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PS协议运作和执行情况的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杨欣[1](2020)在《《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文中研究说明贸易自由化的长期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全球关税降低,非关税壁垒得到有效控制,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力式微。全球市场最终形成,全球价值链不断整合升级的时代使得货物的跨境流动更加频繁。在此情形下国际贸易中的程序性事项对货物流通造成的阻滞逐渐引起关注。贸易便利化旨在为国际贸易活动创造简便、协调和透明的环境,从而形成贸易程序简化、文件简单化和信息透明化的新型贸易关系。推行贸易便利化、减少进出口和过境的时间成本和规费将带来全球红利几乎成为世界共识。此前其他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推行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存在局限性,《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针对此问题的条款又过于简略。全球贸易环境的改变和现有国际法框架的局限呼唤一部约束力更为广泛的、更有针对性的条约,《贸易便利化协定》应运而生。经过世界贸易组织艰苦谈判与多方角逐,《贸易便利化协定》于2013年通过并最终于2017年2月正式生效。作为多哈回合目前仅有的实质性成果,其拥有不同于此前世界贸易组织其他协定的显着特征,专注于国际贸易中的“非效率性”问题,旨在克服国际贸易中的程序性障碍。《贸易便利化协定》的理论基础和条款内容值得深入研究,而针对其履行的研究则更具现实意义。本文针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从条约冲突与协调的角度探究其履行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其顺利履行。全文分为五章,首先对《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继而探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其他条约冲突的缘由、特征,再而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具体表现及其协调路径,最终从中国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关联出发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全文按照此逻辑结构,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展开论证。本文第一章探讨了《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基础理论,界定贸易便利化的概念,根据各国际组织对贸易便利化的定义及其侧重点归纳贸易便利化概念及其特征。厘清其与贸易自由化的关系,贸易便利化脱胎于贸易自由化,与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在具体内容和国际实践上有与其有诸多不同之处,分析两者区别与联系有利于探讨贸易便利化独有特征并进一步探析《贸易便利化协定》独特之处。同时对贸易便利化的相关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其与贸易便利化的内在联系进行阐述。此外,第一章还对《贸易便利化协定》对贸易便利化理论的运用进行了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作为贸易便利化理论的新发展,其内容体现出贸易便利化理论体系的内容。第二章从条约冲突与协调视角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理论基础。通过条约冲突及协调理论的基础研究,提出协调《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其他条约冲突的一般方式。同时,从宏观和具体两个角度指出《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缘由,从宏观来讲,主要是由于国际法的碎片化导致的。从具体原因来讲,进出口环节《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主要是由于贸易便利与贸易安全价值目标之间对立引发的。过境环节《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主要是由于贸易目标与非贸易目标的分歧导致的。在此基础上,指出《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特征,即冲突表现的多样性、冲突原因的复杂性以及协调方式的差异性。第三、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通过理论阐述以及比较分析,集中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具体表现及对应协调路径,根据国际贸易程序的主要环节,主要包含:《贸易便利化协定》进出口程序的便利化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以及《贸易便利化协定》过境环节的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其中,进出口程序的便利化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主要是由于《贸易便利化协定》所标榜的贸易便利的价值目标与其他条约中蕴含的贸易安全价值目标的冲突而引发。具体而言,主要包括《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海关组织体系中的《SAFE框架》以及与世界贸易组织体系中《SPS协议》《TBT协议》之间的冲突。针对前者,主要运用比例原则以及通过国际组织进行协调,而对于后者,主要通过冲突条款优先原则、后法优于先法原则以及比例原则进行协调,同时发挥条约解释的作用。在过境环节,主要表现为《贸易便利化协定》的过境自由规定与《海洋法公约》第十部分过境自由以及《反假冒贸易协定》对过境货物知识产权执法措施之间的冲突。对于前者,应当运用后法优于先法原则以及比例原则进行协调,针对后者主要运用比例原则以及条约解释进行协调。本文第五章是中国对策研究部分,论述的是面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中国的应对策略。中国作为协定的缔约国,负有履行协定的义务,中国面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问题,在国内层面,应当促进国内立法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相协调,在国际层面,应当提高在相关条约修改上的话语权,促使相关条约的修改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相衔接。
杨秀峰[2](2019)在《CPTPP框架下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问题研究》文中指出CPTPP(Comprehensive Progressiv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已于2018年3月8日成功签署,其使TPP协定多舛的命运最终尘埃落定,其中CPTPP中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章节(以下简称《SPS协定》)沿袭了TPP协定的文本内容。本文是本人在对CPTPP进行文本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写作而成。本选题对CPTPP框架下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继续深化对CPTPP规则的挖掘和探索,明晰CPTPP卫生与植物卫生的主要条款,明确CPTPP框架下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优势与缺陷。同时,CPTPP框架下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条款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在WTO《SPS协定》的基础以及TPP协定上所产生的,本文对CPTPP框架下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条款进行研究,也将从侧面厘清CPTPP与WTO、TPP协定的内在关系。最后,对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问题相关实证进行分析,将对日后CPTPP框架下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条款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由此,本文创新其一是对CPTPP框架下的CPTPP卫生与植物卫生条款研究,其二将CPTPP框架下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条款与WTO《SPS协定》、TPP相比较,论述其差别与联系。CCTPP框架下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条款与贸易之间具有特殊的联动影响——既相互抑制又相互促进,这使得SPS措施从最初的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措施极易演变成为各国政府采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本文研究CPTPP中《SPS协定》的“科学与风险分析”条款、“透明度”条款和“适应地区条件”条款以及此类条款的国际发展趋势。在我国农业贸易经历SPS措施的今天,笔者尝试提供一些应对措施。另外,对卫生与植物卫生法律的一些实证分析,也将对我国在贸易活动中对卫生与植物卫生相关措施的实践提供一些启发。本文将从以下四个部分对CPTPP框架下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首先对CPTPP框架下SPS条款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本文在此部分主要阐述了CPTPP引入SPS条款的原因,如完善了TPP的框架,又如SPS条款作为某些国家进行贸易壁垒的手段对其他贸易相关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WTO框架下一些SPS条款久久未能形成专门性程序规定导致适用困难,最后还有自贸协定谈判的特点——内容相对集中、形式相对灵活——相对使得自贸协定谈判更易达成妥协和共识,从而使SPS谈判在相对平等且可预见的基础上达成。除此之外,本文还对涉及的规则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二部分:本文对CPTPP框架下的SPS协定第7.7条的“适应地区条件”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SPS措施必须适应地区条件的义务,且运用俄罗斯针对欧盟猪肉进口禁令案对“适应地区条件”问题进行启示性的解释。第三部分:本文对CPTPP框架下的SPS第7.9条的“科学与风险分析”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风险”的概念加以明确,并且对风险的特质——可能性和确定性进行了界定。其次明确了风险管理和分析的概念以及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随后,通过对日本苹果案进行的详细评论和评述,对符合“科学与风险分析”条款的要件进行了启示性的说明。第四部分:本文对CPTPP框架下的SPS第7.13条的“透明度”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CPTPP对成员提出的透明度要求,随后明确了“需要通知的法规”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最后,本文通过分析欧盟有关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透明规则的实践,认为欧盟在通知卫生与植物卫生法规方面的措施具有指导性。第五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本文探索了SPS条款的发展趋势,对美国签署自贸协定的SPS条款、区域贸易协定中的SPS条款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SPS法律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郭上时[3](2016)在《SPS视野下完善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体系的思考》文中认为文章首先介绍了SPS视野下完善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体系的研究进展和研究课题的来源和内容,理论和实践意义;其次,说明了《SPS协定》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总结了其他国家和区域组织SPS视野下进出境动物检疫立法的主要特点,如透明度极高的检疫立法传统,等效应用,风险分析的基础性作用和适当动物卫生检疫保护水平(ALOP)的确定,预防机制的有效运用,充分接轨国际的的检疫安全标准体系,动物疫病控制的区域化策略等。再者,通过介绍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体系的历史,分析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制度的现状,指出在SPS视野下,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体系构建原则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顶层设计缺陷,预防机制的适用范围偏窄,与国际标准的衔接协调不够,检疫监管体系等效应用不足,风险分析活动的基础作用不突出,立法活动透明度不足等。基于上述问题,相关进出境动物检疫制度有待完善和创建。最后,建议将《SPS协定》相关要求渗透到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之中,提出了完善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体系的总体原则、基本思路和具体构想。即保障国门生物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着重关注完善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顶层设计,扩大预防机制的适用范围,加大与国际标准的衔接协调,探索检疫监管体系等效性问题,确保风险分析的基础性作用,提升立法活动透明度。努力推动检疫准入体系制度,风险分析制度、风险预警制度、境外动物检疫措施评议制度,标准化制度、区域化管理制度、注册企业管理制度、检疫处理制度和处罚制度等建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等为基础,开展对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性文件和双边协议的废改立工作,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体系。
张晓锋[4](2015)在《基于风险评估的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机制研究 ——以金山区为例》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疯牛病等动物重大疫病频频发生,新的疫病又再不断出现。以流感为例,近年来就出现H7N9禽流感和2009大流感病毒等重要人畜共患的新毒株。由这些重大动物疫病引起的兽医公共卫生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全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各国公共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有效控制动物疫病、预防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我国必须重视和提高应急预警风险评估。本文以金山区为例,以目前全社会都比较关注的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的动物疫情为切入点,站在风险评估的视角,对全区发生动物疫病尤其是重大动物疫病的影响因子进行调查分析,梳理汇总。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法,以H7N9禽流感疫情为案例分析手段,基于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应急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利用风险认知和评估理论、利益相关者和协同治理理论以及动物疫病成因理论等一系列理论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国内外基于风险评估的应急预警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实践,通过对金山区各类动物疫病发生所有影响因素的指标相关性分析,建立适合金山区动物疫情防控的指标体系模型,侧重以风险评估方法着手,以风险矩阵、层次分析法(AHP)的方法开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以评估结果设计符合金山区实际的预警方案,从而为应急预警机制的有效建立提供有力的支撑。结合国内外动物疫情风险评估的应急预警机制实践现状,提出解决思路供政府决策者和管理者参考。
纪新[5](2015)在《TPP视阈下的食品安全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新资源食品不断推出以及食源性疾病的大规模爆发(如疯牛病、禽流感等),相关食品安全标准成为近些年来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相关国际组织也一直在不断研究、制定符合人类健康利益的各种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与此同时,为防止不安全食品对本国造成危害,各国都依据本国的经济现状、食品科技发展水平、消费者态度等情况制定了程度不同的食品安全贸易保护措施。然而,此类存在差异的措施并未形成统一体系,这就使食品安全贸易措施在国与国之间难以实现有效对接。这种差异增加了进口食品各方面的成本,使其竞争力降低。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发达国家以保证食品安全、保护国民健康为名,行保护本国食品及相关产业、建立食品安全贸易壁垒之实。此类情况将给相关贸易出口国家及企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实现国际卫生组织以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国际机构所制定的具备强制性效力的硬法以及不具备强制性效力的软法之间的协调以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故此,论文主要内容由以下六章构成:第1章在详细梳理食品安全相关概念基础上,以TPP为背景,分析国内食品安全和国际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总结食品安全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第2章归纳总结涉及国际食品安全规制的主要规范,从TBT协议到SPS协议开始分析国际食品规范,并就当下由TPP和TFA等国际热点问题对食品规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概述,进而介绍了发达国家的国际食品贸易制度。通过上述的介绍,提出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碎片化的观点,并对涉国际贸易中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双边规制及区域规制进行了比较分析。进一步验证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碎片化的观点。第3章较为全面梳理和总结现行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问题解决机制的状况。包括对GATT一般例外的适用分析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不足之处的总结,并将其与TPP进行对比。通过对三个案例的分析,就食品安全标准壁垒对国际贸易争端解决的影响提出了新的看法。第4章通过各国国内法的比较,辅以对《国际食品安全法典》及TPP内容的剖析与阐释,介绍了有关国际贸易中食品标准的衔接与冲突问题。第5章以应对TPP挑战为基础,从国际法的角度回应如何适当解决贸易壁垒和应对食品安全规制碎片化的现状,从研究分析中提出了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对策以及国际食品安全标准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第6章从国际标准的完善建议出发,指出国际食品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变革方向,并且从国际视角对我国国内法的完善提出了建议点,在简介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立法现状基础上,分析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存在的问题,对《商品流通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的立法提出建议,并综合上述研究内容,提出具体解决对策,以提高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王薇[6](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米娜莎[7](2015)在《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体系现状与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重金属、添加剂、环境污染物等危害已成为引发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主要风险因素,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在此背景下,我国各级监管部门更加重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却缺乏一些科学监管的技术支撑。以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为要素的风险分析,作为一种基于科学的实践方法,近年来在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域得到迅速推广,成为指导政府和行业开展科学监管的重要依据。但目前风险分析在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风险分析体系建设还是相关理论的实际应用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鉴于此,深入开展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体系建设及应用研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以科技为支撑,实施科学高效监管,同时降低企业科学管理和政府部门监管成本,建立生产、监管、消费等多方信息交流路径,这对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行业监管能力,顺应国际水产品质量管理潮流,提升我国水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系统阐述了风险分析框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对相关国际组织在各自专业领域实施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的内容及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目前国际上主要通用的两大风险分析框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研究和比较了美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国际组织及水产业发达国家都将风险分析作为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础,将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相分离,并注重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各国根据本国国情特点,也对水产品风险分析实施时的重点进行了规范,如美国、加拿大重视风险管理,而欧盟和日本更重视风险评估和交流等。以上研究可对进一步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体系建设提供借鉴经验。论文同时运用理论分析法以及案例与经验结合的方法对近年来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工作情况进行了系统总结。深入分析了机构设置、运行机制以及制度建设方面的现状,重点针对水产品领域风险分析理论应用情况、实际工作开展方面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同时以“海蜇中铝的限量标准制定”案例为背景,阐述了风险分析在我国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保障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工作更加科学高效。根据风险分析在国内外水产品领域应用的现状及特点,本文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体系的具体建议。在制度建设上,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的专门性实施细则,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的主体,风险评估实施过程、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中应解决的问题以及三个阶段如何开展联动等方面给出相应的规定,为建立良好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运作机制提供完备的法律基础。在组织机构设置上,建议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明确其独立性,并就如何完善其运行机制等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在风险分析运作过程上,建议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成熟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促进各利益相关方的交流和互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个过程的有序联动,即学术界开展风险评估,政府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并基于成本-收益提出风险管理措施,在整个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过程中贯穿各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交流,以此推动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最终使风险分析理念被水产品生产者、监管部门、消费者以及社会各方广泛接受,成为促进水产行业健康发展,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由应急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的重要技术工具。山东半岛是我国水产养殖业发达地区,也是我国出口水产品的主要来源地。本文最后对该地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收集文献及专家问卷调研等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集理论,构建了基于风险评估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体系,并针对山东半岛水产养殖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风险管理措施建议,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
李娟[8](2015)在《WTO《贸易便利化协定》及其政策波及效应》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12月,WTO巴厘部长级会议圆满结束,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达成了自2001年多哈回合启动以来的第一个多边协议——《贸易便利化协定》(文中简写为TFA)。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局势下,TFA的产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TFA旨在从透明度、程序简化及海关合作三个方面促进贸易便利化进程,对我国正视国际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具有重大意义。文章试图从历史渊源、内容结构、经济影响和政策波及效应四个方面对TFA做出一个详尽分析。首先,本文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全面展示了TFA的产生过程。产生过程的研究着重分析了TFA多次遇阻的原因,理清了TFA产生的历史及未来实施的前景。其次,运用对比研究的分析方法将TFA与GATT1994条款和SPS协议相结合。TFA一方面继承并拓展了GATT1994条例,另一方面也通过对SPS协议的补充增加了其在国际贸易实务中的实用性。通过文献分析与对比分析相结合,文章得出结论:TFA将促进国际贸易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并大幅增加国际贸易意愿,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此外,文章着重对TFA的政策波及效应做出讨论。首先,TFA表明WTO成员能够就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新规则进行谈判并制定机制来协助成员实现更好的操作。通过强制性法规与自律性规则相结合、义务履行与援助相联系,TFA为WTO规则的制定树立了典范。第二,TFA为区域贸易协定的制定拓展了范围、提供了模板,打开了新思路。第三,TFA对国际贸易的刺激作用将鼓励各国政府进行政策改革,对各国国内政策的改革形成倒逼机制。最后,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分析了我国海关监管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白云[9](2014)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今天,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与欧盟区的欧债危机波及全球,各国实体经济陷入衰退的大背景下,再次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将矛头直指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形形色色的以保护国家安全、保护环境、保护人类与动植物生命健康的非关税技术性贸易措施开始粉墨登场,碳关税、气候、劳工标准等貌似与贸易联系不紧密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在发达经济体限制产品输入原因的名单上。而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努力履行自己的相关入世承诺,TBT领域,中国要根据TBT,SPS过渡性审议机制(Transitional Review Mechanism,简称TRM)的规定,前8年每年均要接受WTO对中国实施《TBT协议》和(SPS协议》情况的审议,在第10年或总理事会决定的较早日期接受最终审议。现在,中国入世承诺已经全部履行完毕,中国的市场更为开放,洋垃圾及有害成分超标产品的进口也给中国消费者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带来风险,甚至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而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正在日新月异的更新,中国产品频频被阻挡在其他国家国门之外,毫不夸张的说,面对TBT的问题,中国市场可谓是腹背受敌。我们对TBT的研究也更显迫切,国内外同类的研究成果首先以国际贸易或经济等非法学专业的研究成果为主,过于专业性和技术性,国内法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性贸易协议与应对方面,相关研究简介偏多论证偏少。论文关于TBT法律问题的研究是这样一个新的尝试,研究将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从国际研究到国别研究,先介绍规则本身再分析WTO/DSB对规则的运用,先对比各主要发达国家后落脚国内的先后顺序,从国际法角度对TBT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国际和国别的研究,借他山之石,在对中国遭遇TBT背后原因剖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如何利用WTO规则处理与TBT有关的国际争端,如何通过投资和RTA/FTA来消减中国对外贸易中的TBT,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和思路。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如下:导论,主要陈述了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状况、论文的框架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技术性贸易壁垒一般理论的概述。主要是从技术性贸易壁垒内涵的界定、产生原因入手,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正当性和限制性的性质,并对此进行了简单分析。第二章,WTO框架下技术性贸易壁垒规制的研究。首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三种表现形式和协议的原则做了全面的剖析,分析其存在的缺陷使其实效性受损的原因。其次对WTO框架下与TBT有关的诸协议,如GATT1994. WTO协议、GATS. TRIPS. SPS协议中涉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规定做了详略不同的介绍,其中对SPS协议的介绍花了稍稍多的笔墨。再次,对TBT的争端概况、WTO/DSB报告中对TBT协议的援引和GATT与TBT/SPS适用的规则做了宏观上的研究,对WTO争端实践的挑战进行了简要分析。第四,以韩国牛肉案、美国汽油标准案、石棉案、墨美金枪鱼案、美国虾案为主线,对GATT第20条B款和G款中的一些模糊的术语分析了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对其的解读。最后是以美国汽油标准案、石棉案、美国虾案和2012年上诉机构裁决的墨美金枪鱼案、美国丁香烟案和美国原产地标签案为主线,对TBT协议中的技术法规、第2.1条、第2.2条中的一些术语进行了解读。以此为基础,探析了WTO/DSB争端实践中对贸易自由和贸易限制的态度的转变及其新动向。第三章,主要贸易伙伴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的研究。本章分六节对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管理机构、技术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合格评定程序、预警机制分别进行分析研究,以此为基础,对它们技术性贸易壁垒呈现出的共性和新特点作了分析和归纳,阐释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化、强制化的特点;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定和执行呈现与发达国家经济周期互动的特点;气候问题、劳工标准、碳关税等新问题也被用作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特点;RTA/FTA驱动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区域化的发展特点。第四章,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应对研究。首先使用商务部网站2013年最新国别报告中的数据,分国别和地区介绍其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影响,接下来对欧盟、美国、日本近年新实施的、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比较大的技术法规、指令等以列举的形式分别介绍对中国相关产业的影响。其次分六个方面剖析中国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因,并重点对中国政府发展RTA/FTA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并在对中国在WTO中与TBT和SPS有关的争端实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运用多边贸易规则的正确思路。结论,是对论文内容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分四个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作了总结。学习研究WTO诸协议、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和预警机制,对于深受TBT困扰的中国而言意义重大,也是完善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重要步骤。
白迪[10](2014)在《《SPS协议》框架下的食品安全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作为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一直在国际贸易顺利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也作为一项新的结构形式出现在多边贸易体制当中。本文试图从《SPS协议》产生的背景、内容和宗旨阐释其存在的必要性,对其在具体案件适用中所引发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制实施现状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而后提出相应的对策。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食品及食品安全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概述。简要阐述食品安全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并且介绍国际贸易中调整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第二部分从产生背景、主要内容、指导原则等方面对《SPS协议》进行分析,并介绍《SPS协议》当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规定。第三部分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制现状的分析,来指出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针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来介绍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建设的对策以及建议。
二、SPS协议运作和执行情况的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PS协议运作和执行情况的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中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理论基础及新发展 |
第一节 贸易便利化基础理论探究 |
一、贸易便利化的基本涵义解析 |
二、贸易便利化与贸易自由化的辨识 |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贸易便利化内在联系 |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对贸易便利化理论的运用 |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对贸易自由化理论的运用 |
二、全球价值链下的《贸易便利化协定》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缘由与特征 |
第一节 条约的冲突与协调 |
一、条约冲突的界定 |
二、条约冲突协调途径 |
三、《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类型 |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产生的缘由 |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产生的宏观原因 |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具体原因 |
第三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特征 |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表现的多样性 |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原因的复杂性 |
三、《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协调方式的差异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关于进出口环节的便利化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 |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安全与便利关系辨析 |
一、贸易安全 |
二、贸易安全与便利的对立统一关系 |
三、贸易安全与便利是否存在优先问题 |
四、妥善处理两者关系 |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进出口环节的条款与世界海关组织条约的冲突 |
一、世界海关组织在《贸易便利化协定》中的参与 |
二、《SAFE框架》与《贸易便利化协定》产生冲突的原因 |
三、《贸易便利化协定》与《SAFE框架》的冲突 |
第三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检验检疫协定的冲突 |
一、“异化”的TBT、SPS措施与《贸易便利化协定》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TBT协议》《SPS协议》具体条款之间的冲突 |
第四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进出口环节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协调路径 |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海关组织安全规则之间的冲突协调 |
二、协调《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进出口安全监管规则冲突的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关于过境环节的便利化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 |
第一节 国际法中过境自由制度阐释 |
一、过境自由国际习惯法属性分析 |
二、过境自由属性辨析 |
三、过境自由争议的实证研究 |
四、《贸易便利化协定》与过境自由国际条约的承接 |
五、过境自由国际法保障的发展趋势评析 |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的冲突 |
一、《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制度安排及其评析 |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对《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制度继承 |
三、《海洋法公约》与《贸易便利化协定》过境自由制度差异及对其桎梏 |
第三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反假冒贸易协定》过境货物知识产权执法措施的冲突 |
一、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相关国际条约沿革 |
二、《反假冒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边境措施对《贸易便利化协定》的阻碍 |
第四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过境程序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协调路径 |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规则的冲突协调 |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反假冒贸易协定》过境货物知识产权执法规定的冲突协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策略 |
第一节 中国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必要性 |
一、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是中国履约必由之路 |
二、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是发挥大国作用必要举措 |
第二节 中国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路径 |
一、促进中国国内法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的衔接 |
二、增加中国在相关国际条约修订工作的话语权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CPTPP框架下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CPTPP框架下SPS条款的理论基础 |
(一)CPTPP引入SPS条款的分析 |
(二)CPTPP框架下SPS条款的理论根基 |
二、CPTPP框架下SPS的“适应地区条件”问题 |
(一)CPTPP第7.7条 |
(二)对“必要证据”的理解 |
三、CPTPP框架下SPS的“科学与风险分析”问题 |
(一)动植物风险的可能性与确定性 |
(二)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 |
(三)“科学与风险分析”的应用 |
四、CPTPP框架下SPS的“透明度”问题 |
(一)内容及程序 |
(二)“透明”程序的实施 |
(三)CPTPP中 SPS对透明度的新要求 |
五、SPS条款的国际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
(一)SPS条款的发展趋势 |
(二)CPTPP框架下SPS条款对中国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3)SPS视野下完善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体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 |
1.2 SPS视野下完善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体系的研究进展 |
1.3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和内容 |
第2章 《SPS协定》产生背景和具体内容 |
2.1 《SPS协定》产生背景 |
2.2 《SPS协定》的主要内容 |
2.2.1 总则 |
2.2.2 基本权利和义务 |
2.2.3 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调一致 |
2.2.4 动植物检疫措施等同对待(等效) |
2.2.5 风险分析和适当动植物卫生检疫保护水平的确定 |
2.2.6 病虫害非疫区和低度流行区的适用条件 |
2.2.7 动植物卫生检疫法规的透明度 |
2.2.8 控制检验和批准程序 |
2.2.9 技术援助 |
2.2.10 特殊和差别待遇 |
2.2.11 磋商和争端解决 |
2.2.12 管理和实施 |
2.2.13 最后条款(发展中国家延期执行条款) |
2.3 对《SPS协定》的解析 |
2.3.1 对《 SPS协定》的总体评价 |
2.3.2 《SPS协定》主要特点 |
第3章 SPS视野下其他国家和区域组织进出境动物检疫立法的主要特点 |
3.1 SPS视野下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出境动物检疫立法的主要特点 |
3.1.1 风险分析是进境动物检疫立法的基础 |
3.1.2 适当动物卫生检疫保护水平界定较高 |
3.1.3 动物检疫措施的等效应用 |
3.1.4 动物疫病区域化控制法规行之有效 |
3.1.5 协调一致的检疫安全标准体系 |
3.2 SPS视野下美国进出境动物检疫立法的主要特点 |
3.2.1 检疫立法中科学性的基础作用 |
3.2.2 风险分析在检疫立法活动中不可或缺 |
3.2.3 经由协调“美国理念”全面渗透国际标准 |
3.2.4 完善的境外SPS措施国内审议评价机制 |
3.2.5 检疫立法的两面性 |
3.3 SPS视野下欧盟进出境动物检疫立法的主要特点 |
3.3.1 风险分析的实用性和独立性 |
3.3.2 等效应用——完善的出口国检疫监管体系评估考察机制 |
3.3.3 预防机制的立法体现——预警原则的建立 |
3.4 SPS视野下哥伦比亚进出境动物检疫立法的主要特点 |
3.5 小结 |
第4章 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体系的历史和现状 |
4.1 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体系的历史和现状 |
4.1.1 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体系历史 |
4.1.2 现行的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体系 |
4.2 SPS视野下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体系需完善之处 |
4.2.1 构建原则存在的问题 |
4.2.2 检疫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SPS视野下完善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体系的对策 |
5.1 完善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体系的总体原则 |
5.2 完善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体系的基本思路 |
5.3 完善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体系的具体构想 |
5.3.1 建议保留的法律法规规章 |
5.3.2 建议废止的规章 |
5.3.3 建议修订的法律法规规章 |
5.3.4 建议制定的规章 |
5.3.5 标准的制修订 |
5.3.6 规范性文件的梳理 |
5.3.7 双边协议(包括检疫证书)的重新评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风险评估的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机制研究 ——以金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综述的评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动物疫病 |
二、重大动物疫病 |
三、风险 |
四、风险评估 |
五、预警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风险认知及评估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与协同治理理论 |
三、动物疫病成因理论 |
第三节 国内外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实践 |
一、国外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实践 |
二、国内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实践 |
三、风险评估实践的评述 |
第四节 国内外动物疫病应急预警实践 |
一、国际动物疫病应急预警实践 |
二、国内动物疫病应急预警实践 |
三、应急预警实践的评述 |
第三章 金山区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警现状及现有风险指标体系 |
第一节 金山区畜牧业基本情况及防控管理基础 |
一、金山区畜牧业基本情况及养殖分布 |
二、金山区疫病防控管理基础 |
第二节 金山区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
一、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
二、防控工作成效 |
第三节 金山区动物疫病应急预警现状 |
一、金山区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架构 |
二、金山区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流程 |
三、金山区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机制 |
第四节 金山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现有指标体系 |
一、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的选取 |
二、金山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现有指标体系 |
第四章 金山区动物疫病防控风险评估预警实例分析—以H7N9禽流感为例 |
第一节 金山区动物疫病防控风险评估实施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风险评估 |
第二节 金山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原因分析 |
一、疫病控制层面 |
二、技术支持层面 |
第三节 金山区发生H7N9禽流感风险评估预警实例分析 |
一、动物疫病风险评估背景 |
二、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准备 |
三、H7N9禽流感防控应急预警实例分析 |
第五章 金山区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机制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动物疫病风险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评估方法的选择 |
二、评估指标的筛选与分类 |
三、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四、风险矩阵应急预警的构建 |
第二节 金山区建立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机制的对策建议 |
一、建立风险评估专家系统,确保疫病防控科学决策 |
二、完善体制机制,确保疫病防控有效运转 |
三、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应急处置有效开展 |
四、强化队伍建设,确保疫病防控技术支撑 |
五、加大财政投入,确保疫病防控体系经费保障 |
六、建立激励竞争机制,确保疫病防控体系技术保障 |
七、完善动物疫病防控风险评估制度,确保应急预警机制的建立 |
第三节 金山区动物疫病风险网格化的建立 |
一、建立金山区禽流感疫病网格化预警体系 |
二、建立网格化预警地图模型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TPP视阈下的食品安全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国内与国际贸易视阈下的食品安全理念迥异 |
(二) TPP设置了更高的食品安全标准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 食品安全的概念 |
(二) 食品安全体系研究 |
(三) 食品安全控制管理模式的研究 |
(四) 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标准的研究 |
(五) TPP的研究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一) 食品安全的概念 |
(二) 食品安全体系的研究 |
(三) 对食品安全控制管理模式的研究 |
(四) 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研究 |
(五) TPP的研究 |
四、文献评述及本文研究的内容 |
(一) 基础研究基本到位 |
(二) 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贸易立法衔接的研究浅显 |
(三) 有关TPP的相关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匮乏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的基本理论及TPP规制食品安全的理论基石 |
第一节 国际贸易法下的食品安全权 |
一、食品安全理念的界定 |
二、食品安全权的提出与法律依据 |
三、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权与贸易壁垒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的双边与区域法律规制 |
一、双边法律规制 |
二、区域法律规制 |
第三节 TPP规制食品安全的理论基石 |
一、食品安全权的普适性与TPP食品安全高标准的矛盾 |
二、TPP折射出更加严格的国际贸易壁垒 |
三、TPP反馈出发达国家对国际食品安全监管的需求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TPP与WTO食品安全规则之间的疏离 |
第一节 从TBT到SPS的演进 |
一、SPS对TBT基本内容的保留 |
二、SPS对TBT不足之处的改进 |
三、SPS协议与TBT协议的统一与发展 |
第二节 TFA协议的进一步完善 |
一、TFA协议的新发展 |
二、TFA协议与SPS协议的冲突与协调统一 |
第三节 TPP僭越了WTO规则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TPP的食品争端解决机制问题 |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争端的共性特征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一、中美禽肉案 |
二、墨西哥诉美国金枪鱼案 |
三、欧共体沙丁鱼标签案 |
第三节 TPP对WTO一般例外的重申 |
一、一般例外的内容和性质 |
二、一般例外的实践 |
三、一般例外的适用条件分析 |
四、TPP重申了WTO的一般例外 |
第四节 TPP争端解决机制的挑战与桎梏 |
一、TPP现行模式的来源—WTO争端解决机制 |
二、来自TPP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挑战 |
三、颠覆WTO的“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 |
四、影响东道国司法主权 |
五、仲裁程序中的磋商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TPP与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的标准的衔接与冲突 |
第一节 TPP成员国与欧盟原产地制造的标准比较 |
一、美国食品安全标准 |
二、日本食品安全标准 |
三、欧盟食品安全标准 |
四、上述食品安全标准的比较 |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标准是否属于法律规范 |
一、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标准的法律渊源 |
二、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标准的软法规制 |
第三节 TPP反映出来的国际贸易中食品标准的趋同化 |
一、联合国的尝试 |
二、《国际食品法典》是趋同化的“里程碑” |
第四节 TPP中的食品安全标准演绎 |
第五节 TPP为代表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内标准的分歧 |
一、国内食品安全标准成为制造贸易壁垒的工具 |
二、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标准的适用与国内标准的冲突 |
第六节 小结 |
第五章 TPP规制食品安全的理论缺陷与国际法理论创新 |
第一节 TPP规制食品安全的理论缺陷 |
一、新经济自由主义引领下的国际食品贸易 |
二、霸权主义对国际食品贸易的影响 |
第二节 相关的国际法理论创新 |
一、何谓“共同” |
二、何谓“有区别” |
第三节 应对TPP与WTO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碎片化的对策 |
一、在国际或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纳入国际食品安全问题 |
二、在国际或区域性贸易协定谈判中明确食品安全贸易惩罚机制 |
第四节 改良WTO食品安全争端解决机制并非以TPP取而代之 |
一、磋商程序的完善建议 |
二、专家组程序的完善建议 |
三、上诉程序的完善建议 |
四、裁决执行程序的完善建议 |
五、协调各国食品安全标准 |
六、发挥国际软法的作用 |
第五节 小结 |
第六章 应对TPP挑战的中国立法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TPP成员与相关国家、组织立法的启示 |
一、美国与英国 |
二、日本与德国 |
三、区域性合作组织—欧盟 |
四、TPP成员与上述国家和组织立法的比较 |
五、启示 |
第二节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的建议 |
一、健全食品安全标准规制体系 |
二、积极倡导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
三、促进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 |
第三节 实现国内食品与国际贸易流通领域食品法律的对接—商品流通法的立法建议 |
一、商品流通领域的立法现状与《商品流通法》 |
二、构建食品流通监管领域信息技术共享的制度 |
三、强化消费者和行业协会等在食品流通领域的重要作用 |
四、保障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
第四节 以《食品安全法》为中心的中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
一、完善《食品安全法》的建议 |
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创新与发展 |
第五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危机 |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
2.1.3 危机防控能力 |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2.4 系统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体系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
1.3.2 食品质量安全理念的演进 |
1.3.3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 |
1.3.4 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进展 |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4.3 研究逻辑框架 |
2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基础理论 |
2.1 风险理论的起源 |
2.2 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的概念 |
2.3 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理论框架 |
2.3.1 风险评估 |
2.3.2 风险管理 |
2.3.3 风险交流 |
2.4 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的意义 |
2.4.1 为制定水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提供科学建议 |
2.4.2 为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提供支持 |
2.4.3 为解决水产品国际贸易争端提供依据 |
2.4.4 为提高国民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提供平台 |
2.4.5 为国际技术合作交流提供机会 |
3 国际组织风险分析框架研究 |
3.1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
3.1.1 FAO有关生物风险分析 |
3.1.2 FAO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特点分析 |
3.2 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
3.2.1 CAC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
3.2.2 CAC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特点分析 |
3.3 WTO/SPS |
3.3.1 WTO/SPS进口风险分析框架 |
3.3.2 WTO/SPS进口风险分析的特点分析 |
3.4 风险评估框架比较 |
3.5 小结 |
4 发达国家水产品风险分析体系运行情况 |
4.1 美国 |
4.1.1 机构情况 |
4.1.2 运行机制 |
4.1.3 制度建设 |
4.2 欧盟 |
4.2.1 机构情况 |
4.2.2 运行机制 |
4.2.3 制度建设 |
4.3 日本 |
4.3.1 机构情况 |
4.3.2 运行机制 |
4.3.3 制度建设 |
4.4 加拿大 |
4.4.1 机构情况 |
4.4.2 运行机制 |
4.4.3 制度建设 |
4.5 各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体系比较和分析 |
4.5.1 机构设置方面 |
4.5.2 运行机制方面 |
4.5.3 制度经验方面 |
5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体系运行情况 |
5.1 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
5.1.1 法律制度建设情况 |
5.1.2 组织及机构设置情况 |
5.1.3 运行机制方面 |
5.2 风险评估工作进展及趋势分析 |
5.2.1 应用现状 |
5.2.2 问题分析 |
5.2.3 发展趋势分析 |
5.3 风险管理工作进展及趋势分析 |
5.3.1 应用现状 |
5.3.2 问题分析 |
5.3.3 发展趋势分析 |
5.4 风险交流工作进展及趋势分析 |
5.4.1 应用现状 |
5.4.2 问题分析 |
5.4.3 发展趋势分析 |
5.5 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的交互作用 |
5.5.1 风险评估与风险交流的交互作用 |
5.5.2 风险管理与风险交流的交互作用 |
5.5.3 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交互作用 |
5.5.4 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的三者联动 |
6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体系运行优化建议 |
6.1 风险分析法律制度建设 |
6.2 风险分析组织机构建设 |
6.2.1 风险评估机构 |
6.2.2 风险管理机构 |
6.2.3 风险交流机构 |
6.3 风险分析运行机制 |
6.3.1 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的启动阶段 |
6.3.2 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过程 |
6.3.3 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过程 |
6.3.4 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交流过程 |
6.4 小结 |
7 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实证研究 |
7.1 山东半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状况 |
7.2 构建基于山东半岛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体系 |
7.2.1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法的确定 |
7.2.2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2.3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 |
7.3 山东半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果评价结论 |
8 结语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之处 |
8.3 不足之处 |
8.4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WTO《贸易便利化协定》及其政策波及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贸易便利化内涵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主要内容 |
1.4.4 本文的创新 |
第2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的产生 |
2.1 与贸易便利化相关的早期国际规定 |
2.2 世界海关组织的贸易便利化改革 |
2.2.1 世界海关组织的贸易便利化工作 |
2.2.2 WCO对TFA缔结的推动效应 |
2.2.3 WCO对TFA实施的辅助效应 |
2.3 WTO的贸易便利化议题 |
2.3.1 筹备阶段:1996-2001 |
2.3.2 第一阶段:2001-2002 |
2.3.3 第二阶段:2003-2012 |
2.3.4 第三阶段:2013-3014年 |
2.4 《贸易便利化协定》的缔结 |
2.4.1 TFA缔结的现实障碍 |
2.4.2 TFA遇阻的原因分析 |
2.4.3 TFA的实施策略 |
第3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的结构与对比分析 |
3.1 协定内容 |
3.1.1 序言:协定起源及目的 |
3.1.2 第一节:加快货物流动、放行和清关 |
3.1.3 第二部分: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待遇 |
3.1.4 第三部分:最后条款 |
3.2 对《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对比分析 |
3.2.1 TFA与GATT1994条款比较分析 |
3.2.2 TFA与《动植物卫生检疫协议》(SPS协议)对比分析 |
第4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的政策波及效应分析 |
4.1 TFA对国际贸易的直接影响 |
4.1.1 降低贸易成本 |
4.1.2 提升贸易效率,增加贸易意愿 |
4.2 TFA的政策波及效应 |
4.2.1 TFA对WTO协议的影响 |
4.2.2 TFA对区域贸易协定的政策波及效应 |
4.2.3 TFA对国内政策的波及效应 |
第5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对中国贸易便利化改革的影响 |
5.1 我国贸易便利化尝试先驱——上海自贸区贸易便利化尝试 |
5.1.1 贸易便利化最新成果——单一窗口 |
5.1.2 贸易便利化特色——制度创新与信息技术运用 |
5.2 中国对TFA的响应 |
5.3 TFA挑战中国海关监管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技术性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状况 |
二、国内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状况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论文的研究框架 |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般理论 |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内涵的界定 |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 |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性质分析 |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正当性 |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性 |
第二章 WTO法律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规制 |
第一节 《TBT协议》规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形式及其原则 |
一、《TBT协议》规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形式 |
二、《TBT协议》的主要原则及执行情况 |
三、《TBT协议》的缺陷分析 |
第二节 WTO框架下其他协议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规定 |
一、GATT1994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 |
二、WTO诸协议有关TBT的规定 |
三、《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 |
第三节 WTO/DSB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争端实践 |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争端概述 |
二、WTO/DSB的报告中对《TBT协议》的引用 |
三、GATT和TBT/SPS协议的适用问题 |
四、与《TBT协议》第14.2条有关的实践 |
五、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处理此类争端中的挑战 |
第四节 GATT第20条B款及G款的实践解读 |
一、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关于GATT第20条B款“必需”(necessary)的解读 |
二、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关于GATT第20条G款的解读 |
三、GATT第20条序言和B款、G款的两段审查法(two-tier test) |
四、以GATT第20条B款、G款为依据的措施域外效力问题 |
五、GATT和WTO不同时期对第20条解释规则和法律渊源的态度变化 |
第五节 《TBT协议》下的争端解决实践解读 |
一、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有关确定“技术法规”标准的实践 |
二、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有关《TBT协议》第2.1条的实践 |
二、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有关《TBT协议》第2.2条的实践 |
三、《SPS协议》下的争端解决实践 |
四、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争端实践的动向 |
第三章 主要贸易伙伴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
第一节 主要贸易伙伴技术性贸易壁垒管理机构 |
一、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管理机构 |
二、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管理机构 |
三、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管理机构 |
四、加拿大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主要贸易伙伴的技术法规体系 |
一、美国的技术法规体系 |
二、欧盟“一个市场计划”下的技术法规体系 |
三、日本和加拿大的技术法规体系 |
第三节 主要贸易伙伴的标准体系 |
一、美国的标准体系 |
二、欧盟统一的标准化体系 |
三、日本的标准体系 |
四、加拿大的标准体系 |
第四节 主要贸易伙伴的合格评定程序 |
一、美国的合格评定体系 |
二、欧盟的合格评定程序和CE认证 |
三、日本的合格评定程序 |
四、加拿大的合格评定程序 |
第五节 主要贸易伙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
一、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与预警机制 |
二、欧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
三、日本“三位一体”的TBT应对机制 |
四、加拿大WTO/SPS快速反应机制 |
第六节 主要贸易伙伴技术性贸易壁垒述评 |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客观存在差异 |
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存在共性 |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新特点 |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区域化发展特征 |
第四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应对 |
第一节 中国受主要贸易伙伴TBT措施影响概述 |
一、欧盟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商品的影响 |
二、美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商品的影响 |
三、日本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商品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问题分析 |
一、中国企业和产品自身存在问题分析 |
二、中国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体系自身存在问题分析 |
三、中国行业协会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 |
四、中国缺乏有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分析 |
五、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以绕过相关国家和地区的TBT限制分析 |
六、中国政府发展RTA/FTA对消减TBT的作用分析 |
第三节 中国有关TBT/SPS的争端实践分析 |
一、中国有关TBT/SPS在WTO/DSU中的争端实践分析 |
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重视合理利用WTO诸协议赋予的权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专着及译着 |
二、期刊论文 |
三、外文文献 |
四、相关网站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10)《SPS协议》框架下的食品安全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二、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三、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国际贸易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概述 |
第一节 食品和食品安全的基本含义 |
一、 食品的定义和内涵 |
二、 食品安全的定义和内涵 |
第二节 食品安全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
一、 食品安全引发的国际贸易问题 |
二、 食品安全与国际贸易的协调 |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中调整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 |
一、 关于食品安全的国际贸易条约 |
二、 关于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的主要国内立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SPS 协议》中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则 |
第一节 《SPS 协议》基本内容概述 |
一、 《SPS 协议》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 《SPS 协议》的主要内容 |
三、 《SPS 协议》的原则 |
第二节 《SPS 协议》的重点条款解读 |
一、 《SPS 协议》第 2 条 |
二、 《SPS 协议》第 3 条 |
三、 《SPS 协议》第 4 条 |
四、 《SPS 协议》第 5 条 |
五、 《SPS 协议》第 10 条 |
六、 《SPS 协议》第 12 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关于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 |
一、 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规范体系 |
二、 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责任制度 |
第二节 中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 中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
二、 中国食品安全法律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PS 协议》框架下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一节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建议 |
一、 我国现行食品法律体系的完善 |
二、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和评估体系 |
第二节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责任制度的建议 |
一、 将第三方监管并入监管机制加以创新 |
二、 完善我国风险评估体系,健全食品安全标准 |
三、 完善我国食品召回制度,建立食品追溯制度 |
四、 创建食品安全基金,建设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
第三节 加强国际合作与《SPS 协议》相接轨 |
一、 积极的利用 WTO 规则,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 |
二、 对 WTO 争端解决机制进行充分利用 |
三、 制定相关协议和国际标准以适应《SPS 协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SPS协议运作和执行情况的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D]. 杨欣.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CPTPP框架下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问题研究[D]. 杨秀峰.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3]SPS视野下完善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体系的思考[D]. 郭上时. 湖南大学, 2016(06)
- [4]基于风险评估的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机制研究 ——以金山区为例[D]. 张晓锋.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
- [5]TPP视阈下的食品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 纪新. 大连海事大学, 2015(05)
- [6]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7]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体系现状与问题研究[D]. 米娜莎.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8]WTO《贸易便利化协定》及其政策波及效应[D]. 李娟. 天津财经大学, 2015(07)
- [9]技术性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D]. 白云. 武汉大学, 2014(06)
- [10]《SPS协议》框架下的食品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 白迪. 黑龙江大学,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