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植被配置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配置模式
植被配置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姜琳,万丽,吴磊,欧阳美娟,杨宁[1](2019)在《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生态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典型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草本、灌草、灌丛、乔灌4种植被配置模式以及未采取植被恢复措施的裸荒地为研究对象,同时为研究植被恢复程度,选裸荒地作为对照,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对各配置模式人工、半人工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物种多样性及土壤主要养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裸荒地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种类单一,共8种植物,草本层低矮;草本、灌草、灌丛与乔灌4种植被配置模式植物种类明显增加,共出现35种植物,分属22科.人工植被恢复约15 a后,植物群落主要以人工种植的植物为主,伴生种多为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马兰(Kalimeris indica),鬼针草(Bidens pilosa),狗肝菜(Dicliptera chinensis),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以及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等.灌草模式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较高,说明紫色土丘陵坡地采取紫穗(Amorpha fruticosa)+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的灌草模式生态恢复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为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生态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关炳昌,刘家豪,朱宇恩,李华[2](2019)在《不同植被配置模式下矿区土壤有机碳与酶活性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植被配置模式下矿区废弃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寻找适宜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最佳配置模式。[方法]以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屯兰煤矿废弃地为样地,选取31种植被配置模式进行植被恢复,长期固定监测植被恢复区(0.62hm~2)和自然恢复区(0.5hm~2),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对2015—2017年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蔗糖酶与过氧化氢酶数据进行研究。[结果]与自然恢复区相比,采取植被恢复措施样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升。0~20cm土壤层中,灌木+草本植被配置模式增长有机碳含量最多,提升56.4%,乔木+草本植被配置模式提升微生物量碳含量最多,提升99.2%;20~40cm土壤层中,乔木+灌木+草本植被配制模式增长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含量最多,分别提升55.2%和97.6%。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627和0.686。微生物量碳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着相关。[结论]圆柏促进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增加效果明显。植被恢复可显着提升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植被恢复促进根系以及微生物释放相关物质,促进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增加,提高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从而提升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速率。(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杨波[3](2019)在《矿区排土场边坡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防蚀效益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府东胜煤田因其巨大的煤储量成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露天开采是神东煤田主要开采方式,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弃土弃渣堆积而成排矸场和排土场,在晋陕蒙矿区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排土场超过几百个。排土场边坡土质松散,在暴雨和大风等气候条件下容易产生剧烈的水土流失。目前,植被措施已被广泛应用于排土场边坡防护和矿区土地复垦治理中。已有众多学者对排土场边坡水土保持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当前关于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对排土场边坡的防蚀效益和防蚀机制尚不明晰。因此,本文以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放水冲刷”试验方法,以裸坡(LP)为对照,研究了9种植被配置模式(上冰草下沙蒿面积比例3:7坡面(CH7);上冰草下沙蒿面积比例约为7:3坡面(CH3);冰草坡面(QC);冰草沙棘混合坡面(CG);上裸坡下冰草面积比例1:3坡面(LC);鹅绒藤坡面(ER);上沙打旺下冰草面积比例1:3坡面(SC);沙蓬沙打旺混合坡面(SS);沙打旺坡面(SD))的排土场边坡产流产沙规律、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征及侵蚀动力机制。阐明不同植被配置坡面的减水减沙效益和及其在各放水阶段的产流产沙贡献率,分析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坡面植被根系差异特征及其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揭示排土场边坡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防蚀机理。研究结果可为矿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放水流量条件下,各坡面的径流率均在产流前期呈急剧上升的状态,后呈稳定波动的变化趋势;侵蚀速率随产流历时的延长呈先快速增长后波动减小的趋势。在5~25 L/min五种放水流量条件下,裸坡平均径流率、平均含沙量和平均侵蚀速率分别分布在2.40~15.16 L/min、0.02~0.91 g/ml和279.55~10900 g/min之间;不同植被配置坡面平均径流率、平均含沙量和平均侵蚀速率分别分布在在0.07~20.57 L/min、0.001~1.36g/ml、0.48~11162.32 g/min之间。植被配置模式防护坡面平均径流产沙均小于未防护的裸坡,而部分枯萎植被配置模式坡面则大于未防护的裸坡。(2)不同流量下,裸坡坡面径流流型均为紊流,而QC、CG、ER、SC、SS和SD植被配置模式坡面径流流型均随放水流量的递增由层流过渡到紊流状态。不同植被配置模式下坡面径流流态不同,随着放水流量的增大,各坡面径流流态均由急流变为缓流。各坡面径流剪切力、水流功率和径流动能随放水历时的变化过程差异较大,而裸坡的径流动能显着大于其它植被配置模式坡面,其中裸坡坡面径流剪切力、水流功率和径流动能分别分布在5.93~75.21 Pa、0.002~0.079 N·m~(-1)·s~(-1)和0.015~0.116 J,各植被配置模式坡面径流剪切力、水流功率和径流动能分别分布在0.09~125.38 Pa、0.001~0.234 N·m~(-1)·s~(-1)和0.004~0.054 J之间。(3)QC、CG、ER、SS和SD各坡面土壤剥蚀率与径流剪切力、水流功率、径流动能和阻力系数之间呈极显着的幂函数或指数函数关系,其中土壤剥蚀率随着阻力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即土壤剥蚀率均可用径流剪切力、水流功率等水动力参数进行较好预测。(4)不同植被配置坡面在各放水阶段(5~25 L/min)的产流贡献率随放水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产沙贡献率在各放水阶段波动变化,且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坡面各阶段贡献率差异较大。其中裸坡在各放水阶段的产流和产沙贡献率分别为5.46%~35.98%和7.60%~21.63%,CH7、CH3、QC、CG、LC、ER、SC植被配置坡面在各阶段的产流和产沙贡献率分别为0.21%~51.19%和0.10%~60.86%,而枯萎植被配置模式SS和SD坡面为1.38%~35.57%和1.83%~35.60%。坡面的侵蚀速率和径流率之间均呈极显着(R~2=0.2696~0.8603,P<0.01)的幂函数关系。(5)各防护坡面的根系特征指标差异明显。其中各植被坡面生物量密度和根系平均直径分别为0.15~1.09 kg/m~3和0.88~1.48 mm;随着根系径级的逐渐增大,各防护坡面根长密度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总的根长密度分布在634.8~3357.83 m/m~3之间;根表面积密度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总的根表面积密度分布在2.6~11.39 m~2/m~3之间;根体积密度随根系径级的增大表现为“两侧小中间大”的特征,总根体积密度分布在为1472.24~8509.29 cm~3/m~3之间。(6)相对于裸坡,CH7、CH3、QC、CG、LC、ER、SC配置坡面总的减水和减沙效益分别为25.58%、28.95%、20.68%、26.67%、15.39%、30.17%、42.01%和79.39%、87.44%、84.47%、49.96%、47.31%、54.83%和89.97%,而枯萎植被SS和SD配置坡面的产流和产沙分别增大6.40%、2.42%和30.81、21.17%%,其中直根系沙打旺和须根系冰草面积比例1:3配置模式减水减沙效益最好,具有最好的坡面防护能力。研究表明,植被混合配置坡面比单一植被坡面防护效果要好,且配置的比例因子不同坡面防护效益不同。而可能存在土壤退化和植被枯萎坡面无防护效益,会加速侵蚀的发生。(7)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坡面的减沙效益受坡面植被根系的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体积密度大小影响,当单位土体内植物的根系质量和根系总长度以及根系体积越大时则该植被配置模式坡面的抗侵蚀能力越强,当坡面土壤质地较差,且植被枯萎时,其各项根系指标均显着降低,导致坡面侵蚀加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壮[4](2018)在《浑河沈抚段河岸缓冲带组成调查和结构配置模式优化研究以及优势植被缓冲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沈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东北地区的综合枢纽城市。浑河发源于长白山支脉——辽宁抚顺清原县的滚马岭,自东向西穿行而过沈阳市区,将沈阳市分为浑北和浑南,是沈阳的母亲河。浑河以其优美的河岸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沈阳发展最具特色、活力、丰富多彩的都会中心区域,把沈阳变成一座滨水花园城市。因此,浑河滨水区和河岸带的景观状态、植被生态组成优劣,不仅是简单的环境问题,也对沿河社会发展,沈阳市世纪城市开发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河岸带是河流水——陆地交界区域的两边,直至河水影响消失为止的地带。河岸带是水陆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区域,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和生态功能。河岸带通过过滤和截留沉积物、水分调控以及营养物质的再分配等过程,来协调河流横向和纵向的物质和能量流。河岸带受河流水生生境的影响,具有地下水浅,土壤肥力较高,空气湿度较高,易受洪水泛滥影响,水域陆域系统共同作用的特点。一定宽度的河岸缓冲带经过水、土壤、植被综合生态系统的过滤、渗透、吸收、滞留等物理、化学作用,具有控制面源污染、净化水质等多种生态环境功能。本实验从叁个方面开展分析,首先,开展以浑河沿河植被带植被构成及群落分布状况的调研。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浑河已演变为沈阳市内河,河岸带原有的自然植被群落经人工选择、景观修建、土地开发等影响已基本不复存在,在灌木与乔木组成上更多成为以人工选择为主的植被群落,草本植物除本地常见的土着物种还存在入侵性较强的植物物种。开展植被及群落分布状况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明确植被构成,群落分布,为植物群落优化和合理配置植物组成,促进该区域的水生态建设和河岸缓冲带生态功能恢复提供基础支撑。另一方面,开展河岸缓冲带优势植被缓冲能力的分析。河流按其存在环境一般分为城市河流和自然河流。浑河沈抚段是典型的北方城市河流。浑河的河岸缓冲带以人工构建为主,在特定河段,浑河河岸缓冲带的宽度、坡度等指标无法更改。在长冬季的气候特点下,从植被构成的角度筛选出提高河岸缓冲带生态环境功能的植被组成,以此提高其生态环境功能。通过实地调查、室内外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手段,对浑河沈抚城市段常见的绿化草本和灌木植物对地表径流的缓冲能力进行了分析,以期在满足景观美化的前提下,筛选出对地表径流能力强的植物品种,为浑河城市段生态功能的提升提供选择依据。最后开展浑河沈抚段植被缓冲带结构配置模式优化研究。植被过滤带(Vegetative Filter Strips,VFS)是位于污染源与水体之间,一般呈条状分布的乔木、灌木或草地,可显着降低氮、磷等面源污染物对水体的影响。河岸缓存带是植被过滤带在河流面源污染防控上的常见应用。河岸缓存带的设计及结构优化是达成缓存带预定生态功能的主要环节,也是影响缓存带对污染物截留、缓存能力的主要因素。河岸缓存带的设计主要针对特定地段的污染物来源组成,地形提出最优的结构、植物组成和相应的管护措施。宽度、坡度、土壤条件、气候因素是河岸缓存带设计中需考虑的主要因素。据前期调研表明河岸带周边道路、城市社区地表能够产生面源污染物,并表现出高SS,高COD,高TN和低TP的特点,本研究中运用VFSMOD模型(VFSMOD模型是由美国Florida大学的Carpena等人于1999年提出的一个基于降雨田间尺度机制的数学模型,主要用于模拟植被过滤带对坡面地表径流中泥沙和污染物的净化效果)获得河岸植被缓存带阻控效果的限值,并基于浑河沈抚城市段区域(气候、土壤、微地形)特点,对不同植被构成的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的泥沙拦截与径流削减效果进行了模拟,获得缓存带最适宽度、带长等指标。根据模拟结果,利用小试的方法进行植被配置模式模拟,获得植被配置组成和植被群落构成的消减效果,并基于以上结果对浑河沈抚城市段河岸缓冲带的设计参数提出了优化建议,形成了相应的设计图,以期为利用河岸缓冲带提升浑河城市段景观生态功能,减少横向面源污染物入河提供设计依据和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蒲晓芬[5](2016)在《重庆山地植被在园林环境中的配置模式初探——以重庆龙头寺公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各类建筑设计中,植物的绿化设计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绿化不仅是增加城市含氧量的有效方式,其在设计方面与建筑物的协调统一也是提高城市美观性与宜居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文章以具体的工程实例对景观设计进行探究,以有效提升园林绿化设计与城市景观的合理配置。(本文来源于《居业》期刊2016年05期)
吕锡芝,左仲国,宋思铭[6](2015)在《冀北山区河岸缓冲带植被净水效果及配置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净化河流水质是河岸缓冲带重要的生态功能,利用对河岸缓冲带不同的样地进行人工配置径流实验,分析流经不同宽度的缓冲带水体中营养元素浓度的变化,对比不同植被类型及宽度对水体营养物质去除效果,同时根据植物对水体营养物质的去除率,构建河岸缓冲带配置模型。结果表明:各河岸缓冲带中,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对水体COD和TN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到98.27%和58.41%;落叶松纯林对水体TP和PO43-P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到96.57%和96.7%;各林分类型对水体中NO3-N的去除效果均十分明显。根据缓冲带综合去除率与宽度模型求得缓冲带发挥最佳去除作用的宽度为大于等于13m: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河岸缓冲带植被密度-水质模型与植被坡度-水质模型,并确定河岸缓冲带植被最优密度为大于等于1074株/hm~2,最优坡度为小于等于15°,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叁种配置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2-03)
汪浩然[7](2015)在《城市绿地植被配置模式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绿地植被配置是城市生态系统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美化环境、释氧固碳、涵养水源、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减弱噪音、甚至是修复和治理大气污染的作用。本文结合麦积城市绿地植被配置模式挖掘研究案例,依据麦积区城郊2013年实测植被类型、负离子、氧气、温度、湿度、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气悬浮物等数据,以建模技术和3S技术为核心,以C#和ARC ENGI NE技术为手段,以SQL SERVER为后台数据库,应用ARCGIS中空间(本文来源于《城乡建设》期刊2015年07期)
杨坪坪,张会兰,王玉杰,王云琦,王彬[8](2015)在《刚性植被空间配置模式对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人工模拟不可入渗光滑下垫面径流冲刷试验,讨论了5种刚性植被空间配置模式(行状、品字状、上部密集型、下部密集型、随机型及裸坡对照)的坡面水动力学特性。试验共在10组流量(0.2,0.3,0.4,…,1.1L/s)下冲刷,结果表明:植被的配置对坡面流水动力学参数影响显着。各刚性植被对坡面流流速抑制最大的是品字状的配置(平均流速0.689m/s),效果最差的是下部密集型的配置(平均流速0.568m/s)。坡面流阻力最大的是品字状配置(f=1.181)。各种配置类型下坡面流流态为过渡流-紊流态,配置模式不同对雷诺数影响远远小于流量对雷诺数影响。各配置模式下水深与流量的关系呈显着线性正相关(R2>0.99),流速随流量的变化关系为对数增加(R2>0.9),雷诺数与流量呈线性增加(R2>0.98),弗汝德数随流量的增加呈对数减少的趋势(R2>0.88)。(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王纯玉,张利勇,万浩宇,姜文,高冬梅[9](2014)在《陕北风沙区铁路生物防护体系植被建设结构优化配置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陕北风沙区铁路沿线退化低效防风固沙林体系植被群落为对象,在全面调查研究与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针对该区域复杂的地貌环境、立地条件及铁路两侧防风固沙林体系建设与路基边坡生物防护植被建设的实际需要,筛选总结提出了适合不同立地类型区铁路沿线防风固沙林体系改造建设的结构优化配置模式和铁路路基边坡生物防护植被建设结构优化配置模式,为陕北风沙区铁路沿线两侧及路基边坡综合治理及有效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陕西林业科技》期刊2014年05期)
侯新,张军红[10](2014)在《水库库滨带植被配置模式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库滨带是水库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作为水库边缘的一个缓冲地带,库滨带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净化水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目前,学术界对库滨带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型水库,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水库往往是地方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因此,有必要对中小水库库滨带植被的配置模式和生态效应进行研究,提出中小型水库不同立地条件的适生树种和优化配置模式,从而提高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净化水质的生态效应,以防止和减少中小水库的泥沙淤积,增强水库的供蓄水能力。(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与经济》期刊2014年04期)
植被配置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植被配置模式下矿区废弃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寻找适宜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最佳配置模式。[方法]以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屯兰煤矿废弃地为样地,选取31种植被配置模式进行植被恢复,长期固定监测植被恢复区(0.62hm~2)和自然恢复区(0.5hm~2),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对2015—2017年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蔗糖酶与过氧化氢酶数据进行研究。[结果]与自然恢复区相比,采取植被恢复措施样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升。0~20cm土壤层中,灌木+草本植被配置模式增长有机碳含量最多,提升56.4%,乔木+草本植被配置模式提升微生物量碳含量最多,提升99.2%;20~40cm土壤层中,乔木+灌木+草本植被配制模式增长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含量最多,分别提升55.2%和97.6%。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627和0.686。微生物量碳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着相关。[结论]圆柏促进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增加效果明显。植被恢复可显着提升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植被恢复促进根系以及微生物释放相关物质,促进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增加,提高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从而提升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被配置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姜琳,万丽,吴磊,欧阳美娟,杨宁.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生态恢复[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9
[2].关炳昌,刘家豪,朱宇恩,李华.不同植被配置模式下矿区土壤有机碳与酶活性动态[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杨波.矿区排土场边坡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防蚀效益与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张壮.浑河沈抚段河岸缓冲带组成调查和结构配置模式优化研究以及优势植被缓冲能力分析[D].辽宁大学.2018
[5].蒲晓芬.重庆山地植被在园林环境中的配置模式初探——以重庆龙头寺公园为例[J].居业.2016
[6].吕锡芝,左仲国,宋思铭.冀北山区河岸缓冲带植被净水效果及配置模式研究[C].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2015
[7].汪浩然.城市绿地植被配置模式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J].城乡建设.2015
[8].杨坪坪,张会兰,王玉杰,王云琦,王彬.刚性植被空间配置模式对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
[9].王纯玉,张利勇,万浩宇,姜文,高冬梅.陕北风沙区铁路生物防护体系植被建设结构优化配置模式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14
[10].侯新,张军红.水库库滨带植被配置模式及其生态效应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