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遗传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造血干细胞,基因表达,表观遗传学调控,表观基因组景观
景观遗传学论文文献综述
陈子兴[1](2019)在《正常生理造血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和表观基因组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造血干细胞向各系列终末造血细胞的发育分化由一系列基因的有序表达所主导,当前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的研究和认识已深入到表观遗传学和表观基因组层面。本文从基因组甲基化水平、染色质组蛋白修饰标识和非编码RNA的表达态势等方面,对正常造血系统从造血干/祖细胞向红系、髓系和淋系发育分化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理和表观基因组景观作一简明的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任婧[2](2019)在《整合谱系地理学与景观遗传学揭示短花针茅遗传变异及空间分布格局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是物种长期生存、进化和适应的结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当代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是历史和现代微进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隶属于禾本科(Poaceae)针茅族(Stipeae Dum)针茅属(Stipa L),是一种暖温型多年生旱生丛生禾草,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种。开展短花针茅的谱系地理学与景观遗传学研究有助于推断地史环境演变对短花针茅谱系分化的影响,阐明区域尺度下当代短花针茅群体遗传变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分化机制,揭示人类活动对短花针茅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利用2个叶绿体DNA(cpDNA)片段和14对EST-SSR引物分析了区域尺度下27个短花针茅群体的谱系地理结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利用12对EST-SSR引物分析了局地尺度下52个短花针茅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通过整合谱系地理学和景观遗传学的分析方法,揭示了短花针茅遗传变异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短花针茅转录组数据,首次开发了21对多态性EST-SSR引物,且21对引物在其他6个短花针茅的近缘种中具有很好的通用性。(2)27个短花针茅群体中共检测到13种单倍型,其中H1是广布型单倍型。在物种水平上短花针茅的单倍型多态性HT=0.494,核苷酸多态性π×10-3=1.02。遗传变异的空间分布格局整体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分化时间和祖先分布区重建表明,短花针茅于晚中新世(7.66Ma)起源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和贺兰山,然后从青藏高原东北部经祁连山南麓扩散到新疆和从青藏高原东北部、贺兰山扩散到蒙古高原、青藏高原西南部和河西走廊。中性检验和错配分布分析表明,短花针茅群体符合空间扩张模型,扩张时间为1.5Ma左右。因此推断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亚洲季风气候的加强促进了短花针茅的扩张以及各单倍型的演化。(3)区域尺度下,短花针茅的遗传多样性属于中等偏低水平。其遗传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呈分布中心向分布边缘地区逐渐递减的趋势,符合“中心—边缘假说”。STRUTURE表明短花针茅群体可以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亚群,东部和中部亚群的基因交流频繁。sPCA可将27个群体分为东、西两组,东部组包括STRUTURE结果里的东部亚群和中部亚群,西部组包括西部亚群。地理隔离是造成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而昆仑山,天山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对短花针茅的基因流形成了地理障碍。分布在西部的亚群通过调节部分抗逆基因的表达量和代谢通路来提高其适应性。相较与东部亚群,西部亚群更能够适应干旱、低氧和高紫外线的环境压力。(4)局地尺度下,人类活动能够促进破碎化生境中短花针茅斑块的功能连通性,提高群体遗传多样性。Mantel检验表明气候差异是短花针茅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dbRDA进一步说明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平均日较差温度(bio_2)和最湿季平均温度(bio_8)。阻力距离(IBR)和地理距离(IBD)对短花针茅的微进化过程无显着影响。综上所述,短花针茅在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较低,没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晚中新世/上新世青藏高原的隆升,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和黄土沉积促进了其谱系分化。短花针茅遗传多样性由分布中心向分布边缘地区逐渐递减,其空间分布格局符合“中心—边缘假说”。在区域尺度下,当代群体的遗传分化主要是由地理隔离造成的,同时伴随有对气候的适应性进化。在局地尺度下,当代群体的遗传分化主要是由于环境隔离造成的。人类活动的干扰有助短花针茅遗传多样性的提高。本研究揭示了不同时空尺度下短花针茅遗传变异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为谱系地理学与景观遗传学的整合研究提供了案例,并对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针茅草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想[3](2019)在《基于基因分型测序(GBS)的檫木景观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檫木(Sassafras tzumu.Hemsl),隶属于樟科(Lauraceae)檫木属(Sassafras)。主要分布在我国大陆地区和北美,材料用途广泛。目前对于檫木的研究集中在探究其生理生化特性方面。作为在长江以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物种,将檫木作为代表,利用檫木的分布信息研究该地区物种的分布及预测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物种的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此外,结合基因分型测序技术(GBS)和景观遗传学的研究,能够揭示其代表性类群的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解析不同进化力量对物种的影响,并利用此关联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该物种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13个群体共计106个个体的基因分型测序的结果,探究檫木的遗传多样性和景观遗传学特性。使用Biomod2组合模型对檫木的分布进行模拟,组合模型模拟结果的AUC平均值大于0.89,表明预测结果良好。影响其分布的生物气候因子按照影响大小依次为:昼夜温差月均值(Bio02)、年平均温度(Bio01)、温度季节变化(Bio04)和最干月降水量(Bio14)。模型结果显示,在基准气候条件下,檫木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西至四川,东到江苏,北至秦岭淮河一带,南至宝岛台湾。适宜分布地区面积为1740100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1%。气候变化会对檫木分布范围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适生地面积总体呈现缩小的趋势,而且会随着碳排放的增加成反比。分布面积质心则明显向北部地区偏移。对测序获得的1186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期望杂合度(He)为0.3004,观测杂合度(Ho)为0.2604,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457。有效等位基因含量(Ne)为1.4897。核苷酸多样性(Pi)为0.3019。PCA结果表明,檫木的群体分为两部分:韶山(SS)、衡山(HS)、庐山(LS)和梅岭(ML)为一部分,其他群体为另一部分。系统发育树结果支持PCA分析结果。Structure结果也显示檫木来自两个基因库。使用BayeScan对檫木SNP位点进行识别,共得到104个离群位点(Outlier),在这104个离群位点中,使用R语言的“LEA”程序包中的LFMM算法检测与环境相关的位点,检测结果显示,其中53个位点与环境相关。这53个位点中,与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Bio03)相关的最多。檫木的环境相关位点结果表明,Bio03对檫木的遗传结构影响较大。POPs结果表明,随着气候的变化,Cluster4和Cluster1有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而Cluster2则会在气候变化下有更有优势。使用Canoco 5计算环境因子对遗传数据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其遗传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按贡献率依次为:Bio03、降水量变异系数(Bio15)、Bio04、Bio13、Bio01和Bio02,其P值均小于0.05。这和LFMM结果吻合。使用随机化多重矩阵回归分析(MMRR)结果表明:檫木的空间遗传分化具有显着的IBD和IBE效应。IBE=1.54IBD,IBE相对于IBD有更加显着的效应,即IBE更能够揭示其遗传分化。此外,ZT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也对其遗传距离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8)
宁宇,王义飞,李肖夏,玛吉措[4](2019)在《电路理论在植物景观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为研究异质性系统中的进化生物学问题提供了新颖的理论和方法。本文以电路理论(circuit theory)在植物景观遗传研究中的应用为主题,系统解析理论框架,明确其核心概念和生态学过程间的映射关系,从研究主题、方法和模型验证3方面综述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该理论的优势和局限性。其优势主要为:(1)可对多条潜在传播路径进行通盘考察并予以比较,有助于鉴别影响连接度的关键区域或廊道;(2)对哈迪-温伯格平衡假设和栅格大小不敏感,保证了模型的适应性;(3)模型要求物种对生境无明显经验积累,特别适合分布区形状不规则,以及连续广泛分布的物种,与许多植物的生物学特点相契合。该理论要求物种具有随机漫游和传播各向同性2个前提条件,限制了生物媒介类植物的适用度。在传播过程具有方向偏好的生态系统中,其应用也需慎重考虑。结合未来发展趋势,本文认为电路理论在植物景观遗传学研究中具有很好的潜力,但还需要依据具体的研究问题、物种习性、空间尺度和系统性质来进行科学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任婧,闫冬卿,牛建明[5](2018)在《结合谱系地理学与景观遗传学研究探讨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遗传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内遗传多样性是物种进化潜力和适应环境改变能力的基础。历史的气候波动和现代的景观格局共同影响了当代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和及其分布格局。通过整合谱系地理学和景观遗传学,将不同时空尺度下发生的群体分化、适应、遗传多样性格局与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阐明物种遗传多样性的演变机理,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短花针茅,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荒漠草原的建群种,研究它的群体进化历史和遗传分化原因对于揭示荒漠草原的发生和进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二个叶绿体片段psbA-trnH,trnL-trnF和14个EST-SSR对27个短花针茅群体(共810个个体)进行了谱系地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并确定了地理距离和环境距离对遗传分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花针茅的遗传多样性由分布中心逐渐向分布的边缘地区递减,符合中心——边缘假说。短花针茅起源于贺兰山东部和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地区,青藏高原的第二次隆升和西北地区的干旱化促进了短花针茅的谱系分化,而季风造成的黄土沉积为短花针茅群体的扩张提供了有利生境。短花针茅复杂的群体动态历史证实了古气候地质变化对荒漠草原草本植物谱系结构的影响,进而反应了荒漠草原的发生和扩张。短花针茅群体整体分为东部,中部和西南叁个遗传分组,昆仑山,天山和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带形成的地理障碍阻碍了群体间的基因交流,而且地理距离在短花针茅的遗传分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论证古代气候波动,地理距离和环境距离对短花针茅群体现代遗传变异空间分布的影响,阐明了其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及维持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陈微[6](2018)在《四照花亲缘地理学与景观遗传学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照花(Cornus kousa subsp.chinensis)隶属山茱萸属(Comus)四照花亚属(Cornus subg.Syncarpea),为东亚特有种。对于四照花的分子研究可以为物种杂交渗入、分化以及亲缘地理学等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模式系统。本研究利用叶绿体间隔区的基因(cpDNA)、微卫星分子(SSR)标记联合分析四照花的19个群体的谱系关系、遗传多样性、冰期避难所。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1.亲缘地理学研究对cpDNA间隔区引物进行筛选,选出了条带单一、多态性高的两对引物trn L-trn F和rpl14-rpl36,对其19个群体135个个体进行测序。其中rpl14-rpl36的序列长度为605bp,trn L-trn F的序列长度为961bp。以灯台树为外类群,共有10个单倍型。四照花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单倍型多态性(Hd)为0.689,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02。IBD分析结果表明四照花的遗传分化是由地理距离造成的。本研究利用8对引物进行SSR分析得到153个个体的等位基因,平均观测杂合度(H_o)是0.673,平均期望杂合度(H_e)为0.578。基因流(N_m)为1.099,遗传分化系数F_(st)=0.185,Structure分析显示四照花来自两个基因库,基因交流频繁。瓶颈效应显示四照花近期未经历了瓶颈效应。内繁系数分析(F)分析显示:四照花群体杂合子过剩。经哈迪-温伯格检验发现四照花偏离了平衡,可能杂合子过剩造成其偏离平衡。四照花没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遗传变异主要在群体内(73.04%)。从四照花的PCoA分析得到安福的成分和其他的群体不一致,UPGMA聚类分析也得到相同的结果。2.景观遗传学研究通过对四照花分布点的收集,模拟不同时期四照花的潜在分布区、群体之间的连通性,探究20个环境因子对四照花的潜在分布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四照花分布的主要是最冷月份最低温、降水量变异系数、温度季节变化、冷季度平均温度这四个因子。四照花的潜在分布图显示末次盛冰期到现在的分布区有明显的扩张,现在到2080年没有明显的变化。短时间内并未导致大面积的变化。3.冰期避难所的推测利用cpDNA单倍型构建的TCS网络表明Hap1和Hap2为广布单倍型,湖北的宣恩具有多种广布单倍型,湖北的武当山具有特有单倍型。结合四照花的分布模拟推测四照花的冰期避难所是武当山和宣恩,湖北宣恩和武当山是四照花的起源中心。(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6-02)
宋有涛,孙子程,朱京海[7](2017)在《植物景观遗传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景观遗传学是新兴的景观遗传学交叉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目前植物景观遗传学的研究虽落后于动物,但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的巨大潜力不可忽视。从景观特征对遗传结构、环境因素对适应性遗传变异影响两个方面,系统综述了近十年来国际上植物景观遗传学的研究焦点和研究进展,比较了植物景观遗传学与动物景观遗传学研究在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上的异同,并基于将来植物景观遗传学由对空间遗传结构的描述发展为对景观遗传效应的量化分析及预测的发展框架,具体针对目前景观特征与遗传结构研究设计的系统性差、遗传结构与景观格局在时间上的误配、适应性位点与环境变量的模糊匹配、中性遗传变异与适应性遗传变异研究的分隔、景观与遗传关系分析方法的局限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研究对策。(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22期)
潘涛[8](2017)在《商城肥鲵的扩散模式、景观遗传学研究及肥鲵属的物种界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商城肥鲵是大别山区的特有种,为典型的水栖型小鲵类,其分布区极其狭窄。此前基于线粒体基因的谱系地理学分析显示商城肥鲵存在着明显的谱系结构,但核基因微卫星标记未能显示出一致的遗传格局,提示商城肥鲵中可能存在特殊的扩散模式。因此,本研究就商城肥鲵的扩散模式以及景观遗传学展开研究。除此以外,考虑到商城肥鲵各种群之间深度的遗传分化,提示其中可能有隐藏种存在。因此研究中还对肥鲵属进行物种界定的探讨。本博士学位论文包含以下几个主要内容:(1)商城肥鲵的扩散模式研究基于微卫星数据在鹞落坪仰天窝溪流区段(约600m)就商城肥鲵的扩散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商城肥鲵的扩散模式应为偏雄扩散,其雄、雌的校正分配系数分别为-0.005(0.179)和0.006(0.219),说明商城肥鲵群体中可能存在着强烈的配偶资源竞争。在空间自相关分析中商城肥鲵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尺度下(<430m)未表现出显着的空间遗传格局,遗传格局与空间距离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而呈随机分布。同时,研究中还发现瀑布、地表径流缺失等景观特征对商城肥鲵的遗传分化存在明显的影响。(2)商城肥鲵的景观遗传学基于微卫星在鹞落坪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利用来自17个采样点的298个个体对商城肥鲵进行景观遗传学研究。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在2km距离等级内出现显着的正自相关系数(r),提示个体的扩散行为可能多限于2 km的空间范围内。通过Barrier分析则提示,尽管江淮分水岭总体上对商城肥鲵是一个明显的地理阻隔,但分水岭的各区段因山体和山势的大小以及陡峭程度等景观特征的影响,它对商城肥鲵扩散的限制能力可能存在显着的差异。(3)肥鲵属的物种界定分析。通过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和形态学数据对肥鲵属进行物种界定分析,并结合气候数据对肥鲵属成种过程及原因进行初步探讨。基于多种方法(BFD和BPP)的结果都表明肥鲵属中存在多个隐藏种。结合基于气候数据的生态位重建结果和形态学数据分析,提示肥鲵属中应有叁个独立种存在,它们分布于(1)金刚台周边地区和康王寨-黄柏山-九峰尖地区;(2)天堂寨风景区和马鬃岭-窝川地区;(3)白马尖-鹞落坪-明堂山地区和枯井园地区。它们大致上分别分布在大别山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综合各种因素可知,肥鲵属物种的分化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大别山北部、中部和南部的气候差异,同时,肥鲵属物种的低扩散能力以及对生态位的保守也为物种的分化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上述研究,对商城肥鲵的景观遗传学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揭示了商城肥鲵的偏雄性的扩散模式,为商城肥鲵的各支系的分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对肥鲵属的物种数目及成种过程的深入研究可知肥鲵属中叁个隐藏种,但目前,这一部分仍缺乏更深入的形态学研究,提示了后期的工作方向。该研究也为大别山的生物地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7-05-01)
尹相彬[9](2017)在《城市化对物种遗传多样性影响的景观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扰动日益严重。城市化导致景观格局的变化,改变物种生存环境,使得物种生境破碎或者丧失,进而,可能会对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造成重大的影响。然而,我们对此影响及可能的原因了解的较少。景观遗传学是景观生态学、种群遗传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在物种保护与城市开发规划中有巨大的潜力。景观遗传学的发展使研究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成为可能。本研究以发展中城市与滨海县镇开发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沈阳市和辽河叁角洲为研究样本,用景观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城市化对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期为城市化进程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近年来,沈阳市城市化进程加快,显着影响城市景观格局。本研究通过对比1992年与2013年的遥感影像,发现其建设用地面积增大,绿地、农田面积减小,而构成主体景观的绿地斑块密度指数增加183%、农田的斑块密度指数增加337%,表明景观类型呈现破碎化趋势。通过模型模拟表明,与1992年相比,2013年的鸟类遗传多样性呈显着降低趋势。由此推测,沈阳市快速发展导致的景观破碎,对鸟类遗传多样性影响显着。在通过模拟建立生态廊道,提高生境面积等一系列措施后,鸟类的遗传多样性得到明显改善。翅碱蓬是辽河叁角洲区域代表性植被,其生长沿海区域被称为“红海滩”,但从1995年至2014年间其退化明显。本研究通过对其Landsat TM地图解译,发现该区域滩涂面积明显增加,且向海洋方向推进,河流变窄,农田增加,沿海建设用地所占面积增大。通过模拟研究,发现该区域景观格局使碱蓬遗传分化增大,遗传多样性降低。2014年对该区域碱蓬进行采样研究,通过生物遗传学实验,发现沿海区域与其余分布区域碱蓬有一定的遗传分化现象,其遗传结果与地理距离有正相关关系。Shannon信息指数(I)为0.771,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450,显示其遗传多样性处于中低水平。该实验结果符合景观遗传学模拟结果。(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7-04-01)
丁兆红,卢君婷,卢剑波[10](2016)在《景观破碎化对植物种群的遗传学效应及其研究方法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破碎化在减小物种生境大小的同时增加了生境的空间隔离度,直接或间接影响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空间遗传结构.要明确景观特征的改变对种群生存能力的影响,不仅需要收集大量的实例研究来描述一般的发展规律,更要形成标准化的研究试验设计,对生境和物种的变化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进行量化,从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文章首先综述了景观破碎化对植物种群遗传学效应的影响,然后分别从分子标记、统计分析方法和取样策略叁方面介绍了该领域研究方法的进展,最后指出今后此方面的研究亟需加强多学科间的交流,以期发现和创造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景观遗传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是物种长期生存、进化和适应的结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当代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是历史和现代微进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隶属于禾本科(Poaceae)针茅族(Stipeae Dum)针茅属(Stipa L),是一种暖温型多年生旱生丛生禾草,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种。开展短花针茅的谱系地理学与景观遗传学研究有助于推断地史环境演变对短花针茅谱系分化的影响,阐明区域尺度下当代短花针茅群体遗传变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分化机制,揭示人类活动对短花针茅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利用2个叶绿体DNA(cpDNA)片段和14对EST-SSR引物分析了区域尺度下27个短花针茅群体的谱系地理结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利用12对EST-SSR引物分析了局地尺度下52个短花针茅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通过整合谱系地理学和景观遗传学的分析方法,揭示了短花针茅遗传变异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短花针茅转录组数据,首次开发了21对多态性EST-SSR引物,且21对引物在其他6个短花针茅的近缘种中具有很好的通用性。(2)27个短花针茅群体中共检测到13种单倍型,其中H1是广布型单倍型。在物种水平上短花针茅的单倍型多态性HT=0.494,核苷酸多态性π×10-3=1.02。遗传变异的空间分布格局整体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分化时间和祖先分布区重建表明,短花针茅于晚中新世(7.66Ma)起源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和贺兰山,然后从青藏高原东北部经祁连山南麓扩散到新疆和从青藏高原东北部、贺兰山扩散到蒙古高原、青藏高原西南部和河西走廊。中性检验和错配分布分析表明,短花针茅群体符合空间扩张模型,扩张时间为1.5Ma左右。因此推断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亚洲季风气候的加强促进了短花针茅的扩张以及各单倍型的演化。(3)区域尺度下,短花针茅的遗传多样性属于中等偏低水平。其遗传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呈分布中心向分布边缘地区逐渐递减的趋势,符合“中心—边缘假说”。STRUTURE表明短花针茅群体可以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亚群,东部和中部亚群的基因交流频繁。sPCA可将27个群体分为东、西两组,东部组包括STRUTURE结果里的东部亚群和中部亚群,西部组包括西部亚群。地理隔离是造成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而昆仑山,天山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对短花针茅的基因流形成了地理障碍。分布在西部的亚群通过调节部分抗逆基因的表达量和代谢通路来提高其适应性。相较与东部亚群,西部亚群更能够适应干旱、低氧和高紫外线的环境压力。(4)局地尺度下,人类活动能够促进破碎化生境中短花针茅斑块的功能连通性,提高群体遗传多样性。Mantel检验表明气候差异是短花针茅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dbRDA进一步说明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平均日较差温度(bio_2)和最湿季平均温度(bio_8)。阻力距离(IBR)和地理距离(IBD)对短花针茅的微进化过程无显着影响。综上所述,短花针茅在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较低,没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晚中新世/上新世青藏高原的隆升,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和黄土沉积促进了其谱系分化。短花针茅遗传多样性由分布中心向分布边缘地区逐渐递减,其空间分布格局符合“中心—边缘假说”。在区域尺度下,当代群体的遗传分化主要是由地理隔离造成的,同时伴随有对气候的适应性进化。在局地尺度下,当代群体的遗传分化主要是由于环境隔离造成的。人类活动的干扰有助短花针茅遗传多样性的提高。本研究揭示了不同时空尺度下短花针茅遗传变异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为谱系地理学与景观遗传学的整合研究提供了案例,并对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针茅草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遗传学论文参考文献
[1].陈子兴.正常生理造血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和表观基因组景观[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
[2].任婧.整合谱系地理学与景观遗传学揭示短花针茅遗传变异及空间分布格局形成机制[D].内蒙古大学.2019
[3].刘想.基于基因分型测序(GBS)的檫木景观遗传学研究[D].南昌大学.2019
[4].宁宇,王义飞,李肖夏,玛吉措.电路理论在植物景观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分析[J].植物科学学报.2019
[5].任婧,闫冬卿,牛建明.结合谱系地理学与景观遗传学研究探讨短花针茅(Stipabreviflora)遗传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6].陈微.四照花亲缘地理学与景观遗传学的初步研究[D].南昌大学.2018
[7].宋有涛,孙子程,朱京海.植物景观遗传学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7
[8].潘涛.商城肥鲵的扩散模式、景观遗传学研究及肥鲵属的物种界定[D].安徽大学.2017
[9].尹相彬.城市化对物种遗传多样性影响的景观遗传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7
[10].丁兆红,卢君婷,卢剑波.景观破碎化对植物种群的遗传学效应及其研究方法进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