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电知识系列教具

小学自然电知识系列教具

一、小学自然电知识系列教具(论文文献综述)

陈黎梅[1](2021)在《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和人类的永恒追求。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俄国的革命实际尤其是建设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主张和独到见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面对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遭遇人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之需的“瓶颈”,如何有效化解二者的矛盾是党和国家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列宁作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诸多思考和实践具有开创性意义,为破解新时代我国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重要指导。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指列宁在俄国革命与建设时期,围绕着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关于何为人的全面发展、为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系列观点。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具体实践的迫切需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组织掌控着经济生活,金融寡头逐渐掌控了国家的政治生活,人的异化、物化以及人的片面发展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引起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这一时期的俄国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俄国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通过暴力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打退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平息了国内反革命叛乱,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探索,但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俄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低下都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在此国际国内背景下,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批判借鉴俄国民主主义者人的发展思想的基础上,从1893年至1923年期间在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在经历酝酿、萌芽、形成和成熟四个发展阶段后,形成了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要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维价值思想、内在意蕴思想、基本条件思想和实现路径思想四个方面构成。列宁从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政党三个维度出发阐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尺度,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以及此前一切社会形态的重要区别,就是确立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能否在一国建成;无产阶级政党致力于本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最终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着特定的意蕴。列宁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不断发展着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人的“共产主义道德”“文化知识水平”和劳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男女之间、各民族之间、工农之间、公职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交往关系得到平等发展的状态。列宁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具备相应条件,包括要“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旧式分工,解除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枷锁;开展“文化革命”,大力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基于条件分析,列宁结合俄国国情对如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独到见解,即肃清落后的“思想残余”,改造小农心理习惯,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即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要优先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并将国民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事业进行建设;将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帮助人在劳动实践中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素养。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维价值思想、内在意蕴思想、基本条件思想和实现路径思想共同构成了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系。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列宁结合时代形势以及俄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而丰富了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推进了俄国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但同时,由于特定时代条件和列宁身体健康状况的限制,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在直接过渡时期列宁对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设定超前,他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部分思想未能在俄国建设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因此,要将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俄国国情基础上进行考察和评价,才能更加客观和准确。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因而对今天正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具有重要启示。必须充分认识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事关社会主义能否在一国建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在衡量社会发展进程及水平时必须坚持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坚持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发展尺度的统一,始终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在新时代必须继续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新形势与新国情深刻认识和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因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须不断创造条件接力推进才可能最终实现。

王艳,李梦莹[2](2021)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案例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入选第七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优秀作品集》的150件优秀说课作品为例,从学科、内容、形式、效果等视角,对第七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中优秀案例的整体情况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实验教学创新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分析思考,旨在为相关学科教师提供参考,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并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刘畅[3](2020)在《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最有意义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相对于普通教师而言,高职教师面对的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及采用的教学方法都具有特殊性,其学科教学知识的样态也更具独特性。本研究通过探究高职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揭示其发展路径,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对其进行反思与传承,同时为新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提供借鉴,促进其专业化发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两所高职院校的六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课堂观察、深度访谈及实物收集等方法自下而上收集资料,并对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分析,以鲜活的方式呈现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及表征,探索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路径。本研究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阐释研究意义,进行文献述评及概念界定,确定研究内容,说明研究过程与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及研究创新点;第二章介绍了文章的理论基础,阐释了野中郁次郎知识发展的SECI模型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第三章为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及情境知识,各部分知识相互影响、相互糅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第四章为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表征,归纳为言语表征、非言语表征、操作表征及教学情境表征四类,其中包括口诀、手势语、画图、直观教学等十一种具体的表征形式;第五章为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路径,主要从社会化、外在化、融合化和内化这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需要经过奠基之路、提升之路、催化之路及深化之路,即通过接受职前教育、课堂观摩、教师协作、参加比赛及自我反思等途径才能不断完善;第六章为研究结论、建议及反思,总结了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及表征,呈现其发展路径,并基于研究结果从教师及高职学校两方面提出了建议,最后对研究过程进行自我反思,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孙咪[4](2020)在《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人工智能时代,幼儿计算思维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幼儿园计算思维活动开展较少,针对幼儿园怎样开展计算思维活动,幼儿是否能接受,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评价幼儿计算思维这些问题,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观察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开展相关研究。本研究在梳理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计算思维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在幼儿园开展计算思维活动的合适方法。经对不插电计算思维活动及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归纳分析,在借鉴幼儿园相关主题活动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的设计模式。该模式包括四个基本要素:计算思维活动来源、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活动评价,四要素以循环结构组合,形成来源—设计—实施—评价的循环延续。依据该模式,本研究设计了《我要上小学》的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方案。为检验该模型的实用性,研究选定12名大班幼儿作为活动实施对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践。分析实践结果数据,发现幼儿在计算思维活动中注意力比较集中、回应比较积极、作品完成度比较好、幼儿参与感受比较好,说明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教学活动对幼儿的计算思维能力发展有积极作用。经访谈,研究发现幼儿教师与家长对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也持比较积极的态度。因此,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设计模式能够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对实践过程的分析与反思,研究还发现影响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的因素有计算思维活动难易程度,操作材料的趣味性、可操作性等因素。为有效开展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本研究提出活动设计要体现幼儿主体原则,体现趣味启蒙原则、情境原则,评价多元的原则。同时,还需要注意优选活动来源,注意材料提供的个体差异,突出幼儿主体,推进对教师的相关培训,注重家园合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解决了怎样将计算思维与幼儿园主题活动结合的问题,并建构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设计模式。这些都可为幼儿园开展计算思维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参考理论和方法。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赵唯皓[6](2020)在《STEM教育理念下的科学活动探索与实践 ——以磁生电发电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STEM教育备受关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启动“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到:构建适合中国本土化的STEM教学生态体系,以期为国培养输出大量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与技能人才。STEM教育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有机整合,它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运用,通过项目制作的过程,来解决基于现实情境中出现的问题。STEM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实践与创新的理念,是多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探索与尝试,将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一种趋势。我国高中阶段实施分科教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且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展STEM教育理念下的科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利于推进STEM教育在我国本土化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以STEM教育理念下高中阶段的科学活动探索与实践为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在整理分析STEM教育理论基础上发现了STEM教育与项目式学习的契合性;通过分析STEM教育理念下项目式学习的案例提出了STEM教学设计的原则;在常见的STEM教学模式基础上提出了STEM教育理念下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展开科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在分析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科学教育活动采用的评价方式。作者以“磁生电”这部分知识为核心内容,开发了STEM教育理念下科学活动案例《磁生电发电机设计与制作》并进行实施与评价。作者从课程内容、课程学习目标、教学过程设计三部分阐述了案例实施前的规划。在实施前,作者通过对高一学生发电机模型制作能力的调查,论述了案例实施的可行性;通过自制手摇发电机模型,优化活动案例实施过程。在实施阶段,学生首先完成了发电机模型的设计与制作,然后从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角度探索影响自制发电机产生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最后将制作的模型改进成风力发电机,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与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案例实施结束后,作者通过问卷的方式从知识的掌握、技能的锻炼以及对STEM课程的态度三个维度对本次案例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开放式访谈的方式采访了两位听课教师,进一步了解案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STEM课程。作者通过案例的实施与评价,验证了STEM教学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活动案例《磁生电发电机的设计与制作》的顺利实施,不仅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还充实了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的实践研究。

李玫[7](2018)在《基于智能机器人平台的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典型代表,尤其随着STEM教育的兴起和全面发展,科学教育和机器人教育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近些年,在科学教育领域,教育者正在积极主动适应智能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将一系列新兴教育技术应用于科学教育中,用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智能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最为普遍和广泛,它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思想,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创新实践性,是新兴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基于智能机器人平台的科学教育,将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探究和实践平台。在不断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科技产生兴趣,使年轻一代能够快速地融入现代社会技术体系,培养大批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核心素养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距新形势下对科学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智能机器人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也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教学内容分散,教材不成系统,教学模式不具可行性。小学科学教育体制中也存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将“科学教育、创新教育、机器人教育”三者融合,在STEM教育理念下开展一系列基于智能机器人平台的科学课程教学探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几点:第一,基于STEM教育理念,设计开发了创意科学课程。本研究节选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程部分内容,融合基于智能机器人平台的探究实践活动,按照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目标制定、课程编制、团队审议、课程实施、评价修订这一流程开发了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创意科学——探秘声与光》课程。课程包含“绪论”、“奇妙的光”、“各种各样的声音”、“综合应用”四个单元。第二,针对开发的创意课程,构建了基于智能机器人平台的科学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教育特征及理念、智能机器人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应用可行性等方面的分析,结合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需求,构建了基于智能机器人平台的科学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集“知识学习阶段”、“探究实践阶段”、“评价反馈阶段”和“总结反思阶段”于一体。基于构建的教学模式,设计了教学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于一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将评价贯穿在教学四阶段中。第三,基于智能机器人平台进行了教学实证。本研究将天水市某小学50名三年级学生作为教学实施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教学准备阶段,制作导学微课程,设计教学活动,编制学习态度与学习者满意度问卷与访谈提纲。教学课程分为15节课,40个课时。教学实证结束后,分析实证结果和相关数据发现,智能机器人在科学课程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学生对智能机器人平台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葛江宇[8](2017)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以保定市3所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幼儿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幼儿一定的科学情感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和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现状如何直接影响到幼儿科学教育的效果。本研究选取了大班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活动为研究的切入点,具体从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法和对幼儿评价四个方面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科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以提高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质量。本研究以保定市三所省级示范幼儿园14个大班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分别从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教育内容、实施方法和对幼儿的评价四个部分分析科学教育活动的实施现状。通过对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的非参与式的观察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通过整理收集到的教案,获得很多的信息,填补笔者不能进行全部科学教育活动观察的缺陷;通过对幼儿教师的问卷调查,为本研究提供了真实客观的数据。本文针对大班科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提高科学教育活动质量的建议。增强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提高教师科学素;教师要科学的制定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师要科学的选择科学活动内容;教师要合理地使用科学教育的方法;提升教师的评价水平;幼儿园要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支持力度。

周静静[9](2018)在《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及分析 ——以某县级市部分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例》文中认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的科学素养的竞争。而小学生作为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其科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决定这个国家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的成败。在我农村人口占了总人口的大半,所以农村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在对农村和城市不同学校的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比较了农村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城区学生的差距,分析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在科学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出建议。本研究首先通过梳理不同国家、组织和个人对科学素养的界定,将科学素养分为两个维度: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科学态度、意识与责任。再通过对两份侧重点不同的调查问卷的整合,并结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调查问卷。然后对如皋城区和农村的两所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从学校类别、教师类别、性别、是否留守儿童、父母文化水平五个角度分析了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差异,得出了如下几个主要结论:1.农村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科学素养总体水平不高,与城市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教师的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3.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并不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4.是否是留守儿童也影响着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水平;5.父母的文化程度也是影响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重要原因。针对以上结论,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1.提高各界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关注程度;2.多维度评价小学科学教学;3.加强小学科学教师的队伍建设;4.重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5.充实科学课程资源;6.重视课外拓展。

孔卓[10](2016)在《常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中国的大门,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随着内忧外患的不断加剧,清政府意识到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迈开现代化的步伐。洋务派启动并领导洋务运动,兴办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现代化的序幕。20世纪初期,常州开始现代化进程。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是常州早期现代化的初始动力。民族资产阶级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是常州早期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本地的工商业者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从分散的家庭手工业向集中的手工工场过渡,进而变革为现代的机器工业,开启经济现代化并带动其它行业的现代化。本文以常州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为基本研究目标。以甲午中日战争后到抗日战争前为研究的时间范围。将历史上的常州府城和武进、阳湖两县管辖地区,相当于今天的常州市所辖主体区域即新北区、武进区、天宁区、钟楼区和戚墅堰区等5区作为研讨的空间范围。对相关史料采用地毯式的挖掘,探讨常州早期城市现代化所涉及的经济、教育、文化、交通、市政设施等方面变迁的过程。总结常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为当代常州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勾勒出常州早期现代化的背景是对其早期现代化研究的基础。本文首先对常州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人口变迁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之上,从城市建设、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政治、社会等六个方面展开分析。常州城市建设的变革包括现代交通体系的建立和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形成。近代常州基本建立了以航运、铁路、公路为主干的现代交通体系。乘客可以在轮船、火车、汽车之间进行换乘,大大便利旅客的出行,基本实现交通一体化。现代化的交通给常州人带来快捷、高效的出行方式同时促进城市工商业的繁荣。以邮电通讯、道路修筑、河道疏浚、城市照明、消防设施、城市公共卫生为代表的城市技术类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开辟公园、兴建图书馆、成立医疗机构为代表的城市社会性基础设施的修建是近代常州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两个方面。随着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修建,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适应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近代金融业、商业、手工业、现代工业的变化都体现了常州经济结构现代化的进展。近代常州实现了由旧式金融机构钱庄向现代金融机构银行的转变。银行逐渐壮大,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而钱庄和典当铺虽然生存下来,但实力衰弱,无法与银行抗衡。无论新、旧金融机构都推动常州的工商业发展,促进经济的现代化。唐代以后,常州凭借运河和长江的转运功能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明清以来,常州商业活动日益繁荣。近代常州出现了为外国商人推销商品和收购原料的买办商人。商家日益重视商品的宣传和促销方法的多样化。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开始利用自己或社会的资源参与政治运动并为公共利益服务,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清末,常州的梳篦业等手工业中出现拥有雇佣劳动者的手工工场。包买商控制农户的土布生产,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变。这些都表明近代常州的手工业已经从简单商品生产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在传统手工业、商业的基础上常州近代工业发展起来。纺织业、电力工业、粮食加工业等行业都相继建立工厂。这些工厂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使用先进的设备,迈进现代化的大门。常州近代工业是以机械化为基石的一种全新生产手段,其建立在股份制公司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手工业的家长制,初步具有现代的管理方式。近代工业和金融业有着密切的联系。金融资本开始投资近代工业,间接进入生产领域。近代常州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换,建立了现代学制。教学内容由儒家经典向现代课程转变。课程设置日益丰富。教育机构趋向正规并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考察。教师素质提高,数量增多。民众教育开始并普及。民众学校广泛建立,开展扫盲活动并成立合作社,推广现代休闲娱乐活动。近代教育加快现代文化的传递,培养各类人才、推动反帝反封建革命。清代,常州文化领域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民国时期,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学术领域成绩斐然。在书法、绘画、戏剧等艺术领域也收获颇丰。随着近代文化的转型,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图书业和报刊业也快速发展。近代常州的图书出版事业呈现由传统的书铺向现代的出版社过渡的趋势。辛亥革命后到抗日战争前,现代报刊业异军突起,先后有几十种报刊在常州创立,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20世纪初期,常州开始政治现代化进程。1905年,“武阳商会”成立标志着常州资产阶级初步形成并登上历史舞台。商会具有严密的章程和完备的组织结构,推动了常州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还通过各种途径直接从事或间接参与常州社会的各项活动并发挥巨大的影响。商会推动了常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早期现代化,其从事的一系列事业表明常州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推动常州现代化的主导力量。辛亥革命胜利后,常州军政分府成立,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推进常州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五四运动中,常州的群众斗争已经成为各阶层、全行业的工、学、商等广大群众参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卖国政府的爱国运动。城市民众在政治生活中已经开始对自己的政治权利有一定认识,利用各种机会参与、影响国家政治事务。近代社会转型、政权更替,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问题愈加严重。常州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型的过程中主要有自杀增加、毒品泛滥、盗匪猖獗等社会问题。传统的娱乐形式在市民中仍然广受欢迎。新的娱乐形式开始出现、发展。近代体育兴起,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运动和民间体育运动。学校体育运动的主要内容是西方近代体育。而民间体育运动仍然以传统体育为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归纳出常州城市早期现代化的以下特点:内外力的共同作用是常州城市早期现代化的动力;资产阶级在常州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州城市早期现代化各个层面之间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互相联系,彼此影响;常州城市早期现代化事业取得一系列成就,但是仍有一些方面不尽如人意。现代化整体水平有限。

二、小学自然电知识系列教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自然电知识系列教具(论文提纲范文)

(1)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一、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发展阶段
        (二)俄国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
    二、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二)俄国民主主义者人的发展思想
第二章 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探索历程
    一、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酝酿阶段(1893—1903 年)
        (一)批判沙皇专制制度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二)基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考察人的发展问题
        (三)在与民粹派的论战中酝酿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二、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萌芽阶段(1903—1917 年)
        (一)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自由的全面发展”写入第一党纲
        (二)宣传阐释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三)在革命斗争中初步阐释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三、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形成阶段(1917—1919 年)
        (一)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写入第二党纲
        (二)建立统一劳动学校制度对旧教育进行根本性改革
        (三)成立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地方苏维埃国民教育局
        (四)确立“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成员”的国民教育任务
    四、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成熟阶段(1919—1923 年)
        (一)成立扫盲专门机构“全俄扫除文盲非常委员会”
        (二)在批判“左派”幼稚病中明确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三)在“政治遗嘱”中提出进行“文化革命”的主张
第三章 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维价值思想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尺度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目标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受制于人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远大理想
        (一)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
第四章 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意蕴思想
    一、充分满足不断发展着的人的需要
        (一)充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满足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
    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
        (一)提升人的共产主义道德素质
        (二)提高人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水平
        (三)全面提高人的劳动能力
    三、平等发展人的交往关系
        (一)实现男女地位平等
        (二)保证所有民族一律平等
        (三)消灭工农之间的阶级差别
        (四)国家公职人员是社会公仆
第五章 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思想
    一、“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
        (一)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实现全国电气化
        (三)学会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
        (四)必须“同私人资本进行竞赛”
    二、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旧式分工
        (一)“废除任何生产资料私有制”
        (二)消灭旧式的人与人之间的分工
    三、开展“文化革命”
        (一)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文化
        (二)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
        (三)完成文化任务“千万不能急躁冒进”
第六章 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思想
    一、改造落后的思想残余及心理习惯
        (一)清除“守旧、无知和不信任等思想残余”
        (二)改造落后的心理和习惯
    二、大力发展国民教育
        (一)节省经费“用以发展国民识字教育”
        (二)提高国民教师的地位
        (三)确立符合实际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
    三、“教育和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一)一切人都应受教育和参加生产劳动
        (二)实现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大力开展“综合技术教育”
第七章 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一、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丰富了列宁主义的内容
        (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三)推进了俄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
        (四)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
    二、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人的全面发展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二)坚持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尺度与人的尺度的辩证统一
        (三)结合新形势推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
        (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活动及成果

(2)第七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案例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整体数据分析
2 教学内容分析
    1)实验材料的改进创新。
    2)实验器材的改进创新。
    3)实验装置的改进创新。
    4)实验方法的改进创新。
    5)实验效果的改进创新。
3 教学形式分析
4 问题分析及思考
    1)科学性原则。
    2)简单性原则。
    3)安全环保性原则。
    4)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
    5)灵活性原则。
5 结语

(3)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述评
        (一)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研究
        (二)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研究
        (三)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路径研究
    四、概念界定
        (一)高职教师
        (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三)发展路径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方法
    七、研究思路和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八、研究的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SECI模型的内涵
    二、SECI模型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
    一、学科知识——教师PCK的基础
        (一)专业知识
        (二)职业知识
        (三)安全教育知识
    二、教学策略知识——教师PCK的核心
        (一)教学组织策略知识
        (二)课堂管理策略知识
    三、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师PCK的纽带
        (一)关于高职学生特点的知识
        (二)对于学生已有知识的了解
        (三)对于学生易犯错知识的把控
    四、情境知识——教师PCK的触媒
        (一)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室环境
        (二)营造平等多样的课堂学习情境
    五、统合的知识——教师PCK的落脚点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表征
    一、言语表征
        (一)幽默诙谐的教学言语
        (二)朗朗上口的口诀
        (三)贴近生活的范例
    二、非言语表征
        (一)手势语
        (二)专业手法
    三、操作表征
        (一)画图
        (二)示范操作
        (三)直观教学
    四、教学情境表征
        (一)项目教学
        (二)小组打擂活动
        (三)安全教育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路径
    一、社会化——教师PCK发展的奠基之路
        (一)职前教育
        (二)企业工作
        (三)课堂观摩
    二、外在化——教师PCK发展的提升之路
        (一)教学实践
        (二)教师协作
    三、融合化——教师PCK发展的催化之路
        (一)参加比赛
        (二)参与专题培训
    四、内化——教师PCK发展的深化之路
        (一)在行动中反思
        (二)对行动的反思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建议
    三、研究反思
        (一)研究者的自我反思
        (二)对研究的反思
        (三)研究的效度及推广度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4)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工智能时代儿童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
        1.1.2 不插电的计算思维为幼儿园主题活动带来新主题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幼儿园主题活动
        1.2.2 不插电计算思维活动
    1.3 研究现状
        1.3.1 5-6岁幼儿的计算思维培养
        1.3.2 关于不插电计算思维活动
        1.3.3 幼儿园主题活动及发展趋势
        1.3.4 综述小结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1.1 儿童思维的起源及影响因素
        2.1.2 思维发展阶段
    2.2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与计算思维发展
    2.3 计算思维的内容及其评价
        2.3.1 计算思维的三维框架
        2.3.2 计算思维的评价
    2.4 教学设计理论
        2.4.1 ADDIE模型
        2.4.2 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模式
    2.5 以游戏为中心的学习
        2.5.1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2.5.2 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组合
    2.6 理论启示
第3章 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的设计模式
    3.1 主题活动来源
        3.1.1 选材与设计依据
        3.1.2 活动来源
    3.2 主题活动设计
        3.2.1 计算思维内容
        3.2.2 活动目标
        3.2.3 活动内容
        3.2.4 活动材料
        3.2.5 活动环境
        3.2.6 活动流程
    3.3 主题活动评价
        3.3.1 活动评价原则
        3.3.2 .活动评价内容
        3.3.3 .计算思维评价方法设计及数据收集方法
第4章 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
    4.1 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设计
        4.1.1 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素材设计
        4.1.2 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活动目标与内容设计
        4.1.3 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活动材料设计
        4.1.4 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活动环境设计
    4.2 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的实施
        4.2.1 实施时间与实施对象
        4.2.2 执教者和观察者与观察方法
        4.2.3 实施过程概述
        4.2.4 具体活动案例分析
        4.2.5 活动反思
    4.3 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实施效果评价
        4.3.1 幼儿在活动中参与积极
        4.3.2 幼儿计算思维表现性阶段处于中等水平
        4.3.3 不插电计算思维活动对幼儿计算思维能力发展影响积极
        4.3.4 幼儿教师对活动持肯定态度
        4.3.5 幼儿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度高
    4.4 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影响因素分析及建议
        4.4.1 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4.4.2 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设计原则
        4.4.3 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设计应注意问题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创新
    5.3 问题与展望
        5.3.1 问题
        5.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幼儿、教师及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二 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设计教案及操作材料设计
    附录三 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活动测试题目
致谢

(6)STEM教育理念下的科学活动探索与实践 ——以磁生电发电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与演变
    1.2 科学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1.3 STEM教育为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思路
第二章 STEM教育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STEM教育理论基础
    2.2 国外STEM教育研究现状
    2.3 国内STEM教育研究现状
    2.4 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
第三章 STEM教学案例分析与设计
    3.1 STEM教学案例前期分析
        3.1.1 STEM教学设计原则
        3.1.2 STEM教学模式研究
        3.1.3 STEM教学评价方式
    3.2 《磁生电发电机设计制作》案例教学设计
        3.2.1 课程内容介绍
        3.2.2 课程学习目标
        3.2.3 教学过程设计
第四章 STEM教学案例实施与评价
    4.1 《磁生电发电机设计制作》案例实施
        4.1.1 实施前准备
        4.1.2 实施过程
    4.2 《磁生电发电机设计制作》案例分析及评价
        4.2.1 教学效果分析
        4.2.2 教学评价与总结
第五章 总结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发电机的设计与制作》导学案
附录二 STEM 教育理念下科学活动--发电机设计图
附录三 发电机设计制作活动案例实践效果调查问卷
致谢

(7)基于智能机器人平台的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趋势分析
        1.2.2 研究热点分析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问题的提出及可行性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基本概念及理论概述
        1.5.1 智能机器人
        1.5.2 STEM教育理念
        1.5.3 建构主义理论
第2章 创意科学课程设计与开发
    2.1 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2.2 课程性质和设计理念
        2.2.1 课程性质
        2.2.2 课程设计理念
    2.3 课程目标确立
    2.4 课程内容
    2.5 课程教材体例
第3章 基于智能机器人平台的教学模式构建
    3.1 教学模式构建理论
    3.2 教学模式构建理念
    3.3 教学模式构建原则
    3.4 基于智能机器人平台的科学课程教学模式
        3.4.1 教学模式图
        3.4.2 知识学习阶段
        3.4.3 探究实践阶段
        3.4.4 评价反馈阶段
        3.4.5 总结反思阶段
第4章 基于智能机器人平台的科学课程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4.1 教学实证研究设计
    4.2 教学实施准备
    4.3 教学实施材料准备
        4.3.1 导学微课程准备
        4.3.2 教学设计案例
        4.3.3 问卷与访谈
    4.4 教学实施过程
第5章 教学实证结果及结论分析
    5.1 学习成绩分析
    5.2 学习态度分析
    5.3 创造性思维水平分析
        5.3.1 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造性思维水平前测结果分析
        5.3.2 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造性思维水平后测结果分析
    5.4 学习者满意度分析
        5.4.1 教学模式满意度分析
        5.4.2 实验组学习者满意度分析
    5.5 教学效果评价
        5.5.1 雷达图分析法
        5.5.2 评价指标及权重
        5.5.3 教学效果的雷达图模型
    5.6 教学实证结论及教学建议
        5.6.1 教学实证结论
        5.6.2 教学建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习准备情况调查表
    附录2 参与小组活动情况调查表
    附录3 科学探究记录表
    附录4 探究性学习评价量规
    附录5 学习态度调查问卷
    附录6 学习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实验组)
    附录7 学习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对照组)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以保定市3所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
        1.1.1 幼儿园科学教育受到的重视日益增多
        1.1.2 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和研究不足
        1.1.3 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现状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幼儿科学教育
        1.4.2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1.5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目的
第2章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2.1 幼儿园中有关科学教育活动的相关情况
        2.1.1 三所幼儿园大班教师背景现状
        2.1.2 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频率
        2.1.3 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材料和教具来源
    2.2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2.2.1 教师对于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认识
        2.2.2 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结构的现状分析
    2.3 有关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现状分析
        2.3.1 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内容知识
        2.3.2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开展情况
    2.4 科学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法
    2.5 幼儿教师对幼儿评价的情况分析
        2.5.1 教师对幼儿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2.5.2 教师对幼儿评价的取向和态度
第3章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1 幼儿园对科学教育不够重视
        3.1.1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材料和教具不足
        3.1.2 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不够深刻
    3.2 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3.2.1 幼儿教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不全面
        3.2.2 教师预设的部分目标定位不准
    3.3 科学教育活动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3.3.1 教师的科学知识储备欠缺
        3.3.2 教师在科学教育内容选择上不太合理
        3.3.3 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缺乏生成性、生活化
        3.3.4 幼儿园内部自然资源的利用有限
    3.4 科学教育活动实施的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3.4.1 探究和实验使用较少
        3.4.2 教师某些方法使用过程不恰当
        3.4.3 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忽略幼儿的主动性
    3.5 对幼儿发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3.5.1 教师的评价忽略幼儿的表现
        3.5.2 部分教师的评价不全面
第4章 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水平的建议
    4.1 幼儿园要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支持力度
        4.1.1 幼儿园要提供充分的科学活动教具和材料
        4.1.2 幼儿园加大教研和培训方面的保障
    4.2 增强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提高教师科学素养
        4.2.1 增强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4.2.2 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4.3 教师要科学的制定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4.3.1 正确认识三维目标的内涵
        4.3.2 制定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的科学教育目标
    4.4 教师要科学的选择科学活动内容
        4.4.1 遵循科学性和启蒙性等原则
        4.4.2 增加科学内容的生成性
        4.4.3 利用整合课程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
    4.5 教师要合理地使用科学教育的方法
    4.6 提升教师的评价水平
        4.6.1 针对幼儿的发展进行评价
        4.6.2 全面的评价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
结语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及分析 ——以某县级市部分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2 课题提出的意义
    1.2 课题预计的目标及内容
        1.2.1 课题研究目标
        1.2.2 本课题研究内容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探讨
    2.1 关于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内对科学素养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关于TIMSS的研究现状
        2.1.3 国外对TMSS的研究
    2.2 相关核心概念的梳理及界定
        2.2.1 对“素养”的界定
        2.2.2 对“科学素养”的梳理及界定
        2.2.3 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界定
    2.3 调查问卷维度的界定
第3章 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3.1 调查的目的
    3.2 调查对象的选择
        3.2.1 学校概况
        3.2.2 学生概况
        3.2.3 学生的家庭背景概况
    3.3 调查工具的编制
        3.3.1 原始调查工具介绍
        3.3.2 双向细目表的编制
        3.3.3 调查工具的确定
        3.3.4 问卷部分的编码方式
    3.4 测量工具的测量指标
        3.4.1 分析方法
        3.4.2 调查工具的信度分析
        3.4.3 调查工具的效度分析
        3.4.4 “科学知识与探究能力”部分难度及区分度分析
第4章 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4.1 科学素养的整体分析
        4.1.1 数据正态分布检验
        4.1.2 各部分得分分布情况分析
    4.2 “科学知识与探究能力”部分的分析
        4.2.1 不同学校类别的差异
        4.2.2 不同教师类别的差异
        4.2.3 不同性别的差异
        4.2.4 典型题目的交叉表分析
    4.3 “科学态度、意识与责任”部分的分析
        4.3.1 不同学校类别的差异
        4.3.2 不同教师类别的差异
        4.3.3 不同性别的差异
        4.3.4 是否留守儿童的差异
        4.3.5 不同父母文化水平学生在总分上的差异
第5章 结论、原因分析、对策及建议
    5.1 结论
    5.2 xx市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5.2.1 对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5.2.2 缺乏有效的科学课程评价机制
        5.2.3 教学资源渠道狭窄,教学形式单一
        5.2.4 科学教师缺乏备课的时间和资源
        5.2.5 受到经济条件限制,配套设施缺乏
    5.3 对策研究及建议
        5.3.1 提高各界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关注程度
        5.3.2 多维度评价小学科学教学
        5.3.3 小学科学教师的建设
        5.3.4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5.3.5 充实科学课程资源
        5.3.6 课外拓展
    5.4 不足与反思
附录一 中韩澳科学素养调查问卷(科学素养调查)
附录二 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三 科学素养调查卷(知识卷)
参考文献
致谢

(10)常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资料综述
    四、研究理论及方法
    五、论文框架
    六、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常州现代化的背景
    第一节 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
        一、自然环境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人口变迁
        一、古代人口演变
        二、近代人口变迁
第二章 常州城市建设的变革
    第一节 现代交通体系的建立
        一、航运
        二、铁路
        三、公路
        四、交通现代化的综合评估
    第二节 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形成
        一、城市技术类基础设施的更新
        二、城市社会性基础设施的修建
第三章 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一节 金融业的演变
        一、钱庄的发展
        二、典当的衰落
        三、银行的兴起
    第二节 商业现代化的嬗变
        一、传统商业的变动
        二、现代商业的开展
    第三节 手工业的转变
        一、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二、近代手工业的裂变
    第四节 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扩散
        一、工业的起步和发达
        二、工业的意义
        三、工业的不足
        四、工业发展评估
第四章 教育体制的转换
    第一节 完备的传统教育
        一、传统教育的组织形式
        二、传统教育的作用
    第二节 发达的近代教育
        一、新式学校教育的创立和成长
        二、民众教育的开始和普及
        三、近代教育的价值
第五章 新文化的显现
    第一节 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
        一、辉煌的学术
        二、杰出的艺术
    第二节 现代气息的图书发行业和报刊业
        一、别具一格的图书发行业
        二、异军突起的报刊业
第六章 现代政治的进展
    第一节 资产阶级的形成
        一、行会组织
        二、商会
    第二节 风起云涌的民主革命
        一、常州辛亥革命吟
        二、爱国救亡的五四运动
第七章 近代常州社会问题和生活方式的考察
    第一节 社会问题显现
        一、自杀增加
        二、毒品泛滥
        三、盗匪猖獗
        四、迷信充斥
        五、赌风盛行
    第二节 多姿多彩的休闲生活
        一、传统的娱乐形式
        二、新娱乐形式出现
        三、演说风气渐兴
    第三节 现代体育运动的诞生
        一、学校体育运动的革新
        二、民间体育运动的继承和发扬
        三、现代体育竞赛体制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小学自然电知识系列教具(论文参考文献)

  • [1]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 陈黎梅. 西南大学, 2021(01)
  • [2]第七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案例特点分析[J]. 王艳,李梦莹.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03)
  • [3]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发展路径研究[D]. 刘畅.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4]幼儿园不插电计算思维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践[D]. 孙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STEM教育理念下的科学活动探索与实践 ——以磁生电发电机为例[D]. 赵唯皓.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基于智能机器人平台的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及实证研究[D]. 李玫.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8]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以保定市3所幼儿园为例[D]. 葛江宇. 河北大学, 2017(01)
  • [9]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及分析 ——以某县级市部分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例[D]. 周静静.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2)
  • [10]常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D]. 孔卓. 扬州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小学自然电知识系列教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