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酸复合物论文-谭凤梅,严琪,刘韩,张帆

聚丙烯酸复合物论文-谭凤梅,严琪,刘韩,张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丙烯酸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反相悬浮聚合法,丙烯酸钠,丙烯酰胺,铅离子

聚丙烯酸复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谭凤梅,严琪,刘韩,张帆[1](2019)在《聚丙烯酸钠/丙烯酰胺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一系列聚丙烯酸钠和丙烯酰胺共聚物[P(AANa-co-AM)],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等手段对其表征。研究了溶液pH值、单体配比、吸附时间、Pb~(2+)浓度和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最适pH值下,不同单体配比的聚丙烯酸钠/丙烯酰胺(AA/AM)吸附剂对Pb~(2+)的吸附效果不同,其中AA/AM单体配比为5∶5时,对Pb~(2+)的吸附效果最好。动力学研究表明,该复合材料对铅离子的吸附符合准二级模型;热力学实验数据显示,Langmuir模型比Freundlich模型更符合吸附等温线。当温度由298 K升高到318 K时,最大吸附量由591.7 mg/g增加到625.0 mg/g,热力学研究表明,P(AANa-co-AM)凝胶对Pb~(2+)的吸附为一自发吸热过程。(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李皆富,杨曙光[2](2019)在《链间氢键调控对聚丙烯酸-聚氧化乙烯复合物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可调节式涂膜器制备了聚丙烯酸(PAA)和聚氧化乙烯(PEO)复合物薄膜.通过改变薄膜组分和酸处理调控PAA与PEO间氢键相互作用.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示差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和力学拉伸仪对氢键相互作用、薄膜聚集态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氢键相互作用的强弱影响着材料的聚集态结构和力学性能,当PAA与PEO分子间相互作用较弱时,PEO结晶,薄膜呈现塑形材料的性质,当PAA与PEO分子间相互作用较强时,氢键能完全抑制PEO结晶,薄膜呈现高弹性.(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陈明珠[3](2017)在《基于氧化石墨烯/聚丙烯酸氢键复合物的生物黏附给药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两种高分子可以通过氢键、库仑力等次级相互作用形成高分子复合物,其具有不同于单组分高分子的优异性能,在生物黏附给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聚丙烯酸(PAA)与氧化石墨烯(GO)的氢键复合物体系。探讨了PAA分子量、pH值、浓度等因素对复合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低分子量PAA(Mw~3000)时,不易与GO形成复合物,高分子量PAA(Mw~450000),能与GO形成氢键复合物,且形成复合物的量随着PAA比例的增大而增大;临界复合pH值在3.62附近,在低于pH_(crit)范围内,形成复合物的量随pH值的减小而增多,高于pH_(crit)时,形成复合物的量随pH值的增加而减少;形成复合物的量随着各组分浓度的增大而增大。GO/PAA氢键复合物生物黏附给药体系研究表明,凝胶的溶胀行为与GO含量相关,GO含量高的GO/PAA复合物溶胀率高,溶胀平衡时间长;GO/PAA复合物制剂的释药过程符合“一级释放”模型,载药体系在pH=7.4 PBS溶液中比在pH=2.0盐酸溶液中的释药速率快,减少复合体系中GO的含量,导致物理交联减少,会增加释药速率。GO/PAA复合物体系的生物黏附性能表明:药膜粘贴力随GO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黏附时间随GO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为减少药物的无效释放,本文通过真空辅助自组装制备了GO-GO/PAA双层制剂,其药物释放行为均符合“零级释放”模型,背衬越厚,释药越慢。此外,利用紫外光将GO背衬还原成RGO得到RGO-GO/PAA双层制剂,可进一步减少药物的无效释放。以上结果表明:GO/PAA氢键复合物对五氟尿嘧啶(5-Fu)等难溶性药物具有良好的药物控释性能,在生物黏附给药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25)

李会,邢哲,李荣,张明星,王明磊[4](2017)在《高效抗菌Cu~(2+)-壳聚糖季铵盐/丙烯酸复合物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在壳聚糖季铵盐(HACC)上接枝丙烯酸(AAc)并络合Cu~(2+),制备了具有高效抗菌性能的HACC-g-PAAc-Cu~(2+)复合物.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波谱(~1H NMR)表征了壳聚糖季铵盐接枝改性前后的化学结构变化;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Cu~(2+)选择电极和热失重分析(TGA)表征了壳聚糖季铵盐接枝前后负载Cu~(2+)的能力;测定了HACC-Cu~(2+)和HACC-g-PAAc-Cu~(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并对小鼠经口摄入毒性和兔皮肤敷涂刺激性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壳聚糖季铵盐上负载Cu~(2+)能够有效提高其抗菌性;接枝丙烯酸能提高HACC负载Cu~(2+)的能力和抗菌性,Cu/HACC结构单元的摩尔比由接枝前的3∶7提高到接枝后的1∶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由60 mg/L下降到9.2 mg/L,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由37 mg/L下降到6.3 mg/L,无摄入毒性和皮肤刺激性.(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张瑞[5](2016)在《聚丙烯酸聚合物复合物多层薄膜的制备及其功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复合物(Polymeric compelexes)是一种基于氢键、静电、配位键等弱相互作用力而形成的聚集体,是一类大尺度具有多样性组成和结构的超分子组装体。本研究拟以聚合物复合物为构筑基元,采用层层自组装(Layer-by-layer self-assembly,Lb L)制备Lb L膜,并对它们的性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发现聚氨酯(PU)/聚丙烯酸(PAA)LbL多层膜具有一定的自修复能力,但无法实现完全修复,通过将弱聚电解质PAA与聚乙二醇(PEG)基于氢键作用形成的PAA-PEG复合物代替PAA为构筑基元与PU交替沉积制备一系列PU/PAA-PEG多层膜,可实现其在低温条件下的完美修复。通过对多层膜自修复行为的研究,发现不同复合比例的PAA-PEG复合物所制备的聚合物复合物多层膜的修复行为有较大的区别。其中在pH 2.0的水体系中,(PU/PAA-PEG1.0)20聚合物复合物多层膜的修复温度为室温,而(PU/PAA-PEG3.0)20为4oC。(2)本章对PEG能显着提升PU/PAA多层膜自修复能力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对其温敏性修复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引入复合物后,可以明显降低膜组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可以保证在低温条件下,膜组分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引入低Tg的PEG后,PAA-PEG复合物的Tg明显降低,(PU/PAA-PEGx)20多层膜的溶胀率远大于(PU/PAA)20多层膜,因此在pH 2.0的水中膜会在溶胀作用和链流动的双向驱动下,使受损两界面发生表面接触,同时Tg较低的PEG会拉动大分子量的PAA,使两界面间发生扩散,氢键重组,因而发生自修复过程。(3)本章以锂藻土(Laponite)为研究对象,通过Lb L技术构筑PU/PAA-Laponite多层膜,以亚甲基蓝为模型药物,对多层膜在不同人体环境中的药物缓释行为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Lb L多层膜中引入PAA-Laponite复合物,对PU/PAA多层膜的吸附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可有效提高多层膜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6-05-22)

胡勇,吴小勇,徐金瑞,李琳[6](2015)在《淀粉/聚丙烯酸/大豆蛋白叁元复合物形成过程的光谱学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荧光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RLS)并结合UV紫外光谱研究了可溶性淀粉、大豆分离蛋白(SPI)以及聚(丙烯酸)(PAA)在溶液中形成叁元非共价复合物的过程,并考察了其热稳定性能。荧光实验结果表明SPI和淀粉可以分别与PAA发生相互作用,其相应的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2.02×105和2.16×103 L/mol。当PAA加入到SPI/淀粉溶液,不仅会导致体系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和荧光强度的变化,而且也产生一个较为明显的荧光等同发射点,这表明叁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叁元复合物。UV和RLS的实验结果也说明了淀粉、聚丙烯酸以及大豆蛋白是形成叁元复合物的基本结构单元,并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此外,通过RLS技术研究了叁元复合物的热稳定性,并基于RLS数据计算了其热降解动力学参数,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叁元复合物的形成以及PAA在叁元复合物形成过程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5年12期)

张玉芬,姜雪,李伟伟,武荣兰,王伟[7](2015)在《刺激响应性形状记忆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复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互穿网络技术合成了形状记忆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半互穿网络膜(SMPU/PMAA semi-IPNs)。以己二酸和1,4-BDO为原料,氯化亚锡为催化剂,真空熔融法合成聚酯多元醇PBAG,其相对分子量为3395 g/mol。以PBAG和TDI原料,BDO为扩链剂,合成SMPU,MAA单体在SMPU溶液中进行原位聚合,AIBN为引发剂,BIS为交联剂,最终合成了SMPU/PMAA semi-IPNs。SMPU/PMAA semi-IPNs具有pH响应性,尤其在0.1M的NaOH溶液中有较大的吸水量,接触角测试表明材料呈现亲水性,以此诱导其产生水诱导的形状记忆性能。对SMPU/PMAA semi-IPNs进行了差示扫描量热(DSC)和动态热机械(DMA)分析发现材料具有两个转变温度表明此半互穿网络材料具有较好的微相分离程度且能诱导其叁重形状记忆效应。静态力学拉伸测试证明合成的SMPU/PMAA semi-IPNs膜随交联剂用量增加,聚合反应时间的增加,材料的力学强度逐渐增强。(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C 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期刊2015-10-17)

王晓焕,谢云涛,王爱勤[8](2010)在《壳聚糖接枝聚丙烯酸/蛭石复合物对铜离子(Ⅱ)的吸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壳聚糖接枝聚丙烯酸/蛭石复合物作为铜离子(Ⅱ)吸附剂,研究了溶液初始pH值、蛭石在复合物中的质量百分含量、吸附时间,以及溶液初始浓度对复合物样品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物对铜离子的吸附量随着蛭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但复合物中蛭石的含量达到30%时,对铜离子(Ⅱ)的吸附量仍超过220mg/g。吸附行为均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0年10期)

郑易安,王爱勤[9](2009)在《聚(丙烯酸-co-丙烯酰胺)/蒙脱土/腐殖酸钠复合物对Pb~(2+)的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制备的聚(丙烯酸-co-丙烯酰胺)/蒙脱土/腐殖酸钠复合吸附剂,研究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和Pb2+溶液初始浓度等因素对重金属Pb2+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复合吸附剂对Pb2+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pH=6.0、吸附时间2h、Pb2+溶液初始浓度0.01mol/L和吸附剂用量0.10g的条件下,复合吸附剂对Pb2+的吸附量达到364.05mg/g,平衡所需的时间为15min。与蒙脱土相比,复合吸附剂具有更高的吸附容量和更快的吸附速率。(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09年10期)

郑易安,谢云涛,王爱勤[10](2009)在《壳聚糖-g-聚丙烯酸/海泡石复合物对Pb~(2+)的去除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一种壳聚糖接枝聚丙烯酸/海泡石复合吸附剂,考察了吸附剂对Pb2+吸附的pH依赖性、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以及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能.结果表明,聚丙烯酸成功接枝到壳聚糖骨架上,形成有机-无机复合吸附剂.吸附剂表面呈现粗糙多孔、凹凸不平的形貌,有利于吸附体系更快达到吸附平衡.在pH=6.00、吸附时间30 min、Pb2+溶液初始浓度0.02 mol.L-1和吸附剂用量0.10 g的条件下,复合吸附剂对Pb2+的平衡吸附量达到638.9 mg.g-1,约为海泡石的3倍.重复吸附-脱附5次,复合吸附剂对Pb2+的吸附量下降到489.2 mg.g-1,仍可达初始吸附量的76.6%,而海泡石使用3次之后即对Pb2+丧失吸附性能.与海泡石相比,复合吸附剂具有更高的吸附容量、更快的吸附速率和更好的重复使用性能.(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9年09期)

聚丙烯酸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可调节式涂膜器制备了聚丙烯酸(PAA)和聚氧化乙烯(PEO)复合物薄膜.通过改变薄膜组分和酸处理调控PAA与PEO间氢键相互作用.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示差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和力学拉伸仪对氢键相互作用、薄膜聚集态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氢键相互作用的强弱影响着材料的聚集态结构和力学性能,当PAA与PEO分子间相互作用较弱时,PEO结晶,薄膜呈现塑形材料的性质,当PAA与PEO分子间相互作用较强时,氢键能完全抑制PEO结晶,薄膜呈现高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丙烯酸复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谭凤梅,严琪,刘韩,张帆.聚丙烯酸钠/丙烯酰胺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J].化学工程.2019

[2].李皆富,杨曙光.链间氢键调控对聚丙烯酸-聚氧化乙烯复合物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学报.2019

[3].陈明珠.基于氧化石墨烯/聚丙烯酸氢键复合物的生物黏附给药体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7

[4].李会,邢哲,李荣,张明星,王明磊.高效抗菌Cu~(2+)-壳聚糖季铵盐/丙烯酸复合物的制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7

[5].张瑞.聚丙烯酸聚合物复合物多层薄膜的制备及其功能化[D].新疆大学.2016

[6].胡勇,吴小勇,徐金瑞,李琳.淀粉/聚丙烯酸/大豆蛋白叁元复合物形成过程的光谱学研究(英文)[J].现代食品科技.2015

[7].张玉芬,姜雪,李伟伟,武荣兰,王伟.刺激响应性形状记忆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复合物的研究[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2015

[8].王晓焕,谢云涛,王爱勤.壳聚糖接枝聚丙烯酸/蛭石复合物对铜离子(Ⅱ)的吸附研究[J].中国矿业.2010

[9].郑易安,王爱勤.聚(丙烯酸-co-丙烯酰胺)/蒙脱土/腐殖酸钠复合物对Pb~(2+)的吸附性能[J].应用化学.2009

[10].郑易安,谢云涛,王爱勤.壳聚糖-g-聚丙烯酸/海泡石复合物对Pb~(2+)的去除性能研究[J].环境科学.2009

标签:;  ;  ;  ;  

聚丙烯酸复合物论文-谭凤梅,严琪,刘韩,张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