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远程配变监控终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嵌入式系统,监测终端,远程更新,终端管理
远程配变监控终端论文文献综述
王江波,杨仁刚[1](2009)在《基于GPRS的配变监控终端远程更新和管理维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配变监测终端的程序版本更替、漏洞修补及客户要求的功能升级需求,针对终端数量多、分布广及本地更新困难的缺点,本文介绍了远程更新和管理维护的实现原理、通讯规约,利用嵌入式系统本身的文件系统并结合GPRS无线网络通讯技术开发了终端程序和上位机程序,实现了配变监测终端的远程更新和管理维护功能,节约了终端后期的维护成本,减少了软件更新的工作量。实验及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案高效可靠。(本文来源于《电测与仪表》期刊2009年11期)
杜隆胤[2](2008)在《基于μC/OS-II的远程配变监控终端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数字化电表行业普遍存在设备功能单一,通讯能力差的问题。随着芯片价格和无线通讯费用的降低,更加人性化的电表产品即将面市。作者在深圳某公司实习时参与研发的“配变监控终端”就是一款响应市场需求,结合现代无线通讯技术、借助于高性能处理芯片开发出的多功能配变产品。论文结合项目背景,对研发中的系统设计,内核移植,模块设计,系统集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展示了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实现到系统集成,整个基于μC/OS-II内核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全貌,对研发中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具有非常广泛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为了让操作系统更加有效地服务于设备,作者对使用的操作系统内核进行了深入分析,完成了内核的移植,并结合内核和目标系统的特性,对内核进行了改造。液晶模块的设计中,为解决大量显示数据的组织和维护问题,作者在C程序设计中使用了面向对象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解决了显存空间大、数据解析时间效率差等问题。系统设计中结合项目和内核特点,采用了模块结构与分层结构相结合的策略,有效地缩短了系统的开发周期,同时兼顾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移植性。集成调试方面,文章分析了“递增”集成方式的优势,以及如何使用驱动模块、选定集成顺序以降低系统调试难度、保证调试可靠性。由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研发工作如期完成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已通过某省级电力公司严格的性能检测,并稳定地运行于该公司的部分配电现场。(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8-11-01)
晏五一[3](2007)在《基于ARM的新型远程配变监控终端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各行业对电力需求的飞速增长,电力需求侧管理随着电力系统管理的自动化而不断发展起来。用电现场负荷监控终端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有效利用能源、合理分配能源,鼓励用户均衡用电,实现电力需求侧科学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负荷监控终端利用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对用电现场的各种电能参数进行采集和全方位监控,在电力需求侧管理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它为电力管理部门和用电企业间搭起了信息桥梁,不仅实时提供企业用电的各种信息,而且能够及时执行电力管理部门的远程命令,实现远程操作。电力管理部门向终端安排合理的用电方案,能够对企业的用电实现宏观调控,这对企业的长足发展和电力管理部门的合理调度电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对负荷监控终端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论文对目前国内外的负荷监控终端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负荷监控终端在国内的电力负荷管理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负荷监控终端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实现方法,在研究了终端设计多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的要求对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进行了具体选型,设计了一种基于ARM和μC/OS-Ⅱ的配变监控终端,在基于ARM技术的LPC2124微处理器和外围接口芯片上,进行了终端系统的设计;实现了μCOS-Ⅱ在LPC2124MCU上的移植;编写了基于μC/OS-Ⅱ的API接口函数和底层硬件驱动程序;采用多任务按优先权调度的方式解决了任务处理的实时性,克服了传统前后台软件在复杂的监控终端设计中实时性差的弊端,实践证明用这种设计思想制作的配变监控终端能较好地满足工程应用实际需要。(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7-05-08)
韦文祥,刘晓莉,张桂玉[4](2007)在《一种嵌入式远程配变监控终端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仪器的网络化发展趋势,介绍了一种网络化的远程配变监控终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基于32位嵌入式微处理器LPC2124和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以GPRS网络为通信媒介实现了终端的远程采集、参数配置、控制命令的下传和软件系统的实时更新与维护。该系统具有实时性好、可靠性高、组网方式简单、易于维护和运行费用低等特点,为用电需求侧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该设计研究可广泛应用于当前的电力管理中。(本文来源于《自动化仪表》期刊2007年03期)
韦文祥,刘晓莉,曾位发[5](2006)在《基于ARM和GPRS的嵌入式远程IAP在配变监控终端上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智能终端的系统软件远程升级和维护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LPC2114和GPRS的远程系统软件升级的设计方案。介绍了LPC2114的主要性能和特点,片上Flash的构成及IAP编程原理,GPRS数据传输的通信协议,并系统地阐述了IAP技术在远程配变监控终端上的应用与实现。实践证明该方案较好地解决了终端软件远程升级和维护困难的问题,缩短了终端软件系统的开发周期。最后对远程IAP升级方案的可靠性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电气应用》期刊2006年09期)
韦文祥[6](2006)在《基于ARM和μC/OS-Ⅱ的远程配变监控终端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各行业对电力需求的飞速增长,为了达到节能,在增加发电容量的同时,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更是刻不容缓。用电现场负荷监控终端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供电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它随着电力系统管理的自动化而不断发展起来。随着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管理技术的发展,对负荷监控终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国内外电力管理的重要手段。论文对目前国内外的负荷监控终端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负荷监控终端在国内的电力负荷管理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负荷监控终端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实现方法,最后根据江西省电力局针对终端提出的技术条件和规约的规定进行负荷终端的研究与设计。本文的研究涵盖了电能计量技术、远程自动抄表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GPRS无线通信技术和应用程序远程升级技术等多项技术。终端系统的设计基于嵌入式系统,充分利用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多任务能力、模块可裁剪能力,嵌入式处理器的速度快、寻址能力强和资源丰富以及GPRS网络永远在线、通信费用低廉等优势,在执行效率、代码体积、通信处理能力和经济效益上都有着强大的优势。针对目前实际情况,在研究了终端设计多项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ARM和μC/OS-Ⅱ的配变监控终端,结合课题的要求对ARM处理器和操作系统进行了具体选型,在基于LPC2124的MCU和外围接口芯片上,进行了终端硬件系统的设计;实现了μCOS-Ⅱ在LPC2124MCU上的移植;编写了基于μC/OS-Ⅱ的API接口函数和底层硬件驱动程序;采用多任务按优先权调度的方式解决了任务处理的实时性,克服了传统前后台软件在复杂的监控终端设计中实时性差的问题;针对终端软件升级方案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种基于GPRS网络的远程在应用编程(IAP)的软件升级方案,对终端软件升级模块进行了软、硬件设计,并对升级方案的可靠性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6-03-20)
远程配变监控终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数字化电表行业普遍存在设备功能单一,通讯能力差的问题。随着芯片价格和无线通讯费用的降低,更加人性化的电表产品即将面市。作者在深圳某公司实习时参与研发的“配变监控终端”就是一款响应市场需求,结合现代无线通讯技术、借助于高性能处理芯片开发出的多功能配变产品。论文结合项目背景,对研发中的系统设计,内核移植,模块设计,系统集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展示了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实现到系统集成,整个基于μC/OS-II内核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全貌,对研发中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具有非常广泛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为了让操作系统更加有效地服务于设备,作者对使用的操作系统内核进行了深入分析,完成了内核的移植,并结合内核和目标系统的特性,对内核进行了改造。液晶模块的设计中,为解决大量显示数据的组织和维护问题,作者在C程序设计中使用了面向对象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解决了显存空间大、数据解析时间效率差等问题。系统设计中结合项目和内核特点,采用了模块结构与分层结构相结合的策略,有效地缩短了系统的开发周期,同时兼顾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移植性。集成调试方面,文章分析了“递增”集成方式的优势,以及如何使用驱动模块、选定集成顺序以降低系统调试难度、保证调试可靠性。由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研发工作如期完成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已通过某省级电力公司严格的性能检测,并稳定地运行于该公司的部分配电现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远程配变监控终端论文参考文献
[1].王江波,杨仁刚.基于GPRS的配变监控终端远程更新和管理维护的研究[J].电测与仪表.2009
[2].杜隆胤.基于μC/OS-II的远程配变监控终端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重庆大学.2008
[3].晏五一.基于ARM的新型远程配变监控终端研究与设计[D].湖南大学.2007
[4].韦文祥,刘晓莉,张桂玉.一种嵌入式远程配变监控终端的研究与设计[J].自动化仪表.2007
[5].韦文祥,刘晓莉,曾位发.基于ARM和GPRS的嵌入式远程IAP在配变监控终端上的实现[J].电气应用.2006
[6].韦文祥.基于ARM和μC/OS-Ⅱ的远程配变监控终端的研究与设计[D].湖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