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颈椎椎弓根螺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颈椎伤病,颈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应用价值
颈椎椎弓根螺钉论文文献综述
王斌,王瑞[1](2019)在《对颈椎伤病行颈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椎伤病实施颈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筛选以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作为前提,抽选时间段为2018年1月份到2019年1月份,共选取颈椎伤病患者40例,临床上予以后路颈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就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预后情况展开分析和数据对比。结果治疗后Frankle分级与治疗前差异明显,且数值方面治疗后更优,统计处理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治疗后JOA分值变化与治疗前差异明显,且数值方面治疗后更优,统计处理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结论对颈椎伤病患者开展颈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对患者脊髓损伤改善有积极意义,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72期)
丁育健,沈红雷,许宏俊,花雷,高爱国[2](2019)在《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斜坡椎管角对C_0~C_3颈椎-钉棒固定系统拔出力的影响。方法选择1例成年健康男性,重建上颈椎C_0~C_3叁维模型及上颈椎-钉棒系统有限元模型,提取各节段自由度,运算并获得各解剖结构的应力应变等数据,尤其是不同的斜坡椎管角条件下,固定螺钉的结构应力。结果 C_0~C_1、C_1~C_2、C_2~C_3各节段自由度相对于正常模型分别下降21. 50%、42. 03%、38. 50%。C_1置入螺钉最大米塞斯(Mises)应力为303 MPa,C_2置入螺钉最大Mises应力为263 MPa,C_3置入螺钉最大Mises应力为233 MPa,C_1~C_3螺钉Mises应力呈现递减趋势。在不同斜坡椎管角工况载荷条件下,C_1~C_3螺钉监测点的拔出力,跟随斜坡椎管角增大趋势,螺钉拔出力呈现增长趋势。结论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具有精确的几何外形,能够准确模拟实际临床力学环境,从而为临床枕颈融合固定提供良好的术前指导。(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田乐,刘刚[3](2019)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下颈椎疾病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为:a)恢复颈椎的正常解剖序列;b)对脊髓、神经根进行减压;c)重建颈椎稳定性。最常见的相关手术方法即为颈椎手术内固定,一般分为前路和后路手术,手术方式一般据患者疾病情况来选择。(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秦豪,谭海涛[4](2019)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钉板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颈椎多节段损伤、传统前路内固定失败的颈椎损伤的患者,手术方式常为前后联合减压固定,即从前入路进行减压,后入路使用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内固定,该术式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大、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手术费用较高。与传统前路和后路手术相比,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ATPS)联合了颈椎前路和后路手术的优点:既可以从前路处理颈椎病灶,又可以提供椎弓根螺钉钉板系统的稳定性,仅通过一次前路手术即可解决减压和重建两个问题,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优势,而且安全性更高。(本文来源于《微创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雷宁[5](2019)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有限元法生物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有限元法生物力学特性研究效果。方法应用有限元法对两种内固定物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进行比较。应用Mimics、SolidWorks、Abaqus等软件建立脊柱骨折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并分别置入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一为模拟采用颈椎前路椎体螺钉钛板系统治疗,其二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计算叁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指标,包括75N轴压力、前屈、左侧屈、后伸等应力值进行比较。结果颈椎前路椎体螺钉钛板系统在75N轴压力、前屈、左侧屈、后伸等最大应力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在75N轴压力、前屈、左侧屈、后伸、右侧区的生物力学强度均优于常规的颈椎前路椎体螺钉钛板系统,其可提供更多的应力,值得临床推广和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41期)
程志琳[6](2019)在《O臂导航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导致的颈椎骨折、颈椎肿瘤、颈椎结核、颈椎退变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病情严重者甚至丧失劳动能力,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基于以上疾病自身特点,临床研究表明,早期手术有利于早期康复,不同的术式各有优缺点。主要根据其适应症选择手术方式,包括颈椎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和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两种术式均能提供较稳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前者治疗周期长、手术创伤大、时间长等缺点;后者受制于设备器械的发展以及对置钉技术要求,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鉴于以上因素,本研究应用O臂导航设备辅助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治疗上述颈椎疾病,评价其临床效果,并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效果对比。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疾病的疗效,并与颈椎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8年4月我院脊柱关节骨科收治的颈椎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外伤或退变伴骨质疏松、颈椎椎体肿瘤、颈椎椎体结核患者46例,男性26人,女性20人,年龄在30~75岁之间,平均年龄59.8±5.5岁;其中行颈椎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融合椎体螺钉内固定30例(A组),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6例(B组),术后随访观察6~32个月。手术时间、出血量;颈椎生理曲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影像学结果评价植骨融合率;O臂导航置钉优良率;术后并发症统计结果。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00.6±21.1)ml、(2.12±0.54)h、(14.5±3.5)d;B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6.2±13.4)ml、(1.25±0.37)h、(10.3±2.3)d。A组较B组,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A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评分分别为16.7±2.5°,15.4±1.7°,13.3±1.6°,12.4±2.1°;B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评分分别为17.1±2.7°,17.1±2.7°,15.9±2.1°,15.9±2.1°,术后1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两组病例术后随访期内脊髓功能较术前均得到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体植骨融合率:A组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76.7%,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90.0%,B组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75.0%,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93.7%;O臂导航置钉优良率:0级钉57枚,1级钉2枚,2级钉1枚,无3级及以上置钉。术后并发症情况:A组出现吞咽困难1例,轴性症状4例。B组1例出现吞咽困难。结论:1.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颈椎外伤或退变伴骨质疏松症、颈椎肿瘤、颈椎结核等疾病的疗效好,具有手术用时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等优点。2.O臂导航辅助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手术安全、置钉精准度高、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钱晶晶,徐浩,王路,赵嘉懿[7](2019)在《颈椎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不稳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不稳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2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11例,女10例。年龄41~69岁,中位数57岁。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脊髓受压节段均≥3个,均合并不同程度的颈椎不稳(邻近椎体移位> 3. 5 mm或成角> 11°),3例合并黄韧带骨化、6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8例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8例合并不同程度的颈椎反弓,所有患者椎弓根螺钉植入条件良好。病程6~24个月,中位数14个月。均经后路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以Centerpiece钛板固定开门侧。分别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评定患者的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及C_2~C_7 Cobb角,同时观察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C_3~C_6节段手术9例、C_3~C_7节段手术12例。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数18个月。均未出现门轴侧断裂及再关门现象,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1例出现C_5神经根麻痹症状,1例出现颈部轴性症状,给予康复锻炼等对症治疗,至术后6个月时症状基本消失。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的颈肩部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5. 6±1. 6)分,(3. 1±1. 1)分,t=3. 150,P=0. 000],JOA评分明显增加[(7. 6±2. 4)分,(14. 1±1. 6)分,t=4. 320,P=0. 000],C_2~C_7Cobb角明显增大(7. 2°±6. 5°,12. 6°±7. 4°,t=5. 020,P=0. 000)。结论:采用颈椎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不稳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因脊髓受压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维持颈椎稳定、恢复颈椎正常曲度,且并发症较少。(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9年03期)
臧萌,刘一畅[8](2019)在《椎弓根螺钉单边置入及双边置入治疗颈椎骨折的手术效果的研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患者术后的缓解程度、恢复程度、生活质量,还有不良反应等因素分析椎弓根钉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单侧颈椎骨折患者40例,其中20例设置为对照组行单边椎弓根钉置入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另20例设置为观察组行双边椎弓根钉置入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每组患者的骨折分型相同。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跟踪、随访和观察6个月~1年,分别记录并比较每组患者的术后的缓解程度、恢复程度、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缓解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472,P=0.041)。观察组愈合程度优14例(70%),愈合良好5例(25%),愈合较差1例(5%);对照组愈合程度优4例(20%),愈合良好8例(40%),愈合程度较差4例(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00,P=0.0073)。观察组健康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者11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者8例。结论:单边置入椎弓根钉治疗的患者颈椎稳定性差,术后缓解程度小、恢复慢,生活质量好。采用双边置入椎弓根钉治疗的患者颈椎稳定,术后缓解程度大、恢复比较快,生活质量差。单边置入椎弓根钉治疗的患者不良反应轻,而双边置入椎弓根钉治疗的患者不良反应较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07期)
刘明[9](2019)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应用于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应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0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保守疗法治疗,研究组采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神经功能(JOA)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1年后JOA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应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疗效显着,能迅速改善患者颈椎功能,保护脊髓神经功能,缓解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术后并发症少。(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9年05期)
高小强,陈宣煌,吴长福,张国栋,郑锋[10](2018)在《基于3D打印的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精准置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数字化设计和3D打印导航模块辅助颈后路椎弓根螺钉精准置钉的方法。方法10例颈椎解剖标本术前以0.625 mm层厚进行CT扫描,将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叁维重建出颈椎模型。Mimics设计颈椎双侧椎弓根螺钉钉道,设计分别与双侧颈椎椎弓根后部解剖结构卡位的带钉道导航模块并3D打印。在颈椎标本上进行3D打印导航模块辅助的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按术前设计的进针点、方向和长度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进行CT扫描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全部解剖标本手术均按术前设计准确实施,螺钉位置与术前设计高度一致,术后效果与术前设计无明显差异。结论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能良好地指导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精准置入,操作简便,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安全性、精确性。(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8年34期)
颈椎椎弓根螺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不同斜坡椎管角对C_0~C_3颈椎-钉棒固定系统拔出力的影响。方法选择1例成年健康男性,重建上颈椎C_0~C_3叁维模型及上颈椎-钉棒系统有限元模型,提取各节段自由度,运算并获得各解剖结构的应力应变等数据,尤其是不同的斜坡椎管角条件下,固定螺钉的结构应力。结果 C_0~C_1、C_1~C_2、C_2~C_3各节段自由度相对于正常模型分别下降21. 50%、42. 03%、38. 50%。C_1置入螺钉最大米塞斯(Mises)应力为303 MPa,C_2置入螺钉最大Mises应力为263 MPa,C_3置入螺钉最大Mises应力为233 MPa,C_1~C_3螺钉Mises应力呈现递减趋势。在不同斜坡椎管角工况载荷条件下,C_1~C_3螺钉监测点的拔出力,跟随斜坡椎管角增大趋势,螺钉拔出力呈现增长趋势。结论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具有精确的几何外形,能够准确模拟实际临床力学环境,从而为临床枕颈融合固定提供良好的术前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颈椎椎弓根螺钉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斌,王瑞.对颈椎伤病行颈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临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2].丁育健,沈红雷,许宏俊,花雷,高爱国.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3].田乐,刘刚.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19
[4].秦豪,谭海涛.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钉板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J].微创医学.2019
[5].王雷宁.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有限元法生物力学特性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程志琳.O臂导航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应用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
[7].钱晶晶,徐浩,王路,赵嘉懿.颈椎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不稳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中医正骨.2019
[8].臧萌,刘一畅.椎弓根螺钉单边置入及双边置入治疗颈椎骨折的手术效果的研究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9
[9].刘明.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应用于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9
[10].高小强,陈宣煌,吴长福,张国栋,郑锋.基于3D打印的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精准置入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8
标签:颈椎伤病; 颈椎; 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