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论文-池肇春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论文-池肇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酒精性肝病,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细菌生态失调,发病机制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池肇春[1](2019)在《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与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研究的深入,众多证据表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是引起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的关键机制.本文就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因素,由此引起ALD的发病机制作一系统论述,并就肠道功能障碍的治疗提出新的探索.(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刘思蒙[2](2019)在《酪酸梭菌改善自闭症谱系障碍小鼠肠道屏障功能和行为症状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肠道菌群变化及相关研究引言: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核心症状为社会交往、语言沟通障碍以及重复或受限的行为、兴趣或活动。胃肠道症状(包括便秘、腹泻和胃肠胀气等)是ASD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ASD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均与其发病有关。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特别是短链脂肪酸,SCFAs)在AS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关于ASD儿童粪便短链脂肪酸的报道尚无一致结论;ASD儿童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其与ASD儿童的行为症状、粪便SCFAs和胃肠道症状的关系仍未揭晓。目的:探索ASD儿童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与粪便短链脂肪酸、行为症状严重程度和胃肠道症状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分别纳入30名ASD儿童,20名健康对照儿童。2.应用改进的六项胃肠道严重程度指数问卷评估两组儿童的胃肠道症状。3.依据自闭症治疗评估表对ASD组儿童行为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4.HPLC检测两组儿童粪便短链脂肪酸的含量。5.对两组儿童粪便细菌16S r RNA基因的V3-V4高变区进行测序,并分析其菌群组成及结构差异。6.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肠道菌群与短链脂肪酸的相关性。7.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肠道菌群与ASD组儿童行为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8.分析与ASD组儿童伴随胃肠道症状相关的菌群。结果:1.ASD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在年龄和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2.ASD组儿童的便秘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儿童在腹泻,腹痛,粪便性状,粪便气味,胃肠胀气和胃肠道症状总评分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3.ASD组儿童行为症状的评分分别为:语言(18.14±3.73),社交(27.83±3.84),感觉知觉(22.97±4.49)和健康/身体/行为(31.45±6.10)。4.与对照组儿童相比,ASD组儿童粪便中乙酸和丁酸含量降低,戊酸含量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ASD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肠道菌群结构与分布存在显着差异。与对照组儿童相比,ASD组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均匀度显着降低(P<0.05)。在门水平,ASD组儿童粪便厚壁菌门比例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而酸杆菌门比例较对照组显着增高。在属水平,应用LEfSe分析两组儿童菌群各成分的丰度差异并筛选优势菌群,发现ASD组儿童粪便的优势菌群为Megamonas,Pseudomonas,Enterococcus和Acidobacteria等;而对照组儿童的优势菌群为Eubacterium,Peptostreptococcaceae,Streptococcaceae,Ruminococcaceae和Lachnospiraceae_NC2004_group等。6.Acidobacteria和Actinomycetaceae与粪便中戊酸水平呈正相关;Streptococcaceae,Peptostreptococcaceae,Lactobacillaceae和Clostridiaceae_1(ASD组儿童比例降低的菌群)与粪便中丁酸含量呈正相关。7.Megamonas与ASD组儿童健康/身体/行为评分和语言评分呈正相关(P<0.05);Holdemanella与ASD组儿童感觉知觉评分呈正相关(P<0.05)。8.便秘ASD组儿童较非便秘ASD组及对照组儿童粪便中Fusobacterium、Barnesiella、Coprobacter及戊酸正相关细菌(Actinomycetaceae)比例显着增高,产丁酸菌群比例显着降低。结论:便秘是本研究纳入的ASD组儿童伴随的唯一胃肠道症状。ASD组儿童粪便中乙酸和丁酸含量降低,戊酸含量增高。ASD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肠道菌群结构与分布存在显着差异,具体来说,ASD组儿童产丁酸菌群比例降低,戊酸正相关菌群比例升高。且ASD组儿童肠道菌群与行为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ASD及其伴随便秘症状的发展可能与肠道内产丁酸菌群比例降低和产戊酸菌群比例增加相关。第二部分两种自闭症谱系障碍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功能的改变目的:探讨利用ASD的行为特征进行不同类型的小鼠建模时,是否会出现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肠道动力的改变,为进一步研究微生态-肠-脑轴在AS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益生菌对ASD的治疗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1.研究使用两种ASD小鼠模型,分别为基因突变鼠BTBR T~+Itpr3tf/JNju(BTBR组)和C57bl/6J雌鼠孕期腹腔注射丙戊酸钠造模(VPA组)。具体如下:C57bl/6J雌鼠和雄鼠交配,于孕12.5天皮下注射VPA或生理盐水。BTBR雌鼠与雄鼠交配。各组幼崽于3周断奶后,每窝随机选择2只雄鼠,纳入相应组别。部分小鼠于3周处死以评价3周龄ASD小鼠的肠道屏障功能改变。其余各组小鼠于6-10周进行行为学检测,检测结束后取小鼠粪便,之后处死小鼠,取结肠组织进行后续检测。2.3周龄小鼠肠道屏障功能检测:FITC-葡聚糖灌胃后光谱仪检测小鼠血清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结肠Trek1,claudin1,claudin3,occludin及ZO-1的表达;qPCR检测各组小鼠结肠IL-6,TNF-α和IFN-γ的表达。3.行为学检测:各组幼崽于出生后8天行超声检测幼崽发声情况,自第6周开始按如下顺序进行实验:旷场实验、埋珠实验、叁室社交实验、发声检测和自我梳理实验。每次检测均间隔5天。4.评估小鼠肠道功能:粪便含水量及小肠推进率。5.对各组小鼠粪便细菌16S r RNA基因的V3-V4高变区进行测序,并分析其菌群组成及结构差异。6.HPLC检测各组小鼠粪便短链脂肪酸的含量。7.成年小鼠肠道屏障功能检测:FITC-葡聚糖灌胃后光谱仪检测小鼠血清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结肠Trek1,claudin1,claudin3,occludin及ZO-1的表达;qPCR检测各组小鼠结肠IL-6,TNF-α和IFN-γ的表达。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BTBR组幼鼠及VPA组幼鼠在20-50kHz和50-100kHz频率范围的发声次数及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BTBR组成年小鼠及VPA组成年小鼠穿越旷场中间区次数及停留时间显着降低;于目标小鼠侧室的停留时间率显着降低(P<0.05);埋珠率及自我梳理时间均显着升高(P<0.05);在20-50kHz和50-100kHz频率范围的发声次数及持续时间均显着降低(P<0.05)。2.3周龄小鼠肠道屏障功能:BTBR组及VPA组小鼠血清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均较对照组小鼠显着升高,结肠Trek1,claudin1,claudin3及occludin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TBR组及VPA组小鼠结肠ZO-1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BTBR组小鼠结肠IL-6,TNF-α及IFN-γ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VPA组小鼠结肠IL-6和TNF-α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而IFN-γmRNA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异(P>0.05)。3.小鼠肠道功能:与对照组相比,BTBR组小鼠粪便含水量显着降低(P<0.05);而VPA组小鼠粪便含水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BTBR组和VPA组小鼠小肠推进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菌群测序结果:BTBR组小鼠肠道菌群的sobs、chao、ace、shannon、shannoneven和simpsoneven指数值较对照组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impson指数值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PA组小鼠肠道菌群的上述各指数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BTBR组、VPA组与对照组小鼠肠道菌群构成存在差异。在门水平:与对照组相比,BTBR组小鼠粪便Firmicutes和unclassified_K_norank比例显着升高,Bacteroidetes、Saccharibacteria和Spirochaetae比例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PA组小鼠粪便Spirochaetae和Verrucomicrobia比例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5.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BTBR组小鼠粪便中乙酸、丁酸和戊酸水平较对照组均显着降低(P<0.05),丙酸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VPA组小鼠丙酸水平显着升高,丁酸水平显着降低(P<0.05);乙酸及戊酸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6.成年小鼠肠道屏障功能:BTBR小鼠及VPA小鼠血清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均较对照组小鼠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TBR组及VPA组小鼠结肠Trek1、claudin1、claudin3及occludin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结肠IL-6、TNF-α和IFN-γ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TBR组及VPA组小鼠结肠ZO-1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TBR及VPA模型小鼠均表现出与ASD患者类似的广泛行为障碍,肠道菌群构成的改变及粪便丁酸水平的降低。BTBR小鼠及VPA模型小鼠在3周即表现出肠道Trek1及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调,肠道屏障通透性及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增高;上述肠道改变在两种ASD模型小鼠成年期仍存在。第叁部分酪酸梭菌改善自闭症谱系障碍小鼠的肠道屏障功能和行为症状目的:验证如下假说: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小鼠中,酪酸梭菌及其代谢产物丁酸能上调肠道Trek1及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并减轻ASD行为症状。材料与方法:1.在第二部分BTBR及VPA自闭症谱系障碍小鼠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酪酸梭菌灌胃处理。实验分5组:对照组、BTBR组、BTBR+酪酸梭菌处理组、丙戊酸钠组、丙戊酸钠+酪酸梭菌处理组。酪酸梭菌处理组小鼠3周断奶后给予0.5ml酪酸梭菌灌胃,连续21天;其余各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灌胃结束5天后进行各项行为学检测,之后取小鼠粪便,处死小鼠并取结肠组织进行后续检测。2.行为学检测:按如下顺序进行实验:旷场实验、埋珠实验、叁室社交实验、发声检测、自我梳理实验。每次检测均间隔5天。3.HPLC检测各组小鼠粪便中丁酸的含量。4.肠道通透性检测:FITC-葡聚糖灌胃后光谱仪检测小鼠血清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5.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结肠Trek1,HDAC1,claudin1,claudin3及occludin的表达;qPCR检测小鼠结肠Trek1,HDAC1,claudin1,claudin3及occludin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结肠黏膜Trek1的表达。6.ELISA检测各组小鼠结肠IL-6,TNF-α和IFN-γ的水平。结果:1.BTBR组及VPA组小鼠粪便中酪酸梭菌水平极低,酪酸梭菌灌胃后,ASD模型小鼠的粪便酪酸梭菌和丁酸含量显着升高(P<0.05)。2.BTBR+酪酸梭菌组小鼠及VPA+酪酸梭菌组小鼠血清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均较相应ASD组小鼠显着降低(P<0.05)。3.WB结果显示:酪酸梭菌处理可以增加BTBR及VPA模型小鼠结肠Trek1、claudin1、claudin3及occludin蛋白的表达,降低HDAC1蛋白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PCR及免疫组化的检测结果与WB相一致。4.BTBR+酪酸梭菌组小鼠及VPA+酪酸梭菌组小鼠结肠IL-6,TNF-α和IFN-γ水平较相应ASD组小鼠显着降低(P<0.05)。5.行为学检测:酪酸梭菌处理能使BTBR和VPA模型小鼠穿越旷场中间区次数及停留时间显着升高;目标小鼠侧室的停留时间率显着升高;埋珠率和自我梳理时间显着降低;20-50kHz和50-100kHz频率范围的发声次数及持续时间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两种ASD小鼠模型中,应用酪酸梭菌处理能抑制肠道HDAC1的表达,上调Trek1及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下调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并改善ASD样行为症状。第四部分酪酸梭菌通过Trek1调节自闭症谱系障碍小鼠肠道屏障功能目的:探索酪酸梭菌/丁酸钠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小鼠肠上皮屏障的作用靶点。材料与方法:1.C57bl/6J雄鼠随机分为两组,Con组和Con+spadin组。分别应用0.1ml生理盐水和spadin溶液对雄性C57bl/6J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每天1次,连续15天。结束后检测两组小鼠肠道屏障通透性。2.BTBR雄鼠在3周断奶后随机分为六组:BTBR组(Saline组)、BTBR+spadin组(SPA组)、BTBR+酪酸梭菌组(CB组)、BTBR+酪酸梭菌+spadin组(CB/SPA组)、BTBR+丁酸钠组(SB组)、BTBR+丁酸钠+spadin组(SB/SPA组)。酪酸梭菌处理组小鼠给予0.5ml酪酸梭菌悬液灌胃;丁酸钠处理组给予0.5ml丁酸钠灌胃,余各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所有小鼠给予0.1ml spadin或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上述操作均每天1次,连续21天。3.肠道通透性检测:FITC-葡聚糖灌胃后光谱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4.肠道紧密连接蛋白:WB检测各组小鼠结肠claudin1,claudin3及occludin的表达。5.细胞因子检测:ELISA检测各组小鼠结肠IL-6,TNF-α和IFN-γ的水平。结果:1.对C57bl/6J小鼠进行spadin处理后,小鼠外周血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显着升高(P<0.05)。2.与CB组相比,CB/SPA组小鼠外周血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显着升高;与SB组相比,SB/SPA组小鼠外周血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adin处理降低CB和SB治疗小鼠结肠claudin1、claudin3及occludin蛋白的表达量(P<0.05)。4.CB/SPA组和SB/SPA组小鼠分别较CB组和SB组结肠IL-6,TNF-α的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ek1是酪酸梭菌/丁酸改善ASD模型小鼠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靶点。结合本研究第叁部分,在ASD小鼠模型中,酪酸梭菌/丁酸作为HDAC1抑制剂,通过上调肠道Trek1的表达,进而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及ASD核心行为症状。(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夏国莲,江荣林,雷澍,王灵聪,智屹惠[3](2019)在《基于床旁JY-DLT肠道屏障功能检测系统分析参苓白术散对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肠黏膜屏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JY-DLT肠道屏障功能检测分析系统观察参苓白术散对于脓毒症患者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将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治疗组4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参苓白术散,对照组4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等量温开水,14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予JY-DLT肠道屏障功能系统床旁检测分析两组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显着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乳酸及内毒素)的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治疗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床旁JY-DLT肠道屏障功能系统能快捷地检测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建立有效实用的肠屏障功能评估监测体系,基于该系统发现参苓白术散能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降低炎性反应,改善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黄增峰,陈如康,方春,林左豹[4](2019)在《益气活血通腑配方颗粒对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肠道机械屏障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胃肠道是脓毒症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最易受损的靶器官,同时胃肠功能障碍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脓毒症的启动器官~([1-2])。近年来,笔者临床应用益气活血通腑配方颗粒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Kim,S,Goel,R,Kumar,A,Qi,Y,Lobaton,G[5](2018)在《患者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的证据表明,在动物模型中,肠道病理学和微生物组与高血压之间存在联系。然而,这种关联在人类中是否存在尚不清楚。因此,该研究的目的是检验高血压患者具有明显特异的肠道微生物组以及肠上皮屏障功能标记物和微生物组组成可以预测收缩压变化的假设。研究者通过鸟枪法宏基因组学分析粪便样本显示微生物分类和功能变化,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和对照受试者之间丁酸盐产生存在差异。高血压患者(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罗志荣,植耀炜,曾俏君,周明根,邹子俊[6](2017)在《血清二胺氧化酶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合并肠道屏障功能障碍患者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在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共58例;患者在入科24小时内进行APACHEⅡ评分,并采用二胺氧化酶试剂盒(酶法)定量测定人体血清中二胺氧化酶,并分析其在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病情转归的关系。结果:重症肺炎机械通气合并肠道屏障功能障碍患者组患者血清DAO水平明显高于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无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组[(18.3±13.68)U/L vs(3.8±4.10)U/L,P<0.05];重症肺炎机械通气合并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组患者APACHEII评分显着高于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无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组[(25.03±4.85)vs(17.97±5.83),P<0.05]。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合并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共24例,其中死亡13例;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无肠道屏障功能障碍患者共34例,其中死亡4例;重症肺炎机械通气合并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组患者28天死亡率明显高于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无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组患者28天死亡率(54.17%vs 11.76%,P<0.05)。结论:血清DAO水平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合并肠道屏障功能障碍患者中明显升高,且与重症肺炎患者APACHEII评分及死亡率相关,监测血清DAO水平可做为评估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重要指标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岭南急诊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姜帆[7](2017)在《探讨慢性消化病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肠道微生态平衡和慢性消化道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一组。1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二组。15例胃肠部位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叁组。15例是单纯性慢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尿PEG-600测定方法检测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程度,分析粪便菌落组织。将研究一组、二组、叁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研究一组、二组、叁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尿液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前叁组患者尿液中的PEG600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表明患有慢性病患者的肠道通透性强于正常人群。结论肠黏膜功能障碍患者需要对其肠黏膜通透性进行改善,保持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挽救患者的生命。(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7年13期)

张凯娜,杨建新[8](2017)在《脑卒中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肠道屏障功能研究已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脑卒中病人肠道屏障功能存在不同程度障碍,改善病人肠道屏障功能,可促进脑卒中康复。目前关于这方面研究不多,本文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中医药治疗设想。(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王树玲,赵胜兵,方军,马丹,符宏宇[9](2016)在《应激及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生理及心理等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同时通过肠黏膜将肠腔与机体内环境相隔,防止肠腔内的细菌、内毒素等有毒物质进入体内,发挥重要的屏障功能,研究表明肠道是应激状态下最易受损的器官.目前,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证实除基因易感性外,环境因素与其发病率的急剧上升密切相关.众多研究发现应激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复发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对两者之间关系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6年21期)

张红涛[10](2016)在《氢气对重度脓毒症小鼠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脓毒症是主要由感染或者高度可疑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严重创伤、烧伤、重度感染和休克以及重大手术等临床急危重症患者常见的致命性并发症,约半数以上的脓毒症患者病情恶化可继发组织器官损伤并进展为重度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引起难以纠正的循环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从而导致临床上一半以上脓毒症患者死亡[1,2]。肠道既是脓毒症病程发展过程极易受累的器官之一,也是脓毒症病程进展的动力器官,肠道上皮细胞受损导致的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在SIRS-脓毒症-MODS的连续发生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因此,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对脓毒症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4]。Rho蛋白及其主要下游效应蛋白Rho相关螺旋卷曲蛋白激酶(Rho-associated coiled-coil protein kinase,ROCK)和哺乳动物Dia相关成蛋白1(mammalian diaphanous-related formin 1,mDia1)在维持肠道上皮细胞正常细胞形态、极性和细胞间有效连接的功能稳定状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8],并且在脓毒症发展过程中,Rho蛋白信号通路参与并介导了肠道屏障功能的调控[9]。氢气为近些年研究中新发现的一种新型医学气体,除了具有特征性的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抗炎症反应、抗细胞凋亡及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调节作用,已经成为脓毒症基础治疗研究的新靶向[10]。本课题组成员初期研究发现,氢气吸入治疗脓毒症具有浓度和时间双重依赖性,2%氢气吸入治疗可明显提高重度脓毒症小鼠的存活率,并减轻肺、肾和肝等重要内脏组织的损伤[11]。本课题拟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制备重度脓毒症小鼠模型,观察氢气吸入治疗对脓毒症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肠道损伤的具体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Rho-ROCK/mDia信号通路在氢气对脓毒症小鼠肠道组织影响中的关键作用,为氢气应用于临床治疗脓毒症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氢气生物学效应的深入研究开辟新的视野。实验一:氢气吸入对重度脓毒症小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氢气吸入治疗对重度脓毒症小鼠存活率和肠道损伤的影响,并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方面阐述氢气吸入治疗对脓毒症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雄性icr(instituteofcancerresearch)小鼠,6~8周龄,体重20~25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以下四个实验组:假手术组、假手术+氢气吸入组(氢气对照组)、重度脓毒症组(模型组)和重度脓毒症+氢气吸入组(氢气治疗组)。采用clp法制备实验动物重度脓毒症模型。氢气吸入方案为:氢气对照组和氢气治疗组小鼠于模型建立后1h和6h分别吸入2%氢气1h。观察制模后7d内动物的存活率。于制模后12h、24h和48h时分别取回肠组织,行he染色,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评分,测定肠道组织中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hmgb1)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测定肠道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和抗氧化酶(sod、cat)活性和氧化产物(mda、8-iso-pgf2α)的水平以及细胞凋亡蛋白(activecaspase3)的活性。结果:1.氢气吸入治疗明显提高重度脓毒症小鼠7d内的存活率。2.氢气吸入治疗明显减轻重度脓毒症小鼠制模后不同时间点的肠道组织病理损伤并降低其评分。3.氢气吸入治疗明显降低重度脓毒症小鼠制模后不同时间点肠道组织中tnf-α、il-6和hmgb1等促炎细胞因子、氧化产物mda和8-iso-pgf2α的水平和mpo以及凋亡蛋白activecaspase3的活性,并提高肠道组织中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和抗氧化酶sod和cat的活性。结论:氢气吸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重度脓毒症小鼠的肠道损伤并提高存活率,其对重度脓毒症导致的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抑制肠道组织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病理过程有关。实验二:氢气吸入对重度脓毒症小鼠肠道上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目的:rho蛋白是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信号分子,rho蛋白及其下游效应蛋白通过调控肠道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和粘附连接的稳定状态调节细胞屏障功能和肠粘膜通透性。本实验拟观察氢气吸入治疗对重度脓毒症小鼠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对肠道组织rho蛋白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icr小鼠,6~8周龄,体重20~25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氢气吸入组(氢气对照组)、重度脓毒症组(模型组)和重度脓毒症+氢气吸入组(氢气治疗组)。采用clp法制备重度脓毒症动物模型并且分别于制模后1h和6h给予氢气对照组和氢气治疗组小鼠吸入2%氢气各1h。于制模后24h时分别进行如下检查测定各组小鼠肠道屏障功能: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右旋糖酐(fitc-右旋糖酐)通过率法检测肠粘膜通透性改变;取血液以及肝脏、脾脏和肾脏等内脏组织匀浆后在细菌培养基上进行细菌培养,检测肠道细菌移位情况;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肠道上皮细胞和细胞间紧密连接和粘附连接等超微结构的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blot)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immunofluorescence,if)测定小鼠肠道上皮细胞主要紧密连接蛋白和粘附连接蛋白的表达与分布。于制模后24h取回肠组织采用gstpull-down法测定rho蛋白活性,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观察各组小鼠回肠组织中rock1和mdia1的定位和表达情况。结果:1.氢气吸入治疗可明显降低重度脓毒症小鼠制模后24h血清fitc-右旋糖酐的含量和血液、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细菌培养基中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cfu)数目,并明显改善肠道上皮细胞及细胞间连接等超微结构的病理形态改变和肠道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和粘附连接蛋白的表达与分布。2.氢气吸入治疗可显着降低重度脓毒症小鼠制模后24h肠道组织中rho蛋白活性和rock1的表达,而明显提高mdia1的表达。结论:氢气吸入治疗可有效改善重度脓毒症小鼠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为氢气通过调控肠道组织rho蛋白信号通路进而改善肠道上皮细胞间的连接功能。实验叁:rho蛋白信号通路在氢气改善重度脓毒症小鼠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目的:rock和mdia均参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重组,在维持肠道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和极性以及细胞间连接的稳定状态可发挥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7],本实验拟探讨rho蛋白及其主要下游效应蛋白rock1和mdia1在氢气改善重度脓毒症小鼠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中的具体作用。方法:成年雄性icr小鼠,6~8周龄,体重20~25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重度脓毒症组(模型组)、重度脓毒症+rho蛋白抑制剂组(rho抑制剂组)、重度脓毒症+rock抑制剂组(rock抑制剂组)和重度脓毒症+氢气吸入组(氢气治疗组)。通过clp法制作重度脓毒症模型小鼠。rho抑制剂组和rock抑制剂组小鼠于制模前30min分别经腹腔注射rho活性蛋白抑制剂c3胞外酶100μg/kg和rock特异性抑制剂y-276325mg/kg,模型组和氢气治疗组则于相同时间点接受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ml/100g。氢气治疗组小鼠于制模后1h和6h各吸入2%氢气1h行氢气吸入治疗。观察制模后7d内四组小鼠的存活情况并计算存活率。于制模后24h时取回肠组织,分别测定各组小鼠肠道组织中tnf-α、il-6和hmgb1等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测定肠道组织中mpo、抗氧化酶sod、cat和凋亡蛋白activecaspase3的活性;测定肠道组织中氧化产物mda、8-iso-pgf2α的含量。于制模后24h采用fitc-右旋糖酐通过率法检测肠粘膜通透性改变并取血液、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匀浆后进行细菌培养并检测细菌移位情况。于制模后24h时取回肠组织,行he染色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评分,另外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肠道上皮细胞和细胞间连接等超微结构的形态学改变;采用westernblot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肠道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和粘附连接蛋白的表达与分布。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分组通过westernblot法分别测定肠道组织中rock1和mdia1的表达。结果:1.模型组和rho抑制剂组小鼠7d存活率均为0;rock抑制剂组和氢气吸入治疗组小鼠7d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分别为40%和50%。2.于制模后24h,rock抑制剂和氢气吸入治疗均明显降低重度脓毒症小鼠肠道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hmgb1以及氧化产物mda、8-iso-pgf2α的水平,降低mpo和凋亡蛋白activecaspase3的活性,同时提高肠道组织中抗氧化酶sod和cat的活性。此外,氢气治疗组小鼠肠道组织中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明显提高;应用rho抑制剂则对重度脓毒症小鼠肠道组织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情况无明显改善作用。3.于制模后24h,rock抑制剂和氢气吸入治疗均可明显降低重度脓毒症小鼠血清fitc-右旋糖酐的含量和血液及内脏组织细菌培养基中菌落形成单位数目,改善肠道组织病理学损伤并降低病理损伤评分,改善肠道上皮细胞及细胞间连接等超微结构的形态学病理改变和肠道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和粘附连接蛋白的表达与分布;未见rho抑制剂应用对重度脓毒症小鼠上述肠道屏障功能检测指标的改善作用。4.于制模后24h,rock抑制剂和氢气吸入治疗均可显着降低重度脓毒症小鼠肠道组织rho蛋白活性和rock1的表达并明显提高mdia1的表达;而rho抑制剂组小鼠肠道组织中rock1和mdia1的表达显着下调。结论:氢气吸入治疗通过上调mdia1表达同时下调rock1表达的方式调节rho蛋白信号转导通路,改善重度脓毒症小鼠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从而抑制肠道组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减轻肠道组织病理损伤,并最终改善脓毒症进程,提高生存率。小结1.2%氢气吸入治疗能够通过调节rho蛋白信号通路改善重度脓毒症小鼠肠道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具体机制为氢气通过上调mDia1的表达并下调ROCK1的表达增强肠道上皮细胞间有效连接的稳定性发挥改善重度脓毒症小鼠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作用,从而抑制肠道组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减轻肠道病理损伤,改善脓毒症病程及预后。2.本研究中,2%氢气吸入在对重度脓毒症小鼠模型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在发挥治疗效应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肠道菌群变化及相关研究引言: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核心症状为社会交往、语言沟通障碍以及重复或受限的行为、兴趣或活动。胃肠道症状(包括便秘、腹泻和胃肠胀气等)是ASD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ASD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均与其发病有关。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特别是短链脂肪酸,SCFAs)在AS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关于ASD儿童粪便短链脂肪酸的报道尚无一致结论;ASD儿童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其与ASD儿童的行为症状、粪便SCFAs和胃肠道症状的关系仍未揭晓。目的:探索ASD儿童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与粪便短链脂肪酸、行为症状严重程度和胃肠道症状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分别纳入30名ASD儿童,20名健康对照儿童。2.应用改进的六项胃肠道严重程度指数问卷评估两组儿童的胃肠道症状。3.依据自闭症治疗评估表对ASD组儿童行为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4.HPLC检测两组儿童粪便短链脂肪酸的含量。5.对两组儿童粪便细菌16S r RNA基因的V3-V4高变区进行测序,并分析其菌群组成及结构差异。6.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肠道菌群与短链脂肪酸的相关性。7.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肠道菌群与ASD组儿童行为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8.分析与ASD组儿童伴随胃肠道症状相关的菌群。结果:1.ASD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在年龄和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2.ASD组儿童的便秘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儿童在腹泻,腹痛,粪便性状,粪便气味,胃肠胀气和胃肠道症状总评分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3.ASD组儿童行为症状的评分分别为:语言(18.14±3.73),社交(27.83±3.84),感觉知觉(22.97±4.49)和健康/身体/行为(31.45±6.10)。4.与对照组儿童相比,ASD组儿童粪便中乙酸和丁酸含量降低,戊酸含量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ASD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肠道菌群结构与分布存在显着差异。与对照组儿童相比,ASD组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均匀度显着降低(P<0.05)。在门水平,ASD组儿童粪便厚壁菌门比例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而酸杆菌门比例较对照组显着增高。在属水平,应用LEfSe分析两组儿童菌群各成分的丰度差异并筛选优势菌群,发现ASD组儿童粪便的优势菌群为Megamonas,Pseudomonas,Enterococcus和Acidobacteria等;而对照组儿童的优势菌群为Eubacterium,Peptostreptococcaceae,Streptococcaceae,Ruminococcaceae和Lachnospiraceae_NC2004_group等。6.Acidobacteria和Actinomycetaceae与粪便中戊酸水平呈正相关;Streptococcaceae,Peptostreptococcaceae,Lactobacillaceae和Clostridiaceae_1(ASD组儿童比例降低的菌群)与粪便中丁酸含量呈正相关。7.Megamonas与ASD组儿童健康/身体/行为评分和语言评分呈正相关(P<0.05);Holdemanella与ASD组儿童感觉知觉评分呈正相关(P<0.05)。8.便秘ASD组儿童较非便秘ASD组及对照组儿童粪便中Fusobacterium、Barnesiella、Coprobacter及戊酸正相关细菌(Actinomycetaceae)比例显着增高,产丁酸菌群比例显着降低。结论:便秘是本研究纳入的ASD组儿童伴随的唯一胃肠道症状。ASD组儿童粪便中乙酸和丁酸含量降低,戊酸含量增高。ASD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肠道菌群结构与分布存在显着差异,具体来说,ASD组儿童产丁酸菌群比例降低,戊酸正相关菌群比例升高。且ASD组儿童肠道菌群与行为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ASD及其伴随便秘症状的发展可能与肠道内产丁酸菌群比例降低和产戊酸菌群比例增加相关。第二部分两种自闭症谱系障碍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功能的改变目的:探讨利用ASD的行为特征进行不同类型的小鼠建模时,是否会出现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肠道动力的改变,为进一步研究微生态-肠-脑轴在AS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益生菌对ASD的治疗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1.研究使用两种ASD小鼠模型,分别为基因突变鼠BTBR T~+Itpr3tf/JNju(BTBR组)和C57bl/6J雌鼠孕期腹腔注射丙戊酸钠造模(VPA组)。具体如下:C57bl/6J雌鼠和雄鼠交配,于孕12.5天皮下注射VPA或生理盐水。BTBR雌鼠与雄鼠交配。各组幼崽于3周断奶后,每窝随机选择2只雄鼠,纳入相应组别。部分小鼠于3周处死以评价3周龄ASD小鼠的肠道屏障功能改变。其余各组小鼠于6-10周进行行为学检测,检测结束后取小鼠粪便,之后处死小鼠,取结肠组织进行后续检测。2.3周龄小鼠肠道屏障功能检测:FITC-葡聚糖灌胃后光谱仪检测小鼠血清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结肠Trek1,claudin1,claudin3,occludin及ZO-1的表达;qPCR检测各组小鼠结肠IL-6,TNF-α和IFN-γ的表达。3.行为学检测:各组幼崽于出生后8天行超声检测幼崽发声情况,自第6周开始按如下顺序进行实验:旷场实验、埋珠实验、叁室社交实验、发声检测和自我梳理实验。每次检测均间隔5天。4.评估小鼠肠道功能:粪便含水量及小肠推进率。5.对各组小鼠粪便细菌16S r RNA基因的V3-V4高变区进行测序,并分析其菌群组成及结构差异。6.HPLC检测各组小鼠粪便短链脂肪酸的含量。7.成年小鼠肠道屏障功能检测:FITC-葡聚糖灌胃后光谱仪检测小鼠血清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结肠Trek1,claudin1,claudin3,occludin及ZO-1的表达;qPCR检测各组小鼠结肠IL-6,TNF-α和IFN-γ的表达。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BTBR组幼鼠及VPA组幼鼠在20-50kHz和50-100kHz频率范围的发声次数及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BTBR组成年小鼠及VPA组成年小鼠穿越旷场中间区次数及停留时间显着降低;于目标小鼠侧室的停留时间率显着降低(P<0.05);埋珠率及自我梳理时间均显着升高(P<0.05);在20-50kHz和50-100kHz频率范围的发声次数及持续时间均显着降低(P<0.05)。2.3周龄小鼠肠道屏障功能:BTBR组及VPA组小鼠血清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均较对照组小鼠显着升高,结肠Trek1,claudin1,claudin3及occludin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TBR组及VPA组小鼠结肠ZO-1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BTBR组小鼠结肠IL-6,TNF-α及IFN-γ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VPA组小鼠结肠IL-6和TNF-α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而IFN-γmRNA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异(P>0.05)。3.小鼠肠道功能:与对照组相比,BTBR组小鼠粪便含水量显着降低(P<0.05);而VPA组小鼠粪便含水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BTBR组和VPA组小鼠小肠推进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菌群测序结果:BTBR组小鼠肠道菌群的sobs、chao、ace、shannon、shannoneven和simpsoneven指数值较对照组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impson指数值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PA组小鼠肠道菌群的上述各指数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BTBR组、VPA组与对照组小鼠肠道菌群构成存在差异。在门水平:与对照组相比,BTBR组小鼠粪便Firmicutes和unclassified_K_norank比例显着升高,Bacteroidetes、Saccharibacteria和Spirochaetae比例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PA组小鼠粪便Spirochaetae和Verrucomicrobia比例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5.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BTBR组小鼠粪便中乙酸、丁酸和戊酸水平较对照组均显着降低(P<0.05),丙酸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VPA组小鼠丙酸水平显着升高,丁酸水平显着降低(P<0.05);乙酸及戊酸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6.成年小鼠肠道屏障功能:BTBR小鼠及VPA小鼠血清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均较对照组小鼠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TBR组及VPA组小鼠结肠Trek1、claudin1、claudin3及occludin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结肠IL-6、TNF-α和IFN-γ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TBR组及VPA组小鼠结肠ZO-1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TBR及VPA模型小鼠均表现出与ASD患者类似的广泛行为障碍,肠道菌群构成的改变及粪便丁酸水平的降低。BTBR小鼠及VPA模型小鼠在3周即表现出肠道Trek1及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调,肠道屏障通透性及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增高;上述肠道改变在两种ASD模型小鼠成年期仍存在。第叁部分酪酸梭菌改善自闭症谱系障碍小鼠的肠道屏障功能和行为症状目的:验证如下假说: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小鼠中,酪酸梭菌及其代谢产物丁酸能上调肠道Trek1及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并减轻ASD行为症状。材料与方法:1.在第二部分BTBR及VPA自闭症谱系障碍小鼠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酪酸梭菌灌胃处理。实验分5组:对照组、BTBR组、BTBR+酪酸梭菌处理组、丙戊酸钠组、丙戊酸钠+酪酸梭菌处理组。酪酸梭菌处理组小鼠3周断奶后给予0.5ml酪酸梭菌灌胃,连续21天;其余各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灌胃结束5天后进行各项行为学检测,之后取小鼠粪便,处死小鼠并取结肠组织进行后续检测。2.行为学检测:按如下顺序进行实验:旷场实验、埋珠实验、叁室社交实验、发声检测、自我梳理实验。每次检测均间隔5天。3.HPLC检测各组小鼠粪便中丁酸的含量。4.肠道通透性检测:FITC-葡聚糖灌胃后光谱仪检测小鼠血清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5.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结肠Trek1,HDAC1,claudin1,claudin3及occludin的表达;qPCR检测小鼠结肠Trek1,HDAC1,claudin1,claudin3及occludin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结肠黏膜Trek1的表达。6.ELISA检测各组小鼠结肠IL-6,TNF-α和IFN-γ的水平。结果:1.BTBR组及VPA组小鼠粪便中酪酸梭菌水平极低,酪酸梭菌灌胃后,ASD模型小鼠的粪便酪酸梭菌和丁酸含量显着升高(P<0.05)。2.BTBR+酪酸梭菌组小鼠及VPA+酪酸梭菌组小鼠血清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均较相应ASD组小鼠显着降低(P<0.05)。3.WB结果显示:酪酸梭菌处理可以增加BTBR及VPA模型小鼠结肠Trek1、claudin1、claudin3及occludin蛋白的表达,降低HDAC1蛋白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PCR及免疫组化的检测结果与WB相一致。4.BTBR+酪酸梭菌组小鼠及VPA+酪酸梭菌组小鼠结肠IL-6,TNF-α和IFN-γ水平较相应ASD组小鼠显着降低(P<0.05)。5.行为学检测:酪酸梭菌处理能使BTBR和VPA模型小鼠穿越旷场中间区次数及停留时间显着升高;目标小鼠侧室的停留时间率显着升高;埋珠率和自我梳理时间显着降低;20-50kHz和50-100kHz频率范围的发声次数及持续时间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两种ASD小鼠模型中,应用酪酸梭菌处理能抑制肠道HDAC1的表达,上调Trek1及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下调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并改善ASD样行为症状。第四部分酪酸梭菌通过Trek1调节自闭症谱系障碍小鼠肠道屏障功能目的:探索酪酸梭菌/丁酸钠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小鼠肠上皮屏障的作用靶点。材料与方法:1.C57bl/6J雄鼠随机分为两组,Con组和Con+spadin组。分别应用0.1ml生理盐水和spadin溶液对雄性C57bl/6J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每天1次,连续15天。结束后检测两组小鼠肠道屏障通透性。2.BTBR雄鼠在3周断奶后随机分为六组:BTBR组(Saline组)、BTBR+spadin组(SPA组)、BTBR+酪酸梭菌组(CB组)、BTBR+酪酸梭菌+spadin组(CB/SPA组)、BTBR+丁酸钠组(SB组)、BTBR+丁酸钠+spadin组(SB/SPA组)。酪酸梭菌处理组小鼠给予0.5ml酪酸梭菌悬液灌胃;丁酸钠处理组给予0.5ml丁酸钠灌胃,余各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所有小鼠给予0.1ml spadin或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上述操作均每天1次,连续21天。3.肠道通透性检测:FITC-葡聚糖灌胃后光谱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4.肠道紧密连接蛋白:WB检测各组小鼠结肠claudin1,claudin3及occludin的表达。5.细胞因子检测:ELISA检测各组小鼠结肠IL-6,TNF-α和IFN-γ的水平。结果:1.对C57bl/6J小鼠进行spadin处理后,小鼠外周血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显着升高(P<0.05)。2.与CB组相比,CB/SPA组小鼠外周血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显着升高;与SB组相比,SB/SPA组小鼠外周血中FITC-葡聚糖的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adin处理降低CB和SB治疗小鼠结肠claudin1、claudin3及occludin蛋白的表达量(P<0.05)。4.CB/SPA组和SB/SPA组小鼠分别较CB组和SB组结肠IL-6,TNF-α的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ek1是酪酸梭菌/丁酸改善ASD模型小鼠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靶点。结合本研究第叁部分,在ASD小鼠模型中,酪酸梭菌/丁酸作为HDAC1抑制剂,通过上调肠道Trek1的表达,进而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及ASD核心行为症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1].池肇春.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与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9

[2].刘思蒙.酪酸梭菌改善自闭症谱系障碍小鼠肠道屏障功能和行为症状的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9

[3].夏国莲,江荣林,雷澍,王灵聪,智屹惠.基于床旁JY-DLT肠道屏障功能检测系统分析参苓白术散对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肠黏膜屏障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4].黄增峰,陈如康,方春,林左豹.益气活血通腑配方颗粒对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肠道机械屏障的保护作用[J].浙江中医杂志.2019

[5].Kim,S,Goel,R,Kumar,A,Qi,Y,Lobaton,G.患者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8

[6].罗志荣,植耀炜,曾俏君,周明根,邹子俊.血清二胺氧化酶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合并肠道屏障功能障碍患者作用的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7

[7].姜帆.探讨慢性消化病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关系[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

[8].张凯娜,杨建新.脑卒中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

[9].王树玲,赵胜兵,方军,马丹,符宏宇.应激及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6

[10].张红涛.氢气对重度脓毒症小鼠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

标签:;  ;  ;  ;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论文-池肇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