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充足,公平
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波,黄斌,汪栋[1](2019)在《回顾与前瞻:中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70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首先介绍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历史变迁过程,并就不同历史阶段我国实施的各项义务教育财政措施的内容和特征进行梳理与分析;其次,从财政充足、公平和效率叁个维度,全面分析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2000年后"以县为主"、"新机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一系列改革的推动下,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充足度水平得到了显着的提高,义务教育财政非公平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地区间生均公用经费差距减幅最为明显。未来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目前,教师工资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地方财力有限且对义务教育投入偏好不强,义务教育的长效财政保障机制还未完全建立。为此,中央政府应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结构,加强对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制度保障,健全地方税体系以支持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高小立,李欢欢[2](2019)在《新中国70年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主要经历统收统支、"条块"结合、分级包干、以乡为主、以县为主、省级统筹、城乡统一七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从集权到分权再到集权、从地方财政过渡到中央财政再到公共财政的变革过程,其变迁受到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也深受国家财政体制变革的影响。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划分、完善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健全监督机制是今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冯昕瑞,王江璐[3](2019)在《财政体制改革下义务教育教师待遇诉求变迁——基于全国两会数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与义务教育教师待遇相关的1983-2013年全国人大议案和1983-2012年全国政协提案,发现两会议案/提案基本呈现了教师工资管理体制在集权时期数量较多、分权时期数量较少的局面。具体而言,在教师津补贴标准上收中央、教师工资发放责任和财权下沉地方的八十年代中后期,要求增设细化津补贴规定的政协呼声进入高潮。伴随1993年《教师法》的颁布,第二个高峰主要呼吁落实法律保障。此后,教师工资津补贴各类标准的制定权下放,教师工资主要受各学校收入能力影响,两会代表难以形成统一的声音。随着2001年起中央对教师工资负担力度的逐步增加,相关呼声再次由冰点回暖。2006年后,中央财政对教师工资的转移支付不断增强,教师工资和学校收入能力脱钩,且中央加大对地方津补贴政策的清理,两会对增设各类津补贴和待遇保障的呼声不断高涨,于是进入第叁个高峰。值得注意的是,要求加强教师与公务员"挂钩"的人大议案在1993年前以工资待遇挂钩为主要特征,而近年来则转为将教师纳入公务员行政序列管理,或通过转变教师身份为"教育公务员"而修订《教师法》。(本文来源于《教育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Z2期)
陈静漪,宗晓华[4](2018)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顾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至今已历四十载,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基础性和制度性保障密不可分。与国家宏观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经历了"乡村自给"、"以县为主"、"公共财政保障"和"城乡一体化"四个阶段。通过四个阶段的改革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更加彰显,财政保障更加坚实,资源配置更加公平。然而,作为中央和地方的共同财政事权,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出责任的划分与相关制度建设仍然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未来应继续深化多级共担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为实现义务教育"有质量的公平"目标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本文来源于《教育经济评论》期刊2018年06期)
洪银兴[5](2018)在《大国体制下的基本公共品供给机制探索——《多级财政体制下的公共品供给:“省直管县”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财政层级较多、区域差异显着的大国而言,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事权与支出责任,面临着复杂的挑战。新时期在构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方面,应综合考虑外溢性、信息复杂性和激励兼容等因素,按事权构成、实施环节等明确分解各级财政应承担的职责,提高基层政府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确保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宗晓华博士的这本专着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变革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多级财政体制下的农村义务教育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问题,视角新颖,分析系统,研究结论和相关建议对当前改革具有决策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教育经济评论》期刊2018年06期)
王少康[6](2018)在《以财政体制安排破局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前仍处于一定分割程度的城乡二元结构框架下,全国各大省市间(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因较严格的户籍制度,其随迁子女较难享受到与他们所定居的城市中同龄儿童均等和公平的教育机会,同时又因其外迁而被排斥于乡村正式的教育体系之外,这种处于夹层式的状态一度使体量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财政》期刊2018年18期)
郭玉贵[7](2018)在《构建以省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美国的经验与借鉴》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我国全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达到4%,随后于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至4.16%、4.15%、4.26%和4.22%。教育经费增加了,如何公平、有效和合理地配置?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的任务。本文从对美国义务教育财政的形成与发展轨迹以及近期改革新动态的梳理与分析,根据我国的特殊情况,提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社会治理》期刊2018年02期)
倪文鼎,陈岳堂[8](2016)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述评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后的财政体制改革诱发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多次变革,每次变革都取得一定成果。尤其进入21世纪以后,义务教育迎来免费时代,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不断完善,但仍存在许多缺陷。通过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的梳理,总结既有经验,对今后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决策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管理信息化》期刊2016年22期)
王文超[9](2016)在《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税费的改革,对于义务教育的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义务教育经费方面,教育经费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投入规模和教育结构等。由于当前的义务教育经费组合依赖于地方的财政预算,而"分税制"使得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政收入又非常有限,导致无法承担或无法更好的满足义务教育的经济开支。因此有效的税费改革措施尽快的落实和改善,对于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义务教育的责任重新进行分配,由中央政府财政直接进行义务教育的投入,或支配。(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6年27期)
甘建梅[10](2016)在《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义务教育支出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财政教育支出不但给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而且有效保证了教育公平的实现。由于受到财政、社会发展水平、政治以及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加之用于财政教育方面的金额非常有限,致使我国财政教育的支出结构出现失衡,主要体现在已有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公平性、不平衡性以及不合理性等,这既不利于教育水平的提升和教育环境的优化,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基于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极其有限的现状,义务教育经费分布是否科学,怎样改善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布局,使已有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义务教育事业良好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已有相关文献对财政教育支出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多数是对支出总量和绩效方面的研究,对支出结构的阐述和分析较少。本文从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特性这一角度出发,把义务教育经费当作一项关键的财政支出项目,在财政学领域予以探讨。研究过程中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对义务教育支出结构,分别从区域、城乡以及内部用途叁个角度着手,通过泰尔指数和回归模型分析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均衡的问题。在全面分析我国义务教育支出结构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的政策建议,对改善我国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不断完善教育财政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30)
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主要经历统收统支、"条块"结合、分级包干、以乡为主、以县为主、省级统筹、城乡统一七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从集权到分权再到集权、从地方财政过渡到中央财政再到公共财政的变革过程,其变迁受到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也深受国家财政体制变革的影响。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划分、完善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健全监督机制是今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李波,黄斌,汪栋.回顾与前瞻:中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70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高小立,李欢欢.新中国70年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冯昕瑞,王江璐.财政体制改革下义务教育教师待遇诉求变迁——基于全国两会数据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
[4].陈静漪,宗晓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顾与展望[J].教育经济评论.2018
[5].洪银兴.大国体制下的基本公共品供给机制探索——《多级财政体制下的公共品供给:“省直管县”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评介[J].教育经济评论.2018
[6].王少康.以财政体制安排破局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缺失[J].中国财政.2018
[7].郭玉贵.构建以省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美国的经验与借鉴[J].社会治理.2018
[8].倪文鼎,陈岳堂.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述评与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
[9].王文超.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J].时代金融.2016
[10].甘建梅.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义务教育支出结构优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