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中的运用

浅议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中的运用

刘承英(蚌埠职教中心,安徽蚌埠233040)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158-02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应用能够对会计要素进行标准估计和判断,提高抵御经营风险,避免会计信息夸大利润和权益,掩盖不利因素,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可以抵消管理者过于乐观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正确决策。但是由于谨慎性原则本身具有的倾向性,不平衡性以及实务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随意性,所以它在实际应用中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这个问题显的尤为重要。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倾向性;适度运用

一、谨慎性原则的概念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针对在会计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会计要素的确认的精确性受到影响,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在不同的处理方法的程序可能选择的情况下,不影响合理选择,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凡是可以预计的负债,损失和费用,我们都应该用相关的准则进行充分的记录和确认,而对没有把握的资产和收益,则应当按照相关的准则少计或不计,以免使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失真,从而造成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乐观预测或者盲目决策。其本质就是资本保持资本维持。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和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

二、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我国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间摸爬滚打起来的,国外是市场经济,国内是计划经济,当年我们是在两个的夹缝中实践。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是确定了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再慢慢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过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主要表现在:

1.我国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2.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同年,私营中小企业户数同比上升25.10%,注册资本同比增长40.04%;总产值同比增长49.22%;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1.29%;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4.95%。

3.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中小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1978~1996年,从农村转移出的2.3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中就业。1998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10万人,有418万在非国有企业中再就业,占国企下岗职工总数的68.5%。由于中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场所,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稳定了中小企业就是稳定了社会就业,稳定了地方财政基础,从而全社会的稳定就有了物质保障。

4.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不断动力。1998年,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已逾7万户,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15.22%;全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占同口径销售收入总数的16.57%,与1992年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工贸总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出口创汇等分别增长了20倍、15倍、23倍和50倍。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会弹性小、新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改革进程中,中小企业往往是试验区,是突破口。从以上现状不难看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已成为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市场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目前会计环境中还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并且经营风险较大,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在当前,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势已经趋于明朗。我国目前要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不能照搬,要坚持本国特色。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强调突出谨慎性原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现状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始于1992年,并于1993年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到2007年,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新准则中则较充分运用了谨慎性原则。许多业务不再做明确的规定,而是有很多种方法可供选择,留给企业更大的业务处理空间。目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以及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等。以下举例说明:

1.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

坏账是指无法收回或收回可能性很小的应收账款,企业由于坏账而产生的损失,称之为坏账损失。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赊销方式有利于扩大市场,企业不可能完全拒绝赊销交易方式。企业在确认坏账时,根据财务报告的目标和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按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金额大小,信用程度与信用期限,债务人当时的经营状况等进行分析。在期末,企业分析各项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故加强对客户资信管理,严格收款制度,是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重心。

上述运用了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预计负债、损失和费用,将无法收回或者收回可能性很小的应收账款计入坏账,这正是谨慎性原则的体现。

2.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企业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时,考虑到了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预计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一般而言,有形损耗决定固定资产的最长使用年限,即物质使用年限;无形损耗决定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年限,即经济使用年限。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了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并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及其他因素,合理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这些正是谨慎性原则运用的体现,该企业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费用,并且合理预计使用年限和净残值。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通过适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理确认费用、谨慎确认收入,挤干资产中的“水分”,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稳健。总之,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应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四、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我国现行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认识不同,从而对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方面也产生了不同的结论,这既不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合理评价,更不利于新形势下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有的同志认为,我国现行会计核算制度管理过多、过细、过死,束缚了企业会计核算的手脚。进而认为,制定会计准则的方向是增强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体系,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方面的自主权的灵活性。但是笔者认为,这样并不能改变其根本结果,反而会使得相关会计核算信息丧失了可比性。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受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一个企业的人才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

目前,我国对企业潜在的风险重视不够,风险逐步转化为危机,这是绝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有些企业虽然对危机比较重视,但是主要关注产品质量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风险防范和危机处理,对投资,融资领域和法律层面的危机认识不足。

五、谨慎性原则的改进建议

1.现行会计核算确实存在着管理过多、过细、过死的问题,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现行会计核算制度按所有制分部门和行业分别规定,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导致了会计信息在不同所有制、不同部门和行业之间的不可比。为此,就必须在会计核算制度上,缩小所有制之间,部门和行业之间乃至企业之间在会计核算方法上的选择余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谨慎性。

2.我们要对会计准则进行不断完善,使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首先是要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如何把握“度”是关键。其次,为了解决企业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后顾之忧,在国家财政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缩小税收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差异。再次,逐步扩大谨慎性的运用范围,促使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最后,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情况,规范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披露范围,增加公司运用谨慎性的透明度。

3.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的,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要做出合理的核算,还是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因而需要找出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最大限度的发挥,将其缺陷约束在最小范围内。然而,谨慎性原则在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运用打好基础。

4.对于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者费用,以及经营存在的风险,都要加以合理的估计,要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防范风险,从而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六、结论

会计总要适应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管理要求,并随经济体制,企业规模、经营特点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会计制度设计时,要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情况作出恰当的估计,以保持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使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和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总之,我们在会计实务中必须认真地贯彻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切不可操之过急。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保持谨慎的态度,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保持警惕,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尽量小的范围内,其最终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是满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吴联生,《当代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杜兴强葛家彭、《会计理论》[M].中国科学经济出版社,2002。

[3]查秉柱,《新会计准则下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M].科学经济出版社,2002。

[4]徐春雷,《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杨庆洁,《浅谈谨慎性原则及其应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J].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7]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0。

[8]李木留,《完善谨慎性原则促进企业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9]王玲珠,《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谢阳春,《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标签:;  ;  ;  

浅议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中的运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