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激光诱导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光诱导前向转移,海藻酸钠溶液,液滴直径,表面形貌
激光诱导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兵,郭钟宁,于兆勤,朱紫红,邓宇[1](2019)在《激光诱导海藻酸钠溶液转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藻酸钠溶液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诱导前向转移技术诱导溶液转移,探讨激光脉冲能量、光斑直径、钛层厚度以及海藻酸钠溶液质量分数对液滴的直径和表面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光斑直径为100μm时,液滴的直径更小,且表面致密均匀且形貌清晰.极差分析显示海藻酸钠溶液质量分数、激光脉冲能量、光斑直径、钛层厚度对液滴直径影响的重要性递减.同时利用高速摄影仪拍摄激光诱导海藻酸钠溶液转移的过程,发现激光诱导液体靶材转移过程中伴随着流体多相动力学行为.(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黄亚军,蔡文莱,陈英怀,黄志刚[2](2018)在《液体激光诱导转移的格子玻尔兹曼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介观尺度的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结合气-液两相流模型,对藻酸盐溶液的激光诱导液体转移进行了叁维模拟.为获取气-液两相流模型的入口条件,引入Rayleigh-Plesset方程对等离子体气泡的演化进行计算.数值模拟结果与之前的实验结果吻合,反映了气泡形状变化和液体的向前向后转移现象.仿真研究表明液体的激光诱导转移机制主要与气泡动力学有关,气泡的快速膨胀将引发向前转移,而气泡的剧烈收缩是形成向后转移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麦文豪,邓宇,郭钟宁,洪文生[3](2018)在《激光诱导前向转移水中制备聚二甲基硅氧烷微粒》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表面能低、黏度大,难以在空气中制备微型球粒。利用激光诱导前向转移技术在水中制备PDMS微粒,深入研究了激光能量、光斑直径对PDMS粒径的影响,发现微粒平均直径为20~100μm,并随光斑直径增大而增大,随激光能量增大而减小,且微球表面光滑。同时,利用高速摄像机对水中激光诱导前向转移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激光诱导钛层形成空化泡,溃灭时形成的射流将PDMS脱离形成微滴,固化后成为微球粒。(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8年08期)
王文兵,邓宇,于兆勤,郭钟宁,朱紫红[4](2017)在《激光诱导前向转移单细胞的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诱导前向转移是基于激光诱导作用实现微量物质转移的技术,在转移金属、半导体、聚合物甚至是活细胞都取得了成功。为了保证激光诱导单细胞传送时细胞的活性不受损伤,利用双温方程对激光与钛层相互作用引起的细胞温度场变化进行仿真,在热作用初期,只考虑热传导作用,热对流效果和热辐射可忽略。分析激光脉冲能量、光斑直径、钛层厚度等对细胞温度场的影响,防止转移后的细胞出现功能性损伤。仿真结果表明,激光脉冲能量对细胞温度场影响最大,其次是光斑直径,而钛层厚度几乎不改变胞内最高温度和高温面积比例。(本文来源于《第17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17-11-17)
朱紫红,邓宇,郭钟宁,王文兵[5](2017)在《激光诱导前向转移技术的新型牺牲层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牺牲层在激光诱导前向转移技术(LIFT)中是用来避免沉积层受损伤的保护膜。本文针对现有牺牲层材料的缺点,以4,4,-二氨基二苯甲酮和N,N'-二乙基-1.3丙二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在激光照射下吸收峰值大于400nm的新型芳基叁氮烯类聚合物。这种材料改进了以往叁氮烯聚合物溶解性差的缺点,且在激光照射下分解迅速,分解过程纯净,无污染。(本文来源于《第17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17-11-17)
王文兵,邓宇,于兆勤,郭钟宁,朱紫红[6](2017)在《激光诱导前向转移单细胞的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诱导前向转移技术(Laser induced forward transfer,LIFT)是激光聚焦在被传送物质表面,将表面材料部分烧蚀,形成高压冲击波将物质传送。常用于微物质的转移,如金属、聚合物、生物材料、甚至活细胞。然而,LIFT技术在转移活细胞时,激光产生高温可能导致细胞在分离过程中受到热损伤。因此,为了控制细胞的损伤,对LIFT转移细胞进行建模,研究激光脉冲能量,光斑直径和钛层厚度对细胞的热作用是必要的。本文采用双温方程对纳秒激光与钛层热作用进行数值建模,获得钛层的温度方程。建立了热传导模型,Z轴为对称轴,其余各边为自由边界条件。在热作用初期,激光热致空化在成核期(约10μs),流体近似为静止,可忽略两相间的热对流和热辐射。当温度高于37℃时,细胞可能出现一些功能性损伤。因此,主要讨论在热作用过程中,细胞内最高温度和高于37℃(即310K)的高温面积比。随着激光脉冲能量的提高,钛层吸收热量增大,导致细胞的受热面积增加,在100μs内,细胞内高温面积比随着热扩散作用不断增加。当脉冲能量为1μJ时,细胞内高温面积比在15μs达到峰值,约为1.2%,而在50μs时细胞内各处温度小于310K,细胞不再受热。细胞内高温面积比随着光斑直径的增加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但其达到极大值的时间逐渐减小,20、40、60时胞内高温面积达到极大值的时间大致分别是70、20、10μs,表明钛层温度越高时需要更多的时间将热扩散到细胞内。当光斑直径为80μm时,100μs内细胞各处温度都小于310K,细胞不再受热。钛层厚度从20nm增加到120nm,细胞内高温面积比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约在2.2%-2.6%,且都在30μs达到极大值,钛层的厚度变化对细胞内温度场的影响较小。仿真结果表明,激光脉冲能量对细胞的温度场影响最大,其次是光斑直径,钛层厚度影响最小。当激光脉冲能量为1μJ,光斑直径为80μm,钛层厚度为120nm时可忽略LIFT技术转移细胞产生的热损伤。(本文来源于《特种加工技术智能化与精密化——第17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期刊2017-11-17)
朱紫红,邓宇,郭钟宁,王文兵[7](2017)在《激光诱导前向转移技术的新型牺牲层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牺牲层是激光诱导向前转移技术的关键,其将透过玻璃基片的高能激光转化为热或者动能,作用于玻璃片上附着的待转移物质,使其在激光作用下快速精确地沉积,广泛应用于电路板的生产与修复及微型元器件的制作等。目前,牺牲层通常为钛、金、银等金属及少量的叁氮烯类的聚合物。金属类对激光的吸收没有波长限制,但会产生大量的热,且其烧蚀产生的残留物也会对工件造成污染和损伤。而叁氮烯聚合物消融阙值非常低(~20mJ/cm~2),但吸收峰在280-350nm,此波长范围易使细胞损伤甚至死亡。此外,现有叁氮烯聚合物分子量大,分解不完全,易形成污染。本文以4,4'-二氨基二苯甲酮及N,N'-二乙基-1,3丙二胺、二乙胺分别为原料,利用重氮反应合成了(4,4′-N-乙基-N-丙基-叁氮烯)-二苯甲酮化合物、(4,4′-N,N′-二乙基-叁氮烯)-二苯甲酮化合物两种新型叁氮烯,用做牺牲层。合成反应被控制在-5~-10℃中进行,有效抑制了副反应,获得了溶解性好、纯度高的叁氮烯产物。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可发现两种新型叁氮烯吸收峰皆在400nm附近,表明以二苯甲酮作为叁氮烯的共轭结构可有效提高聚合物的吸收峰值。新型叁氮烯经532nm光曝光可迅速光解,20分钟后吸收峰消失,材料完全被光解。将新型叁氮烯溶解于氯仿中,并通过旋涂涂覆在石英玻璃上作为样件。532nm脉冲激光(脉宽5ns,脉冲能量3mJ,光斑直径126.73μm)对样件进行单脉冲打点实验。实验发现,单脉冲作用后,分别形成了直径为346.56μm和284.86μm的微孔。且(4,4'-N-乙基-N-丙基-叁氮烯)-二苯甲酮化合物在脉冲激光作用下仍有残留物,分解不完全,但(4,4′-N,N′-二乙基-叁氮烯)-二苯甲酮化合物在激光脉冲作用下分解迅速,分解过程纯净,无污染,可作为干净的牺牲层材料。(本文来源于《特种加工技术智能化与精密化——第17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期刊2017-11-17)
杨洋,黄志刚,印四华,曾柏文,李洪辉[8](2016)在《激光诱导冲击波表面颗粒转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基于激光诱导冲击波的表面微米SiC颗粒的转移,并且对转移区域的面积和脉冲激光的能量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期刊2016年02期)
杨洋[9](2015)在《脉冲激光诱导向前转移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激光器的问世,激光微加工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纳秒、皮秒、飞秒激光因其具有脉宽窄、峰值功率高、相干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MEMS器件的制作,表面改性等微精细加工领域。激光诱导向前转移技术(LIF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激光微加工技术。具有适应性强,加工精度高,成本低廉,绿色环保,适用范围广等诸多优点。本课题结果LIFT技术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1.对单脉冲激光下转移碳化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了532nm下涂层和悬浊液时的不同结果,并且研究了激光能量的影响。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大,接收靶材不论是PET还是铝片,上面的碳化硅颗粒分布面积都随着增加;且由于两种靶材的屈服强度的不同使得在PET上面的颗粒分布要大;使用碳化硅涂层作“源”材料时的颗粒分布面积比使用碳化硅悬浊液时的大,一方面是因为固体颗粒涂层吸收的能量比悬浊液多,另一方面悬浊液的阻尼效应比空气大。最终的实验采用效果较好的碳化硅涂层来进行下一步实验。之后发现使用1064nm波长时颗粒分散效果要比532nm波长下的好,进而分别研究了1064nm波长下激光脉冲能量、离焦距离、接收距离对颗粒分布的影响。激光能量的增大使得颗粒分布要堆积状变为“环”状,这是因为激光能量达到足够高时对碳化硅的分解作用越明显;离焦距离的增大使得颗粒分布范围变大之后一直减小这主要是由激光光束的高斯分布特性造成的;接收距离越大,靶材上面颗粒分布的越分散,转移过程中颗粒的运动特性对这起了主要作用。并且根据单因素的实验结果选择了合适的变量进行了正交实验,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接收距离是对颗粒面积比影响最大的参数,在实验所用参数范围内:接收距离250gm、离焦距离1000μmm、激光能量17.4mJ时颗粒分散最厉害,接收距离1000μm、离焦距离250μm、激光能量5mJ时颗粒分布最集中。2.研究了1064nm激光下单线结构和大面积涂层的制作。当脉冲间距很小时,并不能实现单线的制作,一方面是由于冲击波的作用范围比聚焦光斑范围大很多,另一方面,下一个脉冲有时候会直接不通过涂层作用到靶材上面进而对靶材进行烧蚀作用。实验通过进行工艺优化制作出了比较连续的碳化硅单线结构和比较均匀的碳化硅大面积涂层。3.研究了激光诱导转移铜箔。本章利用激光诱导向前转移技术通过烧蚀铜箔的方法完成了铜在玻璃上的沉积,并且进一步制作出了铜线。沉积点形貌呈现中间颗粒状周围片状,这是由激光与铜箔作用中使得铜箔产生中心部分熔融态周围固态的状态分布引起的。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出了激光能量对转移面积影响最大,其次是脉冲个数最后是离焦程度。沉积得到的铜线虽然电阻率跟铜的相差很大,但基本满足了导线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刘明艳[10](2012)在《紫外纳秒激光诱导前向转移技术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激光器的问世及发展,激光微加工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纳秒、皮秒、飞秒激光因其具有脉宽窄、峰值功率高、相干性好、重复频率高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在MEMS器件、微传感器、微光学器件等微精细加工领域。激光诱导前向转移技术(LIF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激光微加工技术。其过程是在镀有薄膜的透明基片上,利用高能量脉冲激光透过基片聚焦到薄膜上,将薄膜加热到熔融状态,以液态形式转移到与之平行相对的接受基片上面。它是一种新型制造技术,可以快速地在固体表面直接沉积特定的微图形或微结构,在微纳米领域如集成电路的加工与修复、微型光电子器件制备等领域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许多国外学者利用不同激光器进行了LIFT研究,包括准分子激光器、Nd:YAG激光器、飞秒激光器等,但是有关紫外纳秒LIFT技术的研究和报道较少。紫外纳秒脉冲半导体泵浦固态激光器(DPSSL)具有脉宽窄、能量密度大等优点,本文将其作为加工光源,设计了纳秒脉冲激光前向转移实验系统,并以金属材料薄膜为样品进行了关于LIFT的实验研究。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紫外纳秒脉冲激光与金属材料的作用机理,分析了Cu、Al、Ni叁种金属材料的热损伤阈值、刻蚀深度与单脉冲能量、脉冲个数之间的关系,计算了叁种金属材料在355nm、40ns脉冲激光作用下的烧蚀能量阈值和刻蚀深度。2.搭建了紫外纳秒脉冲激光诱导前向转移实验系统。实验系统主要包括纳秒激光光源、光路机械结构、叁维移动平台、基于PMAC的运动控制系统、上位机操作界面等。系统采用PMAC可编程运动控制卡作为运动控制的核心,构成了“PC+PMAC”的双CPU结构。在Windows XP开发环境下,使用VisualC++6.0开发工具编写上位机界面,实现了加工过程的管理和控制。3.利用真空磁控溅射镀膜技术在玻璃基片镀制了叁种不同厚度的铜膜。铜膜为“源”膜,硅片作为接受基片,进行了紫外纳秒脉冲激光诱导铜薄膜前向转移技术的实验研究,分析了激光能量、脉冲个数、转移间距、铜膜厚度等参数对转移效果的影响,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2-12-01)
激光诱导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介观尺度的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结合气-液两相流模型,对藻酸盐溶液的激光诱导液体转移进行了叁维模拟.为获取气-液两相流模型的入口条件,引入Rayleigh-Plesset方程对等离子体气泡的演化进行计算.数值模拟结果与之前的实验结果吻合,反映了气泡形状变化和液体的向前向后转移现象.仿真研究表明液体的激光诱导转移机制主要与气泡动力学有关,气泡的快速膨胀将引发向前转移,而气泡的剧烈收缩是形成向后转移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激光诱导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文兵,郭钟宁,于兆勤,朱紫红,邓宇.激光诱导海藻酸钠溶液转移的研究[J].光子学报.2019
[2].黄亚军,蔡文莱,陈英怀,黄志刚.液体激光诱导转移的格子玻尔兹曼仿真研究[J].光子学报.2018
[3].麦文豪,邓宇,郭钟宁,洪文生.激光诱导前向转移水中制备聚二甲基硅氧烷微粒[J].中国机械工程.2018
[4].王文兵,邓宇,于兆勤,郭钟宁,朱紫红.激光诱导前向转移单细胞的热分析[C].第17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2017
[5].朱紫红,邓宇,郭钟宁,王文兵.激光诱导前向转移技术的新型牺牲层制备与表征[C].第17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2017
[6].王文兵,邓宇,于兆勤,郭钟宁,朱紫红.激光诱导前向转移单细胞的热分析[C].特种加工技术智能化与精密化——第17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2017
[7].朱紫红,邓宇,郭钟宁,王文兵.激光诱导前向转移技术的新型牺牲层制备与表征[C].特种加工技术智能化与精密化——第17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2017
[8].杨洋,黄志刚,印四华,曾柏文,李洪辉.激光诱导冲击波表面颗粒转移的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6
[9].杨洋.脉冲激光诱导向前转移关键技术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
[10].刘明艳.紫外纳秒激光诱导前向转移技术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