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传播媒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媒介,文学传播,互文阅读
文学传播媒介论文文献综述
郭丽萍,陈享姿[1](2019)在《多媒介的文学传播与互文阅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当代文学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现代文学的传播途径进行拓展,使文学传播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并形成多媒介传播的形式。但是多媒介的文学传播下,使得文学传播的作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本文主要对多媒介的文学传播以及互文阅读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24期)
林会丽,王中伟[2](2019)在《基于新媒介技术的英美文学传播路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的文化也不断地融为一体。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不断加深对世界各国的开放程度,每个国家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是其该时期社会状况的体现。我国要想提高国际地位,改变国人在传统封建社会影响下的顽固思想,参考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对我国的发展是一种极大的帮助。在改革开放之初,英美文学作品通过翻译后再出版的形式流入中国,但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英美文学作品在新媒介技术下的传播途径拥有了更多形式。(本文来源于《新闻战线》期刊2019年12期)
李燕群,高奕[3](2018)在《角力与共融:媒介变局中当代文学传播新态势》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播媒介的变革必然引起文学变革。在纸媒、广电影视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与网络新媒体的角力与共融过程中,当代文学很快呈现出数字化趋势明显、文学影视改编热度不减反增、文学的N次多元化传播成为常态的局面,不但使文学生产-传播媒介-文学消费等系列生产呈联动模式,更促使传统文学创作理念顺应时代潮流,快速形成了对媒介及其技术的影响力,有力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决策与信息》期刊2018年10期)
沙晓羽[4](2018)在《英尼斯时空偏向视域下的文学传播媒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媒介日益发展的今天,拥抱新的媒介技术成为文学获得新的艺术生命的有效渠道。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媒介,媒介的核心功能是传递信息,由信息的媒介走来,文学的媒介在保留信息传递功能的同时又衍生出了新的文学表达规则和新的文学类型。论文拟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来搜集整理各类文学传播媒介相关的历史文献,来对文学传播媒介的时空动向及其发展脉络作出梳理,以解答文学与媒介价值上的是如何共通与双向同构发展的问题。传播学着名学者麦克卢汉在《文化是我们的产业》中有这样一句话“鱼到了岸上才知道水的存在”,虽然其讨论的重点是人对于技术所创造的环境的感知,但论文认为这种对于媒介环境的敏锐感知对文学活动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媒介塑造这环境,媒介也体现着我们对于时空认知的变化,英尼斯的理论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学传播具有明显的媒介时空偏向特征,文学的传播也在时空上不同的价值诉求,具有文学传播媒介的选择除了作用于文学自身的时空问题之外,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文化发展形态的进程,这种影响触发了许多文学传播现象,并从一些侧面表现出了该媒介主导下的文学传播活动特征。论文首先介绍了英尼斯传播的偏向理论,考察了其理论诞生的背景和分层解释其理论的内容及对于文学传播媒介研究的意义,指出文艺作品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媒介在价值维度与媒介技术交互,解答新的文学现象背后的原因就必须透过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找到其背后对于人类感官的刺激部位,并阐释其审美价值。第二部分,论文对于文学传播媒介的发展阶段应用时空偏向理论做出了划分。通过对于口头文学媒介时期、书面文学媒介时期、网络文学媒介时期,透过文学对于媒介的时空诉求,洞察了二者在价值追求上的勾连。文学的时间价值体现在“立言”上,实际上是一种传承意义上的传播,而空间的传播价值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扩大的,这两种价值的变迁导致了媒介的选择和偏向,并随着网络文学的到来进而进入新的纪元。第叁部分和第四部分,论文沿用了波兹曼对于英尼斯理论的阐述,他认为传播技术导致了叁种结果,即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类型和社区的本质。从而揭示了媒介变迁对于文学传播活动的影响和时空再平衡与媒介赋权及其文学表现形式。表现出了读者的兴趣倾向和符号偏好还有文学的社群发展,对于文学传播作出了全面的分析。第五和第六部分,论文阐释了新的媒介向文学传播与生产媒介复合发展的现状,并揭示了在后现代时空下文学审美与创作的新情况与新价值。后现代是一个时间观念也是一个空间观念,和现代主义关注时间性和历时性不同,后现代主义更多地关注空间性和共时性,同时强调时空的相对性质,并把空间当作社会关系的策源地,这种时空观念释放在在文学这一人类文化与情感的表达方式中就形成了叁个特殊的文学现象:互动文本与机器写作以及传感器文学。时间上和空间上经验的大跨度内容在同一文学文本中出现,又统一于审美的必须,媒介的时空偏向成为宏观把握该现象的线索,以媒介时空审美为核心的生活化审美研究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论文中使用了部分中国古代典籍,以期通过西方理论浅析中国文学传播的规律与现状,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来洞察中国文学活动中对于追求时空价值的变化。透过媒介看文学,透过时空看媒介,论文以期通过交叉的视野关注文学发展的问题,在媒介研究日益升温的今天,以时空的厚重为文学的媒介研究提供更多值得深思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李英特[5](2017)在《新媒介环境下文学传播的现状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体在文学传播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也是文学传播的主要形式。文学是媒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本篇文章结合实际,向我们全面阐述了新媒介环境下文学传播的现状,全面的分析文学传播的变化、阐述新媒介环境下文学传播发展的特点以及现状。(本文来源于《电视指南》期刊2017年22期)
张羽华[6](2016)在《新媒介时代当代文学史研究范式的突破与超越——评《文学传媒与文学传播研究》及其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考察媒介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影响,将当代文学的传播与接受进行有机地整合,不断拓展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一部具有流动性、原生态的"当代文学史"教材,是这部论着的一个创新点。同时,认为它对当代文学史而言,已经形成一种较为统一的学术规范和方法体系,这主要体现在:以跨学科的透视方式拓展研究视野;以史料挖掘为切入点,以媒介研究印证和补充当代文学史,以媒介研究拓展和深化当代文学史;注重从个案来研究当代文学史;以定性研究为主导,以定量方法为辅助,来关照整个当代文学史的文学生态。作为一种新的学术研究范式,它为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意义,将给予其他研究者研究类似的方向提供全新的课题。(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6年02期)
马文明[7](2016)在《新时期多媒介时代文学传播主体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市场化体制运作下,媒介的自我意识觉醒对文学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传媒时代,媒介已经成为排在作家之后的次级传播者。当下媒介与作家两个传播主体在共同参与文学传播活动,并表现出叁种关系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报业》期刊2016年02期)
田义[8](2015)在《“文革文学”传播媒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文学”是在社会、文化、政治和历史等多重因素畸变合力作用下的产物,尤其表现与政治密切相关,甚至可以堪称政治的工具。在时代风云突变和政治规范拘囿的年代里,“文革文学”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在战争文化心理作用下催生的“文革”文艺始终标榜着以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作为文艺的根本任务,时刻彰显裹挟着浓厚政治意识形态的文艺政策,始终恪守“叁突出”的创作原则,一贯标榜着主流话语“宏大叙事”的显性集体化创作和民间话语个性稀薄的隐性个人化创作。除此以外,“文革”当权者倚重国家权力全面施行对出版机构和传播方式的严格审查和监管,大量文学期刊暂停发行,多种发行渠道和传播媒介遭到限制或控制,文学传播变得异常艰难。即便是所谓的“文学狂欢”,也是建构在这样极为恶劣和糟糕的文学生态环境和文艺生态思维基础上的,彰显出政治虚假提线木偶似的悲戚命运。因此,本文立足于文学与媒介共生互动关系原理,综合运用话语理论、暴力美学、戏剧原理和传播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从叁个维度全面进行“文革文学”传播媒介研究。以传播媒介理论作为基础性理论,试探“文革”期间在文学期刊缺席的历史语境下“文革文学”传播如何变得可能;同时,从历时和共时双重维度,详细剖析“文革文学”话语是如何生产和传播的,充分揭示文学与媒介之间共生互动的深层关系,彰显隐性埋藏于文学场域之中的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最后,深入浅出地概括“文革文学”与传播媒介以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理论实质。冀望于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条分缕析,为“文革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和新鲜血液,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5-03-01)
伊热兑[9](2015)在《探析传播媒介演变对文学传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人类传播活动中最重要的核心元素,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它作为文学载体,与人类文学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传播媒介演变对文学传播产生的影响为主题展开研究,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报业》期刊2015年04期)
望昭晖[10](2014)在《影视媒介影响下的文学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影视产业的繁荣促成了影视媒介与文学更广泛的合作,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通过银幕走向大众。本文分析了影视之所以吸引文学的特性,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影视媒介对文学传播的影响,并试图探寻出推动影视和文学达到互惠双赢的要素。(本文来源于《新闻世界》期刊2014年07期)
文学传播媒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的文化也不断地融为一体。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不断加深对世界各国的开放程度,每个国家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是其该时期社会状况的体现。我国要想提高国际地位,改变国人在传统封建社会影响下的顽固思想,参考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对我国的发展是一种极大的帮助。在改革开放之初,英美文学作品通过翻译后再出版的形式流入中国,但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英美文学作品在新媒介技术下的传播途径拥有了更多形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传播媒介论文参考文献
[1].郭丽萍,陈享姿.多媒介的文学传播与互文阅读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9
[2].林会丽,王中伟.基于新媒介技术的英美文学传播路径分析[J].新闻战线.2019
[3].李燕群,高奕.角力与共融:媒介变局中当代文学传播新态势[J].决策与信息.2018
[4].沙晓羽.英尼斯时空偏向视域下的文学传播媒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5].李英特.新媒介环境下文学传播的现状探析[J].电视指南.2017
[6].张羽华.新媒介时代当代文学史研究范式的突破与超越——评《文学传媒与文学传播研究》及其他[J].东吴学术.2016
[7].马文明.新时期多媒介时代文学传播主体探析[J].中国报业.2016
[8].田义.“文革文学”传播媒介研究[D].温州大学.2015
[9].伊热兑.探析传播媒介演变对文学传播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5
[10].望昭晖.影视媒介影响下的文学传播[J].新闻世界.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