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慢性肾脏损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阿德福韦酯,尿磷排泄指数,肾功能损害
慢性肾脏损害论文文献综述
赵庆锋,肖招英,张东萍,徐孟秋,楼炯波[1](2019)在《长期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尿磷排泄指数变化对肾脏损害预测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长期应用阿德福韦酯(ADV)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HBV)患者尿磷排泄指数(FEPO4)变化对早期肾损害预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6年7月~2018年6月在我院诊治并于36个月后随访的150例CHB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7年。根据用药时间,分别于治疗第3~6年、6~9年、9~12年设为观察组A(治疗第3~6年)、观察组B(治疗第6~9年)、观察组C(治疗第9~12年)。比较各组FEPO4与e GFR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各观察组eGFR值均未显示异常(均>90 mL/min),其中观察组A、观察组C与观察组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观察组FEPO4值均>5%,其中观察组A、观察组C与观察组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FEPO4、eGFR的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2、0.704,以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最大值所对应的值为截定点,得到FEPO4的最佳临界点为5.69%,灵敏度为88.90%,特异度为57.10%;eGFR的最佳临界点为107.50 mL/min,灵敏度为61.90%,特异度为19.40%。结论本研究对于用药时间是否是早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未得出定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FEPO4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高于eGFR,可见FEPO4可更灵敏地反映ADV的早期肾损害。通过本研究,认为对长期服用ADV治疗的HBV患者,加强检测FEPO4指标对早期评估肾损害、及时干预具有一定的意义。鉴于本研究样本量不大,其临床可行性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9年12期)
张鹏[2](2017)在《长期应用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根据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推算,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000万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人数达2000万人,CHB仍是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抗病毒治疗是目前公认的使病人获益最大的治疗CHB的方法。核苷(酸)类似物(NAs)通过长期抑制HBV病毒复制,防止肝炎发作,延缓肝纤维化进展,是一类广泛用于CHB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且已取得确切疗效。但由于NAs不能完全清除HBV,CHB患者需长期接受NAs抗病毒治疗,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的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目前得到批准上市的抗病毒药物分为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似物。目前在国内上市的核苷(酸)类物有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和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有副作用少、服用方便的特点,能成功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而控制病情。但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各个药物的缺陷也显现出来。据2014年12月中国乙型肝炎随访与临床科研平台数据显示,在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31.66%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单药或者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临床研究显示长期ADV治疗可致肾小管损伤,出现肾功能损害、低磷血症和范可尼综合征~]。《伴有肾脏损伤及其高危风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指出ADV治疗2-9年,约15%患者发生肾小管损伤。由此可见,ADV对HBV感染患者肾功能具有不良影响,但肾损伤的观察指标不一致,尤其是缺乏早期肾损伤的研究。目前肝病领域对肾脏损伤的认识不足,临床常采用血肌酐(Cr)来反映肾脏功能受损,实际上,血Cr并非是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2015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肌酐持续(Cr)上升常提示肾功能损害已经比较严重,肾功能的恢复亦较困难。2002年NKF-K/DOQI及2012年KDIGO慢性肾脏病指南指出:单纯的血清肌酐不足以评价肾功能,eGFR是评价肾功能的最佳指标,慢性肾脏疾病中eGFR的下降与肾功能损伤平行。由此可见eGFR是评估早期肾功能损伤的敏感和实用指标。因胱抑素C不依赖任何外来因素,仅经肾小球滤过而被清除,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目的本研究排除肾毒性物质、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回顾性分析HBV感染者长期ADV治疗中肾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同时,观察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肾损伤的发生情况,为ADV治疗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从2014年2月~2017年2月间在西南医院感染病科就诊患者中,筛选符合入、排标准的病例。电话随访进一步完善资料。纳入正在接受ADV 10mg/d单药或ADV10mg/d联合LAM1 00mg/d或ETV 0.5mg/d抗病毒治疗并且于我院随诊2年以上的CHB。入选标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H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及治疗适应症的患者;年龄13~78岁;至少连续服用2年;每3~6个月随访1次。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者;(2)合并HCV或HIV感染者;(3)合并其他泌尿系统疾病者;(4)合并其他肝病(如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炎等)者;(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6)合并甲状腺疾病;(7)因服用其他对肾脏造成损害药物者~([39-40])。此外,收集了2014年在西南医院感染病科就诊而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患者的资料,横断面分析其肾损伤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肾损伤指标,包括:血清肌酐(Cr)、胱抑素C(Cys C)、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本研究定义的早期肾功能损害为:连续2次检测出现肾功能轻度下降,即血Cr>106μmol/L或较基线水平升高>44.2μmol/L或胱抑素C(Cys-C)≥1.05mg/L或eGFR(CKD-EPI、MDRD)≤90ml/(min?1.73m2)~([20])。或出现1次肾功能中度下降,即血Cr>177μmol/L或胱抑素C(Cys-C)≥1.53mg/L或eGFR(CKD-EPI、MDRD)≤60ml/(min?1.73m2)。影响肾功能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性别、年龄、ADV使用持续时间、ADV使用时联合使用其他抗病毒药物情况、血糖(GLU)、血尿酸(UA)。HBsAg、HBeAg、HBV DNA、ALT。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包括性别、年龄、ADV使用时间、ADV使用时联合使用其他抗病毒药物情况、HBsAg、HBe Ag、HBV、DNA、ALT等因素对早期肾损伤情况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接受ADV抗病毒治疗患者共1187例,剔除不符合入、排标准的病例870例,纳入317例患者进行分析,为抗病毒治疗组。根据本研究定义的早期肾损伤标准,分为2组:肾损伤118例,非肾损伤199例。收集了HBV感染者未抗病毒治疗的患者495例,这组患者排除了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及慢性肾脏病患者,为未抗病毒组。抗病毒组317例患者中,平均年龄40.52岁;男性187例,占58.99%,ALT平均值51.2,异常发生率27.7%,HBVDNA测不到占81.43%;HBeAg阳性率45.7%。接受ADV单药治疗者73例,ADV+LAM治疗者156例,ADV+ETV治疗者88例。抗病毒治疗时间平均为6.43年,总体肾损伤发生率约为37.22%。未抗病毒组495例患者中,男性293例,占59%,平均年龄35.4岁,平均病程约为9.98年,平均BMI27.16;平均ALT 58.65U/L,高于正常值155例,占31.3%;HBVDNA平均值5.37E+5,HBVDNA低于检测下限者112例,占22.62%;HBe Ag阳性率30.5%,总体肾损伤发生率为8.48%。肾功能损伤大多数为轻度,约占92%以上。早期肾损伤患者以胱抑素C和eGFR出现异常为主,肌酐异常仅出现16例且都伴胱抑素C或/和eGFR异常。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长期使用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未使用药物治疗的HBV感染者。卡方检验:年龄和ADV用药时间结果有显着性差异,其余因素无显着性差异;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年龄、ADV用药时间均对因变量是否早期肾损存在显着性影响;ROC曲线分析:年龄和ADV用药时间均对早期肾损伤具有显着的敏感性,对应约登指数分别为0.616、0.422,相应的临界数值分别为47.5岁和3.175年。结论1、本地区长期使用ADV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肾损伤发病率明显高于未行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者,提示长期ADV治疗可致肾损伤,但绝大多数为轻度肾损伤。2、胱抑素C及eGFR是监测ADV长期抗HBV治疗患者早期肾损伤的良好指标。3、年龄、ADV使用时间是早期肾损伤危险因素且年龄对肾损情况的预测要高于ADV用药时间。47.5岁可以作为肾损发生的临界参考年龄;3.175年抗病毒治疗可以作为肾损发生的临界参考年限。4、性别、是否联合应用其他抗病毒药物、HBsAg、HBeAg、HBV DNA、ALT等因素对早期肾损伤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7-10-01)
王鸿超,何芳,刘金明,谢亚囡,李芳[3](2016)在《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预防造影剂加重肾脏损害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合并中度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非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时,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对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9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水化组(103例)于术前12h至术后12h给予0.9%氯化钠1.0mL·kg-1·h-1静脉滴注;rhBNP组(106例)于术前24h给予低剂量rhBNP(0.005μg·kg-1·min-1)静脉滴注。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h、48h、1周、1个月测定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等指标。并于术前、术后24h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醛固酮(aldosterone,ALD)。主要终点为CIN发生率,次要终点观察Cys C、SCr、eGFR及TNF-α、ALD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 rhBNP组CIN发生率8.5%显着低于水化组的23.3%(P<0.01),无论是行CAG还是PCI(均P<0.05)。2组Cys C均于术后24h升高达峰值,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但rhBNP组升高幅度比水化组小。2组SCr及eGFR均于术后24h开始升高或下降:水化组SCr及eGFR于术后1周达到最大变化值,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而rhBNP组于术后48h达到最大变化值,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且SCr及eGFR变化幅度更小。2组术后TNF-α和ALD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水化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于CAG或非急诊PCI术前使用低剂量rhBNP预防CIN安全、有效,其效果优于水化治疗。rhBNP能减轻肾功能损伤程度,并且缩短肾功能恢复时间。rhBNP预防CIN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机制实现的。(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丁丰[4](2015)在《慢性乙肝患者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的早期肾脏损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1/3人口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肝衰竭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因HBV感染导致的死亡目前位于全球死亡原因的第9位,因此,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积极的抗病毒治疗,能够最大程度地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因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基础,但治疗的长期性使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阿德福韦酯是核苷酸类似物,有一定的肾脏毒性并与剂量相关。我国是“乙肝大国”,由于经济的原因基层医院有大量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单药或者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为了防止严重肾功能损害不良事件的发生,早期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的肾脏损害显得非常重要。β2-微球蛋白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正常情况下几乎全部由肾小管重吸收,尿液中含量很低。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是血液中维生素A的转运蛋白,大小21 kDa,由肝脏合成、广泛分布于血液、脑脊液、尿液及其它体液中。测定视黄醇结合蛋白能早期发现肾小管的功能损害,并能灵敏反映肾近曲小管的损害程度。p2-MG和RBP均经肾小球过滤,大部分由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和分解代谢,在肾功能不全的时候可出现上述指标的代谢异常。目前,有文献指出尿p2-MG和尿RBP是中毒性肾损害的早期标志,包括肾毒性物质中毒,心脏外科手术,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等。目前尚不清楚长期使用ADV治疗的CHB患者是否可以使用尿β2-微球蛋白和尿RBP作为早期肾损害的标志物。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的目的是评估在长期使用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尿β2-MG和尿RBP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 法根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和入排标准入组了3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5例给予阿德福韦酯酯(ADV)单药治疗(n=90)或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LAM)联合治疗(n=75)。165例给予恩替卡韦(ETV)治疗作为对照组。定期监测血清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β2-MG、尿RBP和尿肌酐。结果在长达5年的治疗中,ADV单药治疗(n=90)或阿德福韦酯加拉米夫定(LAM)联合治组中,在第1、第2、第3、第4和第5年分别有3,7,11,16和21例出现尿p2-MG的异常,在第1、第2、第3、第4和第5年分别有2,8,12,15和22例患者出现尿RBP的异常。其中有20例患者eGFR较基线下降20-30%,12例患者eGFR较基线下降30-50%,3例(1.8%)患者eGFR较基线下降>50%。进一步的分析表明,eGFR较基线水平降低>30%与尿RBP和尿p2-MG异常显着相关。在恩替卡韦(ETV)治疗组中血清肌酐和eGFR仍保持稳定,只有1例患者的尿p2-MG异常和2例患者尿RBP异常。提示恩替卡韦安全性良好。结论在长期ADV治疗期间,尿RBP与尿β2-MG是早期肾损害的敏感的生物标志物。一旦尿中可检测到RBP异常和(或)p2-MG的异常,单药应用ADV或联合使用LAM未出现病毒变异患者,应改用恩替卡韦治疗。ADV应避免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治疗。(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12-01)
何援军,叶铭芬,金劫,姜聪娇[5](2015)在《系统性硬皮病慢性肾脏损害20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系统性硬皮病(SSc)的慢性肾脏损(CKD)害临床表现及可能的发病原因。方法:对近5年本院收治的SSc伴CKD 20例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根据CKD分期,将肾损害分为5期。结果:20例SSc中CKD 1期10例;CKD 2期3例;CKD3期4,CKD4期2例,CKD 5期1例。(本文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4-24)
蒋孝鸣,黄枢,闫建平,姚丽婷,周敬勉[6](2014)在《两种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与慢性肾脏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两种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ARFI)与慢性肾脏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1例慢性肾病患者作为肾病组(其中17例为IgA肾病患者),54名健康成年作为对照组;应用声触诊组织成像技术(VTI)联合灰阶图像定量分析软件与声触诊组织定量分析技术(VTQ),分别测定两组受检者肾实质灰阶值与剪切波(SWV),评估其与慢性肾病肾小球滤过率(GFR)分期及其与IgA肾病Lee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肾病组患者肾实质的SWV值为(2.83±0.67)m/s,对照组患者肾实质的SWV值为(3.56±0.45)m/s;肾病组患者肾实质的灰阶值为(88.46±17.42)dB,对照组患者肾实质的灰阶值为(64.04±11.00)dB;(2)慢性肾病患者肾实质灰阶值与GFR分期呈正相关性(r=0.72,P<0.05),其SWV值与GFR分期呈负相关性(r=-0.56,P<0.05);IgA肾病患者的肾实质灰阶值与其Lee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71,P<0.05),其SWV值与Lee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0.79,P<0.05)。结论 VTQ技术测得的SWV值以及VTI技术结合灰阶图像分析软件所测得的灰阶值均可定量反映慢性肾脏损害程度。(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4年07期)
蒋孝鸣[7](2014)在《比较两种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评价慢性肾脏损害程度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慢性肾脏病变起病隐匿,易发展为终末肾功能衰竭,给家庭及社会造成经济负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近年来,超声弹性成像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超声诊断工具。超声弹性成像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组织间的弹性不同以及相同组织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弹性亦不相同。本次研究应用声触诊组织成像技术(Virtual Touch imaging,VTI)和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Virtual Touch Quantification,VTQ),这两种技术均属于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的范畴,其中VTI技术结合自行设计的灰阶图像定量分析软件,可测量慢性肾脏病变患者肾实质的灰阶值,而VTQ技术可直接测量剪切波值(shear wave velocity,SWV),从而判断ARFI技术在慢性肾脏损害程度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慢性肾病患者73例作为实验组(肾病组),选取无蛋白尿、血尿,肌酐、尿素氮在正常范围之内,且无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5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取俯卧位,对肾实质进行VTI及VTQ成像,成像后将灰阶图像及SWV值图像存入超声仪内。实验组在完成弹性成像的同时立即在该肾行超声引导下肾脏活组织穿刺检查。肾脏穿刺完毕后将所存图像调出,VTQ图像直接记录SWV值(m/s),VTI所得图像结合自行研发的灰阶图像定量分析软件,利用该软件测定取样框内肾实质的灰阶值(dB)。对照组对存入的图像直接进行SWV值的记录,VTI所测得灰阶图像用自行设计研发的灰阶图像定量分析软件测定其灰阶值。以上数值均采用叁次测量取平均值。结果①用灰阶图像定量分析软件测定VTI感兴趣区内灰阶图像的灰阶值:肾病组肾实质灰阶值为87.77±17.08dB,对照组肾实质灰阶值为64.04±11.00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VTQ测定肾实质SWV值:肾病组肾实质SWV值为2.85±0.65m/s,对照组肾实质SWV值为3.46±0.4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应用VTI技术显示的灰阶图像结合灰阶图像分析软件所得出的灰阶值及VTQ技术测得的SWV值可以定量的反应灰阶值与肾脏损害程度的相关性。③用GFR、SWV值、灰阶值检查所测得的阳性率分别为71.23%、78.08%、83.56%。结论VTI技术结合灰阶图像定量分析软件所测得的灰阶值及VTQ技术测得的SWV值均可定量反映肾脏损害程度,且检出CKD的阳性率较GFR高。(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4-03-18)
王成[8](2014)在《慢性心力衰竭对肾脏损害73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缩无力,进而导致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最终发展为全身重要脏器淤血、缺血,功能障碍。本研究讨论以冠心、肺心、高血压心脏病等内科病为主,分析其慢性心力衰竭,肾脏长期缺血,功能损害及其临床预防、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袁丹丹[9](2013)在《EZSCAN-无创筛查糖尿病慢性肾脏损害技术的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EZSCAN作为一种无创检测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发病风险的手段,它和肾小球滤过率、尿肌酐白蛋白比值间的相关性,及其应用于2型糖尿病慢性肾脏损害临床筛查时的诊断价值。研究对象与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在内分泌科病房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上海宝山区2型糖尿病患者,录入受试者一般信息并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GATES法测定的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法测GFR (iGFR)为金标准,同时比较CG公式(cg-GFR)、简化MDRD公式(mdrd-GFR)、CKD-EPI (epi-GFR)公式计算得出的GFR值和EZSCAN测定的GFR值(ez-GFR)之间的相关性、准确性、一致性及诊断效能等,同时评估EZSCAN结果对根据尿白蛋白/肌酐(ACR)判断的肾脏损害的诊断能力,以此评估EZSCAN法测GFR在临床筛查时的适用性。结果共计202名受试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04人,女性98人,年龄主要分布在50-70岁。1.不同方法估测GFR与iGFR间的比较(1) ez-GFR, cg-GFR, mdrd-GFR和epi-GFR与iGFR都成正相关(p<0.001)(2)四种方法的30%准确率分别为50%,50.5%,68.3%及66.3%。但在iGFR<60ml·min-1·(1.73m2)-1的范围内ez-GFR的符合率为最高的86.6%。(3)四种方法的偏差值分别为-19.82,-15.59,12.27和14.45ml·min-1·(1.73m2)-1.同样,当iGFR<60ml·min-1·(1.73m2)-1时ez-GFR的偏差值最小,为-1.32ml·min-1·(1.73m2)-1。在iGFR≥90和60-89.9ml·min-1·(1.73m2)-1范围内时,MDRD公式的偏差最小,为6.93和11.56ml·min-1·(1.73m2)-1。(4)作四种方法对于iGFR的Bland-Altman散点图,它们的一致性范围分别为40.72、44.04、54.56和61.94ml·min-1·(1.73m2)-1,同时可观察到EZSCAN总体低估iGFR水平,并在iGFR较高水平时低估更为严重。其余叁组eGFR均在iGFR较高时发生高估而在iGFR较低时存在低估。作ROC曲线,四种方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6、0.757、0.780和0.787。ez-GFR的切割点为52.5ml·min-1·(1.73m2)-1,在切割点时取得的灵敏度为0.732,特异度为0.590.与其余3种方法各自取得的切割点相比,其灵敏度较高,而特异度较低。4种方法中特异度最高的为CKD-EPI公式,为0.938。2. EZSCAN与ACR间的比较(1)以ACR≥30mg/g将受试者分为肾脏损害组共43人,对照组159人。对其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肾脏损害组的年龄高于对照组,其ez-GFR水平低于对照组,其余临床数据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EZSCAN可能不仅从肾功能降低的角度评价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害。(2)作ROC曲线可见,公式法所估算的GFR值与ACR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约在0.55,其诊断价值低于EZSCAN (AUC=0.645), EZSCAN方法在57.5的水平取得切割点,此时期灵敏度为0.860,特异度0.286。(3) EZSCAN的ROC曲线下面积随着ACR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当以ACR≥55mg/g为肾脏损害诊断标准时,取得AUC=0.686,此时Cut-off point为48.5ml·min-1·(1.73m2)-1,灵敏度为0.65,特异度为0.665。3.综合评估EZSCAN与iGFR, ACR间的关系比较EZSCAN与iGFR、ACR的ROC曲线时不同点的约登指数之和,在ez-GFR=57.5ml·min-1·(1.73m2)-1时取得最大值0.494,而此时两者AUC之和为1.246。EZSCAN在针对2型糖尿病慢性肾脏损害的评估中,与金标准的相关性尚可,并在GFR下降的人群中有优于eGFR的准确性,同时EZSCAN判定肾脏损害的灵敏度同时在GFR和ACR两方面得到较好的表现,尤其对于GFR中度下降人群的诊断不易发生漏诊。在临床筛查的过程中,可结合ACR. CKD-EPI公式等完善检查流程,帮助临床医师进行筛查诊断,并进一步选择治疗方案,也有助于患者认识病情、改善生活方式。结论1. EZSCAN在2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变的检测中具有较好的灵敏度,能对受试者提出警示,以便进一步完善更精确的肾功能检测并得到及时治疗。2. EZSCAN作为无创检测2型糖尿病肾脏病变的方法适用于临床筛查。(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4-15)
郭庆[10](2013)在《慢性扁桃体炎与早期肾脏损害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是否有存在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异常,并发早期肾脏损害;分析尿微量白蛋白作为判断慢性扁桃体炎早期肾脏损害的诊断指标是否可靠;扁桃体切除术是否能够降低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成为防止慢性扁桃体炎并发早期肾脏损害的有效方法之一。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慢性扁桃体炎患者84例,男性33例,女性51例,年龄7~55岁。按病程分为3组,甲组:病程12月以上;乙组:病程36月以上;丙组;病程60月以上;在免疫检验室收集12例非慢性扁桃体炎标本正常者为对照组,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7~55岁。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手术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对所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甲组术前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与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术前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两两多重比较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甲组、乙组、丙组手术前后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比较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为非正态性分布,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病程与尿微量白蛋白含量秩相关分析rs=0.659,P<0.001,说明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病程与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有相关性。结论1、病程60月以上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超出正常范围,可并发早期肾脏损害;2、尿微量白蛋白作为判断慢性扁桃体炎早期肾脏损害的诊断指标有一定临床指导价值,且随着病程进展其敏感性逐渐增加;3、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在扁桃体切除术术后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有明显下降,扁桃体切除术对防治早期肾脏损害有明显的疗效。(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期刊2013-03-01)
慢性肾脏损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根据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推算,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000万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人数达2000万人,CHB仍是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抗病毒治疗是目前公认的使病人获益最大的治疗CHB的方法。核苷(酸)类似物(NAs)通过长期抑制HBV病毒复制,防止肝炎发作,延缓肝纤维化进展,是一类广泛用于CHB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且已取得确切疗效。但由于NAs不能完全清除HBV,CHB患者需长期接受NAs抗病毒治疗,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的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目前得到批准上市的抗病毒药物分为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似物。目前在国内上市的核苷(酸)类物有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和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有副作用少、服用方便的特点,能成功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而控制病情。但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各个药物的缺陷也显现出来。据2014年12月中国乙型肝炎随访与临床科研平台数据显示,在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31.66%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单药或者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临床研究显示长期ADV治疗可致肾小管损伤,出现肾功能损害、低磷血症和范可尼综合征~]。《伴有肾脏损伤及其高危风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指出ADV治疗2-9年,约15%患者发生肾小管损伤。由此可见,ADV对HBV感染患者肾功能具有不良影响,但肾损伤的观察指标不一致,尤其是缺乏早期肾损伤的研究。目前肝病领域对肾脏损伤的认识不足,临床常采用血肌酐(Cr)来反映肾脏功能受损,实际上,血Cr并非是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2015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肌酐持续(Cr)上升常提示肾功能损害已经比较严重,肾功能的恢复亦较困难。2002年NKF-K/DOQI及2012年KDIGO慢性肾脏病指南指出:单纯的血清肌酐不足以评价肾功能,eGFR是评价肾功能的最佳指标,慢性肾脏疾病中eGFR的下降与肾功能损伤平行。由此可见eGFR是评估早期肾功能损伤的敏感和实用指标。因胱抑素C不依赖任何外来因素,仅经肾小球滤过而被清除,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目的本研究排除肾毒性物质、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回顾性分析HBV感染者长期ADV治疗中肾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同时,观察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肾损伤的发生情况,为ADV治疗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从2014年2月~2017年2月间在西南医院感染病科就诊患者中,筛选符合入、排标准的病例。电话随访进一步完善资料。纳入正在接受ADV 10mg/d单药或ADV10mg/d联合LAM1 00mg/d或ETV 0.5mg/d抗病毒治疗并且于我院随诊2年以上的CHB。入选标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H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及治疗适应症的患者;年龄13~78岁;至少连续服用2年;每3~6个月随访1次。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者;(2)合并HCV或HIV感染者;(3)合并其他泌尿系统疾病者;(4)合并其他肝病(如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炎等)者;(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6)合并甲状腺疾病;(7)因服用其他对肾脏造成损害药物者~([39-40])。此外,收集了2014年在西南医院感染病科就诊而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患者的资料,横断面分析其肾损伤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肾损伤指标,包括:血清肌酐(Cr)、胱抑素C(Cys C)、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本研究定义的早期肾功能损害为:连续2次检测出现肾功能轻度下降,即血Cr>106μmol/L或较基线水平升高>44.2μmol/L或胱抑素C(Cys-C)≥1.05mg/L或eGFR(CKD-EPI、MDRD)≤90ml/(min?1.73m2)~([20])。或出现1次肾功能中度下降,即血Cr>177μmol/L或胱抑素C(Cys-C)≥1.53mg/L或eGFR(CKD-EPI、MDRD)≤60ml/(min?1.73m2)。影响肾功能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性别、年龄、ADV使用持续时间、ADV使用时联合使用其他抗病毒药物情况、血糖(GLU)、血尿酸(UA)。HBsAg、HBeAg、HBV DNA、ALT。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包括性别、年龄、ADV使用时间、ADV使用时联合使用其他抗病毒药物情况、HBsAg、HBe Ag、HBV、DNA、ALT等因素对早期肾损伤情况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接受ADV抗病毒治疗患者共1187例,剔除不符合入、排标准的病例870例,纳入317例患者进行分析,为抗病毒治疗组。根据本研究定义的早期肾损伤标准,分为2组:肾损伤118例,非肾损伤199例。收集了HBV感染者未抗病毒治疗的患者495例,这组患者排除了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及慢性肾脏病患者,为未抗病毒组。抗病毒组317例患者中,平均年龄40.52岁;男性187例,占58.99%,ALT平均值51.2,异常发生率27.7%,HBVDNA测不到占81.43%;HBeAg阳性率45.7%。接受ADV单药治疗者73例,ADV+LAM治疗者156例,ADV+ETV治疗者88例。抗病毒治疗时间平均为6.43年,总体肾损伤发生率约为37.22%。未抗病毒组495例患者中,男性293例,占59%,平均年龄35.4岁,平均病程约为9.98年,平均BMI27.16;平均ALT 58.65U/L,高于正常值155例,占31.3%;HBVDNA平均值5.37E+5,HBVDNA低于检测下限者112例,占22.62%;HBe Ag阳性率30.5%,总体肾损伤发生率为8.48%。肾功能损伤大多数为轻度,约占92%以上。早期肾损伤患者以胱抑素C和eGFR出现异常为主,肌酐异常仅出现16例且都伴胱抑素C或/和eGFR异常。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长期使用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未使用药物治疗的HBV感染者。卡方检验:年龄和ADV用药时间结果有显着性差异,其余因素无显着性差异;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年龄、ADV用药时间均对因变量是否早期肾损存在显着性影响;ROC曲线分析:年龄和ADV用药时间均对早期肾损伤具有显着的敏感性,对应约登指数分别为0.616、0.422,相应的临界数值分别为47.5岁和3.175年。结论1、本地区长期使用ADV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肾损伤发病率明显高于未行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者,提示长期ADV治疗可致肾损伤,但绝大多数为轻度肾损伤。2、胱抑素C及eGFR是监测ADV长期抗HBV治疗患者早期肾损伤的良好指标。3、年龄、ADV使用时间是早期肾损伤危险因素且年龄对肾损情况的预测要高于ADV用药时间。47.5岁可以作为肾损发生的临界参考年龄;3.175年抗病毒治疗可以作为肾损发生的临界参考年限。4、性别、是否联合应用其他抗病毒药物、HBsAg、HBeAg、HBV DNA、ALT等因素对早期肾损伤无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慢性肾脏损害论文参考文献
[1].赵庆锋,肖招英,张东萍,徐孟秋,楼炯波.长期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尿磷排泄指数变化对肾脏损害预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9
[2].张鹏.长期应用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临床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7
[3].王鸿超,何芳,刘金明,谢亚囡,李芳.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预防造影剂加重肾脏损害的机制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
[4].丁丰.慢性乙肝患者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的早期肾脏损害研究[D].浙江大学.2015
[5].何援军,叶铭芬,金劫,姜聪娇.系统性硬皮病慢性肾脏损害20例临床分析[C].2015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5
[6].蒋孝鸣,黄枢,闫建平,姚丽婷,周敬勉.两种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与慢性肾脏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4
[7].蒋孝鸣.比较两种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评价慢性肾脏损害程度的价值[D].安徽医科大学.2014
[8].王成.慢性心力衰竭对肾脏损害73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4
[9].袁丹丹.EZSCAN-无创筛查糖尿病慢性肾脏损害技术的适用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3
[10].郭庆.慢性扁桃体炎与早期肾脏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青海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