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上方论文-陈湛杰,张雷,丁长年,周利武,郭亭

髋臼上方论文-陈湛杰,张雷,丁长年,周利武,郭亭

导读:本文包含了髋臼上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髋臼骨缺损,颗粒植骨,金属垫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髋臼上方论文文献综述

陈湛杰,张雷,丁长年,周利武,郭亭[1](2018)在《髋关节翻修金属垫块与颗粒植骨治疗髋臼内上方骨缺损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近年来髋关节翻修金属垫块系统治疗骨缺损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与传统方式对比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髋关节翻修金属垫块与颗粒植骨治疗髋臼内上方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7年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20例(20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缺损患者资料。将本组患者分为颗粒植骨组(n=11,采用髂前上棘松质骨和人工骨填充髋臼骨缺损)和金属垫块组(n=9,采用金属垫块填充髋臼骨缺损),统计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评分(HSS)及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比评价2组患者改善情况,及恢复完全负重时间。结果颗粒植骨组手术时间[(44.5±7.82)min]及术中出血量[(431.82±57.76)m L]较金属垫块组[(36.22±5.19)min、(333.33±72.80)m L]明显延长(P<0.05)。颗粒植骨组患者3例在Ⅰ区术后出现轻度骨吸收,金属垫块组仅1例在Ⅱ区出现轻度骨吸收。金属垫块组术后2周、3个月、6个月HSS评分[(43.89±2.76)、(49.89±2.03)、(53.44±2.46)分]显着高于颗粒植骨组[(40.82±4.42)、(45.27±3.90)、(50.55±3.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金属垫块组在术后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显着高于颗粒植骨组(P<0.01)。金属垫块组完全负重时间[(9.33±2.83)周]较颗粒植骨组[(17.27±4.22)周]明显缩短(P<0.01)。结论对于髋臼内上方骨缺损患者,采用金属垫块行翻修术可以节约手术时间,在早期假体稳定性,骨长入方面优于颗粒植骨,可缩短了术后下地时间,促进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小伟[2](2016)在《骨盆外固定架改良髋臼上方置钉技术钉道的数字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外固定架治疗骨盆骨折髋臼上方经髂前下棘置钉技术的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我们对髋臼上方经髂前下棘置钉技术的钉道加以改良,以优化临床操作.并利用数字解剖学工具对改良后的髋臼上方经髂前下棘置钉技术的钉道进行精确地数字测量学研究.方法:筛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影像科2014-9-1至2015-9-1的100例(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4岁)患者正常的骨盆CT平扫及叁维重建影像资料.利用我院医学影像信息PACS影像浏览软件,将研究数据分成两大部分进行测量:第一、利用我院医学影像信息PACS影像浏览软件定标工具进行断层图像的定标,选取髋臼上方髂前下棘所在平面所对应的断层平面影像,利用PACS影像浏览软件的直线测量工具,测量髋臼上方髂前下棘所在平面骨质所能提供的安全有效钉道的最小直径及最大长度.同时利用PACS影像浏览软件的角度测量工具测量该钉道与身体矢状面的夹角;选取骨盆正位像,测量入针点(髂前上棘的中心)与髂前上棘之间的距离关系;以上所得数据以性别为差异进行分组.第二、选取骨盆的叁维重建立体图像,分别于髂骨翼髂前上棘处与髋臼上方髂前下棘处选取固定两层面,通过测量骨盆断层的骨性CT hu值,来对比入针点(髂前下棘的中心)与常规髂骨翼髂前上棘置钉处的骨质密度的差别.对以上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骨盆髋臼上方经髂前下棘所在平面的骨质能提供改良后的髋臼上方置钉技术所需要的有效钉道的最大长度,其中通过对图像标本进行测量改良后置钉技术的男性钉道长度为(79.08±1.03)mm,女性为(74.08±0.68)mm;钉道最小直径在男性为(19.13±0.61)mm,女性为(14.36±0.64)mm.而目前我们临床中常用的外固定架固定钉其螺纹处长度为40mm,直径为5.6-6.0mm.其处于骨盆髋臼上方经髂前下棘所在平面骨质所能提供的骨性钉道的安全范围内.通过测量改良后的钉道与身体矢状面的夹角,男性为(20.51±0.65o),女性为(22.22±0.62o).同时以表浅的髂前上棘为体表标志为定标,测量入针点(髂前下棘的中心)距髂前上棘的横向距离:男性为(24.13±0.76)mm,女性为(22.35±0.57)mm.入针点距髂前上棘的纵向距离男性为(28.49±0.91)mm,女性为(26.93±0.68)mm.以上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在性别之间进行组间比较时,所对比数据均符合方差齐性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入针点(髂前下棘的中心)与常规髂前上棘髂骨翼置钉处骨盆断层的骨性CT hu值后,按年龄段(每5年)进行分组求平均值,通过对平均值做柱形图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入针点(髂前下棘的中心)处骨性CT hu值均大于常规髂前上棘髂骨翼置钉处,证明此处骨性密度相对大,且随年龄增长骨盆的此两置钉处骨性密度均有下降趋势.结论:利用外固定架治疗骨盆骨折时,尤其是以骨盆前环不稳定为主的Type B型骨盆骨折,采用髋臼上方置钉方式,固定牢固,生物力学优点显着.通过对传统髋臼上方置钉方式进行改良,以髂前下棘中心为进针点,平行于身体的冠状面,在钉道与身体矢状面之间的安全角度范围内进针,可以使操作简化,避免副损伤.同时骨盆髋臼上方经髂前下棘所在平面的骨质丰富,可以为置入常规外故架固定钉提供安全有效的钉道长度及直径;并且证明此置钉处骨性致密,钉骨结合力强.因此掌握改良后髋臼上方经髂前下棘置钉技术其钉道的相关数据可以使临床医师在急诊治疗时快速手术,大大减少副损伤.(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6-06-01)

屈路强,闫楷忠,杨桢榕[3](2014)在《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4年1月我院使用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技术治疗的不稳定骨盆骨折78例。上述患者分为两组并分别采用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技术和髂嵴置钉外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和术后随访相关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技术能够有效地治疗骨盆骨折。(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4年23期)

向珊珊,陈艺,傅明,张志奇,杨子波[4](2012)在《髋臼旋转截骨术时髋臼后上方植骨前后髋关节生物力学的改变及其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偏心性髋臼旋转截骨术时于髋臼后上缘旋出部分上方进行植骨并检测植骨前、后髋关节生物力学的变化,为临床进行该类手术时髋臼后上方是否需要植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将7具人体防腐骨盆标本建立成髋关节发育不良模型,测定每具标本模型髋关节所受应力的初始应变值α,在每具标本的同一侧做偏心性髋臼旋转截骨术,再测定应变值β,然后,于旋转截骨后的髋臼后上缘旋出部分上方加骨块进行植骨,再测定应变值β’。应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比较植骨前后髋关节间应力的改变程度在不同压力负荷时有无差别。结果植骨前后组的对比中,当压力负荷为100N时,t=0.254,P>0.05;200N时,t=-0.542,P>0.05,可以认为植骨前后两组间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植骨组多数标本的绝对数值要优于非植骨组。结论髋臼旋转截骨后,在髋臼旋出部分后上方进行植骨,能使股骨头所受的应力更趋于合理分布,而且,待植骨块与宿主骨完全愈合后,能较好地增加髋臼后上方骨的储备量。(本文来源于《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2年03期)

杜雄彪[5](2012)在《髋臼后上方皮质骨切骨改良造盖加股骨粗隆下截骨术治疗大龄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髋臼后上方切骨改良弧形加盖加股骨粗隆下截骨法治疗大龄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观察疗效。方法用此方法对7~11岁的大龄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42例56个髋关节实施手术。取髂骨块从内板切2~3个"V"形骨槽,弯折使之呈与髋臼相适应的弧形,紧贴髋臼后上方关节缘做皮质下弧形切骨,将骨块嵌入切骨线,并加股骨粗隆下截骨。结果获得随访28例36髋,优24髋,良8髋,可4髋,优良率88.9%。结论髋臼后上方切骨改良弧形加盖加股骨粗隆下截骨法对大龄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治疗效果满意。(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2年09期)

梁卫东,彭晨,孙艳杰,李力更,孙柏山[6](2011)在《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架在损伤控制骨科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损伤控制骨科理念在创伤外科中的普及,外固定架固定在早期有效控制出血、提高患者存活率为目的骨盆严重创伤治疗中应用日益广泛。我科自2005年2月至2008年11月应(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1年06期)

李增炎,雷鸣,李静,张学斌[7](2010)在《髋臼上方骨盆外固定技术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骨盆外固定术是骨盆损伤患者复苏阶段治疗颇为重要的环节,传统的骨盆外固定架对骨盆前环提供足够的稳定性,但对后环的稳定性不足。髋臼上方外固定的钉道位于髂前下棘至髂后上棘间髋臼上方致密骨质内髂嵴前缘自髂前上棘向下至髋臼边缘,熟悉股外侧皮神经解剖可避免损伤。生物力学研究表明置钉于髋臼上方密质骨中可比传统置钉法获得更佳的骨盆稳定性,外固定针插入髋臼上方4~5 cm深能提供足够稳定性,联合应用骨盆闭孔-出口位、闭孔入口位及髂骨斜位像可确保螺钉安全植入。经髋臼上方通道的外固定针可获得更长的钉-骨界面,并实现对骨盆后环的加压,增加固定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国际骨科学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刘发雨,倪彦君,李荣富,张万勇,施锋[8](2009)在《髋臼后上方皮质骨切骨改良造盖术治疗大龄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自行设计髋臼后上方切骨改良弧形加盖法治疗大龄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对该方法进行疗效分析。方法用此方法对7~11岁的大龄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21例28个髋关节实施手术。取髂骨块从内板切2~3个"V"形骨槽,弯折使之呈与髋臼相适应的弧形,紧贴髋臼后上方关节缘做皮质下弧形切骨,将骨块嵌入切骨线。结果获得随访14例18髋,优12髋,良4髋,可2髋,优良率88.9%。结论此方法对大龄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治疗效果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09年12期)

汪方,王秋根,李凡,陶杰,李豪青[9](2009)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髋臼上方加压外固定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外固定支架技术是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早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髂骨翼置钉方式操作简便,但长期稳定性欠佳,对骨盆后方移位的控制较差。髋臼上方置钉外固定技术,进钉角度为30°头倾(出口位)和30°外旋(闭孔斜位),固定钉位于从髂前下棘到髂后上棘间髋臼上方厚实的骨质内,可获得更长的钉骨界面,稳定性大大增加;在股骨牵引下对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骨盆骨折进行畸形矫正,在加压条件下固定,可加强对骨盆后方的稳定性的维持。对骨盆解剖的充分了解,熟练掌握置钉技术和特殊的透视位置,可防止固定钉穿出骨质或进入髋臼内;钝性分离和导向器保护可减少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的风险;良好的护理可减少钉道感染并延长支架的固定时间。髋臼上方加压外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好,便于腹部手术操作,是特定情况下不稳定骨盆骨折临时和确定性治疗的良好选择。(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09-09-25)

汪方,唐昊,王秋根,杜明奎,李豪青[10](2008)在《骨盆骨折髋臼上方外固定支架结合后方钢板固定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采用髋臼上方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盆前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后环的技术进行归纳, 探讨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男9例,女3例;年龄22-51y,平均36.2y,均采用髋臼上方外固定支架固定前环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后环的技术;致伤原因:交通伤 8例,高处坠落伤3例,挤压伤1例;按照 AO 骨盆骨折分型 B1型5例、B2型3例,B3 型2例,C1型2例:其中骶骨损伤按照 Denis 分型:Ⅰ区5例,Ⅱ区6例,Ⅲ区1例. 结果:12例患者获3-12m(平均6.3m)随访;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70min),术中无输血,出血80-400ml;支架保留时间6-16w(平均11w).平均骨盆骨折,脱位的愈合时间为 12-19w(平均14w),平均下地部分负重时间4.5w。所有的骨折,脱位愈合良好,无严重医源性并发症和合并症发生。结论:髋臼上方置钉外固定支架技术可有效恢复骨盆前方稳定性,通过股骨牵引还可以达到对骶髂关节的加压;跨骶骨髂骨间锁定加压钢板对骨盆后方的固定有一定优势。这两种技术结合应用,以简单的操作,较小的创伤迅速达到稳定,为不稳定骨盆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本文来源于《第二届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研讨会暨上颈椎伤病新理论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08-07-01)

髋臼上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对外固定架治疗骨盆骨折髋臼上方经髂前下棘置钉技术的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我们对髋臼上方经髂前下棘置钉技术的钉道加以改良,以优化临床操作.并利用数字解剖学工具对改良后的髋臼上方经髂前下棘置钉技术的钉道进行精确地数字测量学研究.方法:筛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影像科2014-9-1至2015-9-1的100例(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4岁)患者正常的骨盆CT平扫及叁维重建影像资料.利用我院医学影像信息PACS影像浏览软件,将研究数据分成两大部分进行测量:第一、利用我院医学影像信息PACS影像浏览软件定标工具进行断层图像的定标,选取髋臼上方髂前下棘所在平面所对应的断层平面影像,利用PACS影像浏览软件的直线测量工具,测量髋臼上方髂前下棘所在平面骨质所能提供的安全有效钉道的最小直径及最大长度.同时利用PACS影像浏览软件的角度测量工具测量该钉道与身体矢状面的夹角;选取骨盆正位像,测量入针点(髂前上棘的中心)与髂前上棘之间的距离关系;以上所得数据以性别为差异进行分组.第二、选取骨盆的叁维重建立体图像,分别于髂骨翼髂前上棘处与髋臼上方髂前下棘处选取固定两层面,通过测量骨盆断层的骨性CT hu值,来对比入针点(髂前下棘的中心)与常规髂骨翼髂前上棘置钉处的骨质密度的差别.对以上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骨盆髋臼上方经髂前下棘所在平面的骨质能提供改良后的髋臼上方置钉技术所需要的有效钉道的最大长度,其中通过对图像标本进行测量改良后置钉技术的男性钉道长度为(79.08±1.03)mm,女性为(74.08±0.68)mm;钉道最小直径在男性为(19.13±0.61)mm,女性为(14.36±0.64)mm.而目前我们临床中常用的外固定架固定钉其螺纹处长度为40mm,直径为5.6-6.0mm.其处于骨盆髋臼上方经髂前下棘所在平面骨质所能提供的骨性钉道的安全范围内.通过测量改良后的钉道与身体矢状面的夹角,男性为(20.51±0.65o),女性为(22.22±0.62o).同时以表浅的髂前上棘为体表标志为定标,测量入针点(髂前下棘的中心)距髂前上棘的横向距离:男性为(24.13±0.76)mm,女性为(22.35±0.57)mm.入针点距髂前上棘的纵向距离男性为(28.49±0.91)mm,女性为(26.93±0.68)mm.以上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在性别之间进行组间比较时,所对比数据均符合方差齐性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入针点(髂前下棘的中心)与常规髂前上棘髂骨翼置钉处骨盆断层的骨性CT hu值后,按年龄段(每5年)进行分组求平均值,通过对平均值做柱形图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入针点(髂前下棘的中心)处骨性CT hu值均大于常规髂前上棘髂骨翼置钉处,证明此处骨性密度相对大,且随年龄增长骨盆的此两置钉处骨性密度均有下降趋势.结论:利用外固定架治疗骨盆骨折时,尤其是以骨盆前环不稳定为主的Type B型骨盆骨折,采用髋臼上方置钉方式,固定牢固,生物力学优点显着.通过对传统髋臼上方置钉方式进行改良,以髂前下棘中心为进针点,平行于身体的冠状面,在钉道与身体矢状面之间的安全角度范围内进针,可以使操作简化,避免副损伤.同时骨盆髋臼上方经髂前下棘所在平面的骨质丰富,可以为置入常规外故架固定钉提供安全有效的钉道长度及直径;并且证明此置钉处骨性致密,钉骨结合力强.因此掌握改良后髋臼上方经髂前下棘置钉技术其钉道的相关数据可以使临床医师在急诊治疗时快速手术,大大减少副损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髋臼上方论文参考文献

[1].陈湛杰,张雷,丁长年,周利武,郭亭.髋关节翻修金属垫块与颗粒植骨治疗髋臼内上方骨缺损的疗效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8

[2].李小伟.骨盆外固定架改良髋臼上方置钉技术钉道的数字解剖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

[3].屈路强,闫楷忠,杨桢榕.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

[4].向珊珊,陈艺,傅明,张志奇,杨子波.髋臼旋转截骨术时髋臼后上方植骨前后髋关节生物力学的改变及其对比[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

[5].杜雄彪.髋臼后上方皮质骨切骨改良造盖加股骨粗隆下截骨术治疗大龄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

[6].梁卫东,彭晨,孙艳杰,李力更,孙柏山.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架在损伤控制骨科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1

[7].李增炎,雷鸣,李静,张学斌.髋臼上方骨盆外固定技术相关研究[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

[8].刘发雨,倪彦君,李荣富,张万勇,施锋.髋臼后上方皮质骨切骨改良造盖术治疗大龄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

[9].汪方,王秋根,李凡,陶杰,李豪青.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髋臼上方加压外固定技术[C].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2009

[10].汪方,唐昊,王秋根,杜明奎,李豪青.骨盆骨折髋臼上方外固定支架结合后方钢板固定术[C].第二届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研讨会暨上颈椎伤病新理论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2008

标签:;  ;  ;  ;  

髋臼上方论文-陈湛杰,张雷,丁长年,周利武,郭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