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学的批评论文-姜文涛

作为文学的批评论文-姜文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作为文学的批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字人文文学研究,印刷文化基础设施,统计方法,计量分析

作为文学的批评论文文献综述

姜文涛[1](2019)在《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的数字人文——印刷文化基础设施,20世纪文学批评史,以及文学社会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人文文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在迅速发展的文学研究方法。本文以长时段历史视野讨论"晚期人文批评"时代这一种人文学批评方法的可能性。人文学科是随着近代印刷文化的兴起而历史地产生的知识机构化形式;无论是在新批评时代,还是在批评理论盛行的时代,文学研究批评者始终承担精英主义"教导者"的角色;计算和统计的方法在文学研究中一直存在,是其近代科学化进程的一个侧面。从文学研究作为近代学科体制的建立,到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方法,人文知识不断地被机构化生产和流传,始终处于知识民主化的进程中,批评者的角色不断地被赋予不同的职业形象和技能特征。本文提议重视文献文本基础设施,重视中国文学研究历史和传统的数字人文文学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文学》期刊2019年04期)

邓瑗[2](2019)在《“人性”作为批评话语的可能与限度——以晚清至“五四”文学批评为例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学界对"人性"作为批评话语的考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价值预设,从而遮蔽了"人性"的丰富内涵及多元指向。梳理"人性"进入中国文学批评的历程和动因,从话语角度追索其流变,或可为当下人性话语的价值重估提供思路。晚清至"五四",人性话语发生了现代转型。从"性"到"人性"的变迁揭示了人性话语的含混与歧义性;与国民性话语的密切关联,意味着某种程度上民族国家的想象是人性话语的原初动力;以人性为核心的文学批评形成了"压抑—释放"的论述模式,并开始对其他话语的解释效力进行排斥或质疑;而人性话语的经验性来源某种意义上取消了对世界的本质认识,在文学论争中可能会流于实用主义。总之,人性话语伴随了新文学的每一次成长,对人性的追问从来不指向人性本身,而是充当了文学观念展开的方式,这在文学观念剧烈变革的时期尤为突出。(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谷硕[3](2019)在《作为网络粉丝文学批评现象的“凡人凡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20年来,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给当代文学批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全新的课题。印刷文化时代的读者批评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轨迹之后,又在网络时代崛起,并形成现象级的批评形式----粉丝批评。但由于粉丝批评自身的异质性以及和传统批评迥异的文学批评观,目前学界对粉丝批评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较低且存在诸多争议。本论文则从客观、真实的立场出发,力图通过对粉丝批评的典型案例“凡人凡语”的剖析研究,揭示粉丝批评的内在活动机制和它区别于传统文学批评的异质性。作为对“凡人凡语”的个案研究,本论文采取比较研究和文本研究的方法,将“凡人凡语”放置在文学批评的历史语境中,并着重与印刷媒介时代的学者批评进行对比,并结合粉丝经济和粉丝亚文化等社会现象对“凡人凡语”这种新批评形态的兴起、形成等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通过对“凡人凡语”现象的剖析研究,我们可以把握到作为当代读者批评新形态——网络粉丝批评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功能。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组成。导论部分从网络文学批评出发,阐述了读者批评在网络文化时代的重要性,并从媒介与文学批评的共生关系中,为粉丝批评在网络文学批评领域的合法性找到了理论依据。正文部分由叁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从印刷文化时代的读者批评谈起,并指出媒介形态的变化引起了新的文化形态的兴起,即粉丝亚文化在在现代社会的出现。第二章则以粉丝批评的经典案例----“凡人凡语”为切入点,着重剖析了它的形成过程、生产平台、生产主体和文本特色。本文的第叁章则对“凡人凡语”这一粉丝批评案例进行意义的阐释和反思。粉丝批评自身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但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特殊产物,它为未来网络文学批评范式的建立指明了一条新方向。总的来说,“凡人凡语”作为粉丝批评的代表案例,是文学批评在数字媒介时代背景下结出的新果实。它的出现是顺应网络文学发展规律的,但我们也需要对其进行合理地引导,扬长避短,新旧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应于网络文学发展的批评体系,将中国的网络文学事业推向新的高度。(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金赫楠[4](2018)在《作为写作的文学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从小喜欢读书。家中长辈藏书颇多,且以文学为主,所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惦着脚尖去书架够书的阅读生涯。现在回想年少上学的时候的文学阅读,我把它们作为无用闲书,当我在数学课上遮遮掩掩地偷看《少年文艺》的时候,在师长"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督促声中插上门窃读《红楼梦》的时候,我从中得到的趣味、感悟甚至教益,倒比现在作为一名职业读者,每天专门地(本文来源于《雨花》期刊2018年12期)

王再兴[5](2018)在《作为批评概念的“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批评实践中的"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概念,长久以来显得粗略和本质化;它应该表现出来的历史化底蕴和内在肌理,也一直显得模糊不定。这一概念的诸多义项,实际上都植根在文学史的遗留论域,阐释的概念、资源和结构,以及叙述的混沌与罅隙等所构成的互文系统中:"20世纪"已经具有了区别于传统"时间"的内质、结构、特征和意义;处在阐释方法、独特性空间和知识装置等层面中的"中国",也让我们在整体化地运用这一概念时充满了犹疑;"乡土"的复杂面向,则不仅包括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内容,还包括典型的阐释难题。这些都在"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叙述和批评中留下了广泛的征候。我们就此提出"研究‘乡土文学’,将思何为"的自我警醒,或许并不是多虑。(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董迎春,庞代江[6](2018)在《作为文学批评的“后现代”——读毛娟《“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后半叶,掀起了一场始自美国,既而遍及欧洲的后现代主义论争,这场论争涉及到艺术、文学、哲学、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弗里德里克·杰姆逊、让-弗郎索瓦·利奥塔、理查德·罗蒂等一批有影响的理论家。埃及裔美国文学理论家伊哈布·哈桑是这场论争中的一个开创性的关键人物。在"新批评"之后文学批评理论处于相对真空的时期,他从文学现象入手,通过对西方先锋派文学、实验(本文来源于《高校社科动态》期刊2018年04期)

毛郭平[7](2018)在《作为政治动员的文学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学批评的政治动员功能,主要从文学批评的政治标准、批评主体的思想政治立场和批评方法来实现。强调批评的政治优先性,旨在确定文艺的基本方向及其政治导向;强调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改造,试图让文艺工作者能从政治情感上认同中国马克思主义,并自觉地立足于无产阶级的立场来服务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注重对现实"政治性"的设定,是因为"现实"熔铸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特别是加强了文学与现实的关联,有助于发挥文学及文学批评的政治动员功能。(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8年09期)

董迎春,庞代江[8](2018)在《作为文学批评的“后现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毛娟着,商务印书馆,201620世纪后半叶,掀起了一场始自美国,既而遍及欧洲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论争。这场论争涉及艺术、文学、哲学、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弗里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R.Jameson)、让-弗郎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等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8年08期)

尹弢[9](2018)在《“作为文学的批评”再审视——兼及哈特曼与解构主义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文学的批评"是哈特曼最为人熟知的观点,也是他作为"解构主义批评家"的重要标志。哈特曼认为文学与批评存在着共生关系,消解了文学与批评的界限。但是,哈特曼"作为文学的批评"应该界定为传统意义上的文类融合和风格的含混,而非后现代意义上互文式的解构。哈特曼批评理论中的"解构"因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浪漫主义文学对新古典主义规则的反叛,对新古典主义理性精神的颠覆和对人类不受约束的、自发情感的重新发现;与德里达通过"文本性"把人的情感、理性消融于无穷无尽的文字游戏之中的解构哲学相去甚远。(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林精华[10](2018)在《作为冷战产物的西方“文学理论”学科:后冷战时代的批评之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西方文论不断被我国学界一些同仁所诟病。但各种指责,无妨于它继续成为我们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基本概念,仍然是我们认识文学的最重要工具。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改进认识已经成为自足体的西方文论的思维方式:从欧洲文学批评实践即实用性批评(practice critique),经美国转化为"文学理论"——改造了英国的新批评、发现并激活了俄苏形式主义,创立了结构主义、符号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后殖民批评、文化研究等批评方法,无论其本身多么荒谬或富有创建性,皆因战后包括反映论在内的苏联各种理论在东方阵营的巨大召唤力、对西方左翼知识分子的诱惑力,欧美尤其是主导冷战进程的美国,积极应对,调整学术制度和大学发展方向,使得文学批评方法探索如同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一样,日新月异,并进入大学的文学教育,通过教材、课程、专门教学团队等方式,发挥着远超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实践的作用而成为重要学科。在冷战时代膨胀成自足体的文学理论,因强调专业化和科学性,在事实上伤及文学及文学教育,引发文学研究界的指责声不绝于耳。但政治正确在西方不直接干预理论创新,关于文学理论危机的批评更多是学术界内部的行为,并自然成为文学理论学科发展的一部分,导致问题甚多的文学理论反而充满活力,拥有苏联文学理论所难以相媲美的自愈能力,发挥着其所不及的作用。这种矛盾,并未随着冷战结束而终结,相反,因西方价值体系在全球化过程中遭遇诸多冲击,在后冷战时代,关于文学理论的危机之论,持续存在并不断加剧。但这种批评性声音,其意义非同小可。(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8年06期)

作为文学的批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学界对"人性"作为批评话语的考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价值预设,从而遮蔽了"人性"的丰富内涵及多元指向。梳理"人性"进入中国文学批评的历程和动因,从话语角度追索其流变,或可为当下人性话语的价值重估提供思路。晚清至"五四",人性话语发生了现代转型。从"性"到"人性"的变迁揭示了人性话语的含混与歧义性;与国民性话语的密切关联,意味着某种程度上民族国家的想象是人性话语的原初动力;以人性为核心的文学批评形成了"压抑—释放"的论述模式,并开始对其他话语的解释效力进行排斥或质疑;而人性话语的经验性来源某种意义上取消了对世界的本质认识,在文学论争中可能会流于实用主义。总之,人性话语伴随了新文学的每一次成长,对人性的追问从来不指向人性本身,而是充当了文学观念展开的方式,这在文学观念剧烈变革的时期尤为突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为文学的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1].姜文涛.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的数字人文——印刷文化基础设施,20世纪文学批评史,以及文学社会学[J].中国比较文学.2019

[2].邓瑗.“人性”作为批评话语的可能与限度——以晚清至“五四”文学批评为例的考察[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9

[3].谷硕.作为网络粉丝文学批评现象的“凡人凡语”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4].金赫楠.作为写作的文学批评[J].雨花.2018

[5].王再兴.作为批评概念的“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J].青海社会科学.2018

[6].董迎春,庞代江.作为文学批评的“后现代”——读毛娟《“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J].高校社科动态.2018

[7].毛郭平.作为政治动员的文学批评[J].学术探索.2018

[8].董迎春,庞代江.作为文学批评的“后现代”[J].中国图书评论.2018

[9].尹弢.“作为文学的批评”再审视——兼及哈特曼与解构主义的关系[J].齐鲁学刊.2018

[10].林精华.作为冷战产物的西方“文学理论”学科:后冷战时代的批评之声[J].社会科学战线.2018

标签:;  ;  ;  ;  

作为文学的批评论文-姜文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