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氮源论文-尚洁

碳氮源论文-尚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碳氮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木蹄层孔菌,锰过氧化物酶,碳氮源,酶学性质

碳氮源论文文献综述

尚洁[1](2019)在《木蹄层孔菌产锰过氧化物酶的碳氮源优化及酶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锰过氧化物酶是环境工程研究领域广泛关注的酶之一,它能够促进生物燃料合成,促使木质素和污染物降解等工业生物过程更好进行。研究木蹄层孔菌产锰过氧化酶的最适碳源和氮源,揭示锰过氧化物酶的培养方式、最适pH值和pH耐受性、最适温度和温度耐受性、金属离子对其影响等特征。木蹄层孔菌在静置培养时产锰过氧化物酶显着高于振荡培养。小麦麸皮23 g/L和蛋白胨2 g/L是最佳组合的碳源和氮源。锰过氧化物酶在pH值为4.5或温度为50℃时酶活力最高。酶在pH值4.0~4.5或温度30℃以下处理24 h后,仍可保持80%以上的酶活力。底物为愈创木酚时,锰过氧化物酶的K_m值为0.34 mmol/L,V_(max)为0.12 mmol/L·min。当添加的金属离子浓度为1 mmol/L,与对照相比,K~+、Ca~(2+)、Ba~(2+)、Co~(2+)和Na~+可极显着抑制MnP活力。当添加的金属离子浓度为10 mmol/L,与对照相比,除Mg~(2+)外,其他金属离子均能极显着抑制酶的活力。Mg~(2+) 1、10 mmol/L对酶的活力没有影响。木蹄层孔菌适合在静置培养时产锰过氧化物酶,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小麦麦麸和蛋白胨,酶在室温和偏酸性环境中耐受性较好,并对Mg~(2+)有较好耐受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5期)

潘吉脉,吴良涛,杨霞,程振涛,姜海波[2](2019)在《温度、pH、盐度和碳氮源对嗜水气单胞菌GZ1株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GZ1株在温度4℃、25℃、28℃、30℃和37℃,pH5.5、6.0、6.5、7.0、7.5和8.0,NaCl浓度0%、1%、2%、3%和5%,Mg~(2+)浓度1 mg/L、2.5 mg/L、5 mg/L和10mg/L,不同碳源(可溶性淀粉、蔗糖、葡萄糖、柠檬酸、碳酸钠)及氮源(氯化铵、硫酸铵、尿素、蛋白胨、酵母粉)的LB培养基中,180 r/min振荡培养24 h,然后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OD600,并用回归方程计算GZ1株的浓度,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的影响,每组设3个重复。在以上培养条件基础上,开展正交试验,选出培养最优培养条件。结果表明:上述培养条件均影响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其中NaCl浓度2%、25℃、pH6.5、Mg~(2+)浓度2.5mg/L、蔗糖碳源、蛋白胨氮源时,嗜水气单胞菌生长最好,细菌浓度高达31.61×10~8cfu/mL;在NaCl浓度5%、4℃、pH8.0、碳酸钠碳源、氯化铵氮源时嗜水气单胞菌生长最差,细菌浓度仅为0.45×10~8cfu/m L,最优条件组合为:25℃、p H6.5、2%的NaCl、2.5mg/L的Mg~(2+)。本研究结果可为工厂化生产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和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林敏,宋斌,邓旺秋,黄浩,李挺[3](2019)在《分枝虫草菌丝体碳氮源和碳氮比及pH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枝虫草[Cordyceps ramosa Teng (1936)=Tolypocladium ramosum (Teng) C.A. Quandt, Kepler&Spatafora (2014)]是模式产地在中国的具有药用价值的真菌,野生资源稀少且缺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作者考察了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和pH对分枝虫草菌丝体生长的影响情况。其碳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甘油、麦芽糖、麦芽浸出物、糊精、蔗糖,氮源则分别为黄豆粉、酵母浸膏、牛肉浸膏、奶粉,碳氮比分别设为1:1、6:1、12:1、18:1、24:1、36:1、48:1,pH值分别选择5.0、6.0、7.0、8.0、9.0。作者以分枝虫草菌丝体的生长速度及形态为指标,数据分析以SPSS软件进行,试验结果中分枝虫草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为酵母浸膏,最佳碳氮比是24∶1,最佳pH为5. 0-7. 0。初步研究获得分枝虫草菌丝体生长的最佳条件,为分枝虫草人工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王姊威,刘虹,王春龙,吕志航,刘泽平[4](2019)在《不同碳氮源对Paracoccus sp.QD15-1降解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 DMP)是一种高毒性的有机污染物,Paracoccus sp.QD15-1能够高效降解DMP,碳氮源是微生物需求量最大的生长要素。本实验以Paracoccus sp.QD15-1为研究对象,在基础无机盐(MSM)培养基中分别外加不同碳氮源(碳源分别为5 g·L~(-1)的葡萄糖、蔗糖、乳糖和淀粉;氮源分别为5 g·L~(-1)的硫酸铵、硝酸钠、硝酸铵和尿素),研究Paracoccus sp.QD15-1生长和降解DMP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外加4种碳源后,菌株生物量和降解DMP能力均显着提高,其中外加淀粉处理的最大比生长率达到0.13 lg(cfu)·h~(-1),36 h降解率为78.2%,DMP半衰期为15.6 h。外加4种氮源后,降解菌的生物量均有所上升,其中外加尿素,36 h降解率为62.8%。研究表明,Paracoccus sp.QD15-1在不同碳氮源中均能够较好地降解DMP,且外加淀粉作为碳源和外加尿素作为氮源的降解效果更佳,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良好前景。(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悦,郑凯,王茹,白静莹,范桂枝[5](2019)在《促进桑黄次生代谢物累积的碳氮比及碳氮源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桑黄次生代谢物累积,以仅添加碳源和氮源的培养基培养桑黄菌丝体,采用比色法测定菌丝中黄酮、多酚、甾醇以及叁萜含量。结果表明:碳氮比在60∶1~100∶1的试验范围内,黄酮、多酚和甾醇含量均在碳氮比为80∶1时达到最高,其单位含量分别为168.27,6.70,7.95mg·g~(-1),而叁萜含量在碳氮比为100∶1时达最高,为4.17mg·g~(-1);在此基础上,优化了蔗糖、果糖、葡萄糖和乳糖为碳源和硝酸铵、碳酸铵和硝酸钠作为氮源的碳氮组合,黄酮、多酚和甾醇含量均在葡萄糖和碳酸铵组合下达到最高,其单位含量分别为251.45,4.68,10.48mg·g~(-1),而叁萜含量在乳糖和碳酸铵组合下达到最高,为35.78mg·g~(-1)。由上述结果可知,适合桑黄菌丝次生代谢物积累的碳氮比为80∶1,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碳酸铵。(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冯倩,王琳,蔡忠贞,陈昱,李青[6](2019)在《碳氮源和盐度对异养黄丝藻脂肪酸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分离获得的一株黄丝藻ENN172(Tribonema sp.)为材料,优化异养培养工艺,提高脂肪酸产量。[方法]研究黄丝藻ENN172在1 g/L初始接种浓度黑暗培养时,不同葡萄糖浓度、不同氮源NaNO_3、酵母提取物、蛋白胨、尿素以及NaCl浓度对细胞生物量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葡萄糖20 g/L时生物量最高但脂肪酸含量最低,随浓度增加,生长速率下降,脂肪酸含量增加,综合比较,30 g/L时脂肪酸产量最高。蛋白胨1 g/L培养10 d时,生物量达到对照组的2.3倍,脂肪酸产量是对照的2.1倍。添加2 g/L酵母提取物培养10 d时,生物量达到对照的1.7倍,脂肪酸产量是对照组的1.6倍。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对ENN172生物量及脂肪酸产量均有促进作用,添加硝酸钠和尿素对脂肪酸产量无显着促进。NaCl 10 g/L时在第6天脂肪酸含量达到最大27.03%(与初始相比提高3.4倍),添加NaCl可促进脂肪酸积累但不利于生物量增加。[结论]通过优化脂肪酸生产条件,葡萄糖30 g/L为低氮条件最佳诱导浓度,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可以作为脂肪酸生产优选氮源,在诱导期添加NaCl利于提高脂肪酸含量。综上结果,黄丝藻作为新型能源微藻具有一定异养生产脂肪酸的能力,深入优化培养条件仍有上升空间,有望成为微藻产业化养殖的潜力藻株。(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崔婉茹,郭普宇,李冰,张洪雨,朱然[7](2019)在《不同碳氮源对紫丁香蘑菌丝生长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不同碳源和不同氮源对紫丁香菌丝体进行培养,对比研究其对紫丁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分别观察紫丁香蘑菌丝体在培养基中菌落长势、大小、菌丝生长指数及速率。本研究为今后研究紫丁香蘑菌种扩繁、大规模发酵及椴木接种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9年03期)

杨心如,刘瑞香,郭占斌,曹莉[8](2019)在《不同碳氮源培养蛹虫草液体菌种及栽培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为供试碳源,各碳源浓度均设为10 g/L、15 g/L、20 g/L、25 g/L、30 g/L;以硫酸铵、蛋白胨、酵母粉、尿素为供试氮源,各氮源浓度均设为6 g/L、8 g/L、10 g/L、12 g/L、14 g/L。分别制作液体菌种培养基培养蛹虫草液体菌种,并将获得的液体菌种用于栽培蛹虫草试验。测定蛹虫草液体培养菌丝生物量、子实体鲜重及子实体多糖含量。结果表明:在液体菌种培养阶段,最佳碳源为25~30 g/L的蔗糖,最佳氮源为6 g/L酵母粉;以20 g/L蔗糖作为碳源,10 g/L硫酸铵为氮源培养液体菌种栽培蛹虫草产量最高;以10 g/L葡萄糖为碳源,12 g/L蛋白胨为氮源培养基上培养的液体菌种栽培蛹虫草子实体多糖含量较高。(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9年03期)

刘金力,唐琳,陈思,董亚萍,王楠楠[9](2019)在《大球盖菇液体菌种培养基碳氮源及培养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促进大球盖菇液体菌种扩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正交试验的方法,对菌体培养的碳源、氮源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通过测定大球盖菇菌丝球生物量指标,研究不同碳氮源和不同培养条件对大球盖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球盖菇最适培养基为葡萄糖20 g·L~(-1),玉米粉10 g·L~(-1),麸皮5 g·L~(-1),KH_2PO_(4 )3 g·L~(-1),MgSO_(4 )0.2 g·L~(-1)。优化后,大球盖菇菌丝体生物量增加了174%,最佳培养条件是pH6,转速120 r·min~(-1)及培养温度25℃。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可以显着促进大球盖菇菌丝的生长。(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刘娜,谢学辉,王钰,孙朋,白洪伟[10](2019)在《细菌利用不同碳、氮源共代谢降解脱色偶氮染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综述了细菌利用碳、氮源等不同共代谢基质降解脱色偶氮染料的研究进展。综合文献结果表明,在单一碳源、单一氮源、复合碳氮源等不同共代谢基质条件下,细菌降解脱色偶氮染料的效能存在较大差异。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碳源种类、氮源种类、浓度、碳氮源复合比例等,其中碳、氮源种类影响最为显着。针对偶氮染料,只有提供合适的碳、氮源共代谢基质,才能对细菌降解脱色的效果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不同碳、氮源共代谢基质条件下,细菌菌群群落结构及优势功能菌种差异较大,而不同碳、氮源共代谢基质作为偶氮染料还原脱色的电子供体,产生的脱色效能也有显着不同。最后,对利用碳、氮源共代谢降解脱色偶氮染料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认为复合合适的碳、氮源在提高细菌菌群降解脱色效率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另一方面,细菌混合菌群利用碳、氮源共代谢降解脱色偶氮染料的微观分子生态学机制,酶学作用机制,功能菌种与功能蛋白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等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碳氮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GZ1株在温度4℃、25℃、28℃、30℃和37℃,pH5.5、6.0、6.5、7.0、7.5和8.0,NaCl浓度0%、1%、2%、3%和5%,Mg~(2+)浓度1 mg/L、2.5 mg/L、5 mg/L和10mg/L,不同碳源(可溶性淀粉、蔗糖、葡萄糖、柠檬酸、碳酸钠)及氮源(氯化铵、硫酸铵、尿素、蛋白胨、酵母粉)的LB培养基中,180 r/min振荡培养24 h,然后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OD600,并用回归方程计算GZ1株的浓度,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的影响,每组设3个重复。在以上培养条件基础上,开展正交试验,选出培养最优培养条件。结果表明:上述培养条件均影响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其中NaCl浓度2%、25℃、pH6.5、Mg~(2+)浓度2.5mg/L、蔗糖碳源、蛋白胨氮源时,嗜水气单胞菌生长最好,细菌浓度高达31.61×10~8cfu/mL;在NaCl浓度5%、4℃、pH8.0、碳酸钠碳源、氯化铵氮源时嗜水气单胞菌生长最差,细菌浓度仅为0.45×10~8cfu/m L,最优条件组合为:25℃、p H6.5、2%的NaCl、2.5mg/L的Mg~(2+)。本研究结果可为工厂化生产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和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氮源论文参考文献

[1].尚洁.木蹄层孔菌产锰过氧化物酶的碳氮源优化及酶学性质[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潘吉脉,吴良涛,杨霞,程振涛,姜海波.温度、pH、盐度和碳氮源对嗜水气单胞菌GZ1株生长的影响[J].水产学杂志.2019

[3].林敏,宋斌,邓旺秋,黄浩,李挺.分枝虫草菌丝体碳氮源和碳氮比及pH的筛选[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4].王姊威,刘虹,王春龙,吕志航,刘泽平.不同碳氮源对Paracoccussp.QD15-1降解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影响[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

[5].张悦,郑凯,王茹,白静莹,范桂枝.促进桑黄次生代谢物累积的碳氮比及碳氮源优化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

[6].冯倩,王琳,蔡忠贞,陈昱,李青.碳氮源和盐度对异养黄丝藻脂肪酸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

[7].崔婉茹,郭普宇,李冰,张洪雨,朱然.不同碳氮源对紫丁香蘑菌丝生长的对比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19

[8].杨心如,刘瑞香,郭占斌,曹莉.不同碳氮源培养蛹虫草液体菌种及栽培试验[J].食用菌.2019

[9].刘金力,唐琳,陈思,董亚萍,王楠楠.大球盖菇液体菌种培养基碳氮源及培养条件的优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

[10].刘娜,谢学辉,王钰,孙朋,白洪伟.细菌利用不同碳、氮源共代谢降解脱色偶氮染料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9

标签:;  ;  ;  ;  

碳氮源论文-尚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