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实体育工作条例,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高学芳[1](2021)在《上海杨浦区部分高中“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现状研究》文中认为青少年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健康不仅仅是个人福祉,更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显着,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下降,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严重不足。全面分析影响学生锻炼时间不足的原因,提出推进落实的对策,对于促进学生体质发展和学校体育政策实施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中学生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最为薄弱的群体,因此高中学校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状况值得被关注。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等方法,对杨浦区部分高中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现状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上海市教委发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工作意见》等政策文件的要求,杨浦区高中“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主要从统筹管理、科学实施、条件保障、督导评价四个方面展开工作。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有助于保障学生每天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是贯彻“健康第一”理念,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探究学校落实工作状况,有助于为政策执行提供参考。(2)杨浦区高中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工作已有序开展,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些部分需要后续的进一步落实。杨浦区高中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在统筹管理方面基本到位,但在安全管理制度方面还不完善;科学实施严格按照“三课两操两活动”开展,但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还不达标;体育专项经费投入保障,但体育场地和师资配置还不充足;督导评价机制实行,但考核对象还不精准。(3)因上海特大城市引起的土地资源紧缺、学业竞争激烈等原因。杨浦区高中在实施保障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过程中面临诸多的困难与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锻炼时间不平衡,锻炼时间不足;师资力量不充足,锻炼项目单调;硬件设施不充裕,锻炼场地匮乏;教学内容不均衡,锻炼理论欠缺;督导管理不全面,锻炼考核缺乏;学生体育意识不充分,锻炼习惯缺失等。(4)杨浦区高中实施“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通过教育理念、制度要求、条件保障、督导评价、创新模式五个部分提出优化落实:以健康第一为理念,促成学生发展全面化;以教师建设为中心,推进教师发展专业化;以场地设施为基础,加快教学内容多样化;以督导评价为重点,实行考核分级精准化;以校际协作为创新,构建管理机制多元化。
肖乡子[2](2020)在《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及劳动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出台各项法律法规针对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与劳动进行保护,《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体育教师工作量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对于体育教师工作量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界定,其中课堂教学、早操课间操、课余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作为重要方面。除此之外,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政策对体育教师工作量及劳动保护也做出了要求,尤其提出体育教师应与其他学科教师应当享有同等的待遇。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于当代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不合理的工作量以及劳动保护落实不到位情况的出现势必会造成诸多影响,即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以及教学质量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体质健康以及学校体育的长期发展,更加不利于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通过查阅知网,搜集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收集、甄别、梳理现有的文献;运用问卷调查法向河南省五个地市发放问卷,同时通过与专家老师的访谈,针对体育教师工作量及劳动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发现目前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普遍存在工作量过大、劳动保护实施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具体如下:(1)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时间过长、任务重、工作量没有得到合理的计算。(2)学校管理部门不重视体育教师劳动保护,学校体育法以及劳动法相关规定落实情况不到位。(3)法律法规保障措施难以落实,学校以及有关部门对除体育课外的其他工作量没有相应的补贴等问题大量存在。(4)学校及社会对初中体育教师关注度低,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相比存在同工不同酬、晋升滞后等不公平现象。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河南省初中学校的基础管理,制定合理衡量体育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法。(2)加强政府和社会联动,多方联合制定合理的保障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劳动保护的政策条令。(3)加大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劳动保护的执行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督导制度,对落实不到位的学校、直接责任人采取有效的惩戒措施。(4)加强体育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普及学校体育优良理念,贯彻落实体育强国战略,推广健康中国理念,重塑体育教师地位,提高对体育教师的尊重与保护。
邓娜[3](2020)在《基于史密斯模型的残疾人体育政策执行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残疾人体育政策是政府为满足残疾人身体锻炼和体育娱乐需求,制定的一系列促进残疾人体育发展的行动准则,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政策保护残疾人体育的发展。但是因为政策的执行力不强,残疾人体育权利依然没有得到保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会遇到不同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政策执行力的弱化和缺失。残疾人体育政策引导着残疾人体育发展的方向,有效的执行政策能够减少偏差,促进残疾人体育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模型分析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史密斯模型理论框架内,从政策文本、执行主体、目标群体和执行环境四个方面对湖北省残疾人体育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对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四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宏观掌握湖北省残疾人体育政策执行情况,从执行情况中分析残疾人体育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并从史密斯模型的四个维度提出优化路径。论文结论如下:(1)政策文本方面:政策数量较多,大多数政策内容的具体性和目标的合理性都较好,少数政策的实际操作性不强,缺乏应有的约束力;体育类法律较少,涉及残疾人体育发展的内容较笼统且有重复现象。(2)执行主体方面:执行机构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更新的政策文件数量少,新制定或修改的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规范性文件有四个,且都是地市级的,省级的一个都没有,新制定的专门的残疾人法规、规章全省则一个都没有;执行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对执法情况的检查全部集中在地市级,全省进行了20次对残疾人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分别为10次人大执法检查和10次政协视察,都是对地市级的执法检查;共进行了2次针对残疾人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共有200左右的人参与其中,这与全国进行的283次1968余人参与相对比显得非常廖少;全年仅开设了1个残疾人工作者法律培训班,且培训人数仅为200人。(3)目标群体方面:国家虽然早些年就提出将扫除青壮年文盲纳入扫盲工作的整体规划,但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总体还是不高,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的残疾人文盲有30.18万人,残疾人整体对体育政策的认知度低;全省有33%的持证残疾人接受了基本康复服务。(4)执行环境方面:在执行资源方面,筹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资金明显在减少,筹建项目的规模也在减少;经费区域分配不均衡,政策目标相同的情况下,武汉市的政策经费比其他市级都要充沛,政策执行效果显着;社会环境方面,人们对残疾人过度的关注,引起残疾人的紧张,对残疾人体育参与产生影响。建议如下:(1)在政策的制定上,提升政策目标,优化残疾人体育政策内容;完善政策体系,促进政策向法律的转化。(2)完善政策监督检查机制,通过不定时的复检、多种检查方式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监察;建立执行人员工作考核制度,并定期对执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考核,提高执行人员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明确执行机构中执行人员权责,推行问责制度。(3)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残疾人对政策目标和内容的了解,提高残疾人群体对政策的认同感;将残疾人社区活动参与率作为衡量残疾人体育质量的指标。(4)加大残疾人体育经费的投入,合理分配执行资源,提高执行资源利用率,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残疾人及残疾人体育锻炼。
李畔畔[4](2020)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湖北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作用,落实学校体育工作、发展学生体质一直是学校体育的工作重点。然而受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影响,城乡学校体育呈现不平衡发展现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较落后,影响城乡学校体育均衡发展。本研究基于当前形势,以湖北农村学校体育为研究对象,以湖北农村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及文体局相关负责人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进行系统调查与分析,并提出治理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湖北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专职体育教师及体育教师编制相对匮乏,课程负担较重,待遇及专业能力有待提高。2.湖北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较贫乏,仍有一部分学校跑道为煤渣或土跑道,其他场地配置较少,且缺乏定期维修与更换。3.湖北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未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设,体育教材及教案使用率及执行率不高,仍存在“放羊式”教学。4.湖北农村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开展较差,课外活动时间未达到国家要求;课外活动组织形式较松散;课外体育训练及参与竞赛开展较少。5.湖北农村学校体育相关制度较缺乏,对体育运动竞赛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有待完善。从现状分析存在师资建设有待提高;学校体育设施不健全;体育课程开设情况堪忧;学校体育课外活动较少,学生锻炼时间不能保证;学校体育制度有待建设等问题。原因可能是受湖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政策制度不完善、政策执行偏差的影响。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利用多中心治理理论,通过宏观即政府层面、中观即社会层面、微观即湖北农村学校层面协同合作,共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治理路径:1.宏观层面:在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政府由管理型转变为治理型;加大农村学校体育基础条件投入;制定学校体育发展问责机制,上下联动,共同促进湖北农村学校体育发展。2.中观层面:为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社会需要强化社会参与学校体育发展地位,营造全社会关心和帮助农村学校体育氛围;加大社会资源对农村学校体育的倾斜力度;加强城乡校际合作机制,形成领导重视、资源共享、提升能力的合作氛围。3.微观层面:为实现教育公平,应从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出发,提高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开设乡土特色体育课程,学校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及各科之间有效衔接,落实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机制,构建“三位一体”联动机制。
唐善云[5](2020)在《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是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贫困地区的教育脱贫将成为“脱贫”任务的重中之重,同时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促使贫困农村地区的学校体育逐渐成为“双重战略”实施的聚焦之处。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在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永州贫困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因此,本研究在疏理贫困县农村学校体育的基础上,结合永州实情进行实证研究,助力该地区教育健康发展和全面小康。本文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重要论述的指导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师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体育场地器材和经费、体育观念、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进行了调查研究,着重针对现状问题和发展困境进行了客观地分析探讨并提出对策和建议。结果显示:1.体育教师学历基本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相关要求,体育师资整体结构不优素养不高,职称偏低,女性体育教师数量和教师职后教育较少,贫困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影响师资结构和教师素养的改善。2.体育课开设达到《湖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的相关要求,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边缘化,体育课被挤占的频率较高,体育教学未严格按相关要求和标准实施,长期贫困的生活状态,导致“重智育轻体育”的落后观念。3.课间操开展情况很好,但每天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足,每周课外体育活动次数未达标,课余体育训练较少,竞赛项目单一,受贫困农村多元因素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较少。4.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发令枪、秒表、实心球、皮尺、跳绳配备率高,但部分学校体育场地缺乏器材老化,体育经费不足,区域内经济贫穷落后,影响贫困农村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的改善。主要受落实政策法规存在一定偏差、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应试教育观念、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较低因素的影响,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体育师资整体结构不优素养不高、部分学校体育场地缺乏器材老化、体育教学未严格按相关要求和标准实施、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较少。为此,本文提出:1.优化师资结构,保证教育公平。优化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制定向贫困农村倾斜的职称评定政策;积极开展体育教研竞赛,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和水平;大力引进体育人才,建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改善教师待遇,稳定师资队伍。2.大力发展贫困县经济,拓宽体育经费渠道。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财税收入;加大体育经费预算支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多元化多渠道筹集体育资金;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由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3.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学校体育功能。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压实工作责任;完善体育课程考试制度;规范体育教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4.彻底改变落后观念,树牢全面发展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重视,营造良好体育氛围;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树牢正确的教育观和体育观。
张强峰[6](2019)在《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文中提出身体素养是学生长期体育锻炼后的重要结果体现,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制订与实施的主要目标,因此身体素养是《标准》制订与实施的重要导向。但作为新近兴起的研究热点,国内外身体素养的概念界定、评价体系、实施策略都等存在差异。在其制订与实施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身体素养,注重学生身体素养的哪些方面不得而知。越早期的运动干预,对于青少年成年后体育锻炼、意志品质的影响越大。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国内外身体素养的理论研究为基础,拟全面、系统探究身体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探寻《标准》(小学阶段)在其历史演变与现实实施中的身体素养导向,剖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寄希望为《标准》促进小学阶段学生身体素养的养成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通过国内外文献资料,借助系统分析、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方法对身体素养的内涵概念,哲学基础,指标体系进行重新界定,基于论文界定的身体素养,对我国《标准》(小学阶段)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并探析《标准》(小学阶段)修订中存在的不足。借助教育部《标准》测试数据复核的机会,在我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南部省份各选取1个省份,每个省份10所小学,共计对30所小学的2400名3-6年级小学生,3600名1-6年级小学生家长,120名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探寻《标准》(小学阶段)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身体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能体现出有目的身体活动的知识,技能,理解和价值观,是一个人在各种身体活动中的由内而外的综合表现,并能维持终身体育活动参与的能力。主要包括运动技术和能力;运动的动机和行为;运动的规则和策略;运动的个人和社会属性四个方面。身体素养以一元论和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培育的主要途径包括广泛运动参与的模式,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家校社的协同机制,与运动相关的评价范式。《标准》(小学阶段)在其制订中,注重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为重点来促进学生身体素养的发展,但也存在:以外在量化指标为主线的测试机制,忽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抑制学生积极的体育运动动机和行为的养成;以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体系,忽视学生发展的过程,抑制学生的运动规则和策略的发展;测试项目统一必测的发展趋势,忽视学生内在个体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趋于共性。《标准》(小学阶段)的实施在学生方面存在着学生参与的认知有待提高,参与的态度有待端正,参与的动机有待强化;《标准》(小学阶段)的实施在外界支持方面存在着父母与学校的协同度有待提高,学校运动场地配备有待落实,社会对于学校的支持有待量化。导致《标准》(小学阶段)制订与实施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偏差;主体与客体的错位;素质与素养的差异。《标准》(小学阶段)的当前实施应建立一体化的电子档案应对当务之急;构建强制与自由的测评体系面对长远发展;发挥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功能;呼吁家庭教育的理性回归。在《标准》的未来制订上,应健全测试体系,促进学生积极的体育运动动机和行为的养成;拓展关注群体,提升《标准》实施的外环境,健全学生身体素养发展的社会属性;加强师资培训,促进学生身体素养中规则与策略意识的发展。
盖洋[7](2019)在《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是新时代体育工作的新目标和基本思想。在中国这样的世界大国中,发展全民体育,建设体育强国,对于世界体育进步,提升民众健康水平、促进民众福祉具有非凡意义。在“举国体制”的国家制度优势下,中国体育政策发挥出了举世瞩目的高效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段,如何确保我国体育政策在传统“举国体制”下发挥出超高效能,更加科学地改进政策的治理能力,促进体育治理效率提升,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体育运动是推进全民健身、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工作。其中,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工作在整个青少年体育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能对政策过程各阶段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而且能及时进行调控监督,有利于体育政策系统中反馈机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对政策目标的偏差,对青少年体育发展具有导向和推动作用。科学地创设和测评青少年体育政策,有利于推动中国体育发展的科学化,有助于早日达成“体育强国”的建设目标。据此,本文就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体系的构建和验证评估展开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理论缺口,而且具有较大实践价值。本文以“我国现行有效的青少年体育政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典型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估法、文本计算等研究方法,以第四代评估理论、应用伦理学理论基础为研究视域,基于词频的无监督指标生成和人工语义编码,对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的运行效果进行政策评估,并以北京市青少年冰雪体育政策为例进行了模糊模型评估验证,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学校体育、青少年健康、青少年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服务等是青少年体育政策的侧重研究领域。在政策文本中,频次靠前的10个关键词为:学校、体育、青少年、教育、旅游、健康、建设、加强、服务和发展;在其管理对象的指标中,频次比较高的有:奥林匹克、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校体育、学校设置、校园足球、学生体质、体育产业、兴奋剂等。从青少年体育政策各年度政策关键词分析来看,学校、体育两大关键词是历年来的核心词汇,也可见学校体育是各年度政策关注的重点。第二,提出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的理论框架体系,理论范式为政策本体研究、多元共建,发现青少年体育政策多元价值,通过科学的评估过程确定政策价值和实效。第三,明确了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文本信息的获取方法和处理环节及其核心因素。通过计算青少年体育政策文本、分析青少年体育政策和政策价值实现的具体内容和过程,初步构建了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科学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处理,最终形成评估结果及应用。第四,以第四代评估理论为方法论依据对北京市青少年冰雪体育政策进行评估。从青少年和成人组的两类问卷综合加权评分中发现,通过调查问卷主观得分来看,除“较为熟练掌握的运动技能项”外,各项问题均值平均,说明受访群体对于相应的政策实施是肯定的。其中“设施配套实现程度”、“训练和竞赛体系建设程度”、“科学健身推广程度”、三项的均分较为突出,说明冰雪体育政策的效果已经得到初步体现。集中反映为冰雪运动的基础设施存量的不断提升,为相关项目的竞技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增长提供物质保障,与此相对,体育政策效果还体现在对大众科学健身的广泛普及中。“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程度”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意愿”两项指标得到较高评价,说明体育政策的具体效果已经显着提升了大众健身意愿和实际参与群体规模。第五,基于模糊模型对北京市青少年冰雪体育政策的主客观指标评估得分的加权结果显示,综合政策得分为8.2,换算为百分制是82分,证明本文构建的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说明整个政策在宏观方向上是值得肯定的,而在政策效果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也较为可期。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就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的执行和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推进实现“青少年体育”顶层设计共识。通过对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的发展演进的研究,发现随社会经济、科技和社会政策发展创新,体育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运行绩效中展现出问题复杂性已充分展示,政策的顶层设计将成为政策能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按照“健康第一”改革思路,推进青少年体育相关职能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随“实现美好生活”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政策发展创新的新理念,在顶层设计上达成政策共识。第二,完善青少年体育财政金融和财税政策。充分发挥北京市体育产业的资金引导作用,创新资金使用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一步加大对冰雪体育产业的投资力度。不断完善支持冰雪运动设施建设、运营的财政和投融资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冰雪运动训练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统筹财政经费使用,编制相关管理办法,在冰雪运动训练比赛经费保障、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引进奖励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第三,健全青少年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土地政策,强化产权保护力度。一方面,充分考虑北京市冰雪运动发展需求。在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保障公共冰雪设施和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用地;另一方面,加强对冰雪运动组织、场馆、赛事活动的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保护与开发。引导企业进行冰雪运动品牌建设,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冰雪运动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第四,创新青少年体育人才和就业创业政策。制定北京市冰雪运动人才发展规划,健全冰雪运动人才培养、认定、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和职称评定工作,建立冰雪运动人才信息资源库和综合保障服务平台。第五,构建青少年体育社会支持网络创新发展。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和社交活动,让青少年群体参与进来,扩大社会资本网络,提升青少年的体育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信心和能力。加大青少年特殊群体的政策倾斜力度,因地制宜,在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方面共同合作,帮助青少年特殊人群进行体育活动的开展。第六,深化青少年体育政策法规体系的现代化治理。青少年体育政策法规体系的现代化治理就是突出体育+社会部门,是“小体育”到“体育+”的过程,重点有三:一是健全青少年体育政策。通过研究发现,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相关政策法规出现缺失,健全相关政策举措迫在眉睫。二是加强立法,统筹考虑青少年体育的整体问题。将青少年体育纳入基本权利体系,既是公共权利,又是人的基本权利。通过完善立法导向,在法律上明确地位意义为青少年体育建立刚性的制度框架。三是通过政策评估获得体育政策持续改进的依据。发挥第三方评估机构、社区、社会专业组织、志愿者、包括企业和青少年个体的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多元共治格局。第七,做好对青少年体育实践的组织保障。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北京市冰雪运动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加强行业管理。将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重点任务纳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强化政府在冰雪运动统筹规划、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职能。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冰雪运动宣传活动,形成浓厚的冰雪体育文化氛围。全文研究结论之外,我们仍需要就体育政策相关研究做出长期性展望,未来的研究中从以下方面补充。第一是改善运动式治理的长期效率。通过运动式治理,在较短时间内调动多方资源,转变既有观念,克服科层结构的组织惰性。如何提升短期内的运动式治理的长期化效率是需要学者和管理者共同面对的问题。第二是延续冰雪运动政策的良性效应。我们需要考虑更深层的关键点——这些良好的政策后果如何得以维续?上述体育政策治理逻辑会扩张到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包括体育政策相关部门。就研究内容来看,后续可通过补充对北京市青少年冰雪体育政策的定性研究。第三是进一步完善青少年体育政策的制度化规范。2019年国家体育总局出台《国家体育总局现行有效的体育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制度性文件目录》,就体育政策的全国性和地方性法律法规、规范要求等内容作出详细汇总和说明,有利于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和全民身体素质提升。由此出发,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具体实践要求和规范化制度保障纳入体育政策管理系统中去,进一步就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的实践要求作出详细说明和落实,不仅构成本文未来研究的长期方向,而且更是我国冰雪体育运动产业发展规划的内在要求。
仝子洋[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大计的重要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证。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胜任国家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青少年的体质却出现了不断下降的趋势。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体育政策及法规,从多个层面来提升青少年体质水平。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国家体育政策法规最为关注的机构。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领域政策法规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主线,分析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出台的背景及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并针对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与建议,进而归纳总结出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侧重点与方向,为今后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参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发展迅速,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从“增强学生体质”、“素质教育”到“健康第一”、“提高体育素养”,期间虽然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此方面已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学校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展现出了大踏步的提升。我国的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在演进和价值取向上,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的来看,问题依然还是不少的。比如,政策法规的制定未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学校体育发展出现不均衡现象;学校的体育法规政策和其他机构,乃至国家的总方针政策之间灵活度、协调度不够,这就导致政策法规在实施中不能充分发挥效用,呈现出虚化的不良效应;政策法规的执行主体不够明确,教育部门与行政部门责权不清,教育课程与文化课程冲突不断;落实度不够强,因此尽管有好政策,但不能发挥出好的效果。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学校体育监督和管理机制,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和效用;相关的部门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调控能力;统筹利益关系、资源分配,切实可靠的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进步提供强劲的动力。总的来说,我国的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依靠的是多方面的努力,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学生以及社会的全力协调协作,方能实现政策法规的既定目标。最后,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事关国家的未来,与我国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
关晶[9](2019)在《中国体育保险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广义的体育保险由社会体育保险、商业体育保险以及残疾人福利保障组成。20世纪初,商业体育保险在发达国家相继出现,重点保障运动员的意外伤害风险。随着经济水平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体育保险在多方面取得了突破,在防范体育风险、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等方面作用显着。我国社会保险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保障普通运动参与者面临的体育受伤风险,并为职业运动员提供医疗、养老、工伤和失业等方面的保障。2000年初,我国商业保险市场上也陆续出现了保障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体育保险产品。2016年初,我国实施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然而,我国社会体育保险保障水平偏低,商业体育保险的发展尚不成熟,且残疾人福利保障起步较晚,保障群体有限,体育保险在整体上与发达国家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本研究从社会体育保险、商业体育保险和残疾人福利保障三个角度入手,详细介绍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契机、现状和瓶颈。总结发现我国体育保险存在法律制度基础薄弱、基层组织分散、保险市场环境、体育保险精算技术有待完善以及社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的瓶颈,制约了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为了进一步阐明发展体育保险的必要性,本研究从体育运动和社会体育保险的社会经济价值入手分析。具体来说,本研究以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群体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衡量人力资本的指标为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和学业水平。其次,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社会体育保险对未成年人群体医疗利用率和健康水平的影响。为了解决实证研究中可能面临的内生性问题,并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本研究采用了三种实证方法,分别为: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本研究得出了体育运动对未成年人群体人力资本积累有显着的提高作用,在提高未成年人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以及学业水平上均有明显体现。此外,社会体育保险可以显着提高未成年人群体医疗资源使用率,对低收入和农村地区群体影响程度更大。然而,本研究未发现社会体育保险对未成年人群体健康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在一定层面上说明我国社会体育保险对个人健康水平提升上作用有限,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保险的保障能力,发挥商业体育保险补充作用以及残疾人福利保障对极端体育风险的保障作用。为了为我国体育保险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本研究进一步参考借鉴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典型国家体育保险的发展经验,同样从社会体育保险、商业体育保险和残疾人福利保障三个角度入手,详细介绍英国和美国体育保险的发展契机、主要内容、发展趋势以及经验借鉴。英国和美国体育保险体系具有发展完善、体育保险公司和体育保险中介公司相互配合、重视体育教育与体育运动普及、体育类数据公开度高以及商业体育保险产品丰富等特点。据此,本研究提出了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建议。首先,体育保险发展依赖于完善的体育保险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对此,本研究提出了制定《体育保险条例》、《体育保险实务手册》、《体育风险预防制度》和《体育伤害监测数据登记规章制度》的必要性,详述了《体育保险条例》和《体育保险实务手册》的制定方法与主要内容,进一步以校园足球为例,详述了《体育风险预防制度》和《体育伤害监测数据登记规章制度》的制定细节。为了保证体育保险法律法规的落实,本研究提出了多部门协调配合推进体育保险和健全的社团组织的重要性。其次,体育保险的发展需要考虑需求侧和供给侧协同并进的发展思路。针对需求侧,本研究提出了鼓励和推广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具体包括提高学生体育教育质量、建立体育运动联赛制度和树立体育偶像明星效应。针对供给侧,由于商业体育保险是我国体育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发展商业体育保险市场全面且细致的建议方案和落实办法。具体包括:设置专业的体育保险公司与中介公司;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开发高质量的体育保险产品;产品科学定价;开展科学服务外包工作;加大体育保险的科学宣传;提高保险业服务水平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并针对每一点建议,逐一展开,以期建议切实可行。最后,体育保险的发展应该有明确的阶段目标,对此,本研究提出了建设我国体育保险“三步走”方案。具体来说,第一步是将现存的碎片化体育保险加以整合,建立体育保险框架的雏形;第二阶段是补充完善阶段。针对不同群体没有被满足的体育风险保障需求,不断丰富和拓展初级体育保险的内容,使之逐步成熟和完善;第三阶段是全面推进阶段。完备的体育保险应该探索纳入长期护理费用和心理疾病保障,并广泛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全面推进体育保险安全网构建。
张健[10](2019)在《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以下简称特色学校)是落实校园足球“角色定位”和“使命任务”的基本单位和中坚力量,其发展的“质”与“量”是校园足球成败的关键。目前特色学校的数量已突破两万所的规模,如何对质量做出判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评价是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发挥评价的管理与监督效能提升特色学校的办学质量是本研究的主旨所在,为此构建了《基于CIPP的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这不仅为北京市校园足球运动协会对特色学校实施评价提供了工具支持,还是应用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解决学校体育实践问题的有益尝试。本文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德尔菲和环比构权等研究方法构建了《基于CIPP的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并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对它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做出判断,具体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第一、构建了以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为宏观指导、CIPP模式为中观指导、指标构建理论为微观指导的《基于CIPP的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该体系符合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链,三个层次的理论衔接紧密,使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工作既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实践支撑;第二、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主要体现在该评价体系从“目标—资源—过程—结果”四个维度对学校展开评价,评价指标兼顾前瞻性与基础性、过程性与增幅性、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评价过程遵循“平等、协商、对话”的原则,在行政、校方和师生共同参与下进行,使得学校的主体地位和师生利益得到尊重,评价结果兼顾多方利益诉求;第三、该评价体系由发展目标、资源保障、组织执行、发展成果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57个三级指标构成,其一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是0.1584、0.2794、0.3797、0.1835,评价标准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加快发展校园足球重点督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实际情况综合制定;第四、实证研究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具有良好的诊断性和区分性功能,能够较准确地鉴别不同学校的整体发展程度、甄别优势与薄弱环节;第五、从整体来看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处于特色办学的孕育阶段,特色学校在价值导向上着眼于全员参与、培养兴趣,均以足球课程建设与实施为着力点,以提高校园足球活动形式的数量与质量为手段,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反映出前期以规范办学行为为目的的初衷已经实现;同时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学校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之间存在程度不等的“断层现象”,致使发展目标的定向凝聚作用“被削弱”;师资、场地和课程建设依然是特色学校资源配给的短板;校园足球活动形式创新性不够、推进方式趋同化、学生参与人数比例受限是组织执行的薄弱环节;特色学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逐渐成型,但发展成果尚不显着。
二、落实体育工作条例,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落实体育工作条例,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杨浦区部分高中“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青少年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 |
1.1.2 青少年健康问题需要亟待解决 |
1.1.3 学校落实体育政策是体质健康的关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4 “每天锻炼一小时”理论基础 |
2.4.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4.2 知行合一理论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地调查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杨浦区部分高中“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落实现状分析 |
4.1.1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统筹管理分析 |
4.1.2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科学实施分析 |
4.1.3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条件保障分析 |
4.1.4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督导评价分析 |
4.2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问题分析 |
4.2.1 课程设置不合理,锻炼时间缺少 |
4.2.2 师资力量不充足,锻炼项目单调 |
4.2.3 硬件设施不充裕,锻炼场地匮乏 |
4.2.4 教学内容不均衡,锻炼理论欠缺 |
4.2.5 督导管理不全面,锻炼考核缺乏 |
4.2.6 体育意识不充分,锻炼习惯缺失 |
4.3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政策因素 |
4.3.2 学校因素 |
4.3.3 学生因素 |
4.3.4 自然因素 |
4.4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对策分析 |
4.4.1 以健康第一为理念,促成学生发展全面化 |
4.4.2 以教师建设为中心,推进教师发展专业化 |
4.4.3 以场地设施为基础,加快教学内容多样化 |
4.4.4 以督导评价为重点,实行考核分级精准化 |
4.4.5 以校际协作为创新,构建管理机制多元化 |
4.5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问卷专家效度检验表 |
附录3 访谈提纲 |
附录4 访谈纪要 |
附录5 访谈编码图 |
附录6 学生记录表 |
附录7 上海市杨浦区“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评估指标 |
附录8 杨浦区部分高中课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2)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及劳动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需要:体育教师工作性质的重要性 |
1.1.2 理论依据:体育教师工作任务的艰巨性 |
1.1.3 价值逻辑: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与工作量相关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3.1.1 性别情况分析 |
3.1.2 年龄情况分析 |
3.1.3 职称情况分析 |
3.1.4 职务情况分析 |
3.2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与工作量相关的基本情况 |
3.2.1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本职工作量概况 |
3.2.2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其他工作量概况 |
3.3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劳动保护制度制定及实施情况 |
3.3.1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劳动保护政策情况 |
3.3.2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劳动保护制度执行情况 |
3.4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与劳动保护存在的问题 |
3.4.1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劳动保护执行力度弱 |
3.4.2 法律制度保障缺乏,教师劳动保护落实能力弱 |
3.4.3 社会普遍关注度弱,教师劳动保护矛盾突出 |
3.5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与劳动保护影响因素根源分析 |
3.5.1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与劳动保护执行机制影响分析 |
3.5.2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与劳动保护执行资源因素的制约 |
3.5.3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与劳动保护执行主客体因素的制约 |
3.6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与劳动保护问题的对策 |
3.6.1 强化学校主阵地的基础管理 |
3.6.2 加强政府和社会的辅助调节 |
3.6.3 发挥政策和法律的刚性保障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及劳动保护研究问卷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致谢 |
(3)基于史密斯模型的残疾人体育政策执行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残疾 |
2.1.2 残疾人 |
2.1.3 残疾人体育 |
2.1.4 政策执行 |
2.2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
2.2.1 发展背景 |
2.2.2 基本内容 |
2.2.3 ‘四因素’之间的关系 |
2.2.4 可行性分析 |
第三章 湖北省残疾人体育政策执行的基本情况分析 |
3.1 第一维度:残疾人体育政策基本情况 |
3.1.1 残疾人学校体育政策梳理 |
3.1.2 残疾人群众体育政策梳理 |
3.1.3 我国残疾人体育政策解读 |
3.1.4 湖北省残疾人体育政策执行情况 |
3.2 第二维度:执行主体基本情况 |
3.2.1 执行主体的法规体系建设情况 |
3.2.2 执行主体的执法检查情况 |
3.2.3 执行主体的法制宣传情况 |
3.3 第三维度:目标群体基本情况 |
3.3.1 湖北省残疾人口情况 |
3.3.2 残疾人受教育情况 |
3.3.3 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情况 |
3.4 第四维度:政策执行资源情况 |
3.4.1 残疾人基本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
3.4.2 残疾人康复设施建设情况 |
第四章 湖北省残疾人体育政策执行偏差分析 |
4.1 残疾人体育政策体系不完整 |
4.1.1 政策目标设想美好、实际操作性不强 |
4.1.2 政策法规约束力不足 |
4.2 政策执行机构及人员失范 |
4.2.1 政策执行机制不健全 |
4.2.2 执行主体素质不高、执行手段单一 |
4.2.3 执行主体对残疾人体育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 |
4.2.4 执行机构权责分工不明确 |
4.3 目标群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对政策缺乏了解 |
4.3.1 残疾人对相关体育政策了解不够 |
4.3.2 残疾人对体育的“冷漠”态度、参与度不高 |
4.4 政策执行环境因素影响 |
4.4.1 政策执行资源不足 |
4.4.2 社会文化环境不利 |
第五章 发达国家残疾人体育政策执行的经验启示 |
5.1 发达国家残疾人体育政策执行经验 |
5.1.1 美国残疾人体育政策执行经验 |
5.1.2 英国残疾人体育政策执行经验 |
5.1.3 日本残疾人体育政策执行经验 |
5.2 发达国家残疾人体育政策执行对湖北省残疾人体育政策执行的启示 |
5.2.1 设立残疾人体育专项资金,加大对体育的经费投入 |
5.2.2 营造残疾人体育氛围,改善政策执行人文环境 |
5.2.3 灵活运用政策执行工具 |
第六章 提升残疾人体育政策执行效果的对策 |
6.1 政策自身因素治理 |
6.1.1 提升政策目标、优化残疾人体育政策内容 |
6.1.2 完善残疾人体育政策体系、促进政策向法律的转化 |
6.2 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因素治理 |
6.2.1 加强完善政策监督检查体系 |
6.2.2 提高执行人员素质、优化执行组织 |
6.2.3 厘清执行主体职责范围,推行问责制度 |
6.3 目标群体因素治理 |
6.3.1 加大体育康复政策宣传、促进体育与康复的融合 |
6.3.2 将残疾人社区活动参与率作为衡量残疾人体育质量的指标 |
6.4 资源环境因素治理 |
6.4.1 改善政策执行资源的分配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 |
6.4.2 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湖北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第六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湖北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湖北农村学校体育师资情况 |
第二节 湖北农村学校体育设施情况 |
第三节 湖北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开设情况 |
第四节 湖北农村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设情况 |
第五节 湖北农村学校体育制度建设情况 |
第六节 个案研究—利川市毛坝民族中学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
第三章 湖北农村学校体育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及治理路径分析 |
第一节 湖北农村学校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二节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湖北农村学校体育治理路径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件一:湖北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件二:湖北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调查访谈提纲(学校领导及管理者) |
附件三:湖北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调查访谈提纲(文体局相关负责人) |
附件四: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录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5)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综述 |
1.4.1 关于学校体育开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
1.4.2 关于贫困县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 |
1.4.3 关于贫困县农村学校体育开展现状的研究 |
1.4.4 国外关于学校体育的研究 |
1.5 理论依据 |
1.5.1 教育公平理论 |
1.5.2 治理理论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师资情况 |
3.1.1 体育教师学历和职称结构 |
3.1.2 体育教师专业结构 |
3.1.3 体育教师年龄结构 |
3.1.4 体育教师性别结构 |
3.1.5 体育教师工作量和工资待遇 |
3.1.6 体育教师科研和培训 |
3.1.7 体育教师专、兼职情况 |
3.2 体育场地器材经费和体育观念情况 |
3.2.1 体育场地 |
3.2.2 体育器材 |
3.2.3 体育经费 |
3.2.4 体育观念 |
3.3 体育教学开展情况 |
3.3.1 执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3.3.2 教案编写与执行 |
3.3.3 体育课开设与挤占 |
3.3.4 体育课程开发 |
3.3.5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 |
3.3.6 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知 |
3.3.7 体育教学评价 |
3.4 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体质健康测试情况 |
3.4.1 早操和课间操 |
3.4.2 每周课外体育活动次数 |
3.4.3 每天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
3.4.4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 |
3.4.5 课余体育训练 |
3.4.6 课余体育竞赛 |
3.4.7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
3.5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审视 |
3.5.1 贫困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影响师资结构和教师素养的改善 |
3.5.2 长期贫困的生活状态,导致“重智轻体”的落后观念 |
3.5.3 受贫困农村多元因素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少 |
3.5.4 区域内经济贫穷落后,影响农村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的改善 |
3.6 影响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
3.6.1 落实政策法规存在一定偏差 |
3.6.2 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管理 |
3.6.3 应试教育观念 |
3.6.4 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较低 |
3.7 改善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
3.7.1 优化体育师资结构,保证教育公平 |
3.7.2 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由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 |
3.7.3 转变观念健全机制,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
3.7.4 加大体育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多渠道筹集体育经费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调查问卷(教师) |
附件2 调查问卷(学生) |
附件3 调查问卷(学校领导) |
附件4 访谈提纲(体育教师) |
附件5 访谈提钢(学校领导) |
附件6 访谈提纲(教育主管部门) |
附件7 访谈提纲(专家) |
附件8 访谈对象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6)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已有的界定 |
二、本文对于身体素养的界定 |
三、体适能测评的界定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一、关于身体素养概念的研究 |
二、关于身体素养评价内容的研究 |
三、关于身体素养评价方式的研究 |
四、关于我国《标准》的研究 |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六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过程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过程 |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一章 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制订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历史 |
一、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逻辑起源 |
二、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历史演变 |
第二节 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现状 |
一、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与国家教育政策 |
二、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与学生全面发展 |
三、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 |
第二章 身体素养的国际关注与全球共识 |
第一节 身体素养的国际关注 |
一、发达国家对于身体素养的关注 |
二、发展中国家对于身体素养的关注 |
三、身体素养国际关注的小结 |
第二节 身体素养的全球共识 |
一、身体素养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要前提 |
二、身体素养是积极生活方式的催化剂 |
三、身体素养是优异文化成绩的推动力 |
第三章 主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研究现状 |
第一节 美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日本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俄罗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主要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研究现状的小结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身体素养实现的哲学基础 |
一、一元论的哲学基础 |
二、身体素养的现象学基础 |
第二节 身体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 |
一、广泛运动参与的模式 |
二、过程性的评价体系 |
三、家校社的协同机制 |
四、与运动相关的评价范式 |
第三节 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小学阶段)的贡献 |
一、以促进学生身体活动的积极参与为重点 |
二、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中心 |
第四节 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小学阶段)制订的不足 |
一、以外在量化指标为主线的测试机制,忽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 |
二、以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体系,学生发展的过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
三、测试项目的统一必测的发展趋势,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体现 |
第五节 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小学阶段)实施的问题 |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
二、外界支持方面的问题 |
第六节 《标准》(小学阶段)制订与实施问题的原因探析 |
一、理想与现实的偏差 |
二、主体与客体的错位 |
三、素质与素养的差异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改进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身体素养的内涵 |
二、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制订与实施的问题 |
三、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制订与实施问题的原因 |
第二节 改进建议 |
一、《标准》(小学阶段)的当前实施 |
二、《标准》的未来修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问卷 |
附件二 访谈题纲 |
附件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后记 |
(7)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创新要求 |
1.1.2 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时代新要求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公共政策评估研究 |
1.3.2 体育政策评估研究 |
1.3.3 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 |
1.4 研究思路及可能创新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思路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4 创新点 |
1.5 小结 |
2.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2.1 理论基础 |
2.1.1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 |
2.1.2 评估能力理论 |
2.1.3 应用伦理学理论 |
2.1.4 复杂系统科学理论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综述法 |
2.2.2 个案分析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访谈法 |
2.2.5 典型调查法 |
2.2.6 德尔菲法 |
2.3 小结 |
3.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基础与依据 |
3.1 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理论构建 |
3.2 青少年体育政策文本计算分析 |
3.2.1 青少年体育政策总体特征描述 |
3.2.2 青少年政策文本管理对象分析 |
3.2.3 青少年体育政策文本关键词分析 |
3.2.4 青少年体育政策文本特征 |
3.3 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内容分析 |
3.3.1 政策描述性分析 |
3.3.2 政策特征分析 |
3.3.3 政策演进分析 |
3.4 小结 |
4.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
4.1 设计原则 |
4.1.1 科学性与有效性原则 |
4.1.2 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
4.1.3 代表性与独立性原则 |
4.1.4 全面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
4.2 设计方法 |
4.3 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标准 |
4.3.1 事实标准 |
4.3.2 价值标准 |
4.4 评估维度构建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
4.5 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指标选取 |
4.5.1 指标的选取 |
4.5.2 专家基本情况 |
4.5.3 数据获取 |
4.5.4 评估指标结果分析 |
4.6 小结 |
5.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构建:验证研究 |
5.1 北京市青少年冰雪体育政策评估背景 |
5.1.1 我国青少年冰雪体育政策发展分析 |
5.1.2 北京市青少年冰雪体育政策发展分析 |
5.1.3 北京市青少年冰雪运动项目情况 |
5.1.4 北京“冰雪进校园”政策体系构建 |
5.2 北京市青少年冰雪体育政策评估模糊模型验证研究 |
5.2.1 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模型构建 |
5.2.2 北京市青少年冰雪体育政策评估数据获取 |
5.2.3 北京市青少年冰雪体育政策评估模型验证分析 |
5.3 小结 |
6.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推进实现“青少年体育”顶层设计共识 |
6.2.2 完善青少年体育财政金融和财税政策 |
6.2.3 健全青少年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土地政策,强化产权保护力度 |
6.2.4 创新青少年体育人才和就业创业政策 |
6.2.5 构建青少年体育社会支持网络实现创新发展 |
6.2.6 深化青少年体育政策法规体系的现代化治理 |
6.2.7 做好对青少年体育实践的组织保障 |
6.3 研究展望 |
附件1: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指标筛选(第一轮) |
附录2: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指标筛选(第二轮) |
附录3: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指标筛选(第三轮) |
附录4:北京市青少年冰雪体育政策评估调查问卷(专家版) |
附录5:北京市青少年冰雪体育政策评估调查问卷(公众版) |
附录6:北京市青少年冰雪体育政策评估调查问卷(青少年版) |
附录7:青少年体育政策文件汇编 |
附录8:(总)青少年体育政策数据集合(详见政策汇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学校体育政策 |
2.1.2 学校体育法规 |
2.1.3 价值取向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对国外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研究 |
2.2.2 国内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逻辑分析法 |
3.2.3 归纳总结法 |
3.2.4 比较研究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分析 |
4.2 素质教育思想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分析 |
4.3 以树立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分析 |
4.4 提高学生体育素养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分析 |
4.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分析 |
4.5.1 学校体育政策法规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
4.5.2 解决学校体育政策法规落实过程中问题的措施分析 |
4.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价值取向分析 |
4.6.1 增强学生体质,重建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的价值取向 |
4.6.2 提高人才素质,培养全面人才的价值取向 |
4.6.3 树立健康第一观念,养成终身锻炼意识的价值取向 |
4.6.4 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培育中国特色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国体育保险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1创新点1 |
1.4.2创新点2 |
1.4.3创新点3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述 |
2.1 体育风险识别与统计研究 |
2.2 体育风险管理与体育保险研究 |
2.3 体育运动社会经济价值的实证研究 |
2.3.1 体育运动对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 |
2.3.2 体育运动对学生学业水平的影响 |
2.4 体育健康保险社会经济价值的实证研究 |
2.5 总结与评价 |
第3章 体育保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体育风险与体育风险管理 |
3.1.2 体育保险 |
3.1.3 体育保险公司 |
3.1.4 体育保险代理人和经纪人 |
3.1.5 体育保险投保人和被保险人 |
3.2 理论基础 |
3.2.1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
3.2.2 期望效用函数理论 |
3.2.3 价格均衡与供求定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体育保险的演变与发展瓶颈 |
4.1 发展历程 |
4.2 我国体育保险现状 |
4.2.1 社会保险 |
4.2.2 残疾人保障 |
4.2.3 职业运动员互助保险和保障 |
4.2.4 商业体育保险 |
4.3 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的瓶颈 |
4.3.1 法律制度瓶颈 |
4.3.2 组织制度瓶颈 |
4.3.3 保险市场瓶颈 |
4.3.4 技术支持瓶颈 |
4.3.5 社会发展瓶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育运动的社会经济价值——基于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与学业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数据的选取和说明 |
5.2 实证方法 |
5.2.1 固定效应模型 |
5.2.2 工具变量法 |
5.2.3 倾向得分匹配法 |
5.3 体育运动对健康水平的影响 |
5.4 体育运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5.5 体育运动对学业水平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体育保险的社会经济价值——以体育健康保险为例的实证分析 |
6.1 数据的选取和说明 |
6.2 实证方法 |
6.2.1 固定效应模型 |
6.2.2 工具变量法 |
6.2.3 倾向得分匹配法 |
6.3 体育健康保险对未成年人群体医疗使用情况影响 |
6.3.1 医疗资源使用率变化机制 |
6.3.2 按照收入水平和地区分组研究 |
6.4 体育健康保险对未成年人群体健康水平的影响 |
6.4.1 按照收入水平和地区分组研究 |
6.4.2 体育健康保险影响健康水平的其他可能性解释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典型国家体育保险的演变及其经验借鉴 |
7.1 英国体育保险 |
7.1.1 英国体育保险发展历史与契机 |
7.1.2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 |
7.1.3 残疾人保障 |
7.1.4 英国商业体育保险计划 |
7.2 美国体育保险 |
7.2.1 美国体育保险发展历史与契机 |
7.2.2 美国保障全面的社会保险计划 |
7.2.3 残疾人保障 |
7.2.4 美国商业体育保险计划 |
7.3 发达国家体育保险发展趋势 |
7.3.1 与体育运动相关的社会福利体系发展完善 |
7.3.2 保险公司与中介机构密切配合 |
7.3.3 重视体育教育与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 |
7.3.4 体育受伤数据追踪和统计研究丰富 |
7.3.5 商业体育保险产品十分丰富 |
7.4 发达国家体育保险演进的经验借鉴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发展我国体育保险的路径与相关建议 |
8.1 制定并落实体育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
8.1.1 体育保险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
8.1.2 推动体育保险法律法规落实 |
8.2 鼓励公民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
8.2.1 提高学生体育教育质量 |
8.2.2 建立体育运动联赛制度 |
8.2.3 树立体育偶像明星效应 |
8.3 提高商业体育保险市场水平 |
8.3.1 设立专业的体育保险公司与中介公司 |
8.3.2 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
8.3.3 开发高质量的体育保险产品 |
8.3.4 体育保险产品的科学定价 |
8.3.5 开展科学服务外包工作 |
8.3.6 加大体育保险的科学宣传 |
8.3.7 提高保险业服务水平 |
8.4 建立相对完善的体育保险体系 |
8.4.1 整合现存的碎片化体育保险 |
8.4.2 体育保险补充发展阶段 |
8.4.3 体育保险全面推进阶段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9.1 主要结论 |
9.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残疾人两项补贴 |
附录B 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运动相关标准 |
附录C 美国高中足球受伤率统计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校园足球研究进展 |
二、CIPP模式的应用研究 |
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思路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及解决办法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理论基础 |
一、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 |
二、系统科学理论 |
三、综合评价理论 |
第二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依据 |
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理论依据 |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政策依据 |
三、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现实依据 |
第三节 CIPP模式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契合性 |
一、CIPP模式的特点与功能 |
二、CIPP模式对发展性学校评价理念的体现 |
三、基于CIPP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实施策略 |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基于CIPP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系统分析 |
第一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界定 |
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界定 |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诠释 |
第二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系统分析 |
一、系统分析的概念 |
二、系统分析的步骤 |
第三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基本问题 |
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目标 |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结构 |
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模型 |
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特点 |
五、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功能 |
第四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运行机制 |
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协同运行的框架 |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形成机制 |
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协同运行的实现机制 |
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协同运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分析程序 |
一、明确评价对象系统 |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三、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四、确定评价标准 |
五、合成综合评价值 |
第二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 |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 |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三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权方法 |
第四节 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一、初步构建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 |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与优化 |
三、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四、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释义 |
第五节 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一、确定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权重的整体思路 |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权重的获取 |
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的合成 |
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综合权重表 |
五、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实施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
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实施步骤 |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实施方法 |
第二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验证 |
一、A校评价内容、分值和依据汇总 |
二、A校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
三、A校的发展建议 |
第三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整体评价结果分析 |
一、试点学校评价结果汇总 |
二、新旧评价体系的保序性检验结果 |
三、新旧评价体系产生差异性的对比分析 |
第四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存在的问题 |
一、发展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资源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组织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
四、发展成果方面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发展建议 |
三、研究不足 |
四、研究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件5 |
附录6 |
附录7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落实体育工作条例,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杨浦区部分高中“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现状研究[D]. 高学芳.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2]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及劳动保护研究[D]. 肖乡子. 河南大学, 2020(02)
- [3]基于史密斯模型的残疾人体育政策执行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邓娜.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4]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湖北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治理研究[D]. 李畔畔. 三峡大学, 2020(06)
- [5]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唐善云.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4)
- [6]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D]. 张强峰.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7]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评估研究[D]. 盖洋. 上海体育学院, 2019(12)
-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D]. 仝子洋.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9]中国体育保险发展路径研究[D]. 关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10]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张健.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