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以诗译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形意关系,译诗,形意张力趋同
以诗译诗论文文献综述
刘向东[1](2018)在《形意张力与以诗译诗——以赵彦春《英韵叁字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以诗译诗"在语言不同层面的运作问题。研究表明,一首诗在其语言各层面的形意关系构成一个形意张力场,是诗之为诗的核心要义。诗之可译在于其形意张力的可译与趋同,进而做到"以诗译诗"。诗歌形意张力趋同可以从四方面进行运作:在两种语言共享的体系特征间进行切换、语言体系间的类比、语言层次间的协调与互补和文化张力趋同。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以诗译诗"的方法论。同时,本文以赵彦春《英韵叁字经》为例,具体说明形意张力的切换如何在译诗中获得恰当的"相解"。(本文来源于《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孙建宁[2](2017)在《以“诗”译诗 趣教《马嵬》》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古诗词学习中,逐字逐句地串讲会让诗词教学索然无味。以执教李商隐诗歌《马嵬》为例,引导学生用"趣读"和"以诗译诗"的方法让课堂迸发出无穷趣味,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妙处及学习语文的乐处。(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之友》期刊2017年07期)
宋金楠[3](2015)在《“以诗译诗”——小学高年段古诗词教学策略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教学环境对于小学生(尤其是高年段的学生)诗词的掌握量仍有一定的要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常见的篇目皆可成诵,但是对诗词的意思却一知半解。笔者采取以白话诗意译,以诗译诗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方便他们准确持久地记忆诗词。笔者主要采取两种方式意译诗词:以易译难、以难译易。以诗译诗,并没有完全消解诗词有节奏有韵律的特质,能方便学生理解,更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文来源于《时代教育》期刊2015年22期)
严晓江[4](2014)在《以诗译诗与借形传神——以卓振英《大中华文库·楚辞》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诗译诗与借形传神是卓振英《楚辞》英译文的特色。译者进行总体审度和合理调适,借用传统英语诗歌的四行诗体、双行偶韵诗体、叁行诗体、五行诗体、十行诗体以及半格律半自由诗体等形式,努力再现《楚辞》的意境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译入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理念,这在深层次上是因为这种形式借鉴对英语世界读者更具亲和力,它是沟通译入语文化与源语文化的纽带。(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4年01期)
刘倩[5](2013)在《“以诗译《诗》”——浅说《诗经》今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阅读《毛诗正义》时,为了理解诗歌文本,偶尔也会借助手边的《诗经》今译本。这些今译本,从释译形式上看,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解释字词(包括注音)、串讲句意、逐行对译、说明诗旨(有时也涉及诗艺赏析)。除了"逐行对译",其余叁个方面,实际上均可谓传统训诂学形制的继承,如《毛诗正义》笺注体例,毛传、郑笺、孔疏叁者相辅相成,从字词、句意、诗旨叁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解释。相较而言,今译本增加了"逐行对译"的内容,而且突出了串讲句意与逐行对译之间的明显区别。如《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句,姚小鸥《诗经译注》(当代世(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3年10期)
牛宏宝[6](2012)在《以诗译《诗》——从雷抒雁先生《国风选译》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诗人雷抒雁先生致力于《诗经》的诗性解读,写出了一系列思致深邃、敏锐的关于《诗经》的随笔,刊于《中国教育报》、《文汇报》等副刊。这些文章可谓近年来关于《诗经》研究的解颐之作。之所以是解颐之作,在于《诗经》的研究一直没有摆脱经学传统,也没有摆脱以学问解《诗》的路数,而雷抒雁先生却明确揭橥"以诗读《诗》"、"还《诗经》于诗"的大旗。虽然"以诗读《诗》"在清末为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所倡,却一直未见切实的落实。因此,雷先生以诗人的襟怀倡导"以诗读《诗》",在目前的《诗经》研究中确是独异的呼唤。同时,雷抒雁先生还用现代语体诗翻译了《国风》86首,以作"以诗心译《诗》"的具体实践。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当代诗人对于诗的另一种思考方式。因为,我深信,雷抒雁先生在这个浮躁而不读书的年代里,来做这样的工作,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在继续着他对诗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军营文化天地》期刊2012年09期)
邹建军[7](2012)在《“以诗译诗”:一种必须坚持的诗歌翻译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外学者之所以共认译诗之所以难,主要在于诗歌独立的文体特征;如果对于诗歌没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到位的译诗是不可能出现的。"以诗译诗"作为一种新的译诗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一个"诗"是指对本我民族里诗之共识;后一个"诗",是指所译对象的美质与美形。只有当两个"诗"相生相融的时候,绝佳的译诗也就产生了。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界,如果有一批译者能够长期践行"以诗译诗",则是中国诗坛之幸,世界诗坛之幸!(本文来源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邹建军[8](2011)在《“以诗译诗”:一种必须坚持的诗歌翻译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外学者共认译诗之所以难,主要在于诗歌独立的文体特征;如果对于诗歌没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到位的译诗是不可能出现的。"以诗译诗"作为一种译诗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一个"诗"是指对我民族里诗之共识;后一个"诗"是指所译对象的美质与美形。当两个"诗"相生相融的时候,绝佳的译诗也就产生了。(本文来源于《中美诗歌诗学协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9-29)
成昭伟,刘迎春[9](2011)在《以诗译诗 形神兼备》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翻译是难度最高的翻译,关键问题在于译文能在多大程度上再现原诗的形式和神韵。要再现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再现诗歌的音韵之美,诗歌的译者必须具备诗人的素质。(本文来源于《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孙翠[10](2010)在《以诗译诗,译诗为诗——徐志摩之诗歌翻译与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百年文坛,"徐志摩"始终是一个比较鲜活的话题:其人其事、其诗其情,从其生前至逝后百余年间多次掀起关注、品评热潮,可谓历久弥新。文章着重从译介学的角度探析一下徐志摩作为诗人译诗优势与不足以及其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关系,也算是徐氏的一个新话题。(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以诗译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古诗词学习中,逐字逐句地串讲会让诗词教学索然无味。以执教李商隐诗歌《马嵬》为例,引导学生用"趣读"和"以诗译诗"的方法让课堂迸发出无穷趣味,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妙处及学习语文的乐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以诗译诗论文参考文献
[1].刘向东.形意张力与以诗译诗——以赵彦春《英韵叁字经》为例[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
[2].孙建宁.以“诗”译诗趣教《马嵬》[J].语文教学之友.2017
[3].宋金楠.“以诗译诗”——小学高年段古诗词教学策略刍议[J].时代教育.2015
[4].严晓江.以诗译诗与借形传神——以卓振英《大中华文库·楚辞》英译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
[5].刘倩.“以诗译《诗》”——浅说《诗经》今译[J].名作欣赏.2013
[6].牛宏宝.以诗译《诗》——从雷抒雁先生《国风选译》说起[J].军营文化天地.2012
[7].邹建军.“以诗译诗”:一种必须坚持的诗歌翻译观念[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
[8].邹建军.“以诗译诗”:一种必须坚持的诗歌翻译观念[C].中美诗歌诗学协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2011
[9].成昭伟,刘迎春.以诗译诗形神兼备[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孙翠.以诗译诗,译诗为诗——徐志摩之诗歌翻译与创作[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