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边坡演化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渐进演化,高速公路,边坡失稳,分析
边坡演化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杨军海,罗聪,于海明[1](2018)在《渐进演化力学机制在某高速公路边坡失稳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边坡岩土材料的不均匀性、边界条件和滑动土体的弹塑性差异性决定了边坡失稳是局部损伤逐渐扩展到整个过程失稳的渐进演化过程。该文根据莫尔-库仑线性破坏准则,以边坡土体中任一点为研究对象,将竖向应力问题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选取应力函数求得点的应力状态,建立边坡渐进破坏的力学判据。并以某高速公路边坡工程为例分析证明,以渐进演化力学机制得出的力学判据能合理地判定边坡的渐进演化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8年05期)
顾东明[2](2018)在《叁峡库区软弱基座型碳酸盐岩反倾高边坡变形演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南部的广大地区河谷深切,地形坡度陡、地质构造复杂,发育众多高陡斜坡(边坡),是孕育大型地质灾害、工程边坡大规模失稳的主要区域,尤其是分布大量层状岩体的地区,岩体倾倒变形,孕灾、成灾的问题更为突出。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薄层状软硬复合岩体弯曲断裂机理及强度特征试验研究(41672300)”,以叁峡库区巫峡龚家坊–独龙一带十余个反倾边坡为背景,针对长期库水涨落诱发反倾岸坡倾倒变形这一水–岩相互作用机制,通过采用工程地质调查分析、长期监测、岩石力学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探明了龚家坊–独龙一带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岩体质量及参数特征,全面调查了库水影响下边坡的变形破坏现象,分析了边坡变形与库水周期性涨落的相关性,并建立了考虑水–岩相互作用的强度时效劣化离散单元法(TSD-DEM),基于该方法,分析了库岸反倾边坡时效变形失稳的库水侵蚀–软化–渗流耦合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叁峡库区巫峡口区域地质背景资料进行收集和总结,对该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水文条件进行初步分析。探明龚家坊–独龙段斜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特征。明确了研究区为典型的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相沉积层,岩性主要为灰岩、泥质灰岩夹页岩。构造上该区域主要受横石溪背斜控制,并受长江河谷强烈下切影响,形成现有的反倾层状高陡边坡。(2)通过无人机摄影、钻孔取芯以及现场人工测绘等一系列勘察方法,对龚家坊–独龙一带斜坡岩体结构特征进行详细测绘,了解研究区一带边坡岩体质量、岩体结构类型。调查揭示了坡体中普遍发育的叁组结构面,即岩层层面(J0)、层间外倾裂隙(J1)和纵向剪节理(J2),这叁组结构面将岩体切割成块状。不同地层中叁组结构面发育程度不同,致使不同地层的岩体结构类型迥异,大体上表现为坡体中上部地层呈中~厚层状,下部地层呈薄层状结构,裂隙发育,岩体破碎。(3)基于现场原位试验和室内试验,确定结构面、岩石基本力学强度参数。试验表明,在力学强度指标上,边坡下部岩体强度小于其中上部岩体强度,结合边坡不同部位的岩体类型,将研究区一带岸坡归类为下软上硬、典型的“软弱基座型”反倾高边坡。(4)现场调查表明,龚家坊–独龙一带边坡消落带范围内的岩体受库水侵蚀现象明显,主要的侵蚀迹象为软弱夹层的泥化现象和侵蚀裂隙/侵蚀洞。受库水侵蚀影响,消落带岩体主要产生薄层状弯曲倾倒变形,该变形破坏引发中上部中~厚层岩体发生块体倾倒变形。(5)基于长期监测分析发现,龚家坊段–独龙段斜坡变形大体上存在递变现象,即坡脚的变形较大,方向主要沿斜坡向下指向长江河谷;而越往上,坡体变形逐渐减小。此外,近年的监测结果反映出边坡变形存在增长趋势,说明研究区斜坡稳定性有降低势头。结合同步的水文监测分析表明,库水位下降是斜坡变形的主控因素:在库水下降时,斜坡变形持续增加,而在库水上升阶段,几乎不发生变形。(6)基于碳酸盐岩不同微观组分在不同工况的水作用下(短期作用和长期作用)的不同变化特征及其对碳酸盐岩宏观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编程并建立了水–岩相互作用的强度时效劣化离散元蠕变模型(TSD-DEM),并与已有的碳酸盐岩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在模拟水作用下碳酸盐岩短期/长期力学行为的可行性。(7)以龚家坊二号滑坡为例,引入上述TSD-DEM方法,并考虑库水涨落影响,模拟并阐明库水作用下此类软弱基座型反倾边坡坡脚岩体的侵蚀破坏过程与渗流作用机理,模拟结果表明,边坡的破坏演化过程可分为叁个阶段,即坡脚侵蚀软化阶段(该阶段作用时间最长)、边坡下部岩体破坏阶段(弯曲倾倒)和中上部岩体断裂阶段(中部岩梁断裂–倾倒,上部岩体滑移)。(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6-01)
张旭晨[3](2018)在《叁峡库区灰岩地区陡高边坡演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四川盆地的川东地区广泛分布着灰岩,后期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强烈,地势差异明显,形成陡高边坡即陡崖。该地区陡崖上发育大量的危岩,易形成崩塌,是库区常见的的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对叁峡库区灰岩地区陡高边坡演化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推动防灾减灾学科与地貌学科的发展,同时对灰岩地区陡崖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叁峡库区巫峡望霞陡崖演化为例,运用地貌学、断裂力学分析了该地区陡高边坡的地貌演化过程和演化力学机制,并用FLAC 3D软件对巫峡望霞二级陡崖形成、演化及陡崖上的危岩形成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可得到如下几个成果:(1)望霞陡崖地貌具有阶梯状层状地貌特征,存在两级显着的夷平面,两级陡崖短期内局部后退,较长时间尺度表现为两级陡崖平行后退,新构造运动、长江水系归并重组的过程中对川东的地貌进行了明显的改造,庞大的长江水系的侵蚀作用对川东地区的地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向源侵蚀使长江水系归并,下蚀作用切露陡崖不同的岩层,在外力地质作用下加剧陡崖边坡的演化。(2)由软、硬岩性组合的的两级陡崖上发育了大量的危岩,由于多因素影响,侧向卸荷、软、硬岩组合及外力地质作用使望霞陡崖上危岩体形成具有叁种典型结构面,即水平状原生结构面、顶部坡肩卸荷拉裂面、底部软、硬岩界面的拉裂面,使危岩体具有类砌体结构面特征,其破坏具有塔状压裂座溃破坏、板状倾倒式破坏及塑流-拉裂破坏叁种典型破坏模式。(3)通过断裂力学基本理论分析了叁峡库区灰岩地区危岩断裂破坏的力学机制,提出了危岩稳定性断裂力学判定方法,并以巫山县望霞危岩为例进行了算例分析,认为该判定方法较符合实际。(4)采用FLAC 3D软件模拟了望霞第二级陡崖的演化过程和望霞危岩体在风化、分步开挖、地下水等3个条件下的变形演化过程,河流下切使陡高边坡侧向卸荷应力重分布,河流下切过程中,河谷边坡临空面周围出现应力分异,主应力迹线在临空面周围有明显偏转,离临空面越近,最大主应力越与其平行,最小主应力则与其正交,开挖过程中临空面周围发生卸荷回弹,回弹量表现为越靠近坡脚值越大,最大值为28mm。望霞危岩变形加剧最重要的原因是开挖作用,同时受到暴雨影响加剧了其失稳破坏。得到的最大位移是0.72622m,最小主应力的最大值由初始的9.3585MPa变为14.898MPa,最大主应力的最大值由初始的3.5095MPa变为4.1306MPa。(5)通过模拟分析望霞第二级陡崖和危岩体的形成演化过程,可得到望霞陡高边坡演化过程大致如下: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地层,望霞陡高边坡侧向卸荷,陡崖形成,侧向卸荷导致边坡应力重分布,呈现坡肩拉应力集中,形成大量陡倾卸荷裂隙结构面,在外力地质作用如风化、地下水及煤矿开挖作用下会加剧裂隙扩张,软弱基座岩体应力集中,在上覆硬岩重压作用下发生向临空面方向的塑流挤出,坡脚岩体垮落,导致上部硬岩座落,发生塑流—拉裂破坏。(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8-04-16)
陈洪凯,王圣娟[4](2017)在《叁峡库区灰岩地区岩质边坡危岩座裂演化机制研究——以重庆市金佛山甄子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灰岩地区的危岩表现为危岩聚集体,具有类砌体结构特征;危岩座裂解体是灰岩地区危岩破坏的核心科学问题。【方法】以在叁峡库区具有代表性的重庆市金佛山甄子岩为例,采用现场连续观测和地貌学方法,研究灰岩地区边坡的发育机制问题。【结果】危岩的形成与破坏是灰岩地区边坡演化的主要动力学机制,甄子岩危岩体下座过程中基座的碳质页岩表现出显着的压裂喷射现象,类砌体结构底部快速解体;甄子岩坡脚碳质页岩自然风化速度约48 mm·a-1,甄子岩危岩形成过程的地貌学解译可概化为3个阶段,每个过程边坡后退35~40m,所需时间在600a左右;灰岩地区岩质边坡演化在较短时间尺度(如甄子岩在600a左右)具有局部后退特征,但在较长时间尺度(如甄子岩在1 200a以上)表现为平行后退。【结论】研究成果对于科学解译叁峡库区边坡地貌演化规律、防治灰岩地区危岩崩塌灾害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穆成林[5](2017)在《顺层岩质高边坡开挖过程变形失稳演化机制及预测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顺层岩质边坡在自然界最为常见,也是在工程建设中发生变形失稳最多的边坡类型,开展顺层岩质边坡工程特性的研究于人类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工程建设改变坡体条件或地质环境从而导致顺层岩质边坡变形失稳的案例更是数不胜举,其中不乏一些造成了极大破坏性后果。例如,1961年3月6日的中国湖南柘溪水库的塘岩光滑坡;1963年10月9日的意大利瓦依昂滑坡和2003年7月13日的中国叁峡水库千将坪滑坡。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开挖顺层岩质边坡一般是稳定性较差,易沿着层面发生滑移失稳,尤其是对于含有层间软弱夹层的边坡,受降雨影响更为明显。目前,关于顺层岩质边坡预测评价的成果丰富且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但大都是建立在较为理想的地质模型基础上,而工程中坡体的实际变形演化过程却极为复杂,岩土体发生物理、化学变化更是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复杂性等特征,故对边坡的预测评价需要更多地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主要以贵州省织金县某石化场地开挖顺层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开展工程地质系统调查,通过室内外试验,获取岩土体力学参数;总结分析边坡变形破坏演化机制;建立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预测评价模型;通过室内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顺层岩质高边坡在差异开挖条件下变形失稳演化特征,并根据试验数据推导开挖边坡失稳范围的预测评价公式。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基于研究场区边坡软弱夹层的差异形成演化机制,将其进行工程地质分类,即3大类:构造型、风化型和溶蚀填充型;其中构造型软弱夹层分为4个亚类:岩屑岩块型、岩屑岩块夹泥型、泥夹岩屑岩块型和泥质型;通过室内外试验,分析了夹层物理、化学组成,重点是进行了力学性质的试验,为边坡的预测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力学性质试验主要包括:室内直剪试验、中型剪切试验以及现场大型剪切试验,其成果显示软弱夹层具有明显的软化特征:夹层随含水率增加(w=10%~30%)而强度参数非线性降低:ψ=20.8×ln(w)-6.8,(R=0.986);c=24.8×ln(w)-12.2,(R=0.990);层间的薄层夹层或泥膜在降雨前后力学性质差异较大,降雨前取值:f_p=3.5~4.5;f_r=2.5~3.5;降雨后取值:f_p=2.0~2.6;f_r=1.2~1.6,其参数降低幅度约22.2%~65.6%。(2)分析总结了场区开挖边坡的失稳模式,主要包括:滑移—拉裂破坏模式、平面滑动破坏模式、滑移—弯曲破坏模式、雨水侵蚀冲刷破坏模式、表层剥落破坏模式;基于边坡变形失稳起始部位以及坡体演化过程的地质力学特征,建立边坡失稳破坏的3种演化机制:推移式渐进演化机制;牵引式渐进演化机制以及整体式渐进演化机制。(3)基于目前大量研究成果,首先综合分析场区边坡在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失稳模式及特征,并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其次,甄选工程地质条件(岩体结构特征、岩石抗压强度、坡体结构特征)、坡型几何特征(开挖高度、开挖坡比、原始坡度与开挖坡度差)、外部环境条件(单次过程降雨、坡体渗透特征、地下水特征)影响所涉及的10个关于边坡稳定性的具体指标,以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进行粗糙集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组合赋权,通过未确知测度与云模型计算方法进行边坡稳定性的预测评价。(4)针对边坡具有的不同的岩体结构特征和开挖条件等,建立了相应的失稳范围预测评价方法;包括通过室内大型框架物理模型试验,获取框架物理模型边坡的位移数据,基于坡体内部位移特征值,设置失稳范围确定的位移阈值α=5.0mm;并绘制失稳范围;甄选边坡开挖高度(H)、岩层倾角(α)、开挖坡比(β)、软弱夹层的间距(h)以及内摩擦角(φ)为预测计算指标,通过试验数据推导边坡开挖后失稳范围的预测评价公式:(5)以场区开挖试验边坡为研究对象,对所建立的预测评价方法进行检验及佐证。结果显示建立的预测评价方法科学,合理,能够准确的对开挖边坡稳定性等级及失稳范围进行判定。以单次过程差异降雨量为重要指标,对场区拟开挖顺层边坡(P1~P7)的稳定性进行预测评价,结果显示:边坡稳定性等级C3、C4分别约占44.8%、27.6%,即边坡开挖后通常为稳定性一般~稳定性较差;坡顶的最大失稳长度为开挖边坡高度的0.6H~0.8H,最大失范围位于边坡开挖高度的0.4H~0.6H段。(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赵东寅[6](2016)在《冻融作用下德尔尼铜矿边坡滑坡的演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德尔尼铜矿北帮边坡滑坡为研究对象,选取岩性、抗压强度、含水率、风化程度、冻结温度以及冻融次数为冻融作用影响因素,以不同冻融时间周期海量点荷载试验数据为真实值,应用混沌神经网络对冻融作用下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反演分析、稳定性计算进行验证;以冻融作用对岩体强度的劣化及水冰相变引起的岩体裂隙扩展为切入点,结合滑坡体空间形态信息、爆破卸荷作用、上覆岩层压力导致的非均匀变形,分析冻融作用下滑坡的演化机制。结果表明:冻融作用下滑坡的演化机制主要在于岩体强度的劣化、水冰相变过程对岩体裂隙扩张的影响以及爆破卸荷的加剧作用。(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6年07期)
王浩,孙木子,马新凯,廖小平,林一夫[7](2015)在《路堑边坡平面滑动演化过程及远程滑动机制的模拟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永宁高速公路K117滑坡路段原为在泥质粉砂岩单斜地层内开挖2级形成的路堑边坡,开挖后产生典型平面滑动,在中部滑床形成长约25m的滑动槽,产生最远达35m的远程滑距,其成因机制复杂。本文在对滑坡基本特征及孕育过程开展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节理有限单元法对该滑坡经路堑开挖导致高位坍滑、刷方变更后触发高速远程滑塌、滑塌后壁残留滑体牵引松动,以及对其实施卸载、支挡回填及锚固的治理过程开展数值模拟,再现了该滑坡孕育发展全过程及其稳定性演化规律;分析了该边坡破坏的平面滑动机构及滑动面的物理力学特征,论述了该类滑坡启动高速远程滑动的开挖松弛致滑机理和裂隙充水致滑机理,最后提出了预测及治理该类滑坡的6点建议。研究表明,在单斜地层开挖路堑,使顺倾向软弱结构面临空暴露时,可能诱发边坡整体卸荷松弛,产生较大的不平衡滑坡推力,而卸荷松动产生的张裂隙导致滑坡对降雨入渗十分敏感,不平衡力和裂隙水压力的共同作用可迅速剪断滑面,伴随势能向动能的转化,产生高速远程滑动。(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赵洪宝,李华华,王中伟[8](2015)在《边坡潜在滑移面关键单元岩体裂隙演化特征细观试验与滑移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行研制开发的剪切蠕变细观试验装置与软弱煤岩细观力学特性测控软件,对边坡潜在滑移面关键区红砂岩进行系统剪切蠕变试验研究,分析红砂岩在不同载荷水平的剪切蠕变作用下细观裂纹扩展的时空演化规律及破坏后破裂面形态特征与剪切蠕变强度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边坡的滑移机制。结果表明:剪切蠕变作用下,红砂岩宏观蠕变变形与细观裂隙扩展同步进行;红砂岩裂纹扩展方向与剪切应力方向具有一定偏差,且出现多次分岔;裂纹多为绕晶体边缘扩展,扩展路径的不规则性受到岩体晶体分布特征的影响;岩体不同成分之间的应力响应差异、变形不协调和微裂隙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裂隙的萌生和扩展,裂隙多在张拉和剪切共同作用下形成;破裂面粗糙度与剪切蠕变强度呈非线性递增关系,曲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武娜[9](2014)在《高陡边坡岩体渗流演化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边坡的失稳破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而渗流作用又是水电工程边坡失稳破坏的重要原因。边坡因开挖导致岩体损伤并引起坡体局部渗透系数发生显着改变。而渗透系数是水电高陡边坡渗流控制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渗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因此,研究开挖卸荷引起的边坡岩体渗透系数弱化和改变,是目前渗流力学与岩石工程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我国高陡边坡的稳定性评估和水电工程的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岗山水电站右岸边坡为研究对象,基于大岗山水电站右岸边坡开挖过程中的微震监测数据,从开挖卸荷条件引起岩体渗透特性变化和库水位升降条件引发边坡内部渗流变化两个角度,探讨高边坡裂隙岩体渗流演化机制的创新研究方法。分析了由卸荷引起的微震能量释放的时空规律,尝试定量地给出渗透系数增量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累积演化,并分析右岸边坡在库水位升降条件下的渗流场的变化规律。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基于大岗山右岸边坡LPV-LPV横剖面开挖过程中的微震能量数据,分析了开挖过程中边坡内部微震能量释放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开挖卸荷活动是诱发边坡内微震能量事件的主要因素,微震活动的变化规律随施工活动的开展和停歇而变化。微震能量逐月累积等值线空间分布图可初步定量地识别和圈定边坡深部岩体的损伤区域及损伤程度,及不良地质结构面的位置和走向。微震能量沿断层和卸荷裂隙带等软弱结构面易形成积聚带,并遵循能量的累积、释放和转移的规律。(2)基于大岗山右岸边坡LPV-LPV横剖面开挖过程中释放微震能量的大小,通过研究微震释放能量与岩体渗透系数改变量的关系得出,岩体因损伤而释放的微震能量与岩体渗透系数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并得到开挖卸荷引起的边坡内不同空间位置渗透系数改变量的空间分布图,便于对开挖后边坡内的渗透系数进行标正。(3)通过CAD建立大岗山右岸边坡LPV-LPV横剖面的二维模型,在ANSYS中生成地质概化模型,并划分网格,最后导入FLAC3D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在库水位骤然升降条件下,边坡内孔隙水压力等值线图和渗流矢量图的变化规律。分析认为:库水位升降对边坡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有重大影响,尤其对坡体上部岩体。在库水位相同,而阶段不同的情况下,边坡内孔隙水压力分布等值线存在差异。库水位上升后,边坡内的孔隙水压力等值线较平缓,平行于坡底。而库水位下降后,比边坡内的孔隙水压力等值线有上凸的趋势。在库水位骤然变化时,无论是蓄水还是降水的情况下,边坡浅部上部岩体内的渗流速度较深部和坡底大,坡体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存在滞后现象。边坡内卸荷裂隙带等不良地质结构面的存在对边坡内渗流场的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赵劲松[10](2012)在《强震对路基边坡毁灭性破坏的演化极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震产生的地震波会对路基边坡造成巨大的破坏,严重摧毁道路、阻碍救援。基于这种具有强大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建立"地震波效应—地震力作用于边坡体—演化极限"形成的波动袭击链,根据地震波效应和地震力作用分析地震波致灾机理和路基边坡严重破坏的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最终得出路基边坡发生破坏的演化极限,给出演化极限的判剧条件,运用于工程实例。(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与经济》期刊2012年03期)
边坡演化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西南部的广大地区河谷深切,地形坡度陡、地质构造复杂,发育众多高陡斜坡(边坡),是孕育大型地质灾害、工程边坡大规模失稳的主要区域,尤其是分布大量层状岩体的地区,岩体倾倒变形,孕灾、成灾的问题更为突出。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薄层状软硬复合岩体弯曲断裂机理及强度特征试验研究(41672300)”,以叁峡库区巫峡龚家坊–独龙一带十余个反倾边坡为背景,针对长期库水涨落诱发反倾岸坡倾倒变形这一水–岩相互作用机制,通过采用工程地质调查分析、长期监测、岩石力学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探明了龚家坊–独龙一带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岩体质量及参数特征,全面调查了库水影响下边坡的变形破坏现象,分析了边坡变形与库水周期性涨落的相关性,并建立了考虑水–岩相互作用的强度时效劣化离散单元法(TSD-DEM),基于该方法,分析了库岸反倾边坡时效变形失稳的库水侵蚀–软化–渗流耦合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叁峡库区巫峡口区域地质背景资料进行收集和总结,对该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水文条件进行初步分析。探明龚家坊–独龙段斜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特征。明确了研究区为典型的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相沉积层,岩性主要为灰岩、泥质灰岩夹页岩。构造上该区域主要受横石溪背斜控制,并受长江河谷强烈下切影响,形成现有的反倾层状高陡边坡。(2)通过无人机摄影、钻孔取芯以及现场人工测绘等一系列勘察方法,对龚家坊–独龙一带斜坡岩体结构特征进行详细测绘,了解研究区一带边坡岩体质量、岩体结构类型。调查揭示了坡体中普遍发育的叁组结构面,即岩层层面(J0)、层间外倾裂隙(J1)和纵向剪节理(J2),这叁组结构面将岩体切割成块状。不同地层中叁组结构面发育程度不同,致使不同地层的岩体结构类型迥异,大体上表现为坡体中上部地层呈中~厚层状,下部地层呈薄层状结构,裂隙发育,岩体破碎。(3)基于现场原位试验和室内试验,确定结构面、岩石基本力学强度参数。试验表明,在力学强度指标上,边坡下部岩体强度小于其中上部岩体强度,结合边坡不同部位的岩体类型,将研究区一带岸坡归类为下软上硬、典型的“软弱基座型”反倾高边坡。(4)现场调查表明,龚家坊–独龙一带边坡消落带范围内的岩体受库水侵蚀现象明显,主要的侵蚀迹象为软弱夹层的泥化现象和侵蚀裂隙/侵蚀洞。受库水侵蚀影响,消落带岩体主要产生薄层状弯曲倾倒变形,该变形破坏引发中上部中~厚层岩体发生块体倾倒变形。(5)基于长期监测分析发现,龚家坊段–独龙段斜坡变形大体上存在递变现象,即坡脚的变形较大,方向主要沿斜坡向下指向长江河谷;而越往上,坡体变形逐渐减小。此外,近年的监测结果反映出边坡变形存在增长趋势,说明研究区斜坡稳定性有降低势头。结合同步的水文监测分析表明,库水位下降是斜坡变形的主控因素:在库水下降时,斜坡变形持续增加,而在库水上升阶段,几乎不发生变形。(6)基于碳酸盐岩不同微观组分在不同工况的水作用下(短期作用和长期作用)的不同变化特征及其对碳酸盐岩宏观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编程并建立了水–岩相互作用的强度时效劣化离散元蠕变模型(TSD-DEM),并与已有的碳酸盐岩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在模拟水作用下碳酸盐岩短期/长期力学行为的可行性。(7)以龚家坊二号滑坡为例,引入上述TSD-DEM方法,并考虑库水涨落影响,模拟并阐明库水作用下此类软弱基座型反倾边坡坡脚岩体的侵蚀破坏过程与渗流作用机理,模拟结果表明,边坡的破坏演化过程可分为叁个阶段,即坡脚侵蚀软化阶段(该阶段作用时间最长)、边坡下部岩体破坏阶段(弯曲倾倒)和中上部岩体断裂阶段(中部岩梁断裂–倾倒,上部岩体滑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边坡演化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杨军海,罗聪,于海明.渐进演化力学机制在某高速公路边坡失稳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公路.2018
[2].顾东明.叁峡库区软弱基座型碳酸盐岩反倾高边坡变形演化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8
[3].张旭晨.叁峡库区灰岩地区陡高边坡演化机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
[4].陈洪凯,王圣娟.叁峡库区灰岩地区岩质边坡危岩座裂演化机制研究——以重庆市金佛山甄子岩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穆成林.顺层岩质高边坡开挖过程变形失稳演化机制及预测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6].赵东寅.冻融作用下德尔尼铜矿边坡滑坡的演化机制[J].金属矿山.2016
[7].王浩,孙木子,马新凯,廖小平,林一夫.路堑边坡平面滑动演化过程及远程滑动机制的模拟与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5
[8].赵洪宝,李华华,王中伟.边坡潜在滑移面关键单元岩体裂隙演化特征细观试验与滑移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
[9].武娜.高陡边坡岩体渗流演化机制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14
[10].赵劲松.强震对路基边坡毁灭性破坏的演化极限机制[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