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情结论文-王元丰

诺贝尔奖情结论文-王元丰

导读:本文包含了诺贝尔奖情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屠呦呦,近代人类,科技发展,科技体制

诺贝尔奖情结论文文献综述

王元丰[1](2016)在《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陆续揭开谜底,虽然今年诺贝尔奖没有中国人的身影,但中国人对诺贝尔奖却有超出一般国家的热情,有着特别的情结。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对诺贝尔奖有这些情结?这些情结又来自何处呢?首先,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情结来自民族的自尊心。中国人曾经创(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报》期刊2016-10-24)

于双成,李玉玲,安文秀[2](2016)在《解析诺贝尔奖情结的学术之魅——评介段志光教授的新作《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成功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整体研究思路、诸多研究方法的运用及其评价、该书的意义及其解析等多维层面评介了段志光教授的新作《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成功之路》。通过与美国学者H.乍克曼的《诺贝尔奖获奖奥秘》以及已有相关文献的比较过程中,揭示出该书的方法学特征与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严晋跃[3](2015)在《诺贝尔奖“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中国人多年来有强烈的诺贝尔奖情结,屠呦呦的获奖终于让国人松了口气。作为常年生活在瑞典的人,我也想谈谈我的诺贝尔奖"情结"和认识。1诺贝尔奖与对人类的贡献最近网络上流传一则笑话:"话说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瑞典人用不太标准的英文读获奖者名字时,全世界都晕了:The winner is you,you,too!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到底这个奖是要颁给谁的……"笑过之后,更有顿(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5年20期)

邱登科[4](2013)在《扭曲的诺贝尔奖情结可以休矣》一文中研究指出昨日,网络出现“中国科学院院长预言10到15年中国出现诺贝尔科学奖”的新闻。细对出处发现,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前天出席一个论坛的公开演讲中,根本没有提到过所谓诺贝尔奖的说法。他的原话是,“我相信,再有10—15年时间,我国科技创新一定能实现质的飞跃。我(本文来源于《民营经济报》期刊2013-11-21)

冯生尧[5](2011)在《何时解开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中国大陆科学家迄今无人获得诺贝尔奖。另外一个事实则相对受到忽视:在"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ISEF)中,中国中学生的表现也不容乐观。该大奖赛是全球最大规模、最高等级,也是唯一面向9~12年级(即初叁至高叁)中学生的科学竞赛,被誉为青少年"诺贝尔奖"。竞赛学科涵盖了所有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的内容,它为全球最优秀的小科学家和小发明家们提供了互相交流、(本文来源于《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期刊2011年10期)

马陆亭[6](2011)在《学人诺贝尔奖情结背后的大学制度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知识界的诺贝尔奖情结为引子,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我国目前的大学制度关注外部认可而缺乏内驱力,诺贝尔奖即是一支闪着金光的标签。大学要发展,就必须摒弃这种标签文化,对外探索政府与大学的契约管理关系,对内强化学者共同体治理模式,通过章程规范大学的治理结构,让广大教师醉心于学术工作。(本文来源于《高等理科教育》期刊2011年03期)

牛宏泰[7](2009)在《从“诺贝尔奖情结”看我国大学的科研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成果产出的制约因素很多,就其关键点而言,既有科研过程本身的问题,如项目运作、研究模式、学术风气乃至社会风习等等,又有科技成果产出的质量与成熟度、核心技术的先进性等问题,更有科技成果的管理尤其是价值取向、衡量标准等,还有人才培养各个方面的因素、民族的特点、传统习惯等。可以说是一个多方面综合的多面体。但究其重点,仍是管理及科学研究观念的现代化。本文从"诺贝尔奖情结"的视角对中国科研的"冷"思考,意在引导学术本位的形成,呼唤加强科研管理。(本文来源于《高校教育管理》期刊2009年04期)

秋风[8](2006)在《诺贝尔奖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诺贝尔奖的关注,我们也许大大地过度了,这种关注皆因为人们把这个奖项和民族兴衰,国家强弱联系起来,简单的以为,一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奖就是这个国家科学技术发达的标志。(本文来源于《中国海关》期刊2006年11期)

王小艳[9](2005)在《“一氧化氮之父”的中药情结——访1998年诺贝尔奖得主Ferid Murad教授》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为细胞信号分子,他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因为中药,他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2005年10月11日,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澳美制药有限公司举办了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新闻发布会,有一位特殊的嘉宾参加了此次新闻发布会,他就是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奖者——FeridMurad教授。虽然已年近七旬,但Murad教授看起来精神矍铄。当向其提问时,他都一一耐心的作答,谈话期间笑容可掬,让人无法想象眼前这位和蔼可亲的长者是享誉全球的着名科学家。(本文来源于《中国处方药》期刊2005年10期)

王飞跃[10](2005)在《诺贝尔奖情结是一种“病态”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不久参加中科院举办的科学·技术·人文论坛,一位听众提问:中国本土还没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人的悲哀,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得奖?有位专家当场引用着名学者杨振宁的话:未来20年,中国将有不止一位、可能有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联想到媒体中不断出(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05-09-28)

诺贝尔奖情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从整体研究思路、诸多研究方法的运用及其评价、该书的意义及其解析等多维层面评介了段志光教授的新作《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成功之路》。通过与美国学者H.乍克曼的《诺贝尔奖获奖奥秘》以及已有相关文献的比较过程中,揭示出该书的方法学特征与学术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诺贝尔奖情结论文参考文献

[1].王元丰.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N].北京科技报.2016

[2].于双成,李玉玲,安文秀.解析诺贝尔奖情结的学术之魅——评介段志光教授的新作《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成功之路》[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

[3].严晋跃.诺贝尔奖“情结”[J].科技导报.2015

[4].邱登科.扭曲的诺贝尔奖情结可以休矣[N].民营经济报.2013

[5].冯生尧.何时解开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

[6].马陆亭.学人诺贝尔奖情结背后的大学制度因素[J].高等理科教育.2011

[7].牛宏泰.从“诺贝尔奖情结”看我国大学的科研问题[J].高校教育管理.2009

[8].秋风.诺贝尔奖情结[J].中国海关.2006

[9].王小艳.“一氧化氮之父”的中药情结——访1998年诺贝尔奖得主FeridMurad教授[J].中国处方药.2005

[10].王飞跃.诺贝尔奖情结是一种“病态”心理[N].北京日报.2005

标签:;  ;  ;  ;  

诺贝尔奖情结论文-王元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