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控阵接收机论文-彭阳明

相控阵接收机论文-彭阳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控阵接收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接收机,自噪声,海洋环境噪声,系统噪声

相控阵接收机论文文献综述

彭阳明[1](2017)在《国产相控阵ADCP接收机噪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国产相控阵ADCP接收机系统噪声的两个影响因素:接收机电路自噪声及海洋环境噪声。建立接收机自噪声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电路各参数对自噪声的影响;给出了深海环境噪声谱级及其等效到电路输入端的计算公式;通过该公式可以直观判定影响国产ADCP性能的主要噪声源,为降噪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7-08-20)

徐晨[2](2016)在《光学真时延相控阵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控阵雷达相比传统雷达具有波束扫描快等优势,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存在孔径渡越时间的缺陷,只能在相对窄带的情况下工作,限制了其在现代战争中复杂环境下的应用。本文设计的光学相控阵天线将传统相控阵结合微波光子学,通过光学真延迟的方法补偿了孔径渡越时间,实现了微波信号在光域的延迟移相与合成,提高了雷达的瞬时带宽,消除了宽带雷达信号下的波束偏斜效应。本文系统性研究了光学相控阵天线的设计,并对实验样机进行了测试,对今后光学真时延相控阵的设计与实现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从相控阵波束形成的原理出发,推导了相控阵的移相网络幅相误差对形成波束指向及波束增益的影响,同时从理论上解释了传统相控阵波束偏斜产生的原因及真时延结构带来的优点。本文也对光学相控阵系统中最根本的光载射频(RoF)链路进行了数学建模,根据模型推导了链路各项性能指标的理论表达式,并介绍了提高链路性能的方法。最终根据这两部分理论分析提出了光学相控阵天线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对器件参数的优化选择。光纤可变延迟线作为光真时延移相网络的最基本单元其精度决定了相控阵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拥有高成功率的新型高精度延迟光纤制作工艺,设计了光纤精密研磨平台及基于此平台的高精度光纤延迟线制作流程。其制作过程中长度的精确测量由矢量网络分析仪(VNA)完成,最小精度受限于VNA的相位测量的不确定度,达到0.1 mm。提出光辅助并行时间交替采样模数转换技术方案及其通道失配误差的估计和修正方法,实现了在光学相控阵天线的接收端对雷达回波信号直接射频采样,并使用高采样率示波器完成了对该方案的实验验证。实验实现了四通道并行采样,等效采样率达到了40 GSas-1,在6.31 GHz测试信号下信纳比为40.3 dB,无杂散动态范围为57.6 dBc,对应有效位数为6.4位,达到示波器的上限。完成了8阵元光学相控阵天线样机在2-4 GHz频段内的性能测试,其中单路全光RoF链路的频段内最小的射频增益为-39.5 dB,最大噪声系数为40.3 dB,最小叁阶无杂散动态范围为93.2 dB·Hz2/3。光纤延迟线插入损耗校准为7 dB,最大幅度均方根误差为0.55 dB,最大时延均方根误差为0.4 ps。排除外接模块引入的误差后测得波束指向精度在±40°扫描角时最大均方根误差仅为0.35°。测试结果表明了光纤延迟线幅度相位的精度以及对应波束指向角精度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准,同时此光学相控阵天线系统克服了波束偏斜效应,提高了系统的瞬时带宽。(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6-28)

肖恒[3](2015)在《一种用于相控阵雷达的多通道接收机》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雷达系统的需求,介绍了一种用于相控阵雷达的多通道接收机,对接收机指标进行了计算,重点分析了接收链路的增益分配、线性频率调制(LFM)信号的实现和Ku波段本振源的低相噪设计,并优化了接收机的抗振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满足系统要求,整个方案合理、可行。(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对抗》期刊2015年03期)

李蓓[4](2014)在《相控阵雷达接收机的电磁兼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电子设备在朝着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其所处的电磁环境也变得日益复杂。相控阵雷达接收机作为相控阵雷达的主要组成部件之一,解决好它的电磁兼容性问题是确保雷达整机性能不降级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建立了作为敏感设备的相控阵雷达接收机的模型,并对它的电磁兼容性进行了分析和整改,而且建立了该敏感设备的电磁干扰源——发射机的模型。主要的内容可以概括如下:1、对相控阵雷达接收机进行电磁兼容性分析后,设计了一款镜像抑制混频器。对镜像抑制混频器的各个组成部件分别进行了设计,包括吉尔伯特混频器、3dB耦合器和功分器,并对镜像抑制混频器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和分析,结果显示该混频器符合要求的技术指标。2、建立了作为电磁干扰源的发射机的行为级模型,使用了伪随机码作为发射信号,并对得到的模型进行了仿真和分析。3、将二次变频技术应用于相控阵雷达接收机,对其电磁兼容性进行了整改。本文通过使用恰当的滤波和接地等电磁兼容方法,使相控阵雷达接收机的性能得到了显着提高,对整机的仿真结果显示,镜像抑制比达到100dB,符合GJB151A-97的要求,对实际应用中的相控阵雷达接收机的电磁兼容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12-01)

程焰平[5](2010)在《X波段可扩充相控阵雷达接收机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一种X波段可扩充相控阵逆合成孔径雷达接收系统实验研究情况,分析了接收系统及其内单元电路的设计及指标分配方法,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是合成孔径雷达(SAR)的一个重要分支,逆合成孔径雷达能够对远距离目标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因而它对远距离目标具有很大潜力,该接收系统突破了宽带数据采集、宽带直接解调接收及波形激励等宽带相控阵雷达系统的关键技术,解决了宽带、窄带系统的波形激励硬件共用问题,随整机进行外场实验,性能指标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雷达科学与技术》期刊2010年03期)

高大海[6](2009)在《声呐系统前端抗干扰分析与相控阵接收机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声纳设备是现代舰船和潜艇上必备的精密电子仪器。而舰船电磁环境相当复杂,系统的电磁兼容性不足会对设备的正常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经实践证明,复杂系统中连接器和互连线缆的电磁兼容性是最为薄弱的,这是一个广泛存在又难以避免的问题。本论文对声呐系统前端抗干扰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并针对多普勒计程仪设计了相控阵接收机。本文针对互联线缆不同接地结构的情况,应用电磁理论对外电磁场在线缆中产生的感应电流进行理论推导,并总结出不同外场条件下,线缆的最佳接地结构。分析线缆长度对1.5兆计程仪综合响应的影响,仿真计算了线缆长度对计程仪接收信号和发射信号的影响,以及发射机阻抗匹配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测试了效果。运用电磁理论,得出金属材料对不同外场的屏蔽效率计算方法,对几种常见金属材料在不同外场条件下的屏蔽效率与材料厚度关系进行了仿真,提供了屏蔽材料选择的依据。并为图像声呐接收模块设计了屏蔽壳体,并通过实验测试屏蔽效果。设计宽带与窄带相控阵多普勒接收机,采用电容耦合并联谐振回路实现滤波,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要求。实验验证了线缆长度对计程仪综合响应的仿真结果。屏蔽壳体的屏蔽效率都达到了预期要求,相控阵多普勒接收机完成了预定的功能需求,在实验中与发射机和信号处理机协调运行情况良好,均已验证有效。(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09-02-01)

王益民[7](2003)在《机载相控阵雷达接收机的实时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嵌入式实时控制技术在机载相控阵雷达接收机中的应用。 针对相控阵雷达接收机工作的多功能、高实时性的特点,提出了采用嵌入式PC/104工控机和基于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VxWorks进行接收机控制的设计方案。 根据此方案,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在线编程技术,设计了接收机控制器。在软件开发中,采用实时多任务思想,设计了网络通信、功能控制、时间同步、故障检测等主要任务(功能模块),共同完成对接收机的状态控制和故障监测。文中详细介绍了该控制器的工作原理、硬件组成和软件设计。 接收机控制器应用于某国防重点工程的机载相控阵雷达。经过系统联试证明,控制器能够满足系统的功能要求,具有控制实时性强、稳定可靠的特点,对接收机的性能提高和设备小型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3-06-01)

胡进[8](2003)在《数字脉压有源相控阵雷达接收机动态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数字脉压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接收机的组成特点 ,各级电路动态范围及系统总动态范围间的关系 ,介绍了该体制接收系统动态范围的测试方法等(本文来源于《现代雷达》期刊2003年05期)

叶中付,吴涛[9](2000)在《基于相控阵单通道接收机高分辨DOA估计的跟踪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相控阵单通道接收机系统的波达方向(DOA)高分辨跟踪算法。这种跟踪算法是用特定权实现单通道接收机高分辨测向的进一步完善。在信号源不相关的情况下,通过对权矢量的循环使用和功率信号的更新处理,实现对DOA时变信号源的跟踪。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电子科学学刊》期刊2000年02期)

Kenneth,F.Molz,虞汉成[10](1964)在《巨型相控阵雷达用的电子管和接收机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管和接收机是相控阵雷达市场上的最大而且最强烈的竞争部分。系统设计方面积累的经验使我们能很好地分析各种电子管和接收机型的相控阵的结构和成分。在确定取舍基本规则时,我们可以假定下列诸问题对于相控阵来说一般是适用的:1)采用大量的(典型的为1000到10,000)作用不同的部件(发射机,接收机,开关等)。因此,对可靠性、易维修、低成本以及能大量生产的要求就更高了。2)各种作用的元件的电气特性的误差必须保持在严格的范围内。特言之,对接收机输入器件和发射机输出器件的相位和振幅响应误差要求是极苛刻的,例如,在大量生产的产品中无规则的相位漂移仅允许有几度。3)结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点对发机输出器件来说特别重要,而且还要求考虑冷却和绝缘设备的问题。在某些应用中,对尺寸和重量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4)发射机的典型要求是,要有相当高的峰值功率和适当的平均功率。为了保存原有的功率和避免冷却问题,效率是最重要的。5)接收机是通过低增益天线馈电的,这样就大大减小了接收机的保护问题。与一般的雷达相比,相控阵雷达对低噪声放大器的要求较低。6)通常规定了宽的工作带宽。7)相阵本身对爆炸的抗震能力强。实现这种性能就给某些电子器件提出了一些更高的要求。根据相控阵雷达(以下简称相阵)的这些特性,下面详细地讨论各种微波管和接收机的性能。(本文来源于《真空电子技术》期刊1964年05期)

相控阵接收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相控阵雷达相比传统雷达具有波束扫描快等优势,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存在孔径渡越时间的缺陷,只能在相对窄带的情况下工作,限制了其在现代战争中复杂环境下的应用。本文设计的光学相控阵天线将传统相控阵结合微波光子学,通过光学真延迟的方法补偿了孔径渡越时间,实现了微波信号在光域的延迟移相与合成,提高了雷达的瞬时带宽,消除了宽带雷达信号下的波束偏斜效应。本文系统性研究了光学相控阵天线的设计,并对实验样机进行了测试,对今后光学真时延相控阵的设计与实现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从相控阵波束形成的原理出发,推导了相控阵的移相网络幅相误差对形成波束指向及波束增益的影响,同时从理论上解释了传统相控阵波束偏斜产生的原因及真时延结构带来的优点。本文也对光学相控阵系统中最根本的光载射频(RoF)链路进行了数学建模,根据模型推导了链路各项性能指标的理论表达式,并介绍了提高链路性能的方法。最终根据这两部分理论分析提出了光学相控阵天线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对器件参数的优化选择。光纤可变延迟线作为光真时延移相网络的最基本单元其精度决定了相控阵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拥有高成功率的新型高精度延迟光纤制作工艺,设计了光纤精密研磨平台及基于此平台的高精度光纤延迟线制作流程。其制作过程中长度的精确测量由矢量网络分析仪(VNA)完成,最小精度受限于VNA的相位测量的不确定度,达到0.1 mm。提出光辅助并行时间交替采样模数转换技术方案及其通道失配误差的估计和修正方法,实现了在光学相控阵天线的接收端对雷达回波信号直接射频采样,并使用高采样率示波器完成了对该方案的实验验证。实验实现了四通道并行采样,等效采样率达到了40 GSas-1,在6.31 GHz测试信号下信纳比为40.3 dB,无杂散动态范围为57.6 dBc,对应有效位数为6.4位,达到示波器的上限。完成了8阵元光学相控阵天线样机在2-4 GHz频段内的性能测试,其中单路全光RoF链路的频段内最小的射频增益为-39.5 dB,最大噪声系数为40.3 dB,最小叁阶无杂散动态范围为93.2 dB·Hz2/3。光纤延迟线插入损耗校准为7 dB,最大幅度均方根误差为0.55 dB,最大时延均方根误差为0.4 ps。排除外接模块引入的误差后测得波束指向精度在±40°扫描角时最大均方根误差仅为0.35°。测试结果表明了光纤延迟线幅度相位的精度以及对应波束指向角精度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准,同时此光学相控阵天线系统克服了波束偏斜效应,提高了系统的瞬时带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控阵接收机论文参考文献

[1].彭阳明.国产相控阵ADCP接收机噪声分析[C].2017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7

[2].徐晨.光学真时延相控阵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6

[3].肖恒.一种用于相控阵雷达的多通道接收机[J].舰船电子对抗.2015

[4].李蓓.相控阵雷达接收机的电磁兼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5].程焰平.X波段可扩充相控阵雷达接收机实验研究[J].雷达科学与技术.2010

[6].高大海.声呐系统前端抗干扰分析与相控阵接收机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7].王益民.机载相控阵雷达接收机的实时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

[8].胡进.数字脉压有源相控阵雷达接收机动态问题[J].现代雷达.2003

[9].叶中付,吴涛.基于相控阵单通道接收机高分辨DOA估计的跟踪算法[J].电子科学学刊.2000

[10].Kenneth,F.Molz,虞汉成.巨型相控阵雷达用的电子管和接收机的选择[J].真空电子技术.1964

标签:;  ;  ;  ;  

相控阵接收机论文-彭阳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