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纳米薄膜论文-包晨婷

金纳米薄膜论文-包晨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纳米薄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纳米粒子,纳米薄膜材料,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自组装法

金纳米薄膜论文文献综述

包晨婷[1](2018)在《金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其表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纳米粒子具有高催化活性、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表面拉曼增强、去除自由基等特殊的性质,而被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催化、医疗检测、航天航空、工业生产等诸多领域。当金纳米粒子通过沉积、生长及纯化成型等工艺构成金纳米薄膜,金纳米薄膜会呈现出新的性质。本文中采用垂直沉积法制备金纳米薄膜,并进行了研究,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柠檬酸叁钠还原法、硼氢化钠还原法、单宁酸还原法制备出的金纳米溶胶的SEM形貌图,发现柠檬酸叁钠还原法和单宁酸还原法均可制备出均匀单分散的金纳米粒子,其粒径分布范围在5~15nm。通过UV-Vis光谱研究了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动力学规律。发现金纳米粒子的粒径在14~50 nm时,由于多极子的相互作用,金粒子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随粒径的减小而发生蓝移。金纳米粒子的粒径在5~10 nm时,由于偶极子的相互作用,金粒子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随粒径的减小而发生红移。(2)通过离心清洗得到浓缩的金纳米溶胶,通过TEM检测发现浓缩后的金纳米粒子由于粒子间多极作用导致粒子团聚,其单分散性变差,并在TEM高倍场下观测到金纳米粒子的4个晶面及晶面的平均间距为0.235 nm。进一步对金纳米粒子溶胶溶液进行了干燥、研磨、烧结等工艺制备了金纳米粒子粉末样品。通过XRD谱计算出不同金纳米粒子晶面的间距平均为0.235 nm。并使用XPS谱对未烧结和500 ℃烧结的金纳米粉末进行检测,发现Au4f双峰间的束缚能恒定在3.69±0.01eV,且不随粒径发生变化。(3)使用重力沉积法、垂直沉积法、金浆状体法制备金纳米薄膜,通过SEM对不同方法制备薄膜的结构形貌进行观察,发现垂直沉积法可以制备较均匀的金纳米薄膜,且不同粒径的平均厚度分别为0.480 μm、0.505 μm、0.160 μm、1.390 μm。通过UV吸收光谱的测试,发现金纳米薄膜和金纳米粒子溶胶相比,表面等离子体吸收增强了,在近紫外区形成了新的吸收带。(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齐万军[2](2014)在《飞秒激光与金纳米薄膜作用中电子弛豫效应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飞秒激光与金纳米薄膜的作用过程非常复杂,其中的两步热输送过程常使用抛物线型双温模型来描述。最近,有研究表明,当激光脉宽小于或与电子弛豫时间相当时,抛物线型双温模型不再适用,而应该采用双曲线型双温模型。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分别使用这两种双温模型与分子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脉宽为10fs、50fs和100fs的飞秒激光与金纳米薄膜的作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了薄膜电子温度、晶格温度和热应力的分布。结果显示,在不考虑受激电子弹道运动的情况下,电子弛豫效应对温度和热应力的影响很大;而在计入受激电子弹道运动引起的热输送因素时,电子弛豫效应对金薄膜的温度和热应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鉴于实验已明确了金薄膜中能量输送的电子弹道运动效应,我们认为,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其没有考虑这一弹道运动的影响,电子弛豫效应可能被过高地估计了。而且,抛物线型双温模型仍然适用于脉宽小于100fs的超快激光与金薄膜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5-08)

刘锦辉,王海东,马维刚,张兴,过增元[3](2012)在《超低温下金纳米薄膜导电和导热性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到晶界和表面对电子散射的影响,金属纳米薄膜在导电和导热方面表现出与体材料不同的性质。实验研究了厚度为76 nm的金薄膜在不同温度(3~240K)下的导电和导热特性。结果表明薄膜电导率和热导率均大大低于体材料值;薄膜和体材料的电导率随温度变化趋势相同,热导率的变化趋势相反;薄膜的Lorenz数大于体材料值,Wiedemann-Franz定理不成立。(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吴文智,高来勖,李松权,高亚臣,常青[4](2012)在《超快激光脉冲激发下金纳米薄膜的热传递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要求其具有更大集成度和更高运算速率,同时要求降低瞬间产生的热流密度,这种微观、超快的热传递问题成为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主要瓶颈。本文分别从实验测量和理论模拟角度讨论在超快激光脉冲作用下金膜的热传递过程。使用低频飞秒泵浦-探测技术从实验角度来研究金膜非平衡传热过程,得到了50 nm金膜的衰减动力学曲线。从抛物两步双温模型出发,对金膜的热传递过程进行了分析与讨论,通过对不同能量激光脉冲激发下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与优化,讨论其对电子-声子耦合系数的影响。在金膜厚度趋近于几十个纳米时,需要考虑金膜基底材料的热阻效应。(本文来源于《豫赣黑苏鲁五省光学(激光)学会联合学术2012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09-01)

朱丽丹,孙方远,祝捷,唐大伟[5](2012)在《飞秒激光抽运-探测法对金纳米薄膜非平衡传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飞秒激光与金属作用后,电子被瞬间加热,电子温度将远远高于声子温度,并逐渐将能量传递给声子,这种非平衡过程中电子和声子间传热能力由电子-声子耦合系数表征。而到目前为止电子-声子耦合系数是否存在尺度效应还存在争议。采用飞秒激光抽运-探测法对金纳米薄膜非平衡传热过程进行了研究,利用抛物两步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通过对不同厚度的金纳米薄膜的电子-声子耦合系数的比较,研究表明,电子-声子耦合系数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实验结果与已报道的基于电子自由程提出的理论模型所预测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2年05期)

富笑男,符建华,李坤,罗艳伟,李新建[6](2009)在《以硅纳米孔柱阵列为模板制备金纳米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浸渍技术,分别以新鲜和老化两组硅纳米孔柱阵列(Si-NPA)衬底为模板制备了不同形貌特征的Au/Si-NPA。结果表明:造成两组衬底上形成的Au/Si-NPA形貌上的巨大差异主要是由于两组Si-NPA衬底表面氧含量的分布不同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Si-NPA在Au/Si-NPA的形成过程中既起到了模板作用,又起到了还原的双重作用。由于Si-NPA具有规则的阵列结构,从而使得金在Si-NPA表面上的沉积速率产生选择性,最终可以形成准周期的、规则的金纳米复合薄膜。(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马维刚,王海东,曹炳阳,张兴[7](2009)在《金纳米薄膜导电和导热性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尺寸效应和晶界效应的影响,纳米薄膜在导电和导热方面呈现出与体材料不同的性质。本文实验研究了不同厚度(20~54 nm)金薄膜在不同温度(100~340 K)的导电、导热性质。测量结果显示,薄膜的电导率和热导率比体材料小,洛伦兹数比体材料大,Wiedemann-Franz定律不再成立。随着厚度增加,薄膜的电导率,热导率和电阻温度系数都增加。薄膜热导率随温度变化趋势与体材料相反,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电导率随温度变化趋势与体材料相同,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但薄膜没有体材料对温度变化敏感,导致电阻温度系数下降。(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李文静,冯兴丽,马厚义[8](2008)在《片状结构金纳米薄膜电极的修饰及电化学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硫醇及硫醇衍生物自组装单层膜(SAMs)修饰的金电极已在电化学、表面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利用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制备了叁角形和六边形金纳米薄片(nanoplate(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8-07-01)

曹炳阳,张清光,张兴,Takahashi,Koji,Ikuta,Tatsuya[9](2006)在《金纳米薄膜面向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纳米薄膜的悬浮工艺,采用一维稳态恒热流加热法实验测量了80—300K厚度为23nm金薄膜的面向导热系数.研究表明金纳米薄膜的面向导热系数有非常显着的尺寸效应:金纳米薄膜的面向导热系数大大低于体材料的值,并且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一趋势与体材料导热系数的温度依赖性相反;同时,金纳米薄膜的Lorenz数大约为体材料值的3倍,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有减小的趋势,表明Wiedemann-Franz定律对于金纳米薄膜不再适用.(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6年11期)

富笑男,李新建[10](2005)在《一种自支撑金纳米薄膜的制备、结构和氮吸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种新的硅微米/纳米结构复合体系——硅纳米孔柱阵列作为还原性衬底,采用浸渍技术制备出一种自支撑的金纳米薄膜,并对其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金纳米薄膜的制备过程是一个自终止过程.当硅纳米孔柱阵列被耗尽后,浸渍溶液中Au3+的还原反应将自行终止;同时,所形成的金纳米薄膜自动与衬底脱离并成为一种自支撑薄膜.薄膜的形成机理被归因于硅纳米孔柱阵列所具有的高的表面活性和还原性.用能量弥散x射线谱对薄膜表面化学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如此制备的金纳米薄膜具有很强的氮吸附和氮储存能力.这一特性有可能在气体传感器、空气分离和氮纯化以及氮化合物的膜合成器等技术领域得到应用.(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5年11期)

金纳米薄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飞秒激光与金纳米薄膜的作用过程非常复杂,其中的两步热输送过程常使用抛物线型双温模型来描述。最近,有研究表明,当激光脉宽小于或与电子弛豫时间相当时,抛物线型双温模型不再适用,而应该采用双曲线型双温模型。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分别使用这两种双温模型与分子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脉宽为10fs、50fs和100fs的飞秒激光与金纳米薄膜的作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了薄膜电子温度、晶格温度和热应力的分布。结果显示,在不考虑受激电子弹道运动的情况下,电子弛豫效应对温度和热应力的影响很大;而在计入受激电子弹道运动引起的热输送因素时,电子弛豫效应对金薄膜的温度和热应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鉴于实验已明确了金薄膜中能量输送的电子弹道运动效应,我们认为,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其没有考虑这一弹道运动的影响,电子弛豫效应可能被过高地估计了。而且,抛物线型双温模型仍然适用于脉宽小于100fs的超快激光与金薄膜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纳米薄膜论文参考文献

[1].包晨婷.金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其表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2].齐万军.飞秒激光与金纳米薄膜作用中电子弛豫效应的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4

[3].刘锦辉,王海东,马维刚,张兴,过增元.超低温下金纳米薄膜导电和导热性质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

[4].吴文智,高来勖,李松权,高亚臣,常青.超快激光脉冲激发下金纳米薄膜的热传递过程研究[C].豫赣黑苏鲁五省光学(激光)学会联合学术2012年会论文摘要集.2012

[5].朱丽丹,孙方远,祝捷,唐大伟.飞秒激光抽运-探测法对金纳米薄膜非平衡传热的研究[J].中国激光.2012

[6].富笑男,符建华,李坤,罗艳伟,李新建.以硅纳米孔柱阵列为模板制备金纳米薄膜[J].人工晶体学报.2009

[7].马维刚,王海东,曹炳阳,张兴.金纳米薄膜导电和导热性质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

[8].李文静,冯兴丽,马厚义.片状结构金纳米薄膜电极的修饰及电化学性能表征[C].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分会场论文集.2008

[9].曹炳阳,张清光,张兴,Takahashi,Koji,Ikuta,Tatsuya.金纳米薄膜面向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6

[10].富笑男,李新建.一种自支撑金纳米薄膜的制备、结构和氮吸附特性[J].物理学报.2005

标签:;  ;  ;  ;  

金纳米薄膜论文-包晨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