的构型变化,分析其在不同养分条件下的觅食策略。结果发现:N、P添加对3个树种根系生长及增殖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对实验前期的根系生长的影响不显着。N添加对毛竹根系构型的影响不显着,但显着增加了杉木根系的分形维数及其分枝角度并降低了根系拓扑指数。P添加降低了实验初期毛竹根的分枝角度,降低毛竹根系拓扑指数,并加速了毛竹根系发育但没有最终影响毛竹的发育程度。P添加降低了马尾松根的分枝角度和根系拓扑指数,并促进马尾松根系发育。
简才源,韦小丽,陈艳伟,王登高,杨汶樾[3](2016)在《多种引发剂混合处理对马尾松种子发芽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究提高马尾松种子发芽力的有效方法,以Ca2+溶液、PEG-6000和不同浓度的GA3溶液组合处理马尾松种子,进行马尾松种子发芽实验,测定不同处理种子的发芽指标和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各个引发处理的马尾松种子发芽指标均显着高于清水处理(ck),其中以Ⅱ号(5%PEG-6000浸泡12h、20mmol/L Ca2++50mg/L GA3混合浸泡12h)处理效果最好,发芽率比对照提高了74.3%;低浓度的PEG-6000、Ca2+和GA3均对马尾松幼苗细胞膜修复具有促进作用,Ⅰ号引发处理(5%PEG-6000+50mg/L GA3)对幼苗细胞膜修复效果最好,其根系质膜透性比对照降低了68.59%;引发处理能显着提高种子活力,促进种胚对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吸收,提高种子SOD和CAT活性。
万杨,付晓莉,杨风亭,王辉民[4](2014)在《南方稀疏马尾松老头林形成的种源供给和种子萌发环境限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先锋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在南方红壤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南方退化马尾松林种子雨及土壤种子库的调查和光照、水分、温度及酸度的多因子种子萌发试验,分析该地区土壤种子库情况以及各环境因子对马尾松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于都退化马尾松林土壤种子库密度较低(52.2±10.91粒/m2),马尾松种源缺乏(2.5±1.90粒/m2)。光照对种子萌发没有显着影响(P>0.05)。马尾松种子萌发的最适宜环境因子组合是温度25℃,pH=5.5,种子含水率30%;其次是温度25℃(或15℃),pH=6,种子含水率30%;而多因子极端胁迫环境组合是温度大于35℃,pH<4.5,种子含水率5%;且满足组合中任一单因子条件,种子萌发均会受到显着抑制。适度热激作用(种子置于40℃或45℃的高温环境24 h)可能对马尾松种子萌发有积极影响,但过度的热激作用(处理时间大于36 h或温度高于50℃)则会降低种子萌发率。马尾松对水分胁迫有一定的抗性,但极端干旱时(种子含水率低于5%)种子萌发受到显着抑制。研究证明,马尾松种子萌发需要环境因子的协同作用,任何单方面极端条件都会对种子萌发产生不利影响。
崔婷,唐启源[5](2014)在《种子活力保持与提高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介绍了种子活力及其影响因素,综述了保持和提高种子活力的采前采后处理、贮藏管理、播前处理等技术措施,并展望了种子活力研究方向。
于海霞[6](2014)在《番茄种子前处理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子品质对于作物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而在种子的加工、储藏以及播种过程中均会对种子活力造成影响。研究表明,种子引发、磁场处理和高压静电场处理对恢复和提高种子活力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以番茄陈种子“东农706”为材料,研究不同方式引发、磁场处理和高压静电场处理对种子活力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最佳的番茄种子前处理方法。1.使用不同引发方式对“东农706”番茄陈种子种子进行引发处理。其中水引发24h、25%PEG引发、1.5%PVA引发、100mg/L的GA3、100mg/L的NAA及3%的KCl、NH4NO3和Na2SO4引发效果最好,种子萌发指标均显着高于对照。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引发后,种子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及POD、SOD、CAT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2.采用4个场强梯度和3个时间梯度分别对番茄“东农706”进行磁场处理,结果显示2-3kGs场强下处理5-10min对种子活力有明显促进作用。3.采用高压静电场(HVEF)对番茄品种“东农706”的陈种子进行处理,测定其在不同静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下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并计算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结果表明:高压静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对种子的发芽率具有显着性影响。在7.3kV/cm、260s处理条件下得到番茄陈种子发芽势为78%。发芽率为91%、发芽指数为20.04、活力指数为19.45。4.经筛选出的磁场和高压静电场处理后的种子,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种子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种子萌发过程中,处理组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含量均比对照高。5.使用8种市售种衣剂对番茄品种“月光”进行包衣,通过发芽试验检测种衣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同时将叶霉病菌和灰霉病菌接种在混有种衣剂的PDA培养基上,观察种衣剂对两种病菌的抑制作用。其中由先正达公司生产的适乐时种衣剂对番茄种子活力影响不大,而且对两种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任淑娟[7](2010)在《马尾松种子萌发初期的细胞周期和生理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将经过不同浓度PEG8000溶液在不同时间处理后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子置于(15±1)℃培养箱中培养,通过分析种子细胞周期、发芽率和活力的变化,选出PEG引发的最佳处理组合。选择较适宜于研究种子萌发初期代谢规律的处理组合对马尾松种子进行引发处理,将处理后的种子置于(25±1)℃培养箱中培养至萌发,通过分析萌发过程中种子胚乳内含物含量、酶活性的变化,探讨马尾松种子经过PEG8000溶液引发处理后萌发初始阶段的代谢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适宜的PEG8000浓度和引发时间可以促进种子胚细胞的分裂,促进种子萌发。随着PEG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PEG引发处理的效果不断增强,以浓度20%,处理时间4天的处理组合为最佳处理组合。2.马尾松种子经过PEG8000引发处理后呼吸速率与未处理的种子在萌发初始阶段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随着置床培养时间的延长,经过PEG8000引发处理和未处理种子胚乳中的内含物质都不断的降解、转化和利用。经过引发处理的种子在萌发初始阶段胚乳中的内含物都已明显低于未处理的种子。说明经过引发处理的种子提前进入了萌发准备阶段。4.经过PEG8000引发处理的种子与未处理的种子胚乳中各种酶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引发处理后的种子胚乳中各种酶的活性都明显高于同期的未处理种子。随置床时间的延长,α-淀粉酶活性、蛋白酶活性及酸性磷酸酯酶活性不断升高,当种胚突破种皮时活性最大;而β-淀粉酶活性在置床后先是不断升高,达到最大值后又缓慢降低。5.经过PEG8000引发处理的种子与未处理的种子胚乳中各种氧化途径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不同。未经处理的马尾松种子中PGI随置床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经过PEG8000处理后的马尾松种子中PGI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经过PEG8000处理和未经处理的种子中G-6-PDH和6-PGDH联合酶在萌发初始阶段活化趋势基本一致。引发处理后的种子胚乳中联合酶的活性高于同期未处理种子的。
谭俊[8](2009)在《杉木、马尾松种子贮藏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含水量和贮藏温度条件下,杉木、马尾松种子在1年的贮藏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变化,研究了不同含水量和贮藏温度对杉木、马尾松种子贮藏过程中老化和劣变进程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杉木、马尾松种子的发芽率均逐渐降低。贮藏1年后,含水量为3%~5%的杉木种子贮藏在-25℃和-5℃条件下,发芽率保持较高的水平;含水量为4%的马尾松种子,贮藏在-5℃和5℃条件下,发芽率最高。(2)在种子含水量相同的条件下,杉木种子在-25℃及更低的贮藏温度下能保持较高的种子活力;马尾松种子在-25℃及以下的贮藏温度中,并不能很好的保持种子活力,种子活力水平反而降低。(3)贮藏1年期间,杉木、马尾松种子的超氧阴离子(O2-)和丙二醛(MDA)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杉木种子的O2-和MDA含量随时间都呈直线上升;马尾松种子的O2-含量为逐渐增加的,MDA含量表现为在贮藏初期先小幅降低后急剧增加的趋势。(4)贮藏1年期间,杉木、马尾松种子保护酶活性总体上均表现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的趋势。(5)两种种子在低温和低含水量的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发芽率和活力,有毒物质随时间积累相对较慢,保护酶活性受到的破坏也相对比较低。
杨学军[9](2008)在《三个针叶树种种子玻璃与超低温保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金钱松、杉木和马尾松种子为材料,测定了种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并研究了杉木种胚玻璃化与内含物的关系。同时,对三树种种子进行超低温保存,测定了保存后的生理生化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植物种类的种子玻璃化转变不同。金钱松种子有较明显的玻璃化转变;而马尾松种子的DSC升温图谱无规律,且没有玻璃化转变;杉木种子则有2个明显的玻璃化转变。2.杉木种子的Tg1受含水量的影响较小,而Tg2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脂类对杉木种胚玻璃化起主要作用,可溶性糖类可提高种胚的Tg2。3.三树种种子都适宜于超低温保存,且种子发芽率、简化活力指数和脱氢酶活性都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下降。冷冻保护剂不能提高金钱松、杉木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却可提高马尾松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4.超低温保存后,三树种种子的相对电导率、O 2?和MDA含量都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呈总体上升的趋势。冷冻保护剂不能有效的保护质膜系统,而对降低马尾松种子的O 2?和MDA含量有一定的效果。5.超低温保存后,三树种种子的CAT、POD和SOD活性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呈总体下降的趋势。冷冻保护剂对保持马尾松种子CAT活性没有效果,而对提高POD和SOD活性有一定效果。6.超低温保存后,三树种种子蛋白质的种类变化不大,但是浓度都有所降低。同时,保存前马尾松种子中44.366.4KDa之间的一条带在保存后消失,并且在14.320.1KDa之间出现了一条新带。
王慧超,何士敏,李昌满[10](2008)在《PEG渗调处理对植物种子的影响》文中提出PEG渗调处理作为促进种子萌发的一种有效技术,已用于许多植物种子的研究。介绍了PEG渗调处理对植物种子的影响,并讨论了PEG渗调处理植物种子的应用前景与局限性。
二、聚乙二醇渗透处理对马尾松种子活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乙二醇渗透处理对马尾松种子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饲草高粱生长调节效应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 研究背景 |
2 种子引发研究进展 |
2.1 种子引发的机理 |
2.2 种子引发的方法 |
2.3 种子引发的影响因素 |
2.4 种子引发的效应 |
2.4.1 种子引发对种子细胞膜的修复作用 |
2.4.2 种子引发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2.4.3 种子引发对植株幼苗的影响 |
3 高粱的优缺点及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4.1 目的及意义 |
4.2 研究内容 |
4.3 研究目标 |
5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方法和测定项目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H_2O_2引发对高粱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 KCl引发对高粱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 MgSO_4对高粱发芽率和高粱幼苗生长的影响 |
2.4 NaCl引发对高粱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主要生育期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株高的影响 |
2.2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鲜重的影响 |
2.3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干重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生理特性和元素积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光合色素的影响 |
2.2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2.2.1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蔗糖含量的影响 |
2.2.2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淀粉含量的影响 |
2.3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1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2.3.2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2.3.3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2.4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2.4.1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可溶性糖的影响 |
2.4.2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脯氨酸的影响 |
2.5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丙二醛(MDA)的影响 |
2.6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的养分吸收与利用 |
2.6.1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含氮量的影响 |
2.6.2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磷、钾、钙、镁等大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光合色素的影响 |
3.2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3.3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3.4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5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6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矿质元素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1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2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主要生育期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生理特性的影响 |
4 结论 |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6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探究成果 |
致谢 |
(2)亚热带典型树种根系对水分供应的响应及其觅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 |
1.2.2 研究目标 |
1.2.3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亚热带典型树种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研究方法 |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2 干旱胁迫对胚根、胚芽生长的影响 |
2.2.3 种子萌发及生长指标的回归分析 |
2.3 试验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亚热带典型树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根系建成策略及生理响应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及实验材料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干旱胁迫对3个树种幼苗生长及根冠比的影响 |
3.2.2 干旱胁迫对3个树种根系形态的影响 |
3.2.3 干旱胁迫对3个树种根系构型的影响 |
3.2.4 3个树种根系在干旱条件下的建成策略 |
3.2.5 干旱条件对3个树种根系非结构碳水化合物浓度及组成的影响 |
3.3 试验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亚热带典型树种根系在养分斑块中的觅食策略及生理机制(觅食精度)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研究方法 |
4.1.3 计算及分析 |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局域施肥对根系生长及分布的影响 |
4.2.2 根系可塑性 |
4.2.3 不同养分处理下3个树种干物质积累 |
4.2.4 不同养分处理下3个树种的氮磷积累 |
4.2.5 不同养分处理下3个树种根系中NSC浓度 |
4.2.6 相关性分析 |
4.3 试验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亚热带典型树种在不同养分强度下的觅食策略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研究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养分处理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
5.2.2 不同养分处理对根系构型的影响 |
5.3 试验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亚热带典型树种在种子萌发期对不同水分条件的响应 |
6.1.2 亚热带典型树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根系建成策略及生理响应 |
6.1.3 亚热带典型树种根系在养分斑块中的觅食策略及生理机制 |
6.1.4 亚热带典型树种在不同养分强度下的觅食策略 |
6.2 讨论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3)多种引发剂混合处理对马尾松种子发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种子引发处理与萌发 |
1.2.2 测定指标与计算方法 |
1.2.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引发处理对马尾松种子萌发的影响 |
2.1.1 发芽率与发芽势 |
2.1.2 发芽指数与活力指数 |
2.1.3 胚轴长与根长 |
2.2 不同引发处理对马尾松幼苗根系质膜透性的影响 |
2.3 不同引发处理对马尾松种子生理生化的影响 |
2.3.1 胚乳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2.3.2 胚乳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2.3.3 SOD酶活性变化 |
2.3.4 CAT活性变化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2 讨论 |
(4)南方稀疏马尾松老头林形成的种源供给和种子萌发环境限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1.1 南方马尾松林种子雨及土壤种子库调查 |
1.2 种子萌发实验设计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南方马尾松林种子雨及土壤种子库调查 |
2.2 高温及曝光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 温度和酸度、光照和水分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南方马尾松林土壤种子库情况 |
3.2 温度对马尾松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 光照对马尾松种子萌发的影响 |
3.4 水分胁迫对马尾松种子萌发的影响 |
3.5 酸度对马尾松种子萌发的影响 |
3.6 温度和酸度对马尾松种子萌发的交互影响 |
3.7 光照和水分胁迫对马尾松种子萌发的交互影响 |
3.8 南方退化稀疏马尾松林的恢复方式 |
4 结论 |
(5)种子活力保持与提高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 |
1. 1 内因 |
1. 2 外因 |
2 种子活力的保持与提高 |
2. 1 采前、采后处理 |
2. 1. 1 合理的栽培措施 |
2. 1. 2 适宜的收获期 |
2. 1. 3 妥善的干燥处理 |
2. 2 贮藏管理措施 |
2. 3 播前预处理 |
2. 3. 1 物理方法 |
2. 3. 2 化学方法 |
2. 3. 3 生物方法 |
3 展望 |
(6)番茄种子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种子引发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2 磁场处理种子的研究进展 |
1.2.3 高压静电场处理种子的研究进展 |
1.2.4 种衣剂研究进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菌种材料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种子引发效果的研究 |
2.2.2 磁场处理技术研究 |
2.2.3 高压静电场处理技术研究 |
2.2.4 不同种衣剂对番茄种子杀菌效果研究 |
2.2.5 种子发芽特性测定 |
2.2.6 种子活力提高后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引发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1 水引发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2 高分子渗透剂引发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3 生长激素引发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4 无机盐引发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5 引发提高种子活力比较 |
3.2 引发番茄陈种子活力提高的机理研究 |
3.2.1 不同处理方法种子电导率的比较 |
3.2.2 不同处理方法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3.2.3 不同处理方法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3.2.4 不同处理方法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3.3 磁场对番茄陈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1 磁场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2 磁场处理种子活力提高后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
3.4 电场对番茄陈种子萌发的影响 |
3.4.1 电场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4.2 高压静电场处理提高种子活力后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
3.5 种衣剂对番茄种子萌发及带菌率的影响 |
3.5.1 种衣剂对番茄种子活力的影响 |
3.5.2 种衣剂对番茄叶霉病及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
4 讨论 |
4.1 提高番茄陈种子活力的方法 |
4.2 种子处理提高番茄种子活力的机理 |
4.2.1 种子处理对膜功能的修复 |
4.2.2 种子处理降低膜脂过氧化 |
4.2.3 种子处理与储藏物质的过氧化作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马尾松种子萌发初期的细胞周期和生理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种子的引发处理 |
1.1.1 聚乙二醇(PEG)的引发机理 |
1.1.1.1 种子渗透势的改变 |
1.1.1.2 与抗逆性有关物质的合成 |
1.1.1.3 诱导细胞膜的修复 |
1.1.1.4 PEG 的有效激活 |
1.1.2 聚乙二醇(PEG)最适引发条件的选择 |
1.1.2.1 PEG 分子量的选择 |
1.1.2.2 PEG 浓度的选择 |
1.1.2.3 PEG 引发时间的确定 |
1.1.2.4 PEG 引发温度的选择 |
1.2 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周期分析 |
1.2.1 流式细胞术 |
1.2.2 细胞周期 |
1.2.3 流式细胞术在现代生物学中的应用 |
1.3 种子的萌发生理 |
1.3.1 水分代谢 |
1.3.2 能量调节 |
1.3.3 胚乳内含物代谢 |
1.3.4 激素调节 |
1.3.5 光敏素调节 |
1.3.6 分子生物学研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种子来源 |
2.2 种子引发处理 |
2.3 种子培养 |
2.4 测定方法 |
2.4.1 细胞周期分析 |
2.4.2 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测定 |
2.4.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2.5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引发处理对马尾松种子细胞周期和萌发特性的影响 |
3.1.1 马尾松种子单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
3.1.2 引发处理对马尾松种子细胞周期的影响 |
3.1.3 引发处理对马尾松种子露白的影响 |
3.1.4 引发处理对马尾松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1.5 引发处理对马尾松种子简化活力指数的影响 |
3.2 引发处理对马尾松种子呼吸速率的影响 |
3.3 引发处理对马尾松种子胚乳贮藏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的影响 |
3.3.1 胚乳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3.3.2 胚乳淀粉含量的变化 |
3.3.3 胚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3.3.4 胚乳粗脂肪含量的变化 |
3.3.5 胚乳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
3.3.6 胚乳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
3.4 引发处理后胚乳呼吸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 |
3.4.1 磷酸己糖异构酶(PGI)活性的变化 |
3.4.2 G-6-PDH 和6-PGDH 联合酶活性的变化 |
3.5 马尾松种子萌发初期贮藏营养物质与相关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分析 |
3.5.1 马尾松种子胚乳中淀粉含量与淀粉酶活性之间的关系 |
3.5.2 马尾松种子胚乳中蛋白质含量与蛋白酶活性之间的关系 |
4 讨论 |
4.1 引发处理对种子细胞周期的影响 |
4.2 引发处理对种子呼吸速率的影响 |
4.3 引发处理对胚乳营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4.3.1 引发处理对胚乳营养物质的影响 |
4.3.2 引发处理对胚乳营养物质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4.4 引发处理对胚乳氧化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8)杉木、马尾松种子贮藏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种子寿命 |
1.2 种子贮藏过程中老化与劣变的生理基础 |
1.2.1 膜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
1.2.2 超微结构的变化 |
1.2.3 膜脂的氧化和过氧化作用 |
1.2.4 酶活性的变化 |
1.2.5 蛋白质的变化 |
1.2.6 核酸的变化 |
1.2.7 呼吸作用与ATP含量的变化 |
1.2.8 合成能力的变化 |
1.2.9 内源激素的变化 |
1.2.10 有毒物质的积累 |
1.3 杉木、马尾松种子贮藏 |
1.3.1 种子的贮藏条件 |
1.3.2 种子贮藏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种子贮藏 |
2.2.1 种子干燥与含水量测定 |
2.2.2 种子贮藏方法 |
2.2.3 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测定 |
2.2.4 相对电导率测定 |
2.2.5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2.2.6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2.2.7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2.2.8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含量测定 |
2.2.9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杉木种子贮藏 |
3.1.1 杉木种子贮藏过程中发芽率的变化 |
3.1.2 杉木种子贮藏过程中简化活力指数的变化 |
3.1.3 杉木种子贮藏过程中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3.1.4 杉木种子贮藏过程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 |
3.1.5 杉木种子贮藏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
3.1.6 杉木种子贮藏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 |
3.1.7 杉木种子贮藏过程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含量变化 |
3.1.8 杉木种子贮藏过程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3.2 马尾松种子贮藏 |
3.2.1 马尾松种子贮藏过程中发芽率的变化 |
3.2.2 马尾松种子贮藏过程中简化活力指数的变化 |
3.2.3 马尾松种子贮藏过程中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3.2.4 马尾松种子贮藏过程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 |
3.2.5 马尾松种子贮藏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
3.2.6 马尾松种子贮藏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
3.2.7 马尾松种子贮藏过程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含量的变化 |
3.2.8 马尾松种子贮藏过程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3.3 种子发芽率、活力指数与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
4 讨论 |
4.1 种子发芽率变化与活力变化之间的关系 |
4.2 超干处理对种子贮藏的影响 |
4.3 低温贮藏与种子玻璃化 |
4.4 贮藏条件对种子发芽率和活力的影响 |
4.5 贮藏期间种子生理生化状况的变化 |
4.6 种子活力与种子内部生理生化之间的关系 |
5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9)三个针叶树种种子玻璃与超低温保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种子玻璃化概述 |
1.1.1 种子玻璃化与含水量的关系 |
1.1.2 种子玻璃化与碳水化合物的关系 |
1.1.3 种子玻璃化与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的关系 |
1.1.4 种子玻璃化与内含物平均分子量的关系 |
1.1.5 种子玻璃化与内含物溶质特性的关系 |
1.2 种子超低温保存 |
1.2.1 种子超低温保存与含水量的关系 |
1.2.2 种子超低温保存与冷冻保护剂的关系 |
1.2.3 种子超低温保存与冷解冻方式的关系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种子玻璃化测定 |
2.2.1 种胚与胚乳的分离与干燥 |
2.2.2 杉木种胚中脂类的提取分离 |
2.2.3 杉木去脂种胚中可溶性糖类的去除 |
2.2.4 增加种胚的含糖量 |
2.2.5 差示扫描量热(DSC)测定 |
2.3 种子超低温保存 |
2.3.1 种子干燥与含水量测定 |
2.3.2 超低温保存 |
2.3.3 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测定 |
2.3.4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2.3.5 脱氢酶活性测定 |
2.3.6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2.3.7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2.3.8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2.3.9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 2? )含量测定 |
2.3.10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2.3.11 种子可溶性蛋白的SDS-PAGE 分析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种子玻璃化转变 |
3.1.1 金钱松种子的热力学变化 |
3.1.2 马尾松种子的热力学变化 |
3.1.3 杉木种子的热力学变化 |
3.2 种子超低温保存 |
3.2.1 金钱松种子的超低温保存 |
3.2.2 杉木种子的超低温保存 |
3.2.3 马尾松种子的超低温保存 |
3.2.4 种子超低温保存后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 |
3.2.5 超低温保存对种子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种子玻璃化转变 |
4.2 种子玻璃化转变与含水量及内含物的关系 |
4.3 超低温保存对种子发芽率和活力的影响 |
4.4 超低温保存对种子生理生化状况的影响 |
4.4.1 超低温保存对种子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4.4.2 超低温保存对种子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4.4.3 超低温保存对种子保护酶系统活性的影响 |
4.4.4 超低温保存对种子内有害物质含量的影响 |
4.4.5 超低温保存对种子内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4.5 种子玻璃化与超低温保存的关系 |
5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10)PEG渗调处理对植物种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PEG渗调处理的实质作用 |
2 PEG渗调处理过的植物种子 |
3 影响PEG渗调处理效果的因素 |
4 PEG渗调处理对种子抗逆性的影响 (抗旱、抗盐、耐高温、抗寒) |
5 PEG渗调处理对种子细胞膜和基因组DNA修复的影响 |
6 PEG渗调处理对不同老化程度种子的影响 |
7 PEG渗调处理植物种子的应用前景与局限性 |
四、聚乙二醇渗透处理对马尾松种子活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饲草高粱生长调节效应和产量的影响[D]. 智文芳. 扬州大学, 2020
- [2]亚热带典型树种根系对水分供应的响应及其觅养策略[D]. 杨振亚.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3]多种引发剂混合处理对马尾松种子发芽的影响[J]. 简才源,韦小丽,陈艳伟,王登高,杨汶樾. 种子, 2016(10)
- [4]南方稀疏马尾松老头林形成的种源供给和种子萌发环境限制分析[J]. 万杨,付晓莉,杨风亭,王辉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4(04)
- [5]种子活力保持与提高技术研究进展[J]. 崔婷,唐启源. 作物研究, 2014(04)
- [6]番茄种子前处理技术的研究[D]. 于海霞.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7]马尾松种子萌发初期的细胞周期和生理特性的研究[D]. 任淑娟.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8]杉木、马尾松种子贮藏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研究[D]. 谭俊.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2)
- [9]三个针叶树种种子玻璃与超低温保存研究[D]. 杨学军. 南京林业大学, 2008(10)
- [10]PEG渗调处理对植物种子的影响[J]. 王慧超,何士敏,李昌满.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