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主体性教学行为刍议

初中语文主体性教学行为刍议

李启荣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新教育理念,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从而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主要从语文主体性教学出发,探讨了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有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使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等都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精于业务,勤于传授却未能收到预期效果。笔者认为造成此类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制约了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而究其实质,是教师忽视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发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之提高,与教师水平关系至巨”。在积极倡导学生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今天,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增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在语文课教学中深刻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质量,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设疑质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世界日新月异,所处的信息社会需要我们具备各种能力,以达到视野的开拓和思维的创新。因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最具价值的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只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和拓展,做学生学习的启智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记得在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陷入了一个“误区”。在他们看来凡是与“封建”有关的都是不好的,而“三味书屋”是封建教育的象征,先生是封建教育的执行者,更是不值一提,甚至应该批判。面对学生的这种简单认知,笔者意识到如果只强行灌输只会适得其反。于是,笔者让学生圈划出有关对先生的描写句,并让学生思考作者对先生的感情倾向。有的学生从“戒尺不常用”等处明白了是赞扬先生的,意识到“先生虽然是封建思想的宣扬者,但是也有他的人格魅力在闪现”,学生豁然开朗。由此可看到在为学生启智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懂得了要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道理。

古人认为“启而有纲”、“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教师要进行启发引导,使学生自主学习。在思维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而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励情意,形成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学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探究和发现,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

语文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从而达到让学生愉快学习的目的。

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努力从泛泛的发胖式的分析和满堂提设问中解脱出来,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减少自己的活动量,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比如,对于像《我的叔叔于勒》这类故事情节性较强的文章,笔者采用复述故事情节比赛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如《故乡》中的人物分析,笔者则采用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充分的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来揭示造成闰土命运凄惨、杨二嫂性格扭曲的根本原因,借此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而对于《春》这类美文则是用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无论是范读、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还是默读、试读、轻声读,都力求课堂上的抒情气氛与文章的感情基调和谐;此外,对于《孔乙己》这尖人物性格刻画得非常鲜明而学生难于理解的文章,采用“表演”的形式诠释人物……这些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潜在的创造力,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着。

三、师生互动,让学生轻松学习

师道尊严,再加上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使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课堂权威和课程实施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单向地传递知识,师生互动不易发生,因而“教学相长”也只是空谈。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只是“教”的个体,而且还是与学生合作一起学习的参与者。在新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辛辛苦苦的教和学生勤勤恳恳的学,将演变为师生互动互学。教学过程中不受权威定势影响,不再认定教参或名教师的教案是正确而无法更改的,不受经验的狭隘性束缚,而是让每一个学生有安全感,有被尊重的体验,努力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如在《干将莫邪》一文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是谁。殊不知,有位学生坦言不喜欢“赤”和“客”,这完全出乎笔者的意料,甚至使笔者震惊。但笔者并没有不理不睬或者冷嘲热讽,而是及时阻止了教室里的哄堂大笑,冷静询问理由。原来,在该生看来,“赤”为了复仇放弃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母亲,“客”为了一个“侠”字,以身殉义,都是只顾自己不为亲人着想的极其自私的行为。这样,便引发了课堂上关于“赤”和“客”行为的可取性和局限性的激烈讨论。他们为阐明自己的看法,竭力找理由,查实据,在和谐而激烈的“思维碰撞”中爆发顿悟的火花。面对学生的不同意见,笔者没有简单得出“对”或“错”的结论,而是仔细聆听学生的心声,在师生各抒己见中分享彼此的感情和想法,使整个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动态发展、不断生成的富有生命力的创造过程。

四、关怀赏识,使学生乐于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素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小学时,在教过的教师眼里早已定论为“聪明面孔笨肚肠”的已创造了三次留级记录的钱梦龙,在语文教师武钟英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赏识下踏上一条渴求知识的新路,成为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教师是如此,我们稚嫩的孩子也需要教师的关怀,哪怕是不经意的一句赞扬。在笔者目前执教的班内,有位学生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当笔者拿着他那张字迹端正的85分的考卷时,笔者惊呆了,这就是那位笔者刚接班时测试成绩只有40分左右的学生吗?就是那位最初作业书写时字都写得不太完整的学生吗?惊叹之余,笔者再次意识到欣赏一个学生是多么的重要。就是这位学生明知他没有完全做对习题,笔者故意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赞扬他进步很大;明知他的阅读分析能力不太好,笔者就故意选择浅显的问题让他回答……可见,教师在教学时的行为举止、情感态度对学生情绪的影响力了。师生问好,质疑解难时始终面带微笑。即使答非所问时也是在指出错误之时尽力给予某种肯定,使学生产生心理安全感和自信心,使其思维活动进入最佳状态。正如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教师所说:“只有不好的教学方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亮点,都可能成才,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懂得欣赏。

因此,一个眼神,一个点头示意的动作,一声由衷的赞叹……都是赏识。只要你愿成为学生的赏识者,把学生当作成长中的人,就应该让他们体验自己在不断进步着,从而激发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萌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以更加努力的态度投入到他们自身的成长中。

总之,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语文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层面,而是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不断探索、创新来践行“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晓端.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江西省寻乌县第三中学

邮政编码:342200

标签:;  ;  ;  

初中语文主体性教学行为刍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