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保护作用论文-宁新娟

光保护作用论文-宁新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紫外线辐射,防晒产品,天然产物,光保护

光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宁新娟[1](2019)在《具有光保护作用的天然产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度的紫外线辐射能够导致皮肤损伤,加速皮肤老化,甚至引发皮肤癌。局部涂抹具有吸收或反射紫外线活性的防晒产品是防止紫外线辐射的主要手段。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应用有机或无机防晒霜可能带来安全风险和环境问题。因此,具有光保护潜力的天然产物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来源于蜂胶、植物、藻类、地衣、微生物的一些天然产物,这些天然产物具有紫外防护性能,部分还具有抗氧化性,能够进一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辐射带来的伤害,在化妆品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20期)

宋玉杰,雷铁池[2](2019)在《黑素分子非光保护作用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黑素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菌、植物、昆虫以及哺乳类动物的皮肤和眼色素膜等组织中。人皮肤中的黑素主要由位于表皮基底层的黑素细胞合成并输送至周围角质形成细胞,其目的是使皮肤获得光保护功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位于皮肤外组织中的黑素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药物吸附与金属离子螯合、免疫调节与佐剂样作用以及抗辐射等。该文对黑素分子非光保护作用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临床皮肤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黄慧莹,梁燕珊,吴美音,施琬,郑亚美[3](2018)在《不同护肤技术组合对SKH-1小鼠皮肤光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护肤品、美容技术和美容食品不同组合对SKH-1无毛小鼠的皮肤光保护作用。方法 2018年5-7月共选取33只SKH-1无毛小鼠,随机分为11个组:模型组(Model),护肤品组(SC)、红光美容技术组(RL)、微电流美容技术组(MC)、美容食品组(BF)、护肤品+红光美容技术组(SC+RL)、护肤品+微电流美容技术组(SC+MC)、红光美容技术+美容食品组(RL+BF)、微电流美容技术+美容食品组(MC+BF)、护肤品+红光美容技术+美容食品组(SC+RL+BF)、护肤品+微电流美容技术+美容食品组(SC+MC+BF)。除模型组外,其余各组按分组进行给药,连续给药5 d。第4天和第6天进行紫外照射,2.5 min/次。第6天紫外照射后,观察小鼠背部皮肤的形态学变化和病理改变,测定表皮层厚度。结果模型组的表皮层厚度为(154.993±12.525)μm。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皮肤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现为皮肤弹性恢复,表面纹理变浅,表皮层增厚,角质层缺失较少,真皮层纤维排列整齐。其中SC(271.038±35.642)μm、SC+MC(303.213±47.082)μm、RL+BF(190.740±13.113)μm和SC+RL+BF(294.190±66.670)μm组的表皮层厚度显着提升(P<0.05)。结论 "护肤品+美容技术"以及"护肤品+美容技术+美容食品"的不同护肤技术组合可对皮肤起到更全面的光保护效果。(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8年21期)

俞正超,刘晓涛,黄烜栋,郑晓婷,彭长连[4](2018)在《夏季南亚热带森林演替中后期优势种幼叶花色素苷的光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夏季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优势树种幼叶的光保护机制,以演替中期优势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黧蒴(Castanopsis fissa)、锥栗(C.chinensis)和演替后期优势种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黄果厚壳桂(C.concinna)为材料,分析了2种生长光强(全光照和30%全光照)下6种优势种幼叶和成熟叶的叶片表型、光合色素含量、花色素苷含量、抗氧化能力、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和最大量子产量(Fv/Fm)恢复效率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演替阶段幼叶的叶绿素含量(Chl a+b)、Chl a/b比成熟叶低,但光保护物质比成熟叶多;演替中期幼叶的花色素苷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比演替后期的高,而类黄酮和总酚含量比演替后期的低;全光照下幼叶的总酚、类黄酮、总抗氧化能力及Fv/Fm恢复效率都要比30%全光照的高,并且含有花色素苷的幼叶恢复得更快。因此,植物的光合能力与自身的光保护潜力成反比关系,演替中期优势种幼叶的光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花色素苷的积累而演替后期优势种是因为自身抗氧化物质(类黄酮、总酚)的共同作用。(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瑾瑾,张强,方炎明[5](2016)在《植物叶黄素循环及其光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植物吸收过量光能时会产生光抑制,引起光合器官的破坏,甚至导致植物死亡。叶黄素循环是植物应对过量光能时主要的光保护机制,可以有效清除并阻止有害副产物叁线态的叶绿素分子和单线态氧的积累。因此,植物叶黄素循环相关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综述了植物叶黄素循环的组成、关键酶的功能与调节及其在光保护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雷卫,陈凰,徐学刚,李远宏,吴严[6](2015)在《白藜芦醇对UVA照射人成纤维细胞的光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白藜芦醇对长波紫外线(UVA)照射人成纤维细胞的光保护作用。方法:细胞培养后,分为UVA组、UVA+0.01 mmol/L白藜芦醇组、0.01 mmol/L白藜芦醇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自介素(IL)-1β蛋白水平,RT-PCR检测细胞中核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的mRNA水平。结果:0.01 mmol/L白藜芦醇组可提高UVA照射引起的细胞增殖活性的降低,降低UVA照射引起的IL-1β蛋白及细胞NF-κB、MMP-1和MMP-3 mRNA的高表达。结论:0.01 mmol/L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抑制IL-1β和NF-κB及其介导的MMPs表达,从而抑制UVA照射对人成纤维细胞造成的光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期刊2015年07期)

刘永慧,杨海莹[7](2014)在《盐胁迫下二色补血草叶片色素的光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泌盐盐生植物二色补血草幼苗,15天后测定叶片色素组分的变化。结果发现:随着处理盐浓度的升高,叶黄素脱环化程度(DPS)逐渐升高,表明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能量耗散在盐胁迫下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Car、Anth的相对含量随着盐度增加逐渐上升,其中Car的相对含量在不同盐度下较对照均显着上升。在400 mmol·L-1 NaCl处理下Anth%较对照上升显着。表明在二色补血草光保护的过程中,活性氧清除系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活性氧非酶系统含量的升高是其适应盐渍环境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王树娟,段立清,李海平,马涛,Otvos[8](2012)在《荧光素对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不同地理品系的增效与光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是源于欧亚大陆的多食性叶部害虫,取食300多种乔灌木,现已分布于北美、北非,成为世界性危险害虫之一,给林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MNPV)是控制舞毒蛾种群动态的重要生物因素,可引起舞毒蛾种群急剧下降。在室内采用青杨枝条饲养的方法,测定了来自中国、北美和日本的3个LdMNPV品系(分别为LdMNPV-H,LdMNPV-D和LdMNPV-J)对危害青杨的亚洲型舞毒蛾幼虫的毒力,并测定了荧光素Tinopal LPW对它们的增效和光保护作用。结果表明Tinopal LPW对LdMNPV 3个地理品系均有增效和光保护作用,而且随着Tinopal LPW浓度的增加,增效作用增强,1%Tinopal LPW的增效作用最好。添加1%Tinopal LPW的LdMNPV-D品系、LdMNPV-H品系和LdMNPV-J品系对取食青杨的舞毒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0、1.6、17.6 OBs/μL,不添加1%Tinopal LPW时,它们的LC50分别为32.9、39.0、1076.4 OBs/μL,分别降低了33、24、61倍。不添加1%Tinopal LPW时,D、H和J品系对舞毒蛾二龄幼虫的致LC95分别是2125.5、1275.8、303540.0 OBs/μL,添加1%Tinopal LPW后LC95分别为73.0、285.4、2360.8OBs/μL,分别降低了26、4.5、128.6倍。此外,1%Tinopal LPW的荧光素使3个品系的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缩短了2.9d、5.3d、1.2d。LdMNPV-D和LdMNPV-H品系对亚洲型舞毒蛾表现出低致死中浓度、较短的致死中时间和较大的斜率,二者的毒力较LdMNPV-J品系高,在生产实践中应选择LdMNPV-D添加1%Tinopal LPW。Tinopal LPW对LdMNPV-D、LdMNPV-H和LdMNPV-J 3个品系均有光保护作用,添加1%Tinopal LPW后在距离30W紫外灯40cm下照射16h后,它们毒力保持系数比未添加Tinopal LPW分别高1.8、2.6、1.8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王传兴,翟娟,刘智明,郭周义[9](2011)在《维生素C对光化学法诱导皮肤光损伤的光保护作用:OCT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8-甲氧补骨脂素(8-MOP)联合UVA辐射(即光化学疗法PUVA)因诱导皮肤光损伤的副作用,常被用于实验动物皮肤光损伤模型的构建。为研究维生素C(Vc)对皮肤光损伤的保护效应,本研究在Balb/c小鼠背部皮肤涂抹0.1%8-MOP溶液1h后进行UVA辐照(10 J/cn2)。然后分别涂抹7.5%、15%和30%浓度的Vc溶液的进行光保护治疗,利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分析皮肤厚度和光信号衰减的变化,从而评估Vc对皮肤的光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相对于溶媒组,Vc治疗组皮肤厚度减小,光衰减系数增加,其中15%效果尤为明显结果表明,局部涂抹Vc溶液具有一定的光损伤保护效应。(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张开明[10](2010)在《四季秋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叶片中花色素苷的光保护作用和低温诱导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园林城市理念的深入,传统的绿色园林植物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各种彩叶植物作为城市绿化的新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呈色的物质基础的花色素苷还具有特有的生态和生物学功能;用各种措施诱导调控色素的发生和积累不仅能够为配置和应用彩叶植物提供丰富的选择,还能够弥补育种彩叶植物周期长、材料和技术限制的不足,从而充实城市(城镇)用以造景绿化彩叶植物品类。因此,本文用四季秋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红铜叶系列的‘鸡尾酒’('Cocktail')和绿叶系列的‘超级奥林匹克’('Super Olympia')为材料,对花色素苷的光保护功能和机理、低温调控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季秋海棠的红叶和绿叶2个品种在光谱吸收特征、叶片结构、花色素苷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淬灭等参数上存在显着差异,这些差异是花色素苷的存在所致。红叶品种的叶片提取液含有大量的花色素苷,并在282及537nm处有强烈吸收,因此导致气孔导度减小,光合速率、Rubisco最大羧化效率(Vc,max)和RuBP最大再生速率(Jmax)减小,固碳能力降低;红叶品种具有相对较低的光合活性,较高的热耗散效率,这可能是花色素苷限制了叶绿体对绿光的吸收,导致光系统Ⅱ(PSⅡ)中心开放程度减少、激发能捕获效率降低,从而降低光化学效率和光合作用;同时因为花色素苷对可见光绿光的吸收,红叶品种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对高光强的耐性增强。2.花色素苷在光胁迫情况下能起到光保护的作用。在高光胁迫及恢复期间,红叶品种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显着高于绿叶品种,而且高光胁迫还引起2个品种的花色素苷含量显着增加;虽然2个品种的花色素苷含量差异显着,但光捕获能力即叶绿素含量和Chla/b没有显着差异。高光胁迫后,红叶品种的叶黄素库容量和过氧化氢酶(CAT)、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较低,而基于DPPH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则显着高于绿叶品种。同时,DPPH活性在高光胁迫和恢复阶段与花色素苷的含量密切相关,这意味着花色素苷主要对非酶的抗氧化能力贡献较大。为了验证花色素苷的“光屏障”作用,分别用红、绿、蓝3种光照模拟光抑制胁迫之后测量了Fv/Fm值。绿光胁迫下绿叶品种的Fv/Fm下降较多,但在红光和蓝光下2个品种的Fv/Fm值相当。因此,高光胁迫下花色素苷在四季秋海棠叶片中的光保护作用主要归功于其的“光屏障”作用而非抗氧化剂作用。3.秋季低温诱导了四季秋海棠叶片花色素苷的发生,同时叶脉和茎韧皮部积累了胼胝质,使叶片和颈部富含大量碳水化合物,因此推测是碳水化合物的积累直接诱导了花色素苷的发生。用环割茎部阻断韧皮部下行运输和外源添加蔗糖的方法验证了这个理论,结果发现,叶片的Vc,max和Jmax下降,叶片固碳能力下降,而碳水化合物在叶片和茎部显着积累,使花色素苷合成的相关酶PAL、CHI、DFR和UFGT活性显着增加,花色素苷含量在叶片和茎部不同程度增加。因此,秋季低温诱导花色素苷合成的直接原因是碳水化合物的积累。4.秋季的低温能够诱导四季秋海棠叶片积累花色素苷,这个过程被普遍认为是低温的作用。在本试验中,我们用低温加光和不加光试验证明了光照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低温不加光的处理未能诱导叶片合成花色素苷,但仍然促进PAL活性的上调。为了探索低温不加光处理对花色素苷合成的位抑制点和次生代谢物的流向,我们分别研究了花色素苷合成相关酶活性以及木质素、酚酸和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低温不加光处理较对照增加了CHI的活性,但对DFR和UFGT的活性没有作用,而且植株体内的蔗糖、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均降至极低水平;低温下,相较加光处理,不加光处理未能诱导合成较多的木质素;但却产生了与加光相当水平的酚酸和较多的类黄酮。因此,低温下,关闭光源使光合作用停止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分解用于植物更重要的生长,从而不能激活下游的DFR和UFGT酶活性,抑制了花色素苷的合成;被抑制的花色素苷代谢物流向“就近”的其他类黄酮和次生代谢上游的酚酸,而未进入木质素途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6-01)

光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黑素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菌、植物、昆虫以及哺乳类动物的皮肤和眼色素膜等组织中。人皮肤中的黑素主要由位于表皮基底层的黑素细胞合成并输送至周围角质形成细胞,其目的是使皮肤获得光保护功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位于皮肤外组织中的黑素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药物吸附与金属离子螯合、免疫调节与佐剂样作用以及抗辐射等。该文对黑素分子非光保护作用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宁新娟.具有光保护作用的天然产物[J].广东化工.2019

[2].宋玉杰,雷铁池.黑素分子非光保护作用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

[3].黄慧莹,梁燕珊,吴美音,施琬,郑亚美.不同护肤技术组合对SKH-1小鼠皮肤光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J].系统医学.2018

[4].俞正超,刘晓涛,黄烜栋,郑晓婷,彭长连.夏季南亚热带森林演替中后期优势种幼叶花色素苷的光保护作用[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8

[5].李瑾瑾,张强,方炎明.植物叶黄素循环及其光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6

[6].雷卫,陈凰,徐学刚,李远宏,吴严.白藜芦醇对UVA照射人成纤维细胞的光保护作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5

[7].刘永慧,杨海莹.盐胁迫下二色补血草叶片色素的光保护作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8].王树娟,段立清,李海平,马涛,Otvos.荧光素对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不同地理品系的增效与光保护作用[J].生态学报.2012

[9].王传兴,翟娟,刘智明,郭周义.维生素C对光化学法诱导皮肤光损伤的光保护作用:OCT定量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11

[10].张开明.四季秋海棠(Begoniasemperflorens)叶片中花色素苷的光保护作用和低温诱导机理[D].浙江大学.2010

标签:;  ;  ;  ;  

光保护作用论文-宁新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