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聂洪辉,刘义程[1](2022)在《乡土情怀、企业家才能与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社道路——以贵州娘娘茶合作社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农民合作社是走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农协道路,还是欧美"新一代合作社"的企业化道路,抑或中国特色的道路,在社会和学术界存在争论。通过对贵州娘娘茶合作社的实地调查和相关人员的深度访谈,为回答以上争论提供经验证据,从一个侧面证实中国特色农民合作社道路发展的可行性。异化的合作社不是中国特色,有乡土情怀、企业家才能的精英(大户和企业家)领办的合作社只要符合合作社的本质规定和核心原则,使农民得到了收益并获得他们的认可,就是中国特色的合作社道路的有益探索。这样的合作社在发展初期即使运作不规范,也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从而探索出中国的合作社之路。中国"三农"现状和合作社发展的阶段性是中国特色的合作社道路的现实依据,鼓励有乡土情怀、企业家才能的城乡精英带领农民组建合作社,是实现合作社规范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是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的有益探索。
常明明[2](2021)在《“算账”: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民思想顾虑的缓解——以中南区为中心》文中认为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在运动过程中,各阶层农民呈现各异的心态。在面临入社时,先进群众积极性虽高,但多数带有很大的盲目急躁情绪,表现为热情高,办法少;中间群众口头赞成,但心怀疑虑;觉悟差的群众则误解很大,心里害怕,口里不敢讲。土地按什么标准评产、耕畜农具入社如何补偿、劳动力底分的评价、土地劳动分成收益比例等,是入社过程中各阶层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社后农民则主要关心合作社能否增产,自己能否增加收入。针对农民不同的顾虑,党和各级人民政府,一方面通过广泛的思想动员,另一方面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采取反复"算账"等方法,逐步打消了农民的思想顾虑,获得了农民对合作社的认同,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郑双怡,冯琼[3](2021)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农户行为选择逻辑与组织化》文中提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程中,农户的行为选择体现了农户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变化与现实需求,对农民组织化发展会产生影响。在我国农民组织化、合作化发展进程中,农户与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对抗行为始终存在。要对具体情境中的农户行为进行分析,关注农户在不同阶段的行为逻辑及农户的实际需要和利益诉求。可以通过完善保障体系、尊重农户需求、维护制度权威、完善组织结构等措施,规避农户生存风险,实现农户深度参与,提高农户契约意识,促进人际关系合理化,进而提升农民组织化成效,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王生斌,王保山[4](2021)在《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的“企业家精神”:理论模型与案例检验》文中研究表明农民合作社的数量经过"井喷式"增长之后,并未同步实现规范化运行和高质量发展。2019年以来,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外在需求已被全社会反复强调,但学界基于企业家视角的理论分析仍较为欠缺。本文为弥补这种欠缺所作的研究分析是:首先,从奥派经济学"企业家的企业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属于"中国经验""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乡土企业家精神进行理论适用分析,甄别出更具科学性、解释力的理论依据;其次,剖析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企业家精神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构建带头人企业家精神理论模型,并通过案例的实证检验获得理论与实践启示;最后,对带头人企业家精神的功能作用、内生动力与外部影响,及其推动合作社与乡村产业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结构分析与理论阐释。研究发现:带头人企业家精神是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提升乡村产业水平的动力源泉,也是有机衔接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与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纽带。研究认为:大力培养"企业家型带头人"是推进农民合作社与乡村产业协同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有效衔接,推动实现"人才兴—组织兴—产业兴—乡村兴"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途径。
刘守英,程果[5](2021)在《集体所有制的理论来源与实践演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回顾了集体所有制的理论来源和实践演进。集体所有制理论含义由经典意义全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演变为斯大林模式部分社会成员占有生产资料。经典意义集体所有制依循改造小农和农业社会化大生产主线,通过合作社道路将小农组织到农业社会化大生产中。依循国家特定目标主线的集体所有制,采取强制的激进集体化方式以及高度集中的生产经营分配体制,在达成国家工业化目标的同时,造成了集体所有制理论含义和制度实践的混乱。应当打破国家特定目标主线下集体所有制的理论束缚和制度框定,依循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关系变革实际情况,推动要素组合升级,克服小农弊端,实现农业社会化大生产。
张婷婷[6](2021)在《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中央一共发布了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都集中到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紧迫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证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体现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科学规划,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和民生的根本,而且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耕文明根基深厚。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源泉,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农业实力强,国家才能强大。农业起到安邦济民的作用,是治国的关键,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的决策部署,也是中央自新农村建设以后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乡村振兴直接关乎现代化农村经济体系的建立,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所以振兴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首要内容。而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持续大量的金融资本的投入,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专业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农村金融改革是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乡村振兴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带来重要的机遇,同时农村金融改革更需要现代农业这个大市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然远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长期高达2.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东部受益于改革开放、要素流入以及较快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率先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金融发展方面,东部农村金融机构种类更加丰富、网点覆盖更广、渗透率更高、金融服务能力更强。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渠道有限,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渗透率低,金融服务能力偏弱,尤其是广大偏远的西部地区获取优质金融服务的难度仍然较大。为此,应着手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促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推进机制。那么,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国以“起点低、发展滞后、政府高度重视”为基本特征的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乡村振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方面呈现出何种规律?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否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问题均是我国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回答上述几个基本问题不仅有助于评价我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可以动态地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角度理解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金融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主要内容和任务,以及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供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机制的分析为基础,运用滚动回归模型和TVP-SV-VAR模型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同时,运用我国30个省市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强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次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弱的。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从供给、需求两个层面以及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两个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并且具有明显时变特征。从时点差异看,新时代的影响强度最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期影响次之,农村改革初期最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在这三个时期呈现出台阶式上升的特征。从期限差异看,短期效应最弱,中期有所增强,长期影响强度最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的阶梯性差序格局,东部区域的影响强度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从实证分析还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乡村振兴效应存在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长短期限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因此有实现再平衡的必要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当以基础性制度建设和长期性战略为基本方向。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支持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金融支持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思路,最终提出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政策支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等。
聂洪辉,刘义程[7](2021)在《合作能力、合作意识与农民合作社的异化》文中认为学界对农民合作社的异化主要有两种观点,即操控剥削论和阶段性合理论。前者认为大户和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剥削农民,后者主张现阶段农业发展状况决定合作社异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虽然学界对合作社的异化分析较为深入,但都没有揭示合作社异化的发生机制,大户、龙头企业与农民剥削关系的标准的讨论也缺乏一致性,而且,基本是从大户和龙头企业(公司)视角分析合作社的异化问题,极少从农民角度去分析。以农民主体性为视角,建立农民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合作成本与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通过对贵州某龙头企业领办的板栗合作社的实地调查,发现合作社异化现象是我国农业现实状况的产物,某些类型的异化合作社可以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双赢。龙头企业承担了农民组建合作社时的合作成本,独自承担了市场风险,并在带领农民参与市场的过程中,提高了农民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为农民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张晓山[8](2021)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与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龙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新的发展阶段下,供销合作社深化综合改革既有必要性、紧迫性,也有独特的资源和资产基础。龙岩以基层供销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主导力量,探索以生产、供销、金融服务为重点的"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发展模式,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全程一体化社会化服务,将普惠金融落到实处,破解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的难题。龙岩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发展模式合适的抓手和平台,也凸显了 "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作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孔祥智[9](2021)在《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形态转换与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说明合作经济、合作社是当下最为混乱的两个概念。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后,合作经济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分野,前者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中演化为比较符合实际的罗虚代尔式合作社模式,后者则应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改造。新中国成立后,合作经济完成了从罗虚代尔式向科学社会主义式即集体经济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后,一条路径是罗虚代尔式的专业合作社,一条路径是产权制度改革后逐渐吸收了罗虚代尔原则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两条路径逐渐融合,成为新发展阶段中国农民共同发展的方向。
王向阳[10](2021)在《欠发达地区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的发生条件及运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二、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论文提纲范文)
(1)乡土情怀、企业家才能与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社道路——以贵州娘娘茶合作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道路之争 |
(一)走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综合农协道路 |
(二)走欧美农民合作社企业化道路 |
(三)走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社道路 |
二、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一)农民自办的合作社难以发展壮大 |
(二)能人领办的合作社难发挥综合功能 |
(三)企业领办的合作社难保证农民利益 |
三、娘娘茶合作社发展历程及成功经验 |
(一)娘娘茶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
(二)乡土情怀与合作社的组建运行 |
(三)企业家才能与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
(四)合作社综合功能的发挥 |
(五)合作社内生能力的增强 |
四、启示与讨论 |
(2)“算账”: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民思想顾虑的缓解——以中南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个体经营转向集体生产过程中农民的心态与顾虑 |
(一)入社前农民的心态与顾虑 |
(二)建社过程中农民的心态与顾虑 |
(三)入社后农民的心态与顾虑 |
二、农业合作化进程中缓解农民思想顾虑的措施 |
(一)建社前缓解农民思想顾虑的措施 |
1. 以实例教育农民。 |
2. 用具体算生产账的办法,说明合作社能增产的好处。 |
3. 对比算账,增强农民入社信心。 |
(二)建社过程中缓解农民思想顾虑的措施 |
1. 土地评产: |
2. 土地报酬: |
3. 青苗入社: |
4. 自留土地: |
5. 租田入社: |
6. 耕牛入社: |
7. 农具入社: |
(三)建社后缓解农民思想顾虑的措施 |
结语 |
(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农户行为选择逻辑与组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民合作发展与农户行为选择 |
(一)关于农民合作发展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农户行为选择的相关研究 |
二、合作社发展中的农户行为选择 |
(一)C村基本情况 |
(二)农户的行为选择与合作社的政策回应 |
1. 合作社初创期:行动与观望 |
2. 产业培育期:信任与动摇 |
3. 发展成熟期:公平与契约 |
(三)农户行为选择动机 |
三、农户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 |
四、农户组织化成效的提升策略 |
(一)完善保障体系,规避农户生存风险 |
(二)尊重农户需求,实现农户深度参与 |
(三)维护制度权威,提高农户契约意识 |
(四)完善组织结构,促进人际关系合理化 |
五、结语 |
(4)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的“企业家精神”:理论模型与案例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企业家精神的理论适用分析 |
(一)“企业家的企业理论”的核心思想 |
(二)“企业家的企业理论”引入农民合作社的适用性 |
1. 考虑合作社的企业属性。 |
2. 考虑合作社的社会属性。 |
3. 考虑企业与合作社的关系边界。 |
(三)其他“企业家精神理论”引入农民合作社的适用性及其比较 |
1. 西方的理论观点。 |
2. 国内的理论观点。 |
3. 理论比较。 |
三、“企业家的企业理论”的理论阐释: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企业家精神的概念模型 |
四、“企业家的企业理论”的案例检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企业家精神的实践分析 |
(一)案例简介 |
(二)案例规范性分析 |
(三)案例比较分析 |
(四)假设检验与理论解释 |
1.“企业家的企业理论”相比“传统企业家精神理论”具有比较优势。 |
2.“企业家的企业理论”对于阐释“带头人企业家精神”更具解释力。 |
3.“带头人企业家精神”是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4.“带头人企业家精神”推动合作社与乡村产业协同发展的作用路径是“人—组织—产业”的良性循环过程。 |
五、带头人企业家精神的功能作用、内生动力与外部影响 |
(一)合作社带头人企业家精神的功能作用 |
(二)合作社带头人企业家精神的内生动力 |
(三)合作社带头人企业家精神的外部影响 |
六、结论与讨论 |
(一)结论与理论边际贡献 |
(二)政策启示 |
(三)研究展望 |
(5)集体所有制的理论来源与实践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马克思、恩格斯意义的集体所有制及其实现路径 |
(一)集体所有制的含义 |
(二)集体所有制的实现路径 |
1. 在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的国家,实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土地国有化。 |
2. 在土地农民所有制的国家,走“农民自己经济的道路”。 |
(三)合作社是集体所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
三、列宁模式集体所有制:农村公社制的强化、共耕制到合作制 |
(一)土地国有化与农村公社制的强化 |
(二)战时共产主义下的共耕制及其后果 |
(三)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合作制 |
(四)列宁集体所有制试验的评价 |
四、斯大林模式集体所有制——集体农庄 |
(一)从合作社到集体农庄 |
(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特征 |
1. 集体农庄所有制的性质。 |
2. 集体农庄的制度安排。 |
(三)全盘集体化的后果 |
(四)斯大林模式集体农庄制的评价 |
五、中国式集体所有制:演变与独特性 |
(一)农民所有基础上的集体化 |
1. 变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 |
2. 合作化改造小农经济。 |
(二)集体化及其制度特征 |
(三)集体地权分割与演进 |
(四)中国集体制度的独特性 |
1. 中国集体所有制与马恩经典的异同。 |
2. 中国集体所有制与苏联的异同。 |
3. 中国集体所有制的独特性。 |
六、结论与政策含义 |
(6)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可能的创新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
2.1.1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 |
2.1.2 马克思的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
2.1.3 马克思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2.2 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 |
2.2.1 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 |
2.2.2 马克思的信用与信用制度理论 |
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2.3.1 金融抑制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3.2 金融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3.3 金融约束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2.4 相关文献综述 |
2.4.1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 |
2.4.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
2.4.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
2.4.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研究 |
2.4.5 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研究 |
2.4.6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
第3章 我国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
3.1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 |
3.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3.1.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
3.1.3 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 |
3.2 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 |
3.3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
3.4 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分析 |
3.4.1 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 |
3.4.2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金融需求 |
3.4.3 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对象主体 |
3.5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供给分析 |
3.5.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演变 |
3.5.2 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与问题 |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分析 |
4.1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1 供需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2 金融功能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
4.2 变量、数据和时变性检验 |
4.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
4.2.2 时变性检验 |
4.3 实证研究 |
4.3.1 TVP-SV-VAR模型 |
4.3.2 农村金融发展指数合成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
5.1 模型和数据说明 |
5.1.1 PVAR模型构建 |
5.1.2 变量和数据 |
5.2 实证研究 |
5.2.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估计结果 |
5.2.2 脉冲响应分析 |
5.2.3 方差分解 |
5.3 区域差异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 |
6.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
6.2 长春发展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
7.1 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 |
7.1.1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
7.1.2 充分发挥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 |
7.1.3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
7.1.4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
7.2 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
7.2.1 货币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2.2 信贷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2.3 监管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3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
7.3.1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7.3.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
7.4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 |
7.4.1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
7.4.2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
7.5 加快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发展 |
7.5.1 创新土地等抵质押方式 |
7.5.2 促进担保机构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合作能力、合作意识与农民合作社的异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 合作社的异化研究述评 |
第一,操控剥削论。 |
第二,阶段性合理论。 |
二、 研究框架 |
三、 无组织状态的板栗种植 |
四、 合作成本的承担与板栗产业化 |
五、 农民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及其与企业的双赢 |
六、 结论与讨论 |
(9)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形态转换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
二、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合作社理论 |
(二)列宁斯大林对苏联合作经济发展的构想 |
(三)新中国领导人的合作经济发展蓝图 |
(四)小结与讨论 |
三、从合作经济到集体经济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合作经济 |
(二)1949—1956年:从互助合作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 |
(三)1956—1958年:从初级生产合作社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公社 |
(四)小结 |
四、改革后合作经济的发展 |
(一)家庭经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
(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合作社发展 |
五、结论和讨论 |
四、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 [1]乡土情怀、企业家才能与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社道路——以贵州娘娘茶合作社为例[J]. 聂洪辉,刘义程. 宜宾学院学报, 2022(01)
- [2]“算账”: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民思想顾虑的缓解——以中南区为中心[J]. 常明明. 中国农史, 2021(06)
- [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农户行为选择逻辑与组织化[J]. 郑双怡,冯琼. 改革, 2021(11)
- [4]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的“企业家精神”:理论模型与案例检验[J]. 王生斌,王保山. 中国农村观察, 2021(05)
- [5]集体所有制的理论来源与实践演进[J]. 刘守英,程果. 中国农村观察, 2021(05)
- [6]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张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7]合作能力、合作意识与农民合作社的异化[J]. 聂洪辉,刘义程.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1(04)
- [8]“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与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龙岩探索[J].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张晓山. 农村经济, 2021(07)
- [9]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形态转换与发展方向[J]. 孔祥智.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04)
- [10]欠发达地区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的发生条件及运作模式研究[D]. 王向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