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类起源神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泥土,石头,人类起源
人类起源神话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双[1](2019)在《中西人类起源神话比较研究——以中国和希腊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神话是原始初民遵循原始思维,不自觉地将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形象化、人格化所产生的文学样式;同时,神话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认知观念,是一种关于人与世界之间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和阐释模式。中西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主要涉及到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希腊的普罗米修斯造人和丢卡利翁与皮拉的人的再生,以及希伯来上帝造人。中西人的诞生都与泥土结下不解之缘,学界的研究者也都认同了这点;但是,希腊的人类起源神话还有一则即丢卡利翁与皮拉的人的再生,这则神话人再生的材料是石头而不是泥土,以往的研究要么忽略不计,要么将之与泥土统归为大地,当然,石头的确属于大地的产物,然而,细究希腊的神话,我们会发现石头在其中的意义不仅仅是土地的附属,更多的是具有与泥土截然不同的性质。比较中西人类起源神话,泥土与石头是我们绕不开的两种材料和对象,我们将借助比较神话学的方法,从共同的泥土根性,石头对泥土的超越,尚德与崇力的分野叁个方面来具体论述中西人类起源神话的异同。(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2期)
刘艳超,毛巧晖[2](2019)在《试析人类起源神话中的造人母题——以布努瑶神话史诗《密洛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起源神话作为神话的一个基本类型,主要叙事是解释人类的由来问题。"造人"作为其中的典型母题,以其特殊方式表达出人类对自身由来问题的朴素理解。在神话史诗《密洛陀》中,人是由女始祖密洛陀创造出来的,据此歌颂了其创世造人的丰功伟绩,揭示了各分支的发展演变。《密洛陀》解释了天地万物的产生、人类的由来等本原性问题,它以特有的造人方式诠释了人的起源问题,史诗中的造人母题隐喻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杨金戈,于秀娟[3](2019)在《鄂伦春族与其他满—通古斯民族人类起源与族源神话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神话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满—通古斯各民族神话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将鄂伦春族人类起源与族源神话同其他满—通古斯民族人类起源与族源神话相比较,进行典型母题分布对比、原始思维探察、历史文化追溯和神话母题的不同呈现等方面的分析,可知鄂伦春族作为满—通古斯民族之一,在人类起源与族源神话上,与其他各民族既有相同点又表现出了独特的民族个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徐美恒[4](2018)在《原初的宿命:人类起源神话比较视域下藏族始祖神话的性别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藏族的始祖神话经历了从"猴子与哲塞姆"到"猕猴与罗刹女"的演变,动力源于吐蕃政权意识形态的转型,即佛教取代苯教。在社会意识形态转变过程中,重构社会文化的冲动改写了既有文化资源,使原初部族起源的性别想象所蕴含的人类文化信息被打上了佛教烙印,由原来的母系关系确定条件下追寻父系的情况,演变为神化父系、妖魔化母系的情况。这种演变的本质是父权制社会男性中心地位确立后,制造男性话语霸权的结果。比较藏族的始祖神话与女娲造人和亚当与夏娃传说的异同,从文学研究的母题与原型角度,可以把握到不同民族文化的性别想象的原初宿命,其如隐秘的基因,为人们解开后世文学中性别想象特点提供原始密码。(本文来源于《西藏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姚建华,郑春风[5](2017)在《云技术神话:现实起源、人类生存境况与不确定性的未来——评《云端:动荡世界中的大数据》一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围绕云技术神话这一核心议题,从云技术的现实起源、物质性的生产及其对人类生存境况造成的影响等面向,对莫斯可在2017年出版的中译本《云端:动荡世界中的大数据》中所阐释的云技术批判理论进行评述,并由此进一步思考更为一般意义上的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人类生存境况与不确定性的未来等议题。(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7年12期)
王宪昭[6](2017)在《蒙古族人类起源神话的几个艺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淀出大量的人类起源神话。此类神话不仅具有丰富的类型和母题,而且保留了这个古老民族的许多珍贵文化记忆,蕴含着颇具草原文化特色的文化观念,同时,神话叙事在流传中的生活化也彰显出其与时俱进的艺术魅力。(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艺术》期刊2017年02期)
包查娜[7](2017)在《蒙古·日本的宇宙和人类起源神话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话是古代人对于宇宙,人类自身以及万物的想法,他们通过想象的方式叙述具有超凡力量的神和英雄,借助它来解释人类和文化等的起源。蒙古和日本虽然都持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但是他们的起源神话里存在很多不同点的同时也有很多惊人的相似点。本论文主要参考记载日本神话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还有中田千亩写的《蒙古神话》和关于布里亚特·格斯尔的文献以及神话学者们所收集的民间神话来比较蒙古和日本的宇宙和人类起源神话。本论文分叁章对蒙古和日本的宇宙和人类起源神话进行比较研究。第一章,从宇宙起源神话方面分析蒙古和日本神话的异同点。首先比较宇宙的混混沌和陆地的起源。根据蒙古和日本的宇宙起源神话,宇宙最初是混沌的状态,之后从混沌中诞生了天地和最初的天神,天神又创造陆地。蒙古和日本的宇宙起源神话在这些要素上是大致相同的。日月神话是自然神话,也是宇宙起源神话的一部分,所以也应该把它放在宇宙起源神话里面进行比较。第二章比较蒙古和日本的人类起源神话。据中田千亩的《蒙古神话》当中的记载,蒙古最初的人类是由天神在天上创造再送到地界,属于天降型人类起源神话。虽然说日本没有纯粹的人类起源神话,但是从记纪当中能够看到,伊邪两神从天上降到地界成为人类祖先的模糊的天降型人类起源。另外,蒙古和日本都有天孙降临神话,并且他们之间有很多惊人的共同点,所以对此做详细的比较。最后对蒙古和日本人类再生洪水神话进行比较。第叁章主要分析和探讨蒙古和日本起源神话中存在异同点的原因。由于自然情况,历史关系和宗教信仰等原因,蒙古和日本的起源神话之间具有相同点的同时也各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分析这些原因来探讨蒙古和日本起源神话异同的文化根源,进而探究内陆游牧民族和海洋农耕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6-06)
张杰,张清俐[8](2017)在《从神话中探索人类文明起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神话学研究呈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学者看来,神话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神话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精神角度理解神话的真实性在神话学研究领域,很多学者秉持把神话当作文学虚构作品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3-15)
吉差小明,朱崇先[9](2016)在《试析彝族史诗中人类起源神话母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彝族拥有丰富多彩的关于人类起源神话,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母题是民间文学内容篇章结构中最小的故事情节或最小的叙事单位。彝族史诗《查姆》、《勒俄特依》、《梅葛》、《阿细的先基》等中充分记载关于人类起源的各种神话阐释。以宋长宏、傅光宇等的人类起源分类为基础,进而对彝族史诗中关于人类起源进行分类概述。再从母题视角出发全面对彝族人类起源神话母题进行分析。人类起源神话是彝族人民重要的文化遗产,对其母题研究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6年05期)
李虹[10](2016)在《“四者在线”:《中国少数民族人类起源神话研究》社科学术英译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翻译在中西翻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推动了人类思想文明的交流和进步。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推出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旨在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然而,要实现中国学术思想的有效传播首先要保证高质量的社科学术译着。因此,探讨有效的学术外译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人类起源神话研究》的英译实践为研究对象,提出“四者在线”翻译模式,即译者-作者-外籍审校-专家(民族语言专家)“四者参与”的模式,探讨该模式如何在文本理解、译语表达以及少数民族人名英译叁方面保证社科学术译着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为中国学术外译、特别是少数民族类学术文本英译实践提供借鉴。所谓“四者在线”翻译模式,即以译者为中心,在翻译过程中重视与另外叁者的交流与合作。本研究共包括叁个子研究:一,译者与作者的合作,以译者与作者的会议讨论记录及往来邮件为研究材料,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译者在社科学术文本翻译的原文理解过程中面临的典型问题,以及作者提供的相应协助;二,译者和外籍审校的合作,通过对外籍审校稿件中的修改内容进行归类分析,总结中方译者汉译英中的典型翻译问题;叁,译者和民族语言专家的合作,总结各民族人名(专名)的英译方法。研究发现:(1)社科学术翻译中,原着的学科知识及语言文体特点是制约译者对原文本理解的两个主要方面,作者(或该学科专家)的参与则有助于译者准确翻译原着的学术知识及思想。(2)外籍审校的参与使译文更为自然地道,易于读者接受与理解。同时,对外籍审校修改稿的分析显示,中方译者的主要问题并非语法错误,而是修辞问题。(3)目前,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已全面转用汉字,其人名英译主要使用汉语拼音转写;有16个民族使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字(包括满文),其人名英译时遵循该传统文字的罗马转写规则;有22个民族拥有本民族拉丁文字(不包括非官方创制的拉丁达斡尔文),其人名英译只需从汉字转为本民族文字即可。少数民族人名英译的基本原则是:1)遵从民族性原则,2)遵重民族习惯及书写系统,3)无法转写时可用汉语拼音转写,4)在索引表中标明对应的汉字,便于目标读者查阅。(4)“四者在线”模式实质是强调学科专家和母语审校共同参与翻译的中外合作模式。该模式有助于中方译者在学科知识和译语表达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从而保证社科学术文本外译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6-05-10)
人类起源神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类起源神话作为神话的一个基本类型,主要叙事是解释人类的由来问题。"造人"作为其中的典型母题,以其特殊方式表达出人类对自身由来问题的朴素理解。在神话史诗《密洛陀》中,人是由女始祖密洛陀创造出来的,据此歌颂了其创世造人的丰功伟绩,揭示了各分支的发展演变。《密洛陀》解释了天地万物的产生、人类的由来等本原性问题,它以特有的造人方式诠释了人的起源问题,史诗中的造人母题隐喻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类起源神话论文参考文献
[1].陈小双.中西人类起源神话比较研究——以中国和希腊为中心[J].青年文学家.2019
[2].刘艳超,毛巧晖.试析人类起源神话中的造人母题——以布努瑶神话史诗《密洛陀》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杨金戈,于秀娟.鄂伦春族与其他满—通古斯民族人类起源与族源神话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徐美恒.原初的宿命:人类起源神话比较视域下藏族始祖神话的性别想象[J].西藏研究.2018
[5].姚建华,郑春风.云技术神话:现实起源、人类生存境况与不确定性的未来——评《云端:动荡世界中的大数据》一书[J].新闻界.2017
[6].王宪昭.蒙古族人类起源神话的几个艺术特征[J].内蒙古艺术.2017
[7].包查娜.蒙古·日本的宇宙和人类起源神话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
[8].张杰,张清俐.从神话中探索人类文明起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9].吉差小明,朱崇先.试析彝族史诗中人类起源神话母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
[10].李虹.“四者在线”:《中国少数民族人类起源神话研究》社科学术英译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