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感应系统论文-林才云,姚琳,李风铃,曲梦,许加超

群体感应系统论文-林才云,姚琳,李风铃,曲梦,许加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感应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群体感应,LuxS,AI-2,致病性,耐药性

群体感应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林才云,姚琳,李风铃,曲梦,许加超[1](2019)在《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及其对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感应是指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一些低分子量的信号分子,通过信号分子来感知种群密度变化,从而调节相关基因表达和群体行为的过程。不同细菌利用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交流,其中自诱导分子2(Autoinducer-2,AI-2)信号分子存在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中,是一种种间交流的信号分子。AI-2是一类呋喃酰硼酸二酯,其合成依赖于S-核糖同型半胱氨酸酶(S-ribosylhomocysteinase,LuxS),能调控细菌的多种重要生理过程,包括毒素的分泌、生物膜的形成和耐药性等。本文综述了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及其对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影响及调控作用,以期为解析食源性致病菌的致病性及耐药性作用机制、研制新型抗菌药物、控制食源性致病菌的感染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饶媚,张素平,史道华[2](2019)在《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抗菌增效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对多种抗感染药物呈固有或获得性多药耐药,常导致治疗失败,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研发新型、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或引入能中和或阻断细菌毒素产生、调控群体感应药物,疫苗,联用抗菌增效剂等非抗生素类药物辅助抗感染,一直备受关注[1]。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包括过表达外排泵、群体感(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邹雅如,李颖,伍勇,汪怀周[3](2019)在《铜绿假单胞菌Ⅵ型分泌系统和群体感应系统参与生物被膜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中Ⅵ型分泌系统(T6SS)和群体感应(QS)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阳性的模式菌株PAO1制备成生物被膜菌和浮游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菌株中T6SS相关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基因Hcp1、Hcp2和Hcp3,QS系统相关基因LasR,胞外多糖相关多糖合成位点基因A(PslA)和菌膜基因A(PelA),以及Ⅳ型菌毛基因(PilA)和鞭毛蛋白基因(FliC)的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AO1生物被膜菌与浮游菌中上述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PAO1生物被膜菌PslA、PelA、PilA和FliC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浮游菌,分别为浮游菌的714、274、604和42倍(P均<0.05),提示制备的PAO1生物被膜菌形成了具有鞭毛和菌毛结构的成熟生物被膜。PAO1生物被膜菌Hcp1、Hcp2、Hcp3和Las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浮游菌,分别为浮游菌的1 045、11 268、6 654和1 226倍(P均<0.05),提示T6SS和QS系统与PAO1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关。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中T6SS和QS系统可能参与生物被膜形成,其具体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胡晓,刁保卫,李杰,王卉,梁未丽[4](2019)在《河弧菌中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及信号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河弧菌在30和37℃条件下群体感应信号分子CAI-1、AI-2和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的动态变化水平以及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在不同来源河弧菌菌株中的分布及信号分子产生情况。[方法]制备待测菌株的无菌培养上清液,分别用群体感应信号分子CAI-1、AI-2和AHL特异性检测菌株MM920、BB170和KYC55上清液中相应的信号分子。PCR检测不同来源河弧菌中群体感应系统组成的相关基因。通过测定偶氮酪蛋白的方法检测HapA蛋白酶活性。[结果]在30和37℃的培养条件下,河弧菌参考菌株VF85003菌液上清液中CAI-1、AI-2和AHL信号分子水平均随菌体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相同菌体密度时,37℃培养上清液中的CAI-1和AI-2水平高于30℃培养的,但AHL水平均低于30℃培养的。对70株不同来源的河弧菌菌株进行PCR检测,发现其中45株河弧菌含有全部群体感应系统组成的相关基因;45株菌株上清液中大多数的CAI-1、AI-2和AHL信号分子水平分布在100~1 000的范围内,但并非所有菌株都具有这3种信号分子。45株河弧菌中有48.89%的菌株HapA蛋白酶活性检测为阳性,51.11%的菌株检测结果为阴性。[结论]VF85003培养上清液中CAI-1、AI-2和AHL信号分子水平呈密度依赖性升高,AHL信号分子的表达水平在温暖的环境(30℃)温度下较宿主温度(37℃)下更高,而CAI-1、AI-2信号分子则相反,在宿主温度(37℃)条件表达更高,提示其在河弧菌致病性和环境适应性生存方面的不同作用。群体感应系统组成基因的分布、3种信号分子表达水平和毒力因子金属蛋白酶HapA活性存在菌株间差异。(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炼辉[5](2019)在《微生物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感应系统是一种微生物细胞-细胞之间的通讯机制,是近年来微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之一。从观察到个别微生物种群与细胞密度相关的自我诱导现象开始,到明确群体感应是微生物界广泛存在的重要的细胞-细胞之间的通讯调控系统和相关系列应用研究,其研究经历了偶然发现、范围扩大、理论升华和应用转化的过程。群体感应系统在微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证明,不仅为明确病原菌致病调控机理、阐明微生物生态竞争和动态平衡机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同时也为调控微生物生态体系和发展新的病害防控策略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综述群体感应研究领域一些重要的和有代表性的发现,并讨论微生物群体感应系统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袁阳,李静,王欣荣,赵克雷[6](2019)在《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介导的呼吸道病原菌种间互作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性慢性呼吸道感染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常见疾病。呼吸道环境和结构的复杂性导致慢性感染病灶常常定植着多种病原菌,如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等。这些病原菌在慢性呼吸道感染的发展过程中进化出了合作、竞争、共生等复杂的种间关系,通过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系统使多种病原菌成为一个整体来应对呼吸道各种苛刻的生存条件,从而导致呼吸道感染针对性治疗的失败或病情反复。目前国际上关于病原菌种间互作关系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临床证据表明铜绿假单胞菌的定植与慢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并且该菌可以利用群体感应系统来主导与其他病原菌的互作与共存。因此,本文围绕群体感应系统综述了铜绿假单胞菌与其他常见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种间关系和互作机理,可加深人们对病原菌种间互作与慢性呼吸道感染相关疾病关联性的认识,并为进一步临床治疗方案的改进、疾病控制和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发提供新视角、新方向。(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9年04期)

王俊芳,王淼[7](2019)在《枯草芽孢杆菌ComQXPA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潜在生防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感应是细菌依赖细胞密度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行为模式。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中感受态调控系统ComQXPA (Com是compotence的缩写),是其重要的群体感应系统。介绍了枯草芽孢杆菌ComQXPA群体感应系统的组成,阐述了ComQXPA群体感应系统在菌体生长繁殖过程中重要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枯草芽孢杆菌作为生防菌在农业方面应用的作用机制,针对其ComQXPA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作用,提出了该系统在生防方面的潜在应用方向,以期为拓展其研究领域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朱子倩[8](2019)在《群体感应系统调控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素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生物脱氮技术对于减缓水体氮污染意义重大。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eterotrophic Nitrification-Aerobic Denitrification,HNAD)作为新兴的脱氮技术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优势。其氮循环代谢调控机制和如何强化脱氮是该技术的主要科学和技术难题。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废水中常见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调控HNAD功能菌,产生高丝氨酸内酯(Acy1-Homoserine Lactone,AHL)和喹诺酮(Pseudomonas quinolone signal,PQS)两类信号分子调控基因表达。针对相关难题,本研究利用PA菌株PAO1(野生型)及突变菌株lasIrhlI(AHL缺陷),pqs4(PQS缺陷),pqsL(PQS过度分泌),明确QS调控HNAD氮循环过程、机理,优化条件。构建群体感应调控-生物膜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工艺(Quorum Sensing-Biofilm-Heterotrophic Nitrification Aerobic Denitrification,Q-bHNAD)考察脱氮效果及生物膜(Biofilm,BF)特性,阐明QS调控下不同聚集状态微生物HNAD脱氮效率产生显着差异的原因,为开发高效Q-bHNAD工艺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QS抑制HNAD脱氮过程。lasIrhlI(4.375mg/(L·h))与pqsA(4.241 mg/(L.h))的脱氮效率均优于 PAO1(1.627 mg/(L.h)),而pqsL(0.625 mg/(L.h))的脱氮效率最低。HNAD关键酶活性表明QS通过控制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及叁种好氧反硝化关键酶抑制脱氮。不同营养环境下HNAD均表现出明显QS抑制现象,其中柠檬酸盐为较优碳源,脱氮率达到86.8%。Q-bHNAD中HNAD脱氮效率较悬浮状态下有显着提高且受到QS的正向调控。其中pqsL的脱氮速率最高达到17.5 mg/(L.h),而在lasIrhlI(4.3 mg/(*L·h))和pqsA中(7.3 mg/(L·h))脱氮效率明显降低。尽管抑制QS利于脱氮,但Q-bHNAD中该现象不再显着。因为QS通过调节Q-bHNAD生物膜形态结构、元素分布及EPS各类生物大分子及疏水性物质比例等方式促进了微生物的聚集与生物膜附着,降低了其对悬浮态HNAD过程的不利影响,促进了 HNAD氮循环过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高娜娜[9](2019)在《基于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对荧光假单胞菌与腐败希瓦氏菌协同致腐机制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市场前景,但由微生物引起的大菱鲆腐败变质也是十分严重。研究表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和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是养殖鱼类低温贮藏过程中的特定腐败菌。而腐败菌的生长及特性的表达受其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QS)的调控,其中,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 lactones,AHLs)是革兰氏阴性菌QS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类信号分子。课题组已分离出大菱鲆源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 PF08和腐败希瓦氏菌S.putrefaciens SP01,其中荧光假单胞菌能产生AHLs,而腐败希瓦氏菌不产AHLs。鉴于此,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外源AHLs对菌株SP01 QS信号分子表达情况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菌株PF08对菌株SP01 AHL-QS系统及致腐性的影响,并通过接种于大菱鲆鱼块分析菌株PF08和菌株SP01的致腐能力。主要结论如下:1.生物报告菌法及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检测表明了菌株SP01不产生AHLs或其活性较弱;进一步对菌株SP01 QS调控基因及腐败基因进行筛选及验证,成功扩增出luxR、csB、trxR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而对luxR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蛋白无信号肽区域,不存在跨膜结构,为疏水性蛋白,具有典型的luxR家族蛋白的结构特征。2.通过外源添加AHLs前后生物被膜、运动活性等变化来研究菌株SP01对不同信号分子的利用程度。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外源AHLs信号分子对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群集泳动活性均有促进作用。此外,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了菌株SP01对外源信号分子的感受能力,结果表明,外源AHLs的加入均上调了菌株SP01 luxR和trxR基因的表达;其他信号分子(除C_4-HSL外)的添加下调了csB基因的表达。通过分子对接结果推测,AHLs与受体蛋白luxR间结合能力越强,则越会刺激的luxR基因表达。3.通过实验室混合培养菌株PF08和菌株SP01,发现菌株PF08的添加对菌株SP01的生长、蛋白酶群集泳动活性、生物被膜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共培养环境中菌株SP01虽不能产生AHLs,但能感受菌株PF08无细胞上清液(Cell-free Supernatant,CFS)中AHLs,使得环境中的AHLs活性下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表明菌株PF08的添加和菌体重悬液(Cell-free,CS)的添加使得菌株SP01 luxR基因的表达下调,而CFS添加组使得luxR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为对照组的0.58倍;菌株PF08的添加抑制csB、trxR基因的表达;综上结果表明菌株PF08的添加促进了菌株SP01腐败特性的表达。4.通过微生物(菌落总数)及理化指标(TBA值、pH值、挥发性成分)等的变化,探讨了接种菌株SP01、菌株PF08及二者混合菌后对微冻和冷藏条件大菱鲆无菌鱼块的致腐能力。结果表明:在冷藏条件下,共培养菌组中菌株PF08和菌株SP01菌落数均显着高于单独接种组,且共培养菌组的菌落总数、TBA值、pH值均高于单独接菌组。与冷藏相比,微冻可以较好地延缓菌落总数、pH值、TBA的增加。进一步通过GC-MS分析表明醇类、醛酮类物质在冷藏大菱鲆鱼肉中含量较高,为主要挥发性物质。经接菌处理后,醛酮类、醇类的含量都增加,且共培养菌组致腐效果较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共培养菌株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可相互促进彼此的生长并提高腐败活性,加速无菌鱼块的腐败。(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戴鹏,杨溢,赵亚荣,羊扬,刘彦红[10](2019)在《沙门氏菌群体感应系统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感应(QS)是细菌基于细胞密度变化而进行特定通讯的方式。QS细菌能产生并分泌1种称为自体诱导物(AI)的信号分子。细菌AI分子的分泌随着细菌细胞密度的升高而增加,从而调控基于细菌密度的基因表达。沙门氏菌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能利用3种细胞间信号传导机制收集环境信息和调控基因表达。本文中,笔者综述沙门氏菌叁类QS系统研究现状,包括QS系统的构成及功能(尤其是致病性功能)探索,以期深入研究沙门氏菌QS相关致病机制并对沙门氏菌感染进行靶向有效防治。(本文来源于《生物加工过程》期刊2019年03期)

群体感应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对多种抗感染药物呈固有或获得性多药耐药,常导致治疗失败,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研发新型、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或引入能中和或阻断细菌毒素产生、调控群体感应药物,疫苗,联用抗菌增效剂等非抗生素类药物辅助抗感染,一直备受关注[1]。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包括过表达外排泵、群体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感应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林才云,姚琳,李风铃,曲梦,许加超.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及其对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调控[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2].饶媚,张素平,史道华.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抗菌增效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9

[3].邹雅如,李颖,伍勇,汪怀周.铜绿假单胞菌Ⅵ型分泌系统和群体感应系统参与生物被膜形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9

[4].胡晓,刁保卫,李杰,王卉,梁未丽.河弧菌中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及信号分子检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9

[5].张炼辉.微生物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进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6].袁阳,李静,王欣荣,赵克雷.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介导的呼吸道病原菌种间互作研究进展[J].四川动物.2019

[7].王俊芳,王淼.枯草芽孢杆菌ComQXPA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潜在生防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19

[8].朱子倩.群体感应系统调控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9].高娜娜.基于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对荧光假单胞菌与腐败希瓦氏菌协同致腐机制探究[D].渤海大学.2019

[10].戴鹏,杨溢,赵亚荣,羊扬,刘彦红.沙门氏菌群体感应系统研究进展[J].生物加工过程.2019

标签:;  ;  ;  ;  ;  

群体感应系统论文-林才云,姚琳,李风铃,曲梦,许加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