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意蕴论文-任潇洒

教育学意蕴论文-任潇洒

导读:本文包含了教育学意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张楚廷,人论,人的命题,教育目的

教育学意蕴论文文献综述

任潇洒[1](2019)在《《人论》的哲学和教育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在民族进步、国际竞争中的高阶地位早已被世人所熟知。伴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各界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也逐渐增大,社会、家庭与个人都将教育置于重要位置。尽管如此,我国教育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成果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众多教育界学者纷纷将目光转向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实现本民族教育革新。拳拳赤子之心可鉴,但遗憾的是,效果并不十分显着。殊不知,本土实有一批睿智高远的教育家,毋需“舍近求远”。其教育思想较之“西学”,具有本土性、洞悉性、实践性等特点,对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筹划、教育问题的解决,具有更强的参考价值,应受到学界重视。张楚廷先生是我国着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是本土教育家杰出的代表。自1959年至今,张楚廷先生已从教60年,对民族的忧思考量、对教育的深层思考、对人的尊重与关注,促使张楚廷先生笔耕不辍、着作等身,于2015年出版的《人论》更是蕴含丰富教育哲学思想,凝结了张楚廷先生无尽的心血。《人论》中饱含了张楚廷先生的教育观点,发人深省。张楚廷先生在《人论》中,提出了关于人的几大最基本命题,即:人是可再生的生命、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是美的存在、人是起源未知的存在、人是神奇的存在。根据这几大命题,张楚廷先生提出了与之相呼应的教育观点。其中,在教育目的观方面,张楚廷先生摒弃功利性的教育目的观,提出“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生自己”的教育目的,并且教育目的的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没有最终目标、终极状态,唯有不断进取。在教学过程观中,张楚廷先生提出教师应通过教育活动“感染”或“影响”学生,重视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居于辅助地位,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主体地位。基于“人是美的存在”这一基本命题,张楚廷先生认为全面发展应成为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过程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内容是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实质是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是基本面的个性化发展,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发展。本文主要节选了以上几点进行研究,实乃张楚廷先生《人论》浩瀚教育学思想中的零星片段。借此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张楚廷先生教育思想之博大精深,更希望教育界学者们更多的挖掘本土教育家精深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实践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杜芳芳,潘祝青[2](2019)在《研学旅行的教育学意蕴探析:乡土文化传承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学旅行意味着一种教育的空间转向,通过真实经验的实地学习培育更健康的人与自然、社区与文化的关系。研学旅行具有乡土乡情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地方认同感和生成文化记忆;研学旅行传承乡土文化的途径包括在直接体验中丰富乡土知识、在研习互动和探索中培养乡土情感和以多种方式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等;研学旅行是培养中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有必要从文化维度反思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1期)

杨路波[3](2019)在《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及其教育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学的学科视野是关乎于人的,以"成人"为理念的教育学,是真正的"人之学问"。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从"此在"出发展开的对人之"生存"的探索,其理论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学意蕴,即人生在世:"在之中"认识世界和享受世界;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时间之维"赋"教育以希望;存在性之思:"思"为教之核;此在优先性:教育之逻辑与人文关怀;现象学方法论:回归教育本身。(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黄春凤[4](2019)在《人在课中央:探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落实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必须确立学生的课程主体、课程本体地位。人在课中央,是一种生动的课程关照,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回归"人"本位,回归"学"本位。人在课中央,传递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态度,以学生生命发展、生活改善为目的。人在课中央,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课程自身。(本文来源于《中学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0期)

卢晓华[5](2018)在《迈向智慧的教育学——读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促进孩子的成长需要把握教育时机,运用教育机智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积极的塑造。本文结合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的阅读,论述了教育智慧性的内涵与教育机智的运用。(本文来源于《浙江教育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徐胜阳,扈中平[6](2018)在《人性假设的教育学反思——兼论“比较人”假设及其教育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学研究的核心是特定的人性假设。各种人性假设尽管被作为学科理论的逻辑前提,其自身由于未得到严格证明,在教育学中容易陷入困境。从证成方式上,人性假设可分为极点式和线段式人性假设。二者均以静态、片面、单向度的思维方式为取向,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使教育"成人"难以实现。从教育人学的立场出发,基于人的可能性与复杂性特征,从主体、对象、目的、结果与维度等角度,尝试建立一种动态与立体的人性假设。"比较人"是一种确定自我与他者、自我与他我之间相同点和差异点,并做出判断,采取某种行动的人性形象。"比较人"假设的教育意义在于:教育引导人以自信,促使人走向完善,实现人的可能性与复杂性存在。(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期刊2018年04期)

满忠坤[7](2018)在《论“童年的秘密”的教育学意蕴及其早期教育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教育人性论和教育方法论的伟大发现,开启了现代教育的新征程。说童年是个谜,时至今日依然有效。"童年的秘密"具有鲜活的教育学意蕴,意指儿童意义世界的独特性、儿童成长的次序性、儿童行为逻辑的特殊性和儿童发展的不确性。超越人性善恶之"二元人性论"的分争,关注"童年的秘密"的教育学意蕴,据此确立早期教育的理论准则和行动方略,促进儿童"内在潜力"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是现代教育永恒的主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8年05期)

唐斌[8](2018)在《“视域中的结局”及其教育学意蕴:杜威教育目的论再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终结性、固定性、确定性等各种形而上学目的观的拒斥,杜威用"视域中结局"诠释了目的并论及了教育目的何以可能等问题。所谓"视域中的结局"是指被人预见到的结果、可能性,是经过对当下状况的经验反思之后被视为值得追求的事物。在杜威看来,由于儿童生长的不确定性、多种可能性以及个体差异性,人们既不能迫使所有儿童都达到某一确定的终结,也不能在探索教育目的时,到教育过程之外去寻求一个目的,并使教育服从这种外在寻求的结果,只能通过对儿童当下活动的细心体察,并采取适合的方法促进儿童的成长,为此教师就得具备实践智慧。(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姜大源[9](2018)在《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教育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维度去思考,《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颁布,对教育学的发展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体现为:在宏观层面,校企合作的教育活动,要破解"两张皮",应以产业需求导向;在中观层面,校企合作的教育实施,要实现"双主体",应以协同育人为导向;在微观层面,校企合作的教育内容,要摒弃"二元论",应以知识应用为导向。由此,跨界的职业教育,其"产教融合"的教育活动所体现的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衔接,"校企合作"的教育实施所体现的育人共同体,"工学结合"的教育内容所体现的人文与工具的融合,正是"知行合一"这一教育原则的具体应用。跨界将扩展教育学研究的领域。(本文来源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18年07期)

任潇洒[10](2018)在《张楚廷《人论》的教育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人论》是张楚廷先生哲学论着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系统地、深刻地论述"人"的哲学着作。只有了解"人"是什么,才能更好地施行教育,所以《人论》可以称得上是"教育理论之根"。《人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代表性的两点体现在:其一,教育视角下的"我"。人可以分为自然我、受教我、自教我以及超然我,这四种境界显示了人在教育下变化发展的规律。其二,"反身"教育理论。反身不仅包括认知反身,还包括非认知反身,针对当前教育忽视非认知领域的状况进行批判、反思。(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教育学意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学旅行意味着一种教育的空间转向,通过真实经验的实地学习培育更健康的人与自然、社区与文化的关系。研学旅行具有乡土乡情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地方认同感和生成文化记忆;研学旅行传承乡土文化的途径包括在直接体验中丰富乡土知识、在研习互动和探索中培养乡土情感和以多种方式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等;研学旅行是培养中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有必要从文化维度反思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育学意蕴论文参考文献

[1].任潇洒.《人论》的哲学和教育学意蕴[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杜芳芳,潘祝青.研学旅行的教育学意蕴探析:乡土文化传承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3].杨路波.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及其教育学意蕴[J].现代教育科学.2019

[4].黄春凤.人在课中央:探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学意蕴[J].中学教学参考.2019

[5].卢晓华.迈向智慧的教育学——读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J].浙江教育科学.2018

[6].徐胜阳,扈中平.人性假设的教育学反思——兼论“比较人”假设及其教育意蕴[J].基础教育.2018

[7].满忠坤.论“童年的秘密”的教育学意蕴及其早期教育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8

[8].唐斌.“视域中的结局”及其教育学意蕴:杜威教育目的论再探[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

[9].姜大源.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教育学意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

[10].任潇洒.张楚廷《人论》的教育学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

标签:;  ;  ;  ;  

教育学意蕴论文-任潇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