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钙质微生物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钙质微生物岩,潜在烃源岩,地球微生物
钙质微生物岩论文文献综述
杨浩,王永标,陈林,董曼[1](2007)在《地球微生物过程与潜在烃源岩的形成:钙质微生物岩》一文中研究指出钙质微生物岩是各种微生物生命活动引起的特殊的碳酸盐建造,主要集中发育在前寒武纪及显生宙等重大地质转折期,在我国华北及华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微生物岩中大量微生物化石的存在反映当时的海洋具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明显偏低的钼同位素值显示在前寒武纪相当长的时期里,海洋底部处于缺氧状态.Th/U值的急剧降低和黄铁矿在浅水台地区的广泛出现显示二迭纪大绝灭后,海洋环境也同样呈现缺氧的还原状态.高生产力和还原的沉积环境为生物有机质的埋藏及烃源岩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前寒武纪及晚泥盆世微生物岩中沥青的发现,进一步增加了钙质微生物岩作为潜在碳酸盐型烃源岩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杨浩[2](2006)在《华南二迭纪末大绝灭后的钙质微生物岩及古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地区晚二迭世末碳酸盐台地上广泛发育一套钙质微生物岩,这些钙质微生物岩以发育“花斑状”构造为特征,部分微生物岩伴生有迭层石层、鲕粒灰岩层。通过仔细的野外和室内工作,初步揭示微生物岩产出的古地理环境、时代、微生物岩内化石的组成、岩石特征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野外观察,微生物岩出露的古地理位置大致可以分为叁类:(1)南盘江盆地内孤立碳酸盐台地上;(2)上扬子地区台内生物礁顶上;(3)中下扬子碳酸盐台地边缘生物礁顶上。微生物岩和上下地层之间为一种整合的接触关系。厚度从几米到十几米不等,并向台地周围深水区逐渐尖灭。 通过对微生物岩中已发现的牙形石化石的综合分析,发现所研究的6条剖面中均产有牙形石化石H.parvus。据现有的发现,H.parvus均出现在微生物岩的内部,距微生物岩底部(绝灭界线)有一定的距离。通过与浙江煤山标准剖面的对比,将微生物岩的时代确定为晚二迭世末到早叁迭世早期。 微生物岩中的化石主要以钙质微生物为主,同时伴生有小型的腹足、双壳、有孔虫和介形虫,在一些微生物岩中还发现有分类不明的棒状化石。微生物岩所代表的这种特殊的古代生态系可称之为菌藻生态系。微生物岩中钙质微生物化石主要以两种形态出现,即“束囊状”和球状。“束囊状”化石经初步鉴定为肾形藻(Renalcis)或Epiphyton。微生物岩中菌藻类化石的发现为了解大绝灭后礁顶上残存下来的古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当时的古海洋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化石材料。 从岩石特征上看,微生物岩主要以发育“花斑状”构造为特征,但不同地区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南盘江盆地南边的广西地区,微生物岩以斑状和丘状构造为主要特征;在北边的贵州边阳地区,则表现为纹带构造,同时可见大型的藻迭层;而川东地区钙质微生物岩以发育穹隆状构造、纹带状构造及指状构造为主要特征;鄂东南地区表现为纹带状构造和丘状构造,局部出现柱状迭层构造。引起微生物岩的这种岩性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其沉积水深的不同,同属于浅海相沉积的微生物岩,水深细微的不同,就可能造成不同的岩石特征。但微生物岩在岩石结构上基本一致,即由微晶基质和中、粗晶方解石指状体或斑点所组成。 通过对微生物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微生物岩形成于一个盐度相对较高的水化学环境中。另外,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微生物岩受后期成岩变化的影响较小,基本保持了成岩时的特征。微生物岩中常量元素Mg的变化和微量元素Sr的高含量可以用来解释当时古海洋的高盐度。稀土元素分配曲线结果显示,在作登微生物岩上的泥岩层的沉积物来源应该与台地沉积物无关,可能是由于海水翻转将深海沉积物涌起,而在台地上形成。稀土元素Ce在“花斑状”微生物岩中的负异常揭示了这类微生物岩形成于一个相对氧化的水环境中,但Ce在其他灰岩中的分布特征仍显示了火绝灭后海洋为一种普遍的缺氧水体。 碳氧同位素分析显示,碳稳定同位素的负偏主要出现在微生物岩与晚二迭世生物碎屑灰(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06-05-01)
杨浩,张素新,江海水,王永标[3](2006)在《湖北崇阳二迭纪—叁迭纪之交钙质微生物岩的时代及基本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崇阳钙质微生物岩产在二迭纪末礁相绝灭界线之上,绝灭界线之下即为晚二迭世长兴期的海绵礁灰岩、棘屑灰岩及藻有孔虫生物碎屑灰岩.微生物岩基本上由中粗晶-微晶方解石组成,主要沉积构造有“花斑状构造”及藻迭层构造.目前微生物岩中发现的化石主要有球状菌藻类化石、介形虫、微型腹足、双壳、鱼牙及分类位置尚无法确定的棒状微型化石.微生物岩中已发现有牙形石化石:Hindeodusparvus,H.typicalis和H.latidentatus,从牙形石的类型及产出层位分析,崇阳钙质微生物岩的下部属于晚二迭世长兴期,上部为早叁迭世.崇阳微生物岩在沉积特征、生物组成及牙形石带上均基本可与华南其他地区已发现的微生物岩进行对比.(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06年02期)
王永标,童金南,王家生,周修高[4](2005)在《华南二迭纪末大绝灭后的钙质微生物岩及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钙质微生物岩产在二迭纪末生物大绝灭界线之上.根据其中的牙形石Hindeodusparvus化石,微生物岩的产出层位相当于浙江煤山剖面的27层.钙质微生物岩主要分布在生物礁相或浅水碳酸盐台地之上,向深水区逐渐尖灭.钙质微生物岩一般由微晶基质和中、粗晶方解石指状体或斑点所组成.微生物岩中的生物化石以微生物为主要特征,同时伴生有小型腹足类、介形虫和小型双壳类化石.这一以微生物为特征的生物化石组合代表了二迭纪末大绝灭后礁相及浅水碳酸盐台地相上残存下来的一个简单而又特殊的化石群落.大绝灭界线之上钙质微生物岩的突然出现是二迭纪末全球事件在礁相及浅水碳酸盐台地相上的具体反映.由于前人对二迭系-叁迭系界线及事件的研究多集中在深水相或浅海陆棚中、下部剖面上,而华南钙质微生物岩则主要分布在浅水或极浅水礁相及碳酸盐台地相剖面上.因此,通过对钙质微生物岩的岩石学、古生物学及古生态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二迭纪-叁迭纪之交全球事件在古海洋不同水深区的具体表现,为认识全球事件的实质和过程提供浅水礁相及碳酸盐台地相上的新资料.(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5年06期)
Daniel,J,Lehrmann,康云骥,黄惠明[5](2000)在《华南南盘江盆地早叁迭世钙质微生物丘与生物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南盘江盆地海相孤立的碳酸盐台地内部发现早叁迭世生物骨架灰岩。它们发育于 2个层位 :1.叁迭系最底部哥里斯巴赫阶 (Griesbachian) ,为 15m厚的生物层 ;2 .下叁迭统上部史密斯阶—斯帕斯阶 (Smithian - -Spathian) ,为 1.5m厚孤立的穹隆形或倒置的圆锥形钙质微生物丘。这些钙质微生物丘与生物层是由坚硬的钙质微生物骨架组成 ,这些骨架围限出 1~ 3cm大小的内部孔洞网 ,其间充以团粒和骨屑。而骨架则由不规则状—丛枝状、囊状—凝块状的微晶颗粒组成。这种颗粒可称为肾形藻 (Renalcis) ,它是一种钙化的球状兰藻细菌。骨架因次生泥晶微生物的胶结而得到加强。其中的后生动物化石有腹足类、双壳类、介形类、旋圈虫类及腕足类。人们以前普遍认为早叁迭世是全球礁与礁丘生长的间歇期。这一概念的形成是基于对二迭纪结束后礁的演化模式及礁生态的重建。由于早叁迭世存在钙质微生物丘与生物层 ,这些认识必须作出修改。(本文来源于《广西地质》期刊2000年02期)
钙质微生物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华南地区晚二迭世末碳酸盐台地上广泛发育一套钙质微生物岩,这些钙质微生物岩以发育“花斑状”构造为特征,部分微生物岩伴生有迭层石层、鲕粒灰岩层。通过仔细的野外和室内工作,初步揭示微生物岩产出的古地理环境、时代、微生物岩内化石的组成、岩石特征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野外观察,微生物岩出露的古地理位置大致可以分为叁类:(1)南盘江盆地内孤立碳酸盐台地上;(2)上扬子地区台内生物礁顶上;(3)中下扬子碳酸盐台地边缘生物礁顶上。微生物岩和上下地层之间为一种整合的接触关系。厚度从几米到十几米不等,并向台地周围深水区逐渐尖灭。 通过对微生物岩中已发现的牙形石化石的综合分析,发现所研究的6条剖面中均产有牙形石化石H.parvus。据现有的发现,H.parvus均出现在微生物岩的内部,距微生物岩底部(绝灭界线)有一定的距离。通过与浙江煤山标准剖面的对比,将微生物岩的时代确定为晚二迭世末到早叁迭世早期。 微生物岩中的化石主要以钙质微生物为主,同时伴生有小型的腹足、双壳、有孔虫和介形虫,在一些微生物岩中还发现有分类不明的棒状化石。微生物岩所代表的这种特殊的古代生态系可称之为菌藻生态系。微生物岩中钙质微生物化石主要以两种形态出现,即“束囊状”和球状。“束囊状”化石经初步鉴定为肾形藻(Renalcis)或Epiphyton。微生物岩中菌藻类化石的发现为了解大绝灭后礁顶上残存下来的古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当时的古海洋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化石材料。 从岩石特征上看,微生物岩主要以发育“花斑状”构造为特征,但不同地区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南盘江盆地南边的广西地区,微生物岩以斑状和丘状构造为主要特征;在北边的贵州边阳地区,则表现为纹带构造,同时可见大型的藻迭层;而川东地区钙质微生物岩以发育穹隆状构造、纹带状构造及指状构造为主要特征;鄂东南地区表现为纹带状构造和丘状构造,局部出现柱状迭层构造。引起微生物岩的这种岩性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其沉积水深的不同,同属于浅海相沉积的微生物岩,水深细微的不同,就可能造成不同的岩石特征。但微生物岩在岩石结构上基本一致,即由微晶基质和中、粗晶方解石指状体或斑点所组成。 通过对微生物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微生物岩形成于一个盐度相对较高的水化学环境中。另外,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微生物岩受后期成岩变化的影响较小,基本保持了成岩时的特征。微生物岩中常量元素Mg的变化和微量元素Sr的高含量可以用来解释当时古海洋的高盐度。稀土元素分配曲线结果显示,在作登微生物岩上的泥岩层的沉积物来源应该与台地沉积物无关,可能是由于海水翻转将深海沉积物涌起,而在台地上形成。稀土元素Ce在“花斑状”微生物岩中的负异常揭示了这类微生物岩形成于一个相对氧化的水环境中,但Ce在其他灰岩中的分布特征仍显示了火绝灭后海洋为一种普遍的缺氧水体。 碳氧同位素分析显示,碳稳定同位素的负偏主要出现在微生物岩与晚二迭世生物碎屑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钙质微生物岩论文参考文献
[1].杨浩,王永标,陈林,董曼.地球微生物过程与潜在烃源岩的形成:钙质微生物岩[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
[2].杨浩.华南二迭纪末大绝灭后的钙质微生物岩及古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
[3].杨浩,张素新,江海水,王永标.湖北崇阳二迭纪—叁迭纪之交钙质微生物岩的时代及基本特征[J].地球科学.2006
[4].王永标,童金南,王家生,周修高.华南二迭纪末大绝灭后的钙质微生物岩及古环境意义[J].科学通报.2005
[5].Daniel,J,Lehrmann,康云骥,黄惠明.华南南盘江盆地早叁迭世钙质微生物丘与生物层[J].广西地质.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