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相干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空间光通信,自差探测,激光空间相干度,大气湍流
空间相干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男[1](2016)在《激光空间相干度对光纤耦合的自差接收系统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空间探测及空间应用技术的发展,空间需求传输数据量急剧增加。激光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保密性好、体积小和功耗低等优势已成为各国的研究热点。美、欧、日分别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开展了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研究,近些年已进入空间试验阶段。90年代初,哈工大率先在我国开展了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研究,经20余年的研究发展也进入了空间试验阶段,2011年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激光通信试验,使得我国在卫星激光通信领域进入了世界发展前列。激光通信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接收探测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直接探测接收和相干探测接收。直接探测接收特点是系统结构简单,工程化可实现性强,但随着通信数据率需求的提高,探测灵敏度受到一定限制,目前也在寻求高数据率、高灵敏度的探测技术。相干探测技术近些年伴随器件技术的逐步发展,已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1550波段光纤器件的成熟,基于单模光纤耦合的DPSK/自差相干探测体制受到了重视。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在受大气湍流影响的激光通信系统性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针对接收系统性能研究的理论模型主要是建立在完全相干光的基础上,并未考虑激光空间相干度的影响。由于空间光通信系统发射激光束并非是理想的完全相干光,激光空间相干度的特性将对光信号传输造成影响,使接收端光场分布发生变化,对接收光场光强分布产生影响,使光束质量下降,影响激光通信链路的稳定性,严重时甚至导致激光链路系统冗余不足。因此,激光空间相干度对激光通信接收系统性能的影响问题是光通信领域急需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针对基于单模光纤耦合的DPSK/自差相干探测接收系统,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1)研究激光空间相干度对系统中心接收光强平均值及分布特性的影响问题,急需建立大气湍流条件下基于部分相干光的中心接收光强理论模型。(2)分析激光空间相干度对单模光纤平均耦合效率的影响问题,建立大气湍流条件下基于部分相干光的单模光纤平均耦合效率模型。(3)解决激光空间相干度对单模光纤耦合效率随机特性及自差接收系统性能的影响问题,需要建立大气湍流条件下基于部分相干光的自差接收系统性能模型。本文针对以上急需解决的叁大问题,针对空间激光通信系统实际情况(部分相干光),建立了大气湍流条件下基于部分相干光的中心接收光强理论模型,给出了激光空间相干度参数变化与中心接收光强的相互制约关系,获得了大气湍流条件下激光空间相干度对中心接收光强的影响规律,实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建立了大气湍流条件下基于部分相干光的单模光纤平均耦合效率模型,给出了平均耦合效率随激光空间相干度的变化关系,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建立了大气湍流条件下基于部分相干光的DPSK/自差探测相干接收系统通信性能模型,分析了激光空间相干度对系统衰落统计特性、平均误码率及功率代价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关于激光空间相干度及其对激光通信影响的应用基础研究,解决了激光通信领域急需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激光空间相干度对激光通信接收系统性能影响的问题。研究结果进一步充实了空间光至单模光纤耦合理论,为空间光通信系统的激光空间相干度自适应补偿以及激光链路系统冗余的计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仓吉,齐文辉,张逸新[2](2009)在《斜程大气传输部分相干平顶光束的空间相干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天顶角、传输距离、光源相干性以及湍流外尺度对接收面光束空间相干度的影响,采用广义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和相位结构函数的平方近似,并运用张量积分的方法,得到了部分相干平顶光束通过斜程湍流大气传输后接收面光束空间相干度的解析表达式。结果表明,传输距离较短时,该光束空间相干度随两点距离的增加出现振荡现象,而传输距离较长时振荡现象消失;当传输距离给定时,天顶角越大,光束空间相干度的有效宽度相对较短。初始相干长度较短的该类光束其空间相干度的宽度不随传输距离的增加而减小;长距离传输后,光束空间相干性与光束初始相干长度不再有关。(本文来源于《激光技术》期刊2009年05期)
季光明,戈红[3](2008)在《部分相干平顶光束空间相干度的传输方程及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导出了部分相干平顶光束在自由空间中光束空间相干度的传输方程,并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光束空间相干度的传输特性.研究表明,部分相干平顶光束空间相干度会出现振荡和相位奇异现象;随光束相关长度和光束阶数的减小,光束空间相干度的振荡减弱,相位奇异点减少;随光束传输距离的增大,光束空间相干度的振荡增强,相位奇异点增多,且宽度增大,即光束的空间相干性变好;光束空间相干度宽度与光强宽度的关系与光束阶数和光束传输距离无关,仅与光束相关长度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段志辉,Golkher,Mark,Joseph,Rosen,小琦宽和,石进信生[4](2002)在《基于等厚干涉的轴向空间相干度分析及其在表面形状测量中的可行性探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等厚干涉的解释出发,推导出了二维空间的相干方程.基于空间相干方程,利用SLM产生了一个新的空间非相干光源.同时提出了新的相移方案,并结合这个新的相移方案,实现了轴向空间距离的探测和干涉条纹的相移.分析了空间方向角对相干方程的影响,并给出了实验验证.通过对非相干光源的参数和特定的空间距离以及空间方向角的匹配,重建了一个具有标准段差的实际物体的表面形状.为光学表面形状测量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02年04期)
蒋金波,程兆谷,李现勤,许国良,石鸿斌[5](2001)在《激光模式的远场特性和空间相干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的远场分布一般是有规律的 ,但实际上 ,由于谐振腔的失调 ,有时出来的模式并不规则 ,而且由于模式的迭加 ,多数激光器出来的光是部分相干光。讨论了一些模式的远场分布和空间相干度对远场衍射分布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01年03期)
[6](1996)在《单模片状激光器的极限空间相干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单模片状激光器的极限空间相干度激光辐射的重要特性除了表征其光谱性质的时间相干性外,就是确定激光空间特性和辐射方向图稳定性的空间相干性。r1和r2两点间光辐射的空间相干度γ=(s=r1—r2)由下式确定式中E(ri)—点ri(i=1,2)的电场的复振幅...(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1996年04期)
董孝义,张建忠,盛秋琴[7](1989)在《光学空间相干度双稳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次提出一种由相干度非线性调制得到的新型光学双稳态——空间双稳态及其作用无耦合和有交叉耦合情况下,经γ/υ和υ/ν变换反馈可得到多种形式的双稳态,且给出了几种情况下的稳态特性方程、参数选择区域以及翻转条件等.(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1989年06期)
空间相干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不同天顶角、传输距离、光源相干性以及湍流外尺度对接收面光束空间相干度的影响,采用广义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和相位结构函数的平方近似,并运用张量积分的方法,得到了部分相干平顶光束通过斜程湍流大气传输后接收面光束空间相干度的解析表达式。结果表明,传输距离较短时,该光束空间相干度随两点距离的增加出现振荡现象,而传输距离较长时振荡现象消失;当传输距离给定时,天顶角越大,光束空间相干度的有效宽度相对较短。初始相干长度较短的该类光束其空间相干度的宽度不随传输距离的增加而减小;长距离传输后,光束空间相干性与光束初始相干长度不再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相干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梦男.激光空间相干度对光纤耦合的自差接收系统性能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2].仓吉,齐文辉,张逸新.斜程大气传输部分相干平顶光束的空间相干度[J].激光技术.2009
[3].季光明,戈红.部分相干平顶光束空间相干度的传输方程及特性[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
[4].段志辉,Golkher,Mark,Joseph,Rosen,小琦宽和,石进信生.基于等厚干涉的轴向空间相干度分析及其在表面形状测量中的可行性探讨(英文)[J].实验力学.2002
[5].蒋金波,程兆谷,李现勤,许国良,石鸿斌.激光模式的远场特性和空间相干度的影响[J].中国激光.2001
[6]..单模片状激光器的极限空间相干度[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6
[7].董孝义,张建忠,盛秋琴.光学空间相干度双稳态[J].光学学报.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