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鱼体生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杂交鲂,投饲频率,体增重,饲料利用
鱼体生长论文文献综述
邱婷婷,王秀娟,马恒甲,吴玉波,陈晓洁[1](2019)在《投饲频率对杂交鲂生长、饲料利用、消化酶活性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投饲频率对杂交鲂生长、饲料利用、消化酶活性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在室外微流水水槽中以配合饲料按0.5、1、2、3和4次/d的投饲频率分别投喂杂交鲂幼鱼8周。结果表明,投饲频率从0.5次/d增加至3次/d时,杂交鲂的体增重显着增加,随后投饲频率从3次/d增加至4次/d时,体增重并未显着提高。杂交鲂的摄食率和鱼体脂肪含量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而显着增加,而试验鱼的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和鱼体水分含量则显着降低。饵料系数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0.5次/d组最高,而2次/d和3次/d组最低。各试验组之间的肠道淀粉酶活性、肠道脂肪酶活性、鱼体的蛋白质含量、灰分含量及肌肉氨基酸组成均无显着差异。杂交鲂的适宜投饲频率为3次/d,其饲料利用效率最高。(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张崇英,刘伟,宋金秋[2](2019)在《饲料镁和鲈鱼幼鱼的生长及鱼体镁含量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饲料中不同镁含量对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的影响,试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00、1250、3750、5250、8750 mg/kg MgSO4,配制镁含量分别为167、284、491、959、1327、1759 mg/kg的6种试验饲料,饲养初始体重为(12.31±0.02)g的鲈鱼56 d。结果显示:日粮中适当添加镁显着影响鲈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P <0.05),其中D4组(镁含量959 mg/kg)鲈鱼的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大于其他各组(P <0.05)。饲料镁含量显着影响鲈鱼全鱼水分(P <0.05)。随着饲料镁含量增加,肝脏中天冬氨酸转氨酶(GOT)和丙氨酸转氨酶(GPT)呈下降趋势,GOT与GPT比值和肝脏谷氨酸脱氢酶(GDH)也出现显着变化(P <0.05)。通过回归分析增重率得出,本试验中鲈鱼生长的最适饲料镁含量为846 mg/kg。(本文来源于《中国饲料》期刊2019年02期)
季珂,任鸣春,戈贤平,谢骏,刘波[3](2018)在《饲料色氨酸水平对团头鲂幼鱼的生长性能、全鱼体组分及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饲料色氨酸水平对团头鲂幼鱼的生长和糖代谢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23.33±0.03)g的团头鲂幼鱼450尾,分别投喂6组色氨酸梯度(0.08%-0.60%)饲料8周。结果表明:0.28%水平组显着促进了终重,增重率(PWG),蛋白效率,摄入量和饵料系数(FCR)。全鱼体蛋白和灰分含量在0.28%水平时有最大值,而水分有最小值。0.40%水平组的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血清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含量在0.08%水平组显着最高。肝脏中,0.28%水平组显着下调IGF-1的相对表达量,而0.40%水平组显着下调葡萄糖激酶的表达量。而与IGF-1相比较,葡萄糖-6-磷酸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表达量呈相反趋势。以增重和饵料系数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团头鲂幼鱼饲料中色氨酸的适宜添加量均为0.20%。(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杨志强,李潇轩,许郑超[4](2018)在《不同投饲率对锦鲤幼鱼生长及鱼体生化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同一种饲料,选取同批次的锦鲤幼鱼(17.50±1.04)g,研究投饲率对锦鲤幼鱼生长及鱼体生化成分的影响,分别设置5个投喂水平(鱼体质量1.0%、2.0%、3.0%、4.0%、5.0%),在水温为(27.0±1.0)℃的条件下4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投饲率的增加,特定生长率和相对增重率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饲料利用率呈先下降后平稳再下降趋势;随着投饲率的增加,鱼体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逐渐上升,而水分含量逐渐降低。根据相对增重率和饲料利用率综合分析,确定锦鲤幼鱼适宜投饲率在水温(27.0±1.0)℃时为4.0%。(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8年04期)
时春明,高攀,胡建勇,李林,郭江[5](2018)在《投饵区微孔增氧对水体溶氧含量和鱼体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池塘水体溶氧含量的变化是水体中溶氧来源和溶氧消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变化对养殖对象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是水产养殖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精养池塘中,养殖产量和效益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提高养殖密度和增加商品饲料投入量来实现,在养殖过程中,极易造成池塘缺氧,尤其在投饵区,鱼类大量聚集摄食时会导致投饵区水(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8年03期)
杜雪地,薛文,华杰,孙龙生,苗淑彦[6](2018)在《酶解鸡血粉替代鱼粉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及鱼体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粉作为水产饲料的主要蛋白质源,其产量日益下降且价格不断增长。寻找价格低廉、来源丰富的饲料蛋白质源来代替鱼粉对水产养殖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鸡血在许多家禽屠宰场的屠宰过程中大量产生,但是没有很好地利用从而造成浪费和污染。鸡血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0%(占干物质),并且含有大量的必需氨基酸。但是在鸡血中血球蛋白质占总蛋白质的2/3,而血球蛋白质存在于血细胞中,由于细胞膜的保护使其难以被降解(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8年01期)
董小敬,薛文,华杰,孙龙生,苗淑彦[7](2017)在《酶解鸡血粉替代鱼粉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及鱼体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酶解鸡血粉替代鱼粉对异育银鲫(Allogynogenetio Crucian Carp)幼鱼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以酶解鸡血粉分别替代0、33.3%、66.7%和100.0%的鱼粉,配置4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11.11±0.12g)的异育银鲫幼鱼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每种饲料随机投喂一组试验鱼,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酶解鸡血粉替代鱼粉后各组间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肝体比、脏体比和肥满度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是酶解鸡血粉100.0%替代鱼粉组的摄食率显着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这可能与酶解鸡血粉的黏性较低,所制作的饲料进入水后易散有关。酶解鸡血粉替代33.3%和66.7%的鱼粉组与鱼粉组相比,其鱼体的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和肝脏氨基酸等都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当完全替代鱼粉后,鱼体的水分和粗脂肪显着低于鱼粉组。综上所知,当异育银鲫饲料中鱼粉含量占饲料干重10%时,生产中可利用酶解鸡血粉替代叁分之二的鱼粉。(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08)
赵敏,梁萌青,谈枫,郑珂珂,徐后国[8](2016)在《饲料镁不影响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as)幼鱼的生长及鱼体镁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鱼粉和豆粕为主要蛋白源,以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向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53、3.57、5.61、7.65、9.69 g/kg Mg SO4·7H2O,配制镁含量分别为186、350、542、735、950、1220 mg/kg的6种实验饲料,用于饲养初始体重为(28.0±2.5)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as)为56 d,每组设3个重复,实验在流水系统中进行,水体镁的含量为1220 mg/L。结果显示,不同水平的饲料镁对鲈鱼幼鱼成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无显着影响(P>0.05);不同水平的饲料镁对鲈鱼幼鱼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及肥满度(CF)无显着影响(P>0.05);饲料镁对鲈鱼幼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及灰分无显着影响(P>0.05);饲料镁对鲈鱼幼鱼肌肉、脊椎骨及血清镁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研究表明,鲈鱼幼鱼可以从海水或基础饲料原料中吸收的镁足够满足自身对镁的需求,因此,不需要在饲料中额外补充镁。(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6年02期)
秦湉,郁建平,逯凤肖,李芳香[9](2016)在《二氢杨梅素对鲤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血清指标及全鱼鱼体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研究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MY)对鲤鱼的生长性能、形体指标、抗氧化活性及全鱼鱼体组成的影响。选取120尾体重相近的鲤鱼,随机分为5个组,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尾。以基础日粮组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浓度为0.075%、0.10%、0.125%、0.25%DMY,试验期为64 d。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DMY对鲤鱼的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有促进作用,添加0.125%和0.25%DMY极显着提高了鲤鱼WGR(P<0.01),添加0.25%DMY使其SGR显着提高(P<0.05),添加0.075%、0.10%、0.125%、0.25%DMY各浓度使其FCR极显着降低(P<0.01),添加0.125%和0.25%DMY使其HSI、CF极显着提高(P<0.01)。不同浓度的DMY可以提高鲤鱼血清的抗氧化性,添加0.25%的DMY使其SOD活性显着增强(P<0.05)、CAT活力显着降低(P<0.05);添加0.075%、0.10%、0.125%、0.25%DMY使其MDA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添加不同浓度DMY对鲤鱼全鱼鱼体组成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改善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6年04期)
夏苏东,傅志茹,谢刚,冯清钰,赵伟[10](2016)在《芦荟粉对血鹦鹉幼鱼体色与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温27.2~28.5℃下,将初始体长为(3.6±0.2)cm的血鹦鹉幼鱼饲养在0.4m×0.5m×0.4m的水族箱中,投喂添加0%、0.25%、0.50%、0.75%和1.00%芦荟粉的饲料42d,研究芦荟粉含量对血鹦鹉幼鱼体色、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与免疫酶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芦荟粉含量显着影响血鹦鹉幼鱼的褪色率(P<0.05),0.75%芦荟粉组血鹦鹉幼鱼平均褪色率比例最大(63.83%)。饲料芦荟粉抑制血鹦鹉幼鱼生长,随芦荟粉含量增加血鹦鹉幼鱼特定生长率下降,当芦荟粉含量为1.00%,血鹦鹉幼鱼特定生长率最小(1.55%/d);芦荟粉含量低于0.75%时,各组血鹦鹉幼鱼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着(P>0.05)。饲料芦荟粉水平对血鹦鹉幼鱼消化酶与免疫酶活力影响不显着(P>0.05)。芦荟粉能提高血鹦鹉幼鱼的褪色率,饲料中芦荟粉的适宜含量为0.75%。(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鱼体生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镁含量对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的影响,试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00、1250、3750、5250、8750 mg/kg MgSO4,配制镁含量分别为167、284、491、959、1327、1759 mg/kg的6种试验饲料,饲养初始体重为(12.31±0.02)g的鲈鱼56 d。结果显示:日粮中适当添加镁显着影响鲈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P <0.05),其中D4组(镁含量959 mg/kg)鲈鱼的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大于其他各组(P <0.05)。饲料镁含量显着影响鲈鱼全鱼水分(P <0.05)。随着饲料镁含量增加,肝脏中天冬氨酸转氨酶(GOT)和丙氨酸转氨酶(GPT)呈下降趋势,GOT与GPT比值和肝脏谷氨酸脱氢酶(GDH)也出现显着变化(P <0.05)。通过回归分析增重率得出,本试验中鲈鱼生长的最适饲料镁含量为846 mg/kg。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鱼体生长论文参考文献
[1].邱婷婷,王秀娟,马恒甲,吴玉波,陈晓洁.投饲频率对杂交鲂生长、饲料利用、消化酶活性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9
[2].张崇英,刘伟,宋金秋.饲料镁和鲈鱼幼鱼的生长及鱼体镁含量相关性研究[J].中国饲料.2019
[3].季珂,任鸣春,戈贤平,谢骏,刘波.饲料色氨酸水平对团头鲂幼鱼的生长性能、全鱼体组分及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4].杨志强,李潇轩,许郑超.不同投饲率对锦鲤幼鱼生长及鱼体生化成分的影响[J].水产养殖.2018
[5].时春明,高攀,胡建勇,李林,郭江.投饵区微孔增氧对水体溶氧含量和鱼体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J].科学养鱼.2018
[6].杜雪地,薛文,华杰,孙龙生,苗淑彦.酶解鸡血粉替代鱼粉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及鱼体组成的影响[J].科学养鱼.2018
[7].董小敬,薛文,华杰,孙龙生,苗淑彦.酶解鸡血粉替代鱼粉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及鱼体组成的影响[C].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7
[8].赵敏,梁萌青,谈枫,郑珂珂,徐后国.饲料镁不影响鲈鱼(Lateolabraxjaponicas)幼鱼的生长及鱼体镁含量[J].渔业科学进展.2016
[9].秦湉,郁建平,逯凤肖,李芳香.二氢杨梅素对鲤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血清指标及全鱼鱼体组成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6
[10].夏苏东,傅志茹,谢刚,冯清钰,赵伟.芦荟粉对血鹦鹉幼鱼体色与生长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