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利培酮论文-李悦,任方龙,马淑君,任明芬,岳爱芝

羟基利培酮论文-李悦,任方龙,马淑君,任明芬,岳爱芝

导读:本文包含了羟基利培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LC-MS,MS,利培酮,9-羟基利培酮,治疗药物监测

羟基利培酮论文文献综述

李悦,任方龙,马淑君,任明芬,岳爱芝[1](2018)在《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利培酮和9-羟基利培酮的浓度及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简单快速的液相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人血浆中利培酮及其代谢物9-羟基利培酮的浓度。方法:血浆样本采用甲醇沉淀蛋白法处理,以地西泮为内标,采用ES Industries Sonoma C18(2)色谱柱(100 mm×2.1 mm,3μm)分离化合物;流动相包括A-50%甲醇水溶液(含6 mmol·L~(-1)乙酸铵)、B-0.1%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总流速0.60 mL·min-1;进样量10μL;柱温30℃。采用正离子MRM模式扫描,电喷雾电离,利培酮、9-羟基利培酮及地西泮内标离子通道分别为m/z411.3→m/z191.1、m/z427.2→m/z207.0和m/z285.1→m/z193.1。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中9012"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对所建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利培酮在0.16~101.40μg·L~(-1)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羟基利培酮在0.40~256.80μ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在定量下限,低、中、高浓度批内与批间精密度的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9%,准确度符合要求;含分析物血浆样品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结果稳定。该法已成功应用于临床样本治疗药物监测。运用此方法监测分析一千多份临床样本得出总利培酮临床实际测定浓度范围为13.30~93.22μg·L~(-1)。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测定血浆中利培酮及其代谢物9-羟基利培酮浓度的快速、简便、实用的LC-MS/MS方法。利培酮临床实际测定浓度范围相比于神经精神药理学与药物精神病学协会专家组推荐治疗浓度范围更宽,且多次监测的患者中女性血药浓度相对于男性更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楼江,严伟,王刚,王飞,王峰[2](2017)在《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利培酮及9-羟基利培酮的浓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利培酮及9-羟基利培酮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液-液萃取后,以AF2672为内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色谱柱为Xtimate~(TM) C_(18),流动相为乙腈-10 mmol/L乙酸铵溶液(含0.1%甲酸)(37∶63,V/V,pH=3.2),流速为0.25 mL/min,柱温为40℃,进样量为6μL。采用电喷雾电离源,以多反应离子监测进行正离子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411.26→191.02(利培酮)、m/z 427.21→206.91(9-羟基利培酮)、m/z 418.00→175.95(内标)。结果:利培酮、9-羟基利培酮血药浓度分别在0.2~50.0、1.0~2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9 7、0.998 7);日内、日间RSD<15%,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2.42%~104.81%、94.51%~100.57%,基质效应分别为98.33%~107.09%、91.05%~105.80%,提取回收率分别为78.11%~92.62%、76.32%~85.09%。采用该法测得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利培酮和9-羟基利培酮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3.58±8.31)、(25.62±15.52)ng/mL。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口服利培酮患者的常规治疗药物监测和急性中毒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7年26期)

楼江,王峰,颜苗,张觅,张利明[3](2012)在《多药耐药基因多态性对利培酮及9-羟基利培酮稳态血药浓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药耐药基因(MDR1)是跨膜转运体P-糖蛋白(P-gp)的编码基因。胃肠道和血脑屏障等组织中的P-gp可以将包括药物在内的外源性底物排出细胞,影响P-gp底物药物的吸收和分布。MDR1基因多态性会影响P-gp表达和活性,进而影响底物药物的血药浓度和临床疗效,非典型性抗精神药物利培酮及代谢物9-羟基利培酮都是P-gp底物,MDR1基因多态性与这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和临床疗效可能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2年10期)

李红霞,杨东菁,范頔,王雪芹,邢向伟[4](2011)在《LC-MS/MS同时测定人血浆中的利培酮和9-羟基利培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LC-MS/MS法检测人血浆中的利培酮及其活性代谢产物9-羟利培酮。方法采用BEH C18色谱柱(50mm×2.1 mm,1.7μm),流动相A相为乙腈、B相为0.01 mol.L-1醋酸铵(甲酸调pH3.4),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1,柱温45℃,进样量3μL。利培酮、9-羟利培酮及盐酸丁螺环酮内标的检测离子对分别为:m/z 411.42→191.19、427.45→207.18、386.43→122.27。结果利培酮、9-羟利培酮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66~42.24、0.65~41.60 ng.mL-1(r=0.997,n=5);在人血浆基质中,高、中、低浓度(1.3、5.2、21.12 ng.mL-1)的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5%;利培酮、9-羟利培酮方法的回收率分别为89%~109%、97%~107%。6份不同来源的血浆基质效应研究证实,该样品预处理方法对血浆中的利培酮和9-羟利培酮测定无干扰。结论所建方法处理简单、灵敏、特异性高,定量准确,可为利培酮制剂的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提供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1年04期)

李兰芳,李焕德[5](2010)在《9-羟基利培酮的体内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9-羟基利培酮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其药理活性是母药的70%,比母药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高的稳态血药浓度。帕潘利酮(利培酮缓释片)与利培酮片在整体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是帕潘利酮能更有效地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为此本文介绍了关于其体内过程(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0年10期)

贾晶莹,张梦琪,陆晓佩,陆川,李水军[6](2010)在《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利培酮及其代谢物9-羟基利培酮的浓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利培酮及其代谢物9-羟基利培酮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经特丁基甲醚提取,采用同位素内标(氘4-利培酮、氘4-9-羟基利培酮)进行测定。色谱柱:CAPCELL PACK C_(18)Ⅲ(100 mm×2.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5 mmol·L~(-1)醋酸铵氨水缓冲液(pH=8)(50∶50,V/V),等度洗脱;流速0.4 mL·min~(-1);进样体积10μL;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MRM扫描。结果利培酮及9-羟基利培酮线性范围均为0.1~50μg·L~(-1)(r>0.999 9),定量下限均为0.1μg·L~(-1),平均提取回收率均>80%,批内、批间精密度RSD均<10%。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专一性好、操作简单,适用于利培酮的药动学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学杂志》期刊2010年05期)

高科攀,陈钧,陈庆华[7](2010)在《大鼠血浆中利培酮及9-羟基利培酮的LC-MS/MS法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利培酮和9-羟基利培酮。用蛋白沉淀法处理血样,采用C18色谱柱,以0.1%甲酸溶液-甲醇(40:60)为流动相,盐酸苯海拉明为内标,使用多反应监测,检测离子对分别为m/z411.3→191.4(利培酮)、m/z427.2→207.1(9-羟基利培酮)和m/z256.2→167.3(苯海拉明)。利培酮和9-羟基利培酮在0.5~10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批内、批间RSD均小于5%,回收率为90%~110%。(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0年05期)

黄卓,沙春洁,周凤梅,刘万卉[8](2008)在《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Beagle犬血浆中利培酮及9-羟基利培酮的浓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种LC/MS方法测定犬血浆中利培酮及其代谢产物9-羟基利培酮浓度的方法.以氯氮平为内标,使用液液萃取的方法提取待测物,经液相梯度洗脱后在质谱进行检测.液相使用Agilent eclipse XDB C18(150 mm×4.6 mm I.D.,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10 mmol.L-1醋酸铵+醋酸调pH至4.6).质谱使用正离子扫描,检测离子对为利培酮的411.4→191.0和9-羟基利培酮的427.2→207.2.利培酮和9-羟基利培酮线性范围均为0.05-100 ng.mL-1,最低定量限均为0.05 ng.mL-1.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7.8%;方法的准确度在±8.7%.此方法可满足肌肉注射利培酮微球后犬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测定研究的需要.(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08年02期)

谢志红,王峰,李焕德[9](2007)在《HPLC-ESI/MS测定血浆中9-羟基利培酮异构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血浆中9-羟基利培酮(9-OH-RSP)异构体的测定方法。方法样品经液-液萃取后,采用ChiralAGP柱(100 mm×4.0 mm,5μm)进行分离,柱温为25℃,以50 mmol.L-1醋酸铵(pH 6.5)-异丙醇(95∶5)为流动相,流速为0.9 mL.min-1。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模式(ESI+),选择性离子监测(SIR)9-OH-RSP和内标安定的质荷比(m/z)分别为428和285的分子离子峰。结果9-羟基利培酮异构体在1.47~275.30μg.L-1线性良好。左右旋异构体萃取回收率均>80%,日内、日间RSD均<15%。结论该方法准确、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测定血浆中9-羟基利培酮异构体的浓度。(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07年06期)

丁俊杰,焦正,郁韵秋,施孝金[10](2007)在《利培酮和其主要活性代谢产物9-羟基利培酮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利培酮(RIP)和其活性代谢物9-羟基利培酮代谢动力学模型,并考察其在健康男性志愿者中的药动学特征。2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单剂量口服利培酮2 mg,在服药前及服药后96 h内的不同时间点取血。HPLC-MS法测定RIP和9-羟基利培酮的血药浓度;依据RIP和9-羟基利培酮的T1/2确定志愿者中CYP2D6快代谢(EM)、中代谢(IM)和慢代谢(PM)型的分布,相似转换法(similarity transformation)进行模型结构鉴别,依据鉴别结果进行模型修正;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模型参数估算;以Monte Carlo法产生的模拟数据进行模型验证,评估模型参数求算的准确性。2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中EM型18名,IM型4名;模型鉴别结果提示假设模型不可整体鉴别,当获知RIP代谢为9-羟基利培酮的转换分数时,模型参数均可求算;模型对于EM型和IM型RIP和9-羟基利培酮血药浓度经时过程和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Cmax和Tmax预测效果均较好。RIP代谢为9-羟基利培酮的转换速率常数EM型为(0.12±0.08)h-1,IM型为(0.014±0.007)h-1,RIP的消除速率常数EM型为(0.25±0.18)h-1,IM型为(0.05±0.23)h-1。模型验证结果提示:参数估算值的均值与实际值较为接近;大多数参数的平均预测误差均在±15%内。模型具有代表性,不同CYP2D6表型者RIP代谢药动学参数差异较大,可为RIP进一步临床研究打下基础。同时模型结构鉴别可为复杂药动学模型的参数求算和实验设计提供有力的帮助。(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羟基利培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利培酮及9-羟基利培酮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液-液萃取后,以AF2672为内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色谱柱为Xtimate~(TM) C_(18),流动相为乙腈-10 mmol/L乙酸铵溶液(含0.1%甲酸)(37∶63,V/V,pH=3.2),流速为0.25 mL/min,柱温为40℃,进样量为6μL。采用电喷雾电离源,以多反应离子监测进行正离子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411.26→191.02(利培酮)、m/z 427.21→206.91(9-羟基利培酮)、m/z 418.00→175.95(内标)。结果:利培酮、9-羟基利培酮血药浓度分别在0.2~50.0、1.0~2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9 7、0.998 7);日内、日间RSD<15%,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2.42%~104.81%、94.51%~100.57%,基质效应分别为98.33%~107.09%、91.05%~105.80%,提取回收率分别为78.11%~92.62%、76.32%~85.09%。采用该法测得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利培酮和9-羟基利培酮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3.58±8.31)、(25.62±15.52)ng/mL。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口服利培酮患者的常规治疗药物监测和急性中毒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羟基利培酮论文参考文献

[1].李悦,任方龙,马淑君,任明芬,岳爱芝.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利培酮和9-羟基利培酮的浓度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

[2].楼江,严伟,王刚,王飞,王峰.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利培酮及9-羟基利培酮的浓度[J].中国药房.2017

[3].楼江,王峰,颜苗,张觅,张利明.多药耐药基因多态性对利培酮及9-羟基利培酮稳态血药浓度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

[4].李红霞,杨东菁,范頔,王雪芹,邢向伟.LC-MS/MS同时测定人血浆中的利培酮和9-羟基利培酮[J].华西药学杂志.2011

[5].李兰芳,李焕德.9-羟基利培酮的体内过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

[6].贾晶莹,张梦琪,陆晓佩,陆川,李水军.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利培酮及其代谢物9-羟基利培酮的浓度[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0

[7].高科攀,陈钧,陈庆华.大鼠血浆中利培酮及9-羟基利培酮的LC-MS/MS法测定[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

[8].黄卓,沙春洁,周凤梅,刘万卉.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Beagle犬血浆中利培酮及9-羟基利培酮的浓度[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8

[9].谢志红,王峰,李焕德.HPLC-ESI/MS测定血浆中9-羟基利培酮异构体[J].中南药学.2007

[10].丁俊杰,焦正,郁韵秋,施孝金.利培酮和其主要活性代谢产物9-羟基利培酮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鉴别[J].药学学报.2007

标签:;  ;  ;  ;  ;  

羟基利培酮论文-李悦,任方龙,马淑君,任明芬,岳爱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