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受众感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扎根理论,旅游演艺,受众感知
受众感知论文文献综述
黄丹[1](2019)在《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演艺受众感知维度研究——以《宋城千古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演艺是一种在演出场所和受众上都较具指向性和较具特色的艺术表演活动。文章以杭州《宋城千古情》为例,以其网络点评为数据来源,以扎根理论为研究路径,尝试对旅游演艺受众体验的感知维度进行探索。经过多次编码,从原始语句中逐步抽象出29个初始概念、13个范畴和9个主范畴,并构建出一个全新的旅游演艺受众感知维度的理论模型。理论模型主要包括演艺鉴赏、演艺创作、演艺作品和相关体验者四大模块,并基于理论模型的阐释和相关概念的分析提出相应结论和建议,以期为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龙诗佳[2](2019)在《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效应的受众感知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竞争的需求旺盛,如何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成为做好城市营销的重中之重。体育赛事作为一种传播力强、易亲近、抗拒性小、易通过运动迷建立忠诚度的特殊媒介,具有非常理想的对城市进行品牌营销的功能,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是一种特殊、高效且影响力极广的城市品牌传播手段。同时受众作为赛事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从受众感知的角度去研究大型体育赛事的城市品牌形象效应,可以了解受众的偏好,以便在以后举办赛事时有针对性的实施行为,更好的利用体育赛事服务于城市品牌形象建设,将有助于政府及赛事组织者促进体育赛事与举办地的和谐共赢发展。本研究以武汉市为例,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马拉松两个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效应的受众感知展开了调查;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考察法得出了受众满意度影响因子,构建了本研究的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效应的满意度感知指标体系。同时,运用IPA模型分析法对测评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与满意度进行分析,了解受众对于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效应的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满意度存在的差异,并根据指标的象限分布提出了针对性的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效应的重要性感知中生活服务效应重视程度最高,潜力提升效应的重视程度最低;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效应的满意度感知中传播推广效应满意度最高,潜力提升效应满意度最低。受众对武汉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还是持支持态度的,但是具体到行为时支持的倾向有所下降。受访者对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效应的重要性与满意度感知的大部分指标都存在显着差异,满意度明显低于受众的期待值。内外部受众的重要性及满意度感知基本均无显着性差异,内部受众比外部受众对于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效应重视程度更高,满意度更低。内外部受众对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效应的感知满意度与对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发展支持态度之间均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通过IPA模型的象限分布发现本次调研的受访者中内外部受众之间基本不存在区别,分析可知:“传播推广效应”、“生活服务效应”中的大部分指标得到了受众的认可,“文化效应”、“环境建设效应”中的部分指标得到了受众的认可,受众对这四个维度的指标重视程度较高;分布于维持区的指标有:“促进武汉市经济多样化发展”、“提升武汉体育健身氛围”、“提高武汉市体育休闲环境”等四个评价指标;受众对潜力提升效应的关注度不高,它的四个指标均分布于缓慢改进区,经济发展指标中与受众生活的切实性较远的两个指标也分布于该象限;需要重点改进的指标有“提高武汉市民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武汉市民文明礼仪程度”、“改善街道市容卫生”。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提升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满意度的策略为:完善赛事生活服务效应,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发挥赛事产业辐射效应,创造多方就业机会;开展多种赛事周边活动,加强文化宣传教育;加强环境保护建设,降低赛事负影响;注重提升赛事营销意识,挖掘城市发展潜力。(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期刊2019-06-19)
吕思婧[3](2019)在《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明星真人秀中明星形象的受众感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0年播出的《生存大挑战》正式拉开了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序幕。自此,《超级女声》、《名声大震》等一系列现象级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随着技术的发展,节目的内容也更加多元化、形式更加多样化。真人秀节目早已不再局限于纯素人真人秀,更多的明星真人秀、明星与素人共同参与的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综艺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而随着明星真人秀节目的火爆,越来越多的明星私人形象被真人秀节目呈现甚至重构。明星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化商业价值,而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明星在真人秀中的“真实”形象更是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与窥探欲。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研究角度出发,先是用文献分析法对明星真人秀的起源发展及影响、明星形象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进行分析。其次,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受众关于明星形象的感知态度进行调查分析。在对所收集到的数据分类总结后笔者发现,明星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化商业价值。一方面,它可以被看作是当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用于广告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此外,在面对真人秀中明星“真实”形象的冲击后,虽然部分受众会感觉到与明星之间的距离被拉近、好奇心与窥探欲被满足,但更多的受众依然能清楚地意识到明星真实的形象与其在真人秀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的差异。本文从受众研究的角度为明星形象、明星真人秀节目研究等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在明星真人秀的研究中,明星形象是主体,但受众才是最直接的消费者。只有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明星形象的价值。受众渴望“真”,但同时又被“秀”所吸引,只有将“真”与“秀”合理有效的结合,才能使得受众需求得到满足。(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赞[4](2019)在《受众感知层面价值对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不断的推动社会进步,如何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在民众中更有效率的传播科学知识,如何提升民众科学素质成为国内外研究人员都在重点关注的问题。科学作为重要的元素加入到电视节目中,通过电视、视频媒介传播给大众,是科学传播实现的有效途径。我国长期以来都很重视科学类电视节目的播出,而受众也在不断增强对这类节目的好奇心。在现阶段电视节目种类繁多的情形下,科学类电视传播引起的反响却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思考,电视节目更多注重的是对青少年受众的吸引,致使老年观众群体不能有效获得电视节目播出的满足。就此情况而言,本文从受众感知的层面价值出发,着眼于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分析怎样用不同形式的电视节目来吸引不同的受众,并且如何才能同时满足于青少年群体和老年群体的需求。本研究主要填充了在科学类电视节目调查中缺少对受众收视情况分析的空白,试图结合以往的经验,来探索和完善影响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因素,利用问卷调查对科学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数据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并为此类节目扩大受众范围,拓宽传播渠道提供理论依据。首先,本文探讨了研究的背景,目标和研究意义。其次,主要着眼于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和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及研究,试图结合以往的经验来探索和完善影响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因素。在调查研究中采取问卷的形式,采集受众对于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影响信息。第叁部分根据前人的研究模型,构建了适用于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模型。在前人的量表上稍作调整,制作了本文的调查问卷。第四部分对调查问卷的回收结果进行了全面的数据分析:首先针对调查样本进行了统计性的分析,其次针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第五部分根据前文的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建议。根据本次调查,收集不同受众群体的收视情况能有效改良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的播出状况。年轻群体更能够接受创新的事物,由于网络浪潮的兴起,电视节目的传播途径突破了原始单一形态的瓶颈,观众对于节目的观看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可针对性的采取互联网整合营销传播方式,增强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被调查者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在认知层面价值、行为层面价值上产生显着的影响,并且不同收入的被调查者也在认知和行为层面上的价值不同。因此,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策略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并根据不同的受众,定制更加多样化的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策略。最后主动拓宽科学类电视节目类型,改变传统观念,希望能够为科学类电视节目扩大受众范围,加深在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途径中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16)
井思宇[5](2019)在《环境正义视阈下环境风险受众感知及行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日趋深入,优化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成为当前人们所普遍认可的共识。环境的优化改善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发展,也是相关部门制定相关环境治理政策,采取环境治理行为的初衷,而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正义同样需要得到认可与体现。此前关于环境正义的相关研究更多是体现在面临环境破坏的情况下呼吁环境优化治理的过程中,较少的提及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所应践行的环境正义原则。T市作为沙漠化防治重点工作区域,防风固沙是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的必须举措,具有防风固沙先锋类植物沙蒿在该地治理过程中功不可没,但是当地存在一部分人群饱受该类植物的困扰。沙蒿类植物过敏性鼻炎症状的产生,现已发展成为该地居民所承认的地方病,公众迫切希望有关部门关注与解决,该事件属于环境非正义事件的讨论范畴。本文以多维度视角阐述在这场因环境治理意外衍生的环境风险事件中探讨相关主体的感知及行动。主要包括鼻炎过敏性群体感知与行动、民间公益性组织对于该环境风险问题的建构与解决的促动,以及官方组织对该事件的回应与处理。此事件不仅关乎于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环境问题,更深层次而言是多方博弈互动的社会性问题。自然环境一方面需要得到优化改善,居民身心健康与日常生活同样需要得到保障,这需要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遵循环境正义原则,有效建立环境风险评估及协同治理机制,保证社会良性运行。本篇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研究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对本文所涉及的核心概念,诸如环境正义、环境风险、环境弱势群体等概念进行界定;对本文所涉及到的理论文献进行梳理,包括环境正义理论、风险感知理论等。第叁部分将实地调研得来的资料进行梳理呈现,阐述在环境治理政策之下所衍生的环境风险事件中,相关受众的风险感知情况以及行动逻辑。第四部分为总结及反思,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性归纳,阐释环境正义对于维护环境弱势群体合法利益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对环境风险综合性科学评估,在环境治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方面重视多利益主体的价值协调,从而能够真正意义上改善居民的生存环境,实现环境正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蒋忠波[6](2018)在《受众的感知、识记和态度改变:数据新闻的传播效果研究——基于一项针对大学生的控制实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比较为视角,该研究采用控制实验法,从受众对数据新闻的感知(对新闻呈现形式的喜好程度、对新闻的易理解程度的感知、对新闻客观性的感知)、受试者对数据新闻的识记效果(再认、主题回忆效果、细节回忆效果)、数据新闻对受试者态度改变的影响等叁个层面检验了数据新闻相对于传统新闻的效果。结果表明,受试者对数据新闻这一形式的喜欢程度要显着高于传统新闻;但是在新闻的易理解程度感知、客观性感知、识记效果、态度改变等指标上,数据新闻并没有表现出显着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18年09期)
李雅雯[7](2018)在《从审美角度论戏剧创作的发展和受众感知》一文中研究指出戏剧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所谓学院派戏剧,是戏剧艺术的一大门派类别,其在戏剧艺术的大观园里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戏剧领域,中国的传统戏剧创作与表演方式,受到的冲击同样有着明显的特征。中国传统的戏剧主要以京剧为主,各地的不同戏剧种类有安庆黄梅戏、山西晋剧、河北梆子等。在西方戏剧涌入中国艺术市场之后,催生了很多新兴的剧种,虽然这些剧种发展到如今已经基本上被认为合并成为现代中国戏剧,但是现代中国戏剧受传统戏剧思想的影响,与西方戏剧仍然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10期)
高越[8](2018)在《医患关系报道的媒体偏见及受众敌意偏见感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众媒体作为时代的了望者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在医患关系报道中,能否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平衡中立地对待医患双方,不仅关乎事件的发展,也影响着公众对于医患关系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受众作为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他们对医患关系报道中所传递信息的选择、理解和反应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内容分析法为研究方法,对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进行分析,考察当前媒体医患关系报道中是否存在偏见。此外通过深度访谈法,对19名医生和10名患者进行访谈,考察受众对医患关系的敌意偏见感知。研究发现,当前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报道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大量医患纠纷报道会刻板化医患关系,媒体在医患纠纷事件报道中存在不公正对待医患双方的现象。于受众而言,受众对媒体报道存在着敌意偏见感知。医患双方在阅读完医患纠纷报道后,都有感知到媒体偏向对方、对己带有敌意的情况。这也证实了不同身份的受众对敌意的感知方向并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报道会影响受众对于医患关系的感知,并且受众对于媒体争议性事件报道的公信力评价偏低,存在刻板印象。媒体报道存在偏见,受众自身同样存在感知偏见,当受众用偏见的眼光看待媒体时,媒体偏见内容会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媒体带有偏见的刻板印象,但这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并不一定会直接导致受众对具体新闻的感知偏见。(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张浩哲[9](2018)在《媒体报道的符号形式对受众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立足于控制实验法,拟探讨媒介报道与风险感知之间的关系,并借鉴索绪尔对符号系统的分类,重点考察不同符号组合形式的媒体报道是否会对受众的风险感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符号组合对风险感知的影响不同,文字+图片+视频的符号组合对风险感知的影响显着高于图片+视频和文字+视频的符号组合对风险感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8年03期)
周敏,侯颗,王荟萃,兰美娜[10](2018)在《谁才是风险的“放大镜”?——一项关于不同视觉媒介可视化方式对受众风险感知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采用3×2的前测、后测实验,考察不同视觉媒介的可视化方式对受众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普通视频能够有效提升受众的风险感知程度,图片、普通视频和VR均能有效增强受众对风险的熟悉程度,VR视频能够显着增强受众对风险后果严重性的认知。但是,不同视觉媒介可视化方式下受众的风险感知程度变化未出现显着差异。此外,个体的沉浸程度与风险的可控性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论文认为媒介的叙事功能是影响受众风险感知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受众感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竞争的需求旺盛,如何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成为做好城市营销的重中之重。体育赛事作为一种传播力强、易亲近、抗拒性小、易通过运动迷建立忠诚度的特殊媒介,具有非常理想的对城市进行品牌营销的功能,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是一种特殊、高效且影响力极广的城市品牌传播手段。同时受众作为赛事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从受众感知的角度去研究大型体育赛事的城市品牌形象效应,可以了解受众的偏好,以便在以后举办赛事时有针对性的实施行为,更好的利用体育赛事服务于城市品牌形象建设,将有助于政府及赛事组织者促进体育赛事与举办地的和谐共赢发展。本研究以武汉市为例,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马拉松两个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效应的受众感知展开了调查;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考察法得出了受众满意度影响因子,构建了本研究的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效应的满意度感知指标体系。同时,运用IPA模型分析法对测评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与满意度进行分析,了解受众对于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效应的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满意度存在的差异,并根据指标的象限分布提出了针对性的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效应的重要性感知中生活服务效应重视程度最高,潜力提升效应的重视程度最低;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效应的满意度感知中传播推广效应满意度最高,潜力提升效应满意度最低。受众对武汉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还是持支持态度的,但是具体到行为时支持的倾向有所下降。受访者对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效应的重要性与满意度感知的大部分指标都存在显着差异,满意度明显低于受众的期待值。内外部受众的重要性及满意度感知基本均无显着性差异,内部受众比外部受众对于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效应重视程度更高,满意度更低。内外部受众对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效应的感知满意度与对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发展支持态度之间均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通过IPA模型的象限分布发现本次调研的受访者中内外部受众之间基本不存在区别,分析可知:“传播推广效应”、“生活服务效应”中的大部分指标得到了受众的认可,“文化效应”、“环境建设效应”中的部分指标得到了受众的认可,受众对这四个维度的指标重视程度较高;分布于维持区的指标有:“促进武汉市经济多样化发展”、“提升武汉体育健身氛围”、“提高武汉市体育休闲环境”等四个评价指标;受众对潜力提升效应的关注度不高,它的四个指标均分布于缓慢改进区,经济发展指标中与受众生活的切实性较远的两个指标也分布于该象限;需要重点改进的指标有“提高武汉市民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武汉市民文明礼仪程度”、“改善街道市容卫生”。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提升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满意度的策略为:完善赛事生活服务效应,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发挥赛事产业辐射效应,创造多方就业机会;开展多种赛事周边活动,加强文化宣传教育;加强环境保护建设,降低赛事负影响;注重提升赛事营销意识,挖掘城市发展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受众感知论文参考文献
[1].黄丹.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演艺受众感知维度研究——以《宋城千古情》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
[2].龙诗佳.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品牌形象效应的受众感知评价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9
[3].吕思婧.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明星真人秀中明星形象的受众感知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9
[4].李赞.受众感知层面价值对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影响的实证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5].井思宇.环境正义视阈下环境风险受众感知及行动研究[D].吉林大学.2019
[6].蒋忠波.受众的感知、识记和态度改变:数据新闻的传播效果研究——基于一项针对大学生的控制实验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
[7].李雅雯.从审美角度论戏剧创作的发展和受众感知[J].新闻研究导刊.2018
[8].高越.医患关系报道的媒体偏见及受众敌意偏见感知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9].张浩哲.媒体报道的符号形式对受众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J].今传媒.2018
[10].周敏,侯颗,王荟萃,兰美娜.谁才是风险的“放大镜”?——一项关于不同视觉媒介可视化方式对受众风险感知影响的实验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