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年龄论文-齐德利,陈致均,王随继,王志华,景福怀

地貌年龄论文-齐德利,陈致均,王随继,王志华,景福怀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貌年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丹霞地貌,地层划分,地貌演化,地貌年龄

地貌年龄论文文献综述

齐德利,陈致均,王随继,王志华,景福怀[1](2015)在《崆峒山丹霞地貌地层归属演化及地貌年龄》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对崆峒山丹霞地貌的实地考察和现有资料分析,结合阶地样品测年分析结果,针对崆峒山丹霞地貌的一些争议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认为崆峒山主景区,前峡中部以上至后峡上部之间,其出露地层为下白垩系六盘山群叁桥组(K1s)的棕红色粗碎屑岩,丹霞地貌发育处于青年期,保留有叁级剥蚀面及百米以上常见的陡崖为其特征。前峡中部以下十万沟及后峡中下部延伸约5 km出露地层主要是上叁迭统延长群(T3yn)的紫红色粗碎屑岩,本区已发育至壮年早期,是国内古老地层中发育最好的一处丹霞地貌。根据作者2012-05-18及2012-11-16的采样释光测年(TL/OSL)数据分析,采用"黄进丹霞地貌定量计算公式",测算出崆峒山丹霞地貌区平均地壳抬升速度是0.51 m/(104a)。由此计算出崆峒山丹霞区各景点的地貌年龄,分别是香山13 Ma、隍城11.5 Ma、中台8.7 Ma。(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陈利江,徐全洪,赵燕霞,李庆辰,张景芳[2](2011)在《嶂石岩地貌的演化特点与地貌年龄》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地层产状、岩性和节理构造的控制,以丹崖长墙为标志的嶂石岩地貌在演化过程中,存在垂沟在崖面横向侧切发育巷谷,水平掏蚀在崖脚形成岩廊,并引起崖面崩塌卸荷平行后退两种坡面发育机制。巷谷、岩廊、Ω型套谷等在平面格局、空间形态和时代序列上都存在明显的自相似特征,符合曼德布罗特分形理论中的自相似体系。嶂石岩地貌演化周期为294.7×104a,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4个阶段,分别历时8.3×104a、83.2×104a、115.2×104a和88.0×104a。嶂石岩地区的嶂石岩地貌具有明显的分层性,其分异由长城系砂岩、寒武系灰岩的软硬岩层互层引起,并非不同时代发育的嶂石岩地貌。(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1年08期)

吴忱,秦彦杰,陈立江,赵艳霞,刘芳圆[3](2009)在《应严格区分“地貌年龄”与“地质年龄”——就华北各地旅游景点的宣传讲解内容中混淆“地貌年龄”与“地质年龄”提出一点意见》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貌年龄是指该种地貌形态形成的年龄,地质年龄是指地质构造、岩石或古生物形成的年龄。"地貌年龄"与"地质年龄"是不同对象的年龄,不能用地质年龄代替地貌年龄。据最新研究成果,华北地区的地貌年龄,最早也早不过距今5400万年,其中,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地貌又有各自的形成年龄。作者就华北各地旅游景点的宣传讲解内容中混淆"地貌年龄"与"地质年龄"的说法提出一点意见。(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0-17)

秦彦杰,陈立江,赵艳霞,刘芳圆,崔俊辉[4](2009)在《“地貌年龄”与“地质年龄”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貌年龄”与“地质年龄”是不同对象的年龄,不能用地质年龄代替地貌年龄,而且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地貌其形成年龄也不同。地学工作者对造景地貌的形成演化研究较多,对各种形态的造景地貌给予科学的解释。当前,华北各地旅游景点的宣传讲解内容逐渐从一般(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09年05期)

李保俊,杨景春,李有利,谭利华,段烽军[5](1996)在《根据砾石风化圈厚度估算地貌年龄》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砾石风化与时间关系的定量研究表明,二者关系是非线性的。实事上,由于风化残余物对风化过程的抑制作用,大部分砾石的风化速率随时间减小,有的与时间呈指数关系,这样,便可以根据砾石风化圈厚度估算地貌年龄。该方法自六十年代开始兴起,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已日趋成熟。近来我们在我国西部河西走廊中段进行了这方面研究。本文系统介绍了该方法的研究状况。(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1996年01期)

钱洪[6](1986)在《断层崖地貌年龄确定——古地震研究的新动向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鉴别可能产生地震的断层,在评价地震灾害和危险性以及进行地震预报研究方面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课题.由于活断层具有发生大地震的潜在能力,因而无论从地震活动性或工程稳定性都在推动活断层研究的发展.对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区而言,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主要困难在于不了解潜在的破坏性地震的复发间隔.由于过去的地震事件常以断层作用的形式被保留下来,因而近期在通过地质现象识别古地震事件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良好的条件下并能较准确地确定事件的复发间隔以及断层的平均滑动速率.研究古地震的方法大体可分地质方法和地貌方法两类.在活断层地震活动性的地质研究方面,广泛应用探槽技术和年代测定研究断层的活动史及其相应的古地震史,能满意地揭露所在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Sieh在圣安德列斯断层巴雷特溪上的研究具有令人鼓舞的代表性.在地表出现由于地震事件所形成的断层崖时,它们提供了古地(本文来源于《四川地震》期刊1986年03期)

地貌年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受地层产状、岩性和节理构造的控制,以丹崖长墙为标志的嶂石岩地貌在演化过程中,存在垂沟在崖面横向侧切发育巷谷,水平掏蚀在崖脚形成岩廊,并引起崖面崩塌卸荷平行后退两种坡面发育机制。巷谷、岩廊、Ω型套谷等在平面格局、空间形态和时代序列上都存在明显的自相似特征,符合曼德布罗特分形理论中的自相似体系。嶂石岩地貌演化周期为294.7×104a,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4个阶段,分别历时8.3×104a、83.2×104a、115.2×104a和88.0×104a。嶂石岩地区的嶂石岩地貌具有明显的分层性,其分异由长城系砂岩、寒武系灰岩的软硬岩层互层引起,并非不同时代发育的嶂石岩地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貌年龄论文参考文献

[1].齐德利,陈致均,王随继,王志华,景福怀.崆峒山丹霞地貌地层归属演化及地貌年龄[J].山地学报.2015

[2].陈利江,徐全洪,赵燕霞,李庆辰,张景芳.嶂石岩地貌的演化特点与地貌年龄[J].地理科学.2011

[3].吴忱,秦彦杰,陈立江,赵艳霞,刘芳圆.应严格区分“地貌年龄”与“地质年龄”——就华北各地旅游景点的宣传讲解内容中混淆“地貌年龄”与“地质年龄”提出一点意见[C].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2009

[4].秦彦杰,陈立江,赵艳霞,刘芳圆,崔俊辉.“地貌年龄”与“地质年龄”辨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

[5].李保俊,杨景春,李有利,谭利华,段烽军.根据砾石风化圈厚度估算地貌年龄[J].地理研究.1996

[6].钱洪.断层崖地貌年龄确定——古地震研究的新动向简介[J].四川地震.1986

标签:;  ;  ;  ;  

地貌年龄论文-齐德利,陈致均,王随继,王志华,景福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