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核论文-李蕊,严芳,王耀州,陶陶,何成奇

中位核论文-李蕊,严芳,王耀州,陶陶,何成奇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位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脑老化,Alzheimer病,小脑,中位核

中位核论文文献综述

李蕊,严芳,王耀州,陶陶,何成奇[1](2015)在《追踪型眨眼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豚鼠小脑中位核突触素表达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追踪型眨眼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豚鼠小脑中位核突触素的表达变化,探讨小脑IN突触素与追踪型EBC建立的关系。方法实验动物分为配对训练组(n=6)、假配对训练组(n=6)及对照组(刀=6)。以短纯音作为条件刺激,束状氧气流刺激角膜作为非条件刺激,分别对配对组及假配对组进行配对及假配对刺激训练,持续10d。在训练的2d、6d、10d,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叁组动物的小脑IN突触素表达,应用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比较叁组动物的突触素表达差异。结果配对组动物在10 d的条件反射训练过程中逐步获得稳定的条件反射行为,而非配对组动物没有建立起条件反射;相对于非配对组及对照组,在6 d、10 d,配对组动物小脑IN突触素表达显着增加。结论小脑IN突触素可能参与了追踪型EBC的建立过程。(本文来源于《老年医学与保健》期刊2015年03期)

黄率帅[2](2009)在《豚鼠听觉识别学习过程中小脑齿状—中位核突触素的表达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和方法近年来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小脑可能参与了多种复杂的认知和学习任务。认知学习记忆的形成与变化和突触密切相关,而突触素(Syp)对突触传递、信息加工和储存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经典的眨眼条件反射的建立依赖于一种中性的条件刺激(CS,通常为一个声音)和非条件刺激(US,通常为角膜吹气)反复配对出现。初始声音的出现不能引起眨眼反应,但随着CS与US配对训练的反复进行,动物便可以在听到声音后立随出现眨眼反应。在此基础上我们的CS采用高频声和低频声的正弦波纯音,高频声50次,低频声130次,高低频声随机出现,训练动物对两个差异单声(命令条件声刺激,背景单声刺激)进行听觉识别,使动物只对命令声音(高频单声)作出眨眼反应,对背景单声(低频单声)无眨眼反应。大量的实验研究(包括损毁、放电记录、电刺激、可逆性失活和脑功能成像技术等)均提示小脑是这种眨眼条件反射获得和表达的关键脑区。为了进一步探讨小脑齿状-中位核在认知学习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本研究分成二部分:(1)建立豚鼠听觉识别学习模型应用行为学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探讨听觉识别学习模型建立过程中豚鼠行为学的变化,研究模型建立成功后豚鼠小脑齿状-中位核内突触素表达变化。结果1.豚鼠听觉识别学习模型建立过程中行为学变化配对组动物在行为训练后,在高频声音刺激下CR出现率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其峰幅度和峰潜伏期也相应变大,在配对组动物中CR起初对高低频声识别率几乎一样,但随着随着天数的递增,高频声CR基本学会,低频声略有下降。SR在高低频声随着训练天数增加跟同组的CR发生率,峰幅度,峰潜伏期,有相关变化。2.在对照组豚鼠小脑齿状-中位核切片上发现syp的表达弱;在配对组和非配对组,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syp阳性表达逐渐增强;但非配对组较配对组阳性表达弱。测定syp阳性产物的光密度值结果显示,模型组(配对组和非配对组)豚鼠小脑齿状-中位核结构内突触素光密度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1);模型组豚鼠小脑齿状-中位核内突触素光密度值在训练后随时间增加而增大;配对组豚鼠小脑齿状-中位核结构内突触素密度值明显大于非配对组(P<0.01)。结论1.本研究在经典眨眼条件反射模型的基础上完成了听觉识别学习模型的建立,得到了行为学的诸多相关变化,提示豚鼠在对识别分辨学习过程中豚鼠的高频声CR发生率和其峰幅度,潜伏期有联系。SR的反应也可能参与了行为学的建立。2.在听觉识别学习模型建立后,小脑齿状-中位核内突触素的表达增加明显,定量分析结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说明听觉识别学习过程小脑齿状-中位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测可能是高级学习中枢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9-05-01)

胡波,林曦,冯华,隋建峰[3](2009)在《蝇蕈醇小脑齿状-中位核微注射对豚鼠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小脑齿状-中位核在豚鼠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500ms正弦波纯音和100ms束状氧气流的配对刺激,训练豚鼠建立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在条件反射训练的第4-6天,向豚鼠双侧小脑齿状-中位核微注射蝇蕈醇。整个实验过程中,使用高分辨率的张力换能器检测豚鼠的眨眼反应。结果(1)蝇蕈醇注射组豚鼠训练第4-6天的条件反应率均显着低于第3训练日水平(P_1=0.005,P_2=0.004,P_3=0.010);(2)蝇蕈醇注射组豚鼠训练第7、8天条件反应率仅分别相当于对照组豚鼠第4、5训练日水平(P_1=0.061,P_2=0.669);(3)在此过程中,蝇蕈醇注射组豚鼠非条件眨眼反应的幅度和峰潜伏期均无显着变化(P_1=0.926,P_2=0.939)。结论小脑齿状-中位核是运动性学习神经回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着眨眼条件反应的获得和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09-05-01)

黄率帅,林曦,胡波,李蕊,杨丽[4](2009)在《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后豚鼠小脑齿状-中位核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后豚鼠小脑齿状-中位核(D-Inuclei)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联合型学习和突触超微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实验动物分为配对组(n=4)和非配对组(n=4)。采用500ms正弦波纯音和100ms束状氧气流进行配对刺激训练配对组动物,而非配对组动物则接受声音和气流的非配对刺激。训练6d后,电镜下观察各组动物小脑齿状-中位核突触超微结构,应用图像分析软件比较突触超微结构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配对组动物在6d的条件反射训练后均可获得90%以上的条件反应率,而非配对组动物6d内条件反应率均低于10%;相对于非配对组,配对组动物小脑齿状-中位核突触密度无显着增加(P>0.05),但突触后膜致密区厚度增厚(P<0.05),突触活性区域增多(P<0.05)。结论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可能与小脑齿状-中位核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林曦[5](2008)在《豚鼠小脑齿状—中位核在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和方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小脑只具有运动调节功能,但近年来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小脑可能参与了多种复杂的认知和学习任务。例如,小脑在经典眨眼条件反射的建立和表达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典的眨眼条件反射的建立依赖于一种中性的条件刺激(CS,通常为一个声音)和非条件刺激(US,通常为角膜吹气)反复配对出现。初始声音的出现不能引起眨眼反应,但随着CS与US配对训练的反复进行,动物便可以在听到声音后立随出现眨眼反应。大量的实验研究(包括损毁、放电记录、电刺激、可逆性失活和脑功能成像技术等)均提示小脑是这种眨眼条件反射获得和表达的关键脑区。小脑在解剖学上可分为小脑皮层和小脑核团两个不同部分。虽然该领域相关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对于小脑皮层和深部核团这两部分在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和表达中作用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联系仍存在较大的争议。一部分研究认为小脑的学习记忆功能基于皮层的LTD(long term depression)现象即爬行纤维传入可以长时程地抑制蒲氏细胞对苔状纤维的传入反应,从而减弱了对深部核团的抑制进产生条件反射。在这一理论中深部核团只是小脑的输出结构,没有发生任何可塑性变化。另一部分研究则发现在小脑环路中齿状-中位核与小脑皮质同时接收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信息,二者在结构上都有可能参与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之间的整合过程。与这个观点一致的是,长时程抑制(LTD)与长时程增强(LTP)两种与联合学习有关的突触可塑性形式在小脑皮质和齿状-中位核中的存在都分别得到证实。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后一种观点认为小脑深部核团尤其是齿状-中位核才是经典眨眼条件反射这类联合性学习记忆的关键靶区。研究齿状-中位核在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的作用既能为明确小脑的运动学习功能及机制提供支持,也能为更加全面地理解学习记忆神经机制提供有益的帮助,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分成叁部分:(1)建立豚鼠经典眨眼条件反射模型,记录和观察豚鼠齿状-中位核神经元在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的放电活动,从细胞水平观察小脑齿状-中位核是否直接参与经典眨眼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及其神经元在此过程中的活动特征;(2)使用低剂量的γ-GABA受体激动剂蝇蕈醇可逆性失活豚鼠小脑齿状-中位核,观察注射组动物眨眼条件反射建立和表达情况变化,从行为学水平研究齿状-中位核在其中发挥的作用。(3)通过投射电镜的方法观察眨眼条件反射建立后豚鼠小脑齿状-中位和神经元突触的超微结构改变并分析其与行为改变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1.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豚鼠齿状-中位核神经元的放电活动。配对组动物在3天(包含6组)行为训练后均可获得90%以上的条件反应率。在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豚鼠齿状-中位核神经元表现出两种特定的活动模式。40%(12/30)的神经元在条件反射出现时活动发生改变,表现为神经元发放随条件反应率和幅度的增强而增强。60%(18/30)的神经元不会随着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发生改变,其放电模式与条件反射不相关。2.蝇蕈醇小脑齿状-中位核微注射对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和表达的影响。本实验中使用γ-GABA受体激动剂蝇蕈醇可逆性失活小脑齿状-中位核,结果发现2.5ug/kg蝇蕈醇注射组动物的第2天至第4天,条件反射的建立和表达受到显着抑制。2.5ug/kg注射组第5天训练水平与aCSF组训练第2天训练水平相当,提示条件反射建立能力受到显着抑制。停药后条件反射的习得不受影响。条件反射完全建立后注射药物,2.5ug/kg组动物条件反射完全消失,提示条件反射的表达同样受到完全抑制。而1.25ug/kg组动物在试验中表现为部分抑制了条件反射的建立和表达。3.条件反射建立后豚鼠小脑齿状-中位和神经元突触的超微结构变化配对组动物在6天的条件反射训练后均可获得90%以上的条件反应率而非配对组动物6天时间内条件反应率持续低于10%,通过投射电镜观察小脑齿状-中位核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发现配对训练组的动物的小脑齿状-中位核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特征表现为凹型或凸型突触有增加的趋势,突触间隙模糊,递质小泡聚集成堆且靠近突触前膜,后膜致密区(PSD)厚度明显增厚,突触活性区域增多,总长度显着增加。提示突触传递效能增加。结论1.豚鼠小脑齿状-中位核中存在与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相关的神经元活动,提示小脑齿状-中位核可能主动参与经典眨眼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2.小脑齿状-中位核可逆性失活可显着抑制豚鼠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和表达,提示小脑齿状-中位核在经典眨眼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控制着条件反应的表达;3.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后,豚鼠小脑齿状-中位核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发生显着改变,提示突触结构的改变是行为学改变的物质基础;总之,小脑齿状-中位核是经典眨眼条件反射所需神经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着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和表达。(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8-05-01)

林曦,胡波,杨丽,隋建峰[6](2008)在《蝇蕈醇小脑齿状-中位核微注射对豚鼠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小脑齿状-中位核在豚鼠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500ms正弦波纯音和100ms束状氧气流的配对刺激,训练豚鼠建立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在条件反射训练的第4~6天,向豚鼠双侧小脑齿状-中位核微注射蝇蕈醇。整个实验过程中,使用高分辨率的张力换能器检测豚鼠的眨眼反应。结果①蝇蕈醇注射组豚鼠训练第4~6天的条件反应率均显着低于第3训练日水平(P1=0.005,P2=0.004,P3=0.010);②蝇蕈醇注射组豚鼠训练第7、8天条件反应率仅分别相当于对照组豚鼠第4、5训练日水平(P1=0.061,P2=0.669);③在此过程中,蝇蕈醇注射组豚鼠非条件眨眼反应的幅度和峰潜伏期均无显着变化(P1=0.926,P2=0.939)。结论小脑齿状-中位核是运动性学习神经回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着眨眼条件反应的获得和表达。(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中位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和方法近年来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小脑可能参与了多种复杂的认知和学习任务。认知学习记忆的形成与变化和突触密切相关,而突触素(Syp)对突触传递、信息加工和储存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经典的眨眼条件反射的建立依赖于一种中性的条件刺激(CS,通常为一个声音)和非条件刺激(US,通常为角膜吹气)反复配对出现。初始声音的出现不能引起眨眼反应,但随着CS与US配对训练的反复进行,动物便可以在听到声音后立随出现眨眼反应。在此基础上我们的CS采用高频声和低频声的正弦波纯音,高频声50次,低频声130次,高低频声随机出现,训练动物对两个差异单声(命令条件声刺激,背景单声刺激)进行听觉识别,使动物只对命令声音(高频单声)作出眨眼反应,对背景单声(低频单声)无眨眼反应。大量的实验研究(包括损毁、放电记录、电刺激、可逆性失活和脑功能成像技术等)均提示小脑是这种眨眼条件反射获得和表达的关键脑区。为了进一步探讨小脑齿状-中位核在认知学习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本研究分成二部分:(1)建立豚鼠听觉识别学习模型应用行为学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探讨听觉识别学习模型建立过程中豚鼠行为学的变化,研究模型建立成功后豚鼠小脑齿状-中位核内突触素表达变化。结果1.豚鼠听觉识别学习模型建立过程中行为学变化配对组动物在行为训练后,在高频声音刺激下CR出现率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其峰幅度和峰潜伏期也相应变大,在配对组动物中CR起初对高低频声识别率几乎一样,但随着随着天数的递增,高频声CR基本学会,低频声略有下降。SR在高低频声随着训练天数增加跟同组的CR发生率,峰幅度,峰潜伏期,有相关变化。2.在对照组豚鼠小脑齿状-中位核切片上发现syp的表达弱;在配对组和非配对组,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syp阳性表达逐渐增强;但非配对组较配对组阳性表达弱。测定syp阳性产物的光密度值结果显示,模型组(配对组和非配对组)豚鼠小脑齿状-中位核结构内突触素光密度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1);模型组豚鼠小脑齿状-中位核内突触素光密度值在训练后随时间增加而增大;配对组豚鼠小脑齿状-中位核结构内突触素密度值明显大于非配对组(P<0.01)。结论1.本研究在经典眨眼条件反射模型的基础上完成了听觉识别学习模型的建立,得到了行为学的诸多相关变化,提示豚鼠在对识别分辨学习过程中豚鼠的高频声CR发生率和其峰幅度,潜伏期有联系。SR的反应也可能参与了行为学的建立。2.在听觉识别学习模型建立后,小脑齿状-中位核内突触素的表达增加明显,定量分析结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说明听觉识别学习过程小脑齿状-中位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测可能是高级学习中枢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位核论文参考文献

[1].李蕊,严芳,王耀州,陶陶,何成奇.追踪型眨眼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豚鼠小脑中位核突触素表达变化[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5

[2].黄率帅.豚鼠听觉识别学习过程中小脑齿状—中位核突触素的表达变化[D].第叁军医大学.2009

[3].胡波,林曦,冯华,隋建峰.蝇蕈醇小脑齿状-中位核微注射对豚鼠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的影响[C].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2009

[4].黄率帅,林曦,胡波,李蕊,杨丽.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后豚鼠小脑齿状-中位核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09

[5].林曦.豚鼠小脑齿状—中位核在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08

[6].林曦,胡波,杨丽,隋建峰.蝇蕈醇小脑齿状-中位核微注射对豚鼠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的影响[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08

标签:;  ;  ;  ;  

中位核论文-李蕊,严芳,王耀州,陶陶,何成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