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训练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强度间歇训练,肥胖,健康,安全性
训练强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琦,朱磊[1](2019)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人群体适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强度间歇训练作为一种省时高效的训练方法,不仅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脂,为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代谢病提供可行的方法,而且可以增强机体心肺功能、降低体脂,从而更好地促进健康。并且随着其安全性得到进一步证实,HIIT开始受到不同人群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肥胖人群以及普通健康人群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了解HIIT的机理,展望高强度间歇训练运动的研究前景,为HIIT有益于不同人群的健康提供更多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体育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滕福民[2](2019)在《“新生代”临阵接过指挥棒》一文中研究指出寒风萧瑟,落叶无声,粤北山区里“杀”机四伏。背靠着树干暂时掩藏住身体后,广东总队清远支队机动中队突击一组临时组长叶锡信和两名组员终于得到短暂的空隙,抓紧时间大口喘气,紧握着枪的手臂微微颤栗,每隔十几秒就要用衣服擦去手心渗出的汗水。从“猎人”变成“(本文来源于《人民武警报》期刊2019-12-04)
安力彬,刘长红,赵博伦,周晓华,李文涛[3](2019)在《不同强度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对运动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中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B)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水平和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BWSTT-A组(低强度训练)、BWSTT-B组(中强度训练)和BWSTT-C组(高强度训练),每组10只。应用自制的打击器制备SCI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暴露硬脊膜,不予打击,直接缝合,术后不给予任何治疗;SCI组大鼠造模后不给予任何治疗;BWSTT组大鼠在SCI后给予康复锻炼,3组大鼠步行速度分别为7、15和21cm·s-1。在造模后35d采用Basso、Beattie和Bresnahan (BBB)评分评定SCI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尼氏小体的形态和数量。结果: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与BWSTT-A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尼氏染色法检测,与SCI组比较,BWSTT组细胞尼氏小体数量较多,细胞形态较好。结论:中和高强度的BWSTT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的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葛晓燕[4](2019)在《低强度运动结合呼吸功能训练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强度运动结合呼吸功能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发作经正规治疗后稳定期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低强度运动结合呼吸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各项运动耐力指标和干预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各项运动耐力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 0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稳定期COPD患者应用低强度运动结合呼吸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运动耐力,提升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本文来源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武大伟,宿元,朱志强[5](2019)在《大强度负荷抗阻训练对雪橇运动员上肢和躯干力量素质及出发环节竞技表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大强度负荷抗阻训练对雪橇运动员力量素质和出发环节竞技表现的影响,采用80%~100%1RM抗阻训练对国家队13名雪橇运动员(男7名,女6名)进行15周、每周3次的上肢和躯干力量训练;比较运动员训练前后的1RM卧拉、1RM卧推等5项专项力量素质评价指标和0~2 m段出发时长、2~4 m段出发时长2项技术指标。结果:训练前后雪橇运动员的上肢和躯干的最大力量素质及出发时长差异均具有显着性;训练后雪橇运动员1RM卧拉重量出现6.25%~38.46%的增幅,雪橇运动员1RM卧推重量出现8.11%~43.75%的增幅,雪橇运动员出发时长降幅为3.03%~13.16%。结论:雪橇运动员上肢和躯干的最大力量、爆发力与出发时长存在相关性,最大力量素质的提高是缩短出发动作时长的条件之一;大强度负荷抗阻训练可以显着提高雪橇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80%~100%1RM强度负荷力量训练符合雪橇运动员发展上肢和躯干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素质训练的要求。(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朱显贵,李硕奇,王聪,张海峰[6](2019)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青年女性血液脂解激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年来超重、肥胖及相关疾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高。众所周知,运动是预防与治疗肥胖的重要途径。传统观点认为中强度持续训练(Moderate 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MICT),人体供能物质以脂肪为主,对减脂更为有利。而目前有研究证明,高强度间歇运动(HighintensityIntervalTraining,HIIT)甚至极高强度冲刺运动减脂效果与中低强度运动相比,在相同运动量的基础下,更有时效性,甚至对减少腹部内脏脂肪效果更好。但HIIT运动过程中的供能物质主要是糖,HIIT有较好减肥效果的原因可能是通过高强度运动刺激人体产生更多的脂解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心钠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生长激素),促使人体运动间歇期和运动后恢复期产生更多过量氧耗,进而使更多脂肪氧化分解。腹部内脏脂肪有更多脂解激素受体,对脂解激素更敏感,这可能是高强度运动比低强度运动减少更多腹部内脏脂肪的原因。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HIIT对肥胖青年女性血液脂解激素的影响,结合减肥效果,探索HIIT的减肥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研究12周3种HIIT与MICT干预前后减肥效果和脂解激素的变化与干预过程中3次急性运动中脂解激素的变化,探索长期和急性HIIT对肥胖青年女性血液脂解激素的影响。研究方法:将75名受试者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SIT组、HIIT120组、HIIT90组、MICT组和CON组,每组各15人。SIT组为冲刺训练组(全力冲刺6s,间歇休息9s为一组,每次训练40组);HIIT90组每次训练以90%V?O2max强度运动4min,间歇休息3min,重复若干组,至克服200KJ机械功;HIIT120组每次训练以120%V?O2max强度运动1min,间歇休息1.5min,重复若干组,至克服200KJ机械功;MICT组每次训练以60%V?O2max强度持续运动,至克服200KJ机械功;CON组为对照组,不进行运动锻炼。各运动组运动均在功率车上进行,前4周每周训练3次,后8周每周训练4次,共进行12周,44次训练。12周前、后测试五组受试者体重、身体质量指数和体脂百分比,并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测肾上腺素(Epinephrine,EPI)、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GF-1)、心钠肽(AtrialNatriureticPeptide,ANP)。在12周训练的前、中、后叁个阶段,分别在第1次训练、第20次训练和第44次训练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3个小时采集肘静脉血,测EPI、NA、GH、IGF-1和ANP。研究结果:12周干预后SIT组、HIIT120组、HIIT90组清晨安静空腹血ANP浓度均低于干预前,统计学意义显着(P<0.05),而MICT组和CON组12周前后ANP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12周前后清晨安静空腹血EPI、NA、GH、IGF-1浓度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1次、第20次和第44次训练时,SIT组、HIIT120组、HIIT90组与MICT组运动后即刻血GH均显着性高于运动前(P<0.01),而运动后3小时各组GH均恢复至运动前安静水平(P>0.05)。在第1次和第20次训练时,与运动前相比,HIIT120组与HIIT90组运动后即刻EPI均非常显着性升高(P<0.01),运动后3小时恢复至运动前水平。而SIT组与MICT组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3小时与运动前相比,EPI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44训练时,SIT组、HIIT120组与HIIT90组运动后即刻EPI均显着性升高(P<0.05),并于运动后3小时恢复至安静水平,而MICT组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3小时与运动前相比,EPI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1次、第20次和第44次训练时,各组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3小时NA、ANP、IGF-1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较低运动量下,HIIT可以提高肥胖人群血液脂解激素水平(如EPI、GH),但克服相同机械功的MICT不能提高某些脂解激素水平(如EPI),这可能是HIIT相比MICT有较好减肥效果(尤其是腹部内脏脂肪)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宁,张朝阳,Aaron,K.L.LEUNG[7](2019)在《中等运动强度矫形器训练对截瘫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使用步行矫形器的直立行走训练对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意义重大,同时也是一个重要康复目标。适当的矫形器康复训练能够减少脊髓损伤病人由于运动缺乏而导致的并发症,且以治疗为目的的矫形器训练可以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不足的状态,并能够维持或增进他们的心肺适能和肌肉力量。运动不当引起风险在健康人群常会发生,同时对易于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脊髓损伤病人尤其需要注意。因此,对于功能康复和预防风险,训练活动的强度监控是必要的。为了安全有效的进行临床康复训练,脊髓损伤病人需要一个清晰明确的训练计划。本实验通过分析截瘫患者使用往复式截瘫步行矫形器训练8周后心肺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变化情况,探讨定量运动强下的矫形器训练对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的康复效果,从而为截瘫患者合理科学的制定康复训练方案提供依据,并预防运动康复训练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根据样本量计算以及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18例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采用分段随机方法将纳入病例分入对照组、和中等训练强度的实验组。实验组在进行矫形器训练时予以40-60%心率储备运动强度的康复训练,干预时间为每周5次,共8周;训练组每次的有效训练时间从开始的30分钟,每两周增加5分钟,最后两周训练时间为45分钟。对照组进行常规矫形器练习,不进行运动强度干预。在基线期(0周)、中期(4周)、结束后(8周)叁个时点进行心肺适能评价,包括生理消耗指数(Physiological Cost Index,PCI)、自感疲劳量表(Borg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与功能性步行评价,包括6分钟步行测试(6-minute Walk Test,6MWT)、10米步行测试(10-meter Walk Test,10MWT)、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和脊髓损伤步行指数(Walking Index for Spinal Cord Injury II,WISCI II)。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20.0处理,两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对比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比较基线期、中期、结束后之间连续变量的变化情况,以检查时间和组别间的交互作用。若交互作用明显,则继续探讨各项因素下的单独效应。组间干预因素单独效应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时间因素单独效应使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事后采用Bonferroni方法两两对比。对于等级变量,组间对比采用Mann-Whiteny U检验,组内叁个时间点的比较采用Kruskal-Wails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经过八周的中等强度矫形器训练,实验组受试者的PCI值在不同时间之间有显着差异(F=8.088,P=0.015),事后两两对比显示干预8周后的PCI值与基线和4周的PCI值都具有显着差异(P=0.045,P=0.041),尽管叁个时间点上受试者RPE等级组内并没有显示具有显着差异(χ2=2.711,P=0.258)。反映功能性步行能力的6MWT,10MWT,TUG在实验组都表现出有明显提高,同时WISCIⅡ在不同时间之间也有显着差异(χ2=7.188,P=0.027)。其中,实验组中等强度矫形器训练后6MWT和TUG的变化具有非常显着差异(P=0.000,P=0.001),且事后不同时间点之间两两对比也都显示出非常显着的差异,P值均<0.01。尽管10MWT的事后检验仅在实验结束与基线比较时有显着差异,但整体时间效应仍具有统计意义(F=9.262,P=0.011)。而对照组的时间因素对测试各指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各时间点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各项评估指标在基线期均无统计学差异,并且在中期测试后也没有发现统计学差异。8周训练结束后,实验组受试者的心肺适能PCI值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t=-2.739,P=0.022),功能性步行能力实验组较对照也有一定提升,10MWT,TUG两组之间差异具显着性(t=-2.239,P=0.04;t=-3.097,P=0.012),两组之间在第8周RPE指标具显着差异(z=0.026,P=0.031)。但在这个时间点上6MWT和WISCIⅡ却没有在组间出现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采用心率储备方法计算靶心率来确定中等运动强度矫形器步行训练的方法,在提高截瘫患者的心肺适能和功能性步行能力上有一定的效果,可以在制定运动康复方案时使用。(2)在RPE与6MWT测试结果不敏感的情况下,通过稳定心率与步行速度的比计算出来的PCI值能够反映出受试者的心肺适能变化。(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刘晓霞,王深,孟祥龙[8](2019)在《18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药物渴求度及情绪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药物成瘾对个体的身心及神经系统产生危害,对吸毒者家庭和社会也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目前药物成瘾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国际性社会问题。与传统阿片类毒品相比,冰毒以其特有的欣快感使甲基苯丙胺(MA)依赖者的"心瘾"戒除十分困难,导致药物渴求度不断上升,复吸率极高。长期的MA依赖会导致个体呈现出更多领域的认知损伤,例如言语记忆、社会认知等。因此,帮助MA依赖者寻求最佳的"心瘾"戒断方式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目前,对药物成瘾的干预方式包括传统的药物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与动机访谈等。研究证明,以运动干预为代表的行为治疗能够通过身体活动获得的愉悦感来缓解个体的孤独、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同时通过占据闲暇时间以减少MA依赖者的毒品接触频率与概率,有助于减少成瘾行为,降低MA依赖者的药物渴求水平。相比于中小强度运动,大强度运动更有利于刺激多巴胺生成,可能具有更好的抑制毒瘾形成和减轻戒断初期戒断症状的效果。本研究为探究18周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对MA依赖者药物渴求度及情绪的影响,以期为MA依赖者的成功戒瘾并减少复吸,最终实现心理脱瘾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史大鹏[9](2019)在《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戒毒人员身心康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探究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戒毒人员体质体能、心理健康以及生命质量叁方面的康复效果,与传统戒毒康复手段相比较,得出相应数据后进行对比分析。为下一步康复训练及运动戒毒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探索运动戒毒的最佳运动方案,同时为将来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在戒毒场所内的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戴雯[10](2019)在《短期运动训练下的肌肉强度、训练难度与人类大脑运动皮层突触可塑性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运动训练对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的影响依赖于皮层神经元间突触传递的持续变化,这种变化包括突触连接的加强以及新突触的形成,故称之为"突触可塑性"。由于无法直接观察人类大脑运动皮层神经元的变化,目前研究大多使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 potential,MEP)以反映大脑运动皮层兴奋性变化,从而评估突触可塑性。尽管当前对运动皮层突触可塑性的理解所有进展,但运动训练与突触可塑性的关系以及运动训练如何影响突触可塑性的变化尚不明确。仅有少部分研究发现了运动绩效与突触可塑性之间的正相关,更多的研究结果却表明运动绩效与突触可塑性相互独立。这些研究结果的相互矛盾表明在运动训练和突触可塑性之间或许存在某些成分被人们所忽略的。何种运动训练可以激活最佳M1皮层兴奋性?当运动训练具备哪些运动成分时运动绩效与突触可塑性之间才会出现显着双向关系?探究运动训练和突触可塑性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解释运动对大脑影响的神经机制,还有利于开发以生理变化为基础的新的训练方式:通过人工诱导手段增加突触连接效率,从而缩短训练时间或提高训练效率。本研究拟选取"肌肉强度"和"训练难度"作为实验的主要任务要求,对比不同难度和肌肉强度运动训练前后MEP的变化以及MEP与行为绩效的关系以评价运动训练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研究假设,高强度运动更能激活M1皮层兴奋性,但只有中等难度的行为绩效与MEP振幅呈显着正相关,且这种双向关系不受强度影响。研究方法:研究选取健康、右利手成人被试15名,利用经颅磁刺和表面肌电刺激并记录目标肌肉(右侧拇短展肌)的MEP,以此评价被试的皮质脊髓兴奋性程度和可塑性变化。实验采用2(肌肉强度:强、舒适)×3(运动难度:高、中、低)×8(测量时间点)前-后测被试内设计。测试时间点为干预前(基线)以及干预后的第0,5,10,15,20,25和30分钟,以基线TMS强度进行测试。运动要求被试分别以自行设置的舒适力度(C)和强力度(S)进行90次0.25赫兹的快速拇指内收,并根据"舒适"和"强"力度分别计算每个被试的C和S的平均值与标准差。在舒适肌肉强度下分别取目标范围为MC±1/3SDC、MC±1/2SDC和MC±SDC;强肌肉强度下分别取目标范围为MS±1/3SDS、MS±SDS和MS±1.5SDS。根据目标范围的宽窄,依次定义为高、中、低运动难度,要求被试据具体目标重复90次0.25赫兹的快速拇指内收,并控制力度在对应目标范围之内。6种干预共分6天完成,每天只进行一种干预。每两次干预间隔至少两周,干预手段顺序随机以消除干预的交互效应。研究结果:6种运动干预的平均肌肉激活量和准确率差异显着,但同一肌肉强度下的3种任务平均肌肉激活量以及同一难度下的两种任务准确率无显着差异。研究表明该实验的任务设置很好地在所有被试中区分出了高、低肌肉力度和高、中、低运动难度。每次任务的最初20次运动和最后20次运动之间的肌肉激活量和准确率差异不显着,排除了疲劳效应和学习效应。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变化根据任务要求不同呈现出不一样的时间趋势。运动干预和测量时间点的交互作用不显着,主效应显着。事后检验表明干预后第15分钟(T15)和第20分钟(T20)的MEP振幅与基线对比发现显着增加,表明任务要求虽对运动皮层兴奋性有显着作用,且该作用有一定潜伏期,并非在运动后马上出现。取7个干预后测试时间点的平均MEP振幅统计发现,在舒适力度中只有中等难度的任务出现显着突触可塑性变化,而3种难度的强力度任务均出现了显着的突触可塑性变化。结果表明强力度的短期运动更容易诱发突触可塑性。为了探究运动干预期的行为绩效与后续MEP振幅变化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还分析了每位被试每项任务的准确率和干预后平均MEP振幅的相关情况。结果发现无论是舒适力度还是高力度,只有当难度适中时才会出现行为绩效(准确率)与干预后平均MEP振幅变化的显着正相关,表明突触可塑性与行为绩效之间的关系仅适用于中等难度下的运动训练。研究结论:本研究细化运动训练的任务要素,旨在探究不同任务的运动训练对大脑运动皮层兴奋性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运动训练对运动皮层可塑性的调节受肌肉强度和难度影响,其中肌肉强度影响突触可塑性的变化,运动难度影响行为绩效和运动皮层可塑性的线性关系。系统研究运动训练与M1突触可塑性的关系有利于揭示运动控制的神经机制,寻找最优训练方式以诱发最佳突触可塑性变化。对短期运动训练的研究可用于运动员的赛前热身等方面中,寻找适宜肌肉强度和难度的热身方式,在短时间内激活大脑运动皮层兴奋性最大化并建立行为绩效与运动皮层可塑性的双边关系,有利于预测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训练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寒风萧瑟,落叶无声,粤北山区里“杀”机四伏。背靠着树干暂时掩藏住身体后,广东总队清远支队机动中队突击一组临时组长叶锡信和两名组员终于得到短暂的空隙,抓紧时间大口喘气,紧握着枪的手臂微微颤栗,每隔十几秒就要用衣服擦去手心渗出的汗水。从“猎人”变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训练强度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琦,朱磊.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人群体适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四川体育科学.2019
[2].滕福民.“新生代”临阵接过指挥棒[N].人民武警报.2019
[3].安力彬,刘长红,赵博伦,周晓华,李文涛.不同强度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对运动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4].葛晓燕.低强度运动结合呼吸功能训练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
[5].武大伟,宿元,朱志强.大强度负荷抗阻训练对雪橇运动员上肢和躯干力量素质及出发环节竞技表现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
[6].朱显贵,李硕奇,王聪,张海峰.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青年女性血液脂解激素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李宁,张朝阳,Aaron,K.L.LEUNG.中等运动强度矫形器训练对截瘫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刘晓霞,王深,孟祥龙.18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药物渴求度及情绪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史大鹏.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戒毒人员身心康复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10].戴雯.短期运动训练下的肌肉强度、训练难度与人类大脑运动皮层突触可塑性关系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