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保护作用论文-梁思佳

交叉保护作用论文-梁思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叉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交叉保护,耻垢分枝杆菌

交叉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梁思佳[1](2018)在《肠道病毒71型疫苗的交叉保护作用及其基因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疫苗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手足口病是由二十多型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目前仅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有上市疫苗,难以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鉴于肠道病毒型间交叉反应性时有报道以及肠道病毒型间序列的高度同源性,本研究首先探讨EV71灭活疫苗对手足口病多种病原的交叉保护作用,明确EV71疫苗预防其他手足口病病原的价值;其次,本研究利用具有交叉中和作用的EV71表位VP1-SP70和VP2-141,以及兼具佐剂活性和外源基因投递能力的耻垢分枝杆菌作为载体,构建可预防多种肠道病毒的基因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疫苗,探讨耻垢分枝杆菌用于构建手足口病疫苗的价值。方法:1.扩增培养18个型别肠道病毒分离株,测定其滴度;EV71灭活疫苗免疫大鼠制备抗血清,微量中和试验检测抗血清中EV71中和抗体效价及对其他手足口病病原的交叉中和抗体效价。PCR扩增肠道病毒P1片段后进行序列测定,测序结果用clustalx软件多序列比对后利用MEGA6构建系统进化树。2.以质粒pC149/mut-HBc-E1/2为模板,PCR扩增嵌合EV71中和表位VP1-SP70(E1)和VP2-141(E2)的融合基因HBc-E1/2。将HBc-E1/2分子克隆至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穿梭质粒PMV261,获得重组质粒PMV261-HBc-E1/2。重组质粒电穿法转化耻垢分枝杆菌菌株mc2155,构建重组耻垢分枝杆菌mc2155:HBc-E1/2,SDS-PAGE和Western Blot验证HBc-E1/2在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的表达。结果:1.微量中和试验显示,EV71灭活疫苗的抗血清针对EV71的中和效价为1024,对手足口病其他17型肠道病毒,仅对CA6、CA9、CB4、ECHO6、ECHO11、ECHO14、ECHO30和ECHO33有交叉中和作用,其中对CA9的中和效价为16,对其他毒株的中和作用较弱;进化分析显示,有交叉中和作用的肠道病毒大多为B组肠道病毒分离株,只对与EV71同为A组的CA6分离株有一定的中和作用。2.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重组耻垢分枝杆菌mc2155:HBc-E1/2的蛋白表达进行验证,25KD和50KD(二聚体)处出现目的蛋白,并且VP1-SP70和VP2-141两个表位均高效表达。结论:1.EV71灭活疫苗免疫大鼠的抗血清对CA6、CA9、CB4等部分肠道病毒具有微弱的交叉中和作用,交叉中和能力与亲缘关系远近无明显关系。2.成功构建表达HBc-E1/2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疫苗mc2155:HBc-E1/2,为后续疫苗免疫原性和保护性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桂林医学院》期刊2018-06-01)

谭东[2](2018)在《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弱毒突变体的筛选及其交叉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番木瓜是海南最重要的热带经济果树之一,而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一直是影响番木瓜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自本研究组于2012年在转基因抗RPSV番木瓜植株上新发现了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Papaya leaf distortion mosaic virus,PLDMV),PLDMV危害呈逐年上升趋势,逐渐上升为威胁海南番木瓜种植的毁灭性病害,已成为我国番木瓜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PLDMV在栽培技术上还很难通过化学防治的方法予以防控。虽然台湾中兴大学已研发出抗PLDMV和PRSV的双抗转基因木瓜,但存在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和食品安全性等方面问题,使转基因番木瓜的推广应用受到极大限制。为了探寻一种对环境友好、高效便捷、应用前景广的绿色防控PLDMV方法。本研究采取交叉保护策略开展PLDMV的防控研究,交叉保护作为植物病毒病害的有效防治手段,已成功应用于柑橘衰退病、西葫芦花叶病和番木瓜环斑病等的防治。而弱毒株的获取是交叉保护应用的关键,为了快速获得用于PLDMV防治的弱毒株,本研究利用人工定点突变策略快速构建并筛选出具有交叉保护作用的PLDMV弱毒突变体,并初步完成了交叉保护评估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69个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强、弱毒株)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并参考其他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弱毒株或与致病相关决定位点,筛选确定出11个分布于PLDMV-DF的P1和HC-Pro基因上用于弱毒突变体构建的氨基酸位点:Q_(226)→S、A_(413)-Q、K_(533)→E、N_(649)→A、R_(663)→I、D_(679)→K、F_(688)→L、I_(731)G_(732)→DE、T_(792)→和E_(878)→N。2.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和本研究组已建立的快速构建适用农杆菌侵染的植物病毒侵染性克隆的方法,人工定点突变快速成功构建了5种分别含有1个突变位点(R_(663))、2个突变位点(R_(663)和T_(792))、4个突变位点(N_(649)、D_(679)、I_(731)和G_(732))、7个突变位点(Q_(232)、A_(413)、K_(533)、R_(663)、F_(688)、T_(792)和E_(878))和11个突变位点(Q_(232)、A_(413)、K_(533)、N_(649)、R_(663)、D_(679)、F_(688)、T_(792)、I_(731)、G_(732)和E_(878))的p35S-PLDMV-GFP全长cDNA克隆弱毒突变体:p35S-PLDMV-GFP-A、p35S-PLDMV-GFP-B、p35S-PLDMV-GFP-C、p35S-PLDMV-GFP-D和p35S-PLDMV-GFP-E。3.上述5种弱毒突变体克隆经农杆菌注射接种番木瓜植株,病症观察、RT-PCR、ELISA及荧光检测结果显示:接种60天后,5种弱毒突变体均能系统性侵染番木瓜,且侵染效率达80%以上;5种弱毒突变体感染的番木瓜叶片上均未见明显病症,但茎杆局部可见轻微水渍状,叶片和水渍状部分均可见不同强度的绿色荧光;5种弱毒突变体在番木瓜中的病毒积累量均显着低于野生型强毒株,但5个弱毒突变体克隆之间的病毒积累量差异不明显。表明5种弱毒突变体均可作为弱毒株用于后续交叉保护实验。4.5种弱毒突变体保护接种番木瓜植株30天后,利用携带mCherry报告基因的PLDMV强毒株p35S-PLDMV-mCherry进行攻毒,交叉保护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攻毒60天后,5种弱毒突变体均表现出交叉保护作用,而弱毒突变体p35S-PLDMV-GFP-D和p35S-PLDMV-GFP-E比其他3种弱毒突变体(p35S-PLDMV-GFP-A、p35S-PLDMV-GFP-B和p35S-PLDMV-GFP-C)表现出更好的交叉保护效果。弱毒突变体p35S-PLDMV-GFP-D和p35S-PLDMV-GFP-E具有交叉保护的效果,可用于田间交叉保护防控PLDMV的研究和应用。(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8-05-01)

陈斯,杜飞宇,陈贵,许天民[3](2017)在《新型交叉颊面管对磨牙支抗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型交叉颊面管对磨牙支抗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11名全程使用新型交叉颊面管(X buccal tube,XBT)进行矫治的病例,在矫治前、后取上颌研究模型,进行叁维数字模型测量并和传统的治疗前后X线片重迭测量相对比,观察矫治前后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移变化。结果叁维数字化模型测量显示矫治后22颗上颌第一磨牙平均远中倾斜1.81°,近中移动2.38mm,伸长0.73mm,颊向倾斜0.46°,与相应的头颅侧位片重迭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二者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达到强支抗的要求。结论在不使用额外口内口外装置加强支抗的情况下,新型交叉颊面管能对磨牙支抗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7-09-17)

龚映梅,曹新波,傅红[4](2017)在《交叉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美丽乡村和农村环保工程建设的大背景下,从农业产业角度探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模式,以更好地推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对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统计分析发现,不合理的生态开发、农业生产与生活污染、农村养殖与工业污染等成为了威胁农村居民生存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在阐述交叉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类型与特点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该模式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而且,通过对北京蔡家洼村交叉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的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提出该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环保作用,可为我国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刘平平[5](2015)在《禽流感灭活油乳剂疫苗的交叉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禽流感(AI)是A型流感病毒(AIV)引起的禽类全身性或呼吸器官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火鸡、鸭和鹅等。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和国际兽疫局动物流行病组织(OIE)规定该病为A类烈性传染病。该病的毒型众多、变异性极强、低致病性毒株能在短期内变成高致病性毒株(HPAIV),从而给养禽业带来毁灭性打击。根据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抗原性的变异情况,可以把它区分成很多亚型,目前已分离鉴定的AIV分为16(本文来源于《山东畜牧兽医》期刊2015年01期)

米锴,吴晋元,易山,孙晓琴,牛香莲[6](2014)在《不同G血清型轮状病毒单价疫苗与多价疫苗免疫原性及其免疫交叉保护作用的比较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轮状病毒是造成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全球每年有大约45万婴幼儿因感染轮状病毒导致严重腹泻而死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轮状病毒流行株以G1,G2,G3,G4几种血清型为主,近几年G9型也出现流行趋势。轮状病毒作为一种多血清型的病毒,一度使其疫苗的研发策略在单价疫苗或多价疫苗之间存在争议。目前上市的轮状病毒疫苗有Rotarix(单价疫苗)和Rotateq(多价疫苗),虽然都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及安全性,但是这些疫苗是否具有交叉保护作用来抵抗稀有血清型轮状病毒的感染,目前尚无完整的研究资料。本研究利用现在主要流行血清型轮状病毒标准毒株Wa(G1),SA11(G3),Gottfried(G4),采用ELISA和微量中和试验两种方法,对不同血清型轮状病毒单价疫苗及不同血清型轮状病毒组合的多价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其交叉保护效果进行了比较与评价,结果显示单价疫苗与多价疫苗对其亲本株均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但多价疫苗能更好地激发轮状病毒在机体内的血清型转换,因此所产生的交叉保护作用强于单价疫苗,且产生交叉保护作用的时间早于单价疫苗。本研究为疫苗的深入研发策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也为目前已使用的疫苗提供前瞻性评价体系。(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8)

邵旭平,钟小刚,薛应钰,刘佳,张树武[7](2014)在《甘肃省苹果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交叉保护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引起甘肃省苹果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对从甘肃省不同苹果产区苹果病叶上分离得到的2株病原菌A1和A2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株系间交叉保护作用研究.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在PCA培养基上,A1菌落黑色,具明显的同心轮纹,第7天产孢量为3.5×105个/mL,分生孢子大小平均为38.8μm×9.6μm;A2菌落墨绿色,气生菌丝旺盛,第7天产孢量为3.0×105个/mL,分生孢子大小平均为35.2μm×9.4μm.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A1和A2与Alternaria mali的同源性均达到100%,并结合形态学、致病性和ITS序列分析,将菌株A1鉴定为A.mali强毒株系,即苹果斑点落叶病致病菌;菌株A2鉴定为A.mali弱毒株系,即苹果轮斑病致病菌.A1和A2株系间交叉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菌株A2对A1表现出明显的交叉保护作用,能够显着降低A1菌株对叶片的侵染能力.(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王振宇[8](2014)在《马铃薯Y病毒弱毒突变体的筛选及其交叉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是马铃薯Y病毒科、马铃薯Y病毒属的代表种。PVY寄主范围广泛,可侵染茄科等多种作物,给马铃薯和烟草等作物造成严重经济损失。PVY分离物可分为O株系和N株系,O株系在烟草上引起花叶,N株系可以引起烟草叶脉坏死,对烟叶生产危害更大。本实验通过定点突变分析,获得了含有多位点突变的PVY弱毒突变体,并在其调控与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 PVX)协生的位点引入突变,获得了有应用潜力的弱毒突变体。具体结果如下:1、利用PVYN-605全长cDNA侵染性克隆,构建了四个单位点突变体A(D205G)、 B (N339D)、C(K400R)、D (E419D),接种发现,与野生型PVYN-605相比,症状明显减轻。将这些位点聚合到一起得到的多位点突变体ABC、ABD、ABCD在烟草上不引起叶脉坏死症状,突变体浓度分别降低了25%、38%、47%。2、测定多位点弱毒突变体的交叉保护效果。接种多位点突变体ABC、ABD、 ABCD于普通烟后,在保护间隔期15天、20天时进行挑战接种后没有观察到叶脉坏死症状。ELISA检测病毒的积累量明显低于野生型,约为野生型积累量的30%。这些结果表明突变体ABC、ABD、ABCD具有较好的交叉保护效果。3、明确了调控PVY与PVX协生作用的关键氨基酸。将PVYHC-Pro中的FRNK基序突变为FINK, NRT基序突变为ART后,HC-Pro丧失了抑制RNA沉默的活性。与野生型HC-Pro不同,上述两个突变体插入PVX侵染性克隆pgR106后浸润本氏烟,不引起植株的系统坏死。4、在PVYHC-Pro调控和PVX协生的位点引入突变体ABCD,新获得的突变体对野生型PVY有交叉保护效果,但与PVX无协生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朱荷琴,冯自力,李志芳,师勇强,赵丽红[9](2013)在《2株分离自棉花的轮枝菌菌株对棉花黄萎病的交叉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的主要病害,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之后,在各棉区不断扩展蔓延,20世纪90年代之后,呈暴发流行态势,年经济损失在12亿元人民币左右,已成为发展棉花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由于缺乏抗病品种,轮作倒茬不易实施,目前对该病还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病原菌变异频繁、致病机理复杂、与寄主的互作机制不清是该病相关研究工作的难点和热点。我国的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但不断有报道从棉花上分离到变黑轮枝菌(Verticillium nigrescens)。2008年从我国湖北棉区有黄萎病症状的棉花植株上分离获得2株培养性状较为特殊的轮枝菌菌株CVn-WHg和CVd-WHw,经生物学性状鉴定和基于ITS序列的PCR特异扩增,CVn-WHg被鉴定为变黑轮枝菌,CVd-WHw为大丽轮枝菌。本研究以陆地棉耐病品种鲁棉研21和感病品种冀棉11为供试材料,采用无底纸钵定量蘸菌液法,于2009-2010年研究了CVd-WHw和CVn-WHg对棉花黄萎病的交叉保护作用,以期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CVn-WHg和CVd-WHw在鲁棉研21和冀棉11上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0.0和0.0,0.0和2.8,均极显着低于大丽轮枝菌对照菌株CVd-AYb(48.0和70.9),表明CVn-WHg和CVd-WHw对棉花的致病力极弱或不致病;进一步研究发现,先接种CVn-WHg和CVd-WHw,4d后接种CVd-AYb,鲁棉研21和冀棉11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1.8和2.2,8.4和8.9,较单独接种CVd-AYb(48.0和70.9)病情指数分别降低(96.3%和96.9%,82.5%和87.4%),差异达极显着水平;将CVn-WHg和CVd-WHw的孢子悬浮液分别与CVd-AYb孢子悬浮液1∶1混合后接种棉花,鲁棉研21和冀棉11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26.6和35.8,35.7和40.6,与单独接种CVd-AYb相比,病情指数分别降低(44.6%和49.5%,25.6%和42,7%),差异也达极显着水平。上述结果表明,分离自棉花的非致病变黑轮枝菌菌株CVn-WHg和低致病力大丽轮枝菌菌株CVd-WHw对棉花黄萎病具有极显着的交叉保护作用,其交叉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对侵染位点的竞争作用,这两个菌株可进一步用于研发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植物疫苗。(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8-08)

张姝[10](2013)在《不同狂犬疫苗免疫后血清交叉保护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致死性疾病,注射狂犬病疫苗是预防发病的重要手段。我国存在多种狂犬病毒流行株,这就要求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对不同流行株具有交叉保护的广谱中和抗体。目前对我国市售的狂犬病疫苗的广谱保护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将进行动物实验检测这些狂犬疫苗对不同株病毒的保护性。此外,研究表明多种包膜病毒(如HIV-1,流感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膜蛋白的糖基化会使病毒逃避抗体的中和作用,而狂犬病毒包膜蛋白G蛋白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也将探索狂犬病毒G蛋白的糖基化对病毒感染能力和抗体中和作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使用假病毒系统对我国狂犬疫苗的广谱保护性进行验证。选用四种不同株病毒制备的狂犬病疫苗对balb/c小鼠进行分组免疫并收获血清。制备几种具有HIV-1核衣壳和狂犬病毒G蛋白的假病毒,该假病毒携带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具有单轮感染能力,感染细胞可以表达荧光素酶。将假病毒与免疫血清共孵育后感染BHK-21细胞,根据荧光素酶表达量确定免疫血清对不同株狂犬假病毒中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定点突变的方法增加或减少病毒G蛋白上的糖基化位点,检测突变株病毒的感染能力以及免疫血清对病毒的中和能力。结果:成功包装了能够感染BHK-21细胞并表达荧光素酶的CVS-11株、CTN株、aG株假病毒,免疫了不同狂犬疫苗的小鼠体内产生的抗体对上述假病毒均具有中和能力。病毒G蛋白204位和247位氨基酸的糖基化对病毒的感染能力产生一定影响,单独增加204位糖基化使病毒感染能力增强,单独去除247位糖基化位点使病毒感染能力降低,同时进行上述两种变化则病毒感染能力下降。但改变上述糖基化位点,免疫血清对病毒的中和能力没有改变。结论:本研究证明了我国狂犬病疫苗免疫后血清对不同流行株具有中和能力,说明市售的四种狂犬疫苗能产生广谱中和抗体。狂犬病毒G蛋白204位和247位糖基化位点对病毒的感染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使病毒逃避抗体的中和作用,说明尽管不同毒株的抗原性和糖基化有所差异,但不影响中和抗体对这些病毒的中和能力。本研究中采用的假病毒检测方法还可以对其他狂犬病疫苗的适用性和质量进行评价。(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6-01)

交叉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番木瓜是海南最重要的热带经济果树之一,而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一直是影响番木瓜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自本研究组于2012年在转基因抗RPSV番木瓜植株上新发现了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Papaya leaf distortion mosaic virus,PLDMV),PLDMV危害呈逐年上升趋势,逐渐上升为威胁海南番木瓜种植的毁灭性病害,已成为我国番木瓜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PLDMV在栽培技术上还很难通过化学防治的方法予以防控。虽然台湾中兴大学已研发出抗PLDMV和PRSV的双抗转基因木瓜,但存在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和食品安全性等方面问题,使转基因番木瓜的推广应用受到极大限制。为了探寻一种对环境友好、高效便捷、应用前景广的绿色防控PLDMV方法。本研究采取交叉保护策略开展PLDMV的防控研究,交叉保护作为植物病毒病害的有效防治手段,已成功应用于柑橘衰退病、西葫芦花叶病和番木瓜环斑病等的防治。而弱毒株的获取是交叉保护应用的关键,为了快速获得用于PLDMV防治的弱毒株,本研究利用人工定点突变策略快速构建并筛选出具有交叉保护作用的PLDMV弱毒突变体,并初步完成了交叉保护评估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69个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强、弱毒株)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并参考其他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弱毒株或与致病相关决定位点,筛选确定出11个分布于PLDMV-DF的P1和HC-Pro基因上用于弱毒突变体构建的氨基酸位点:Q_(226)→S、A_(413)-Q、K_(533)→E、N_(649)→A、R_(663)→I、D_(679)→K、F_(688)→L、I_(731)G_(732)→DE、T_(792)→和E_(878)→N。2.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和本研究组已建立的快速构建适用农杆菌侵染的植物病毒侵染性克隆的方法,人工定点突变快速成功构建了5种分别含有1个突变位点(R_(663))、2个突变位点(R_(663)和T_(792))、4个突变位点(N_(649)、D_(679)、I_(731)和G_(732))、7个突变位点(Q_(232)、A_(413)、K_(533)、R_(663)、F_(688)、T_(792)和E_(878))和11个突变位点(Q_(232)、A_(413)、K_(533)、N_(649)、R_(663)、D_(679)、F_(688)、T_(792)、I_(731)、G_(732)和E_(878))的p35S-PLDMV-GFP全长cDNA克隆弱毒突变体:p35S-PLDMV-GFP-A、p35S-PLDMV-GFP-B、p35S-PLDMV-GFP-C、p35S-PLDMV-GFP-D和p35S-PLDMV-GFP-E。3.上述5种弱毒突变体克隆经农杆菌注射接种番木瓜植株,病症观察、RT-PCR、ELISA及荧光检测结果显示:接种60天后,5种弱毒突变体均能系统性侵染番木瓜,且侵染效率达80%以上;5种弱毒突变体感染的番木瓜叶片上均未见明显病症,但茎杆局部可见轻微水渍状,叶片和水渍状部分均可见不同强度的绿色荧光;5种弱毒突变体在番木瓜中的病毒积累量均显着低于野生型强毒株,但5个弱毒突变体克隆之间的病毒积累量差异不明显。表明5种弱毒突变体均可作为弱毒株用于后续交叉保护实验。4.5种弱毒突变体保护接种番木瓜植株30天后,利用携带mCherry报告基因的PLDMV强毒株p35S-PLDMV-mCherry进行攻毒,交叉保护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攻毒60天后,5种弱毒突变体均表现出交叉保护作用,而弱毒突变体p35S-PLDMV-GFP-D和p35S-PLDMV-GFP-E比其他3种弱毒突变体(p35S-PLDMV-GFP-A、p35S-PLDMV-GFP-B和p35S-PLDMV-GFP-C)表现出更好的交叉保护效果。弱毒突变体p35S-PLDMV-GFP-D和p35S-PLDMV-GFP-E具有交叉保护的效果,可用于田间交叉保护防控PLDMV的研究和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叉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梁思佳.肠道病毒71型疫苗的交叉保护作用及其基因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疫苗的构建[D].桂林医学院.2018

[2].谭东.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弱毒突变体的筛选及其交叉保护作用[D].海南大学.2018

[3].陈斯,杜飞宇,陈贵,许天民.新型交叉颊面管对磨牙支抗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C].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7

[4].龚映梅,曹新波,傅红.交叉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刘平平.禽流感灭活油乳剂疫苗的交叉保护作用[J].山东畜牧兽医.2015

[6].米锴,吴晋元,易山,孙晓琴,牛香莲.不同G血清型轮状病毒单价疫苗与多价疫苗免疫原性及其免疫交叉保护作用的比较与评价[C].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7].邵旭平,钟小刚,薛应钰,刘佳,张树武.甘肃省苹果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交叉保护作用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4

[8].王振宇.马铃薯Y病毒弱毒突变体的筛选及其交叉保护作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4

[9].朱荷琴,冯自力,李志芳,师勇强,赵丽红.2株分离自棉花的轮枝菌菌株对棉花黄萎病的交叉保护作用[C].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2013

[10].张姝.不同狂犬疫苗免疫后血清交叉保护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

标签:;  ;  ;  ;  

交叉保护作用论文-梁思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