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氰基乙酸乙酯论文-于乐

异氰基乙酸乙酯论文-于乐

导读:本文包含了异氰基乙酸乙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噻唑啉,β-芳甲酰基硫代酰胺,TBAI,TBHP,靛红

异氰基乙酸乙酯论文文献综述

于乐[1](2017)在《TBAI/TBHP催化氧化合成噻唑啉衍生物及靛红与异氰基乙酸乙酯的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构建一种合成噻唑啉衍生物的新型方法。噻唑啉类化合物在生物和医药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与许多生物酶或受体结合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噻唑啉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等领域,所以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本论文第二部分,涉及合成3-亚甲基吲哚酮的新方法,3-亚甲基吲哚酮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不对称催化合成领域有重要应用,多用于构建螺环化合物,目前依旧吸引着众多化学工作者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综述了文献中报道的β-芳甲酰基硫代酰胺(KTAs)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四正丁基碘化铵(TBAI)/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催化氧化体系的应用,以及噻唑啉衍生物和噻唑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和应用。建立了一种以β-芳甲酰基硫代酰胺与丙二腈为原料,由TBAI/TBHP催化氧化,室温下合成多取代噻唑啉类衍生物的新方法。通过条件筛选,确定了以乙醇作为溶剂,β-芳甲酰基硫代酰胺:丙二腈=1:1.5,0.1倍当量的TBAI作为催化剂,2倍当量的TBHP作为氧化剂,1倍当量的叁乙胺作为碱,室温下反应得到噻唑啉产物的最佳条件。底物拓展的结果表明,反应对多种不同取代基均有良好的耐受性。随后进行的控制实验结果,为反应机理的推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所有新合成的化合物结构都已通过1H NMR、13C NMR及HRMS进行表征,并培养出产物3b的单晶,确定了目标化合物的精确结构。该方法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快速高效,选择性良好,后处理简便。第二部分综述了文献中报道的3-亚甲基吲哚酮的合成方法以及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构建了一种以靛红和异氰基乙酸乙酯为底物,在碘化亚铜催化下合成3-亚甲基吲哚酮衍生物的有效方法。对靛红的氮原子进行甲基保护处理,并以5-氯-1-甲基靛红为例,将反应规模扩大到10 mmol,并且预期的产物并没有显着的产率损失,对该反应的应用前景做出来有效尝试。(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7-04-20)

刘瑞娟,窦谦,李明[2](2016)在《β-芳甲酰硫代酰胺与氰基乙酸乙酯的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硫醚类衍生物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既是蛋白质维持活性时不可或缺的化学物质,又是保持生物体内物资运输的关键纽带[1]。其次,二硫醚类化合物还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脱硫剂、功能性材料以及合成化学和药物研究中[2]。吡咯类衍生物是一种重要的五元氮杂环化合物,在医药、食品、农药、日用化学品、涂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3]。近年来,我们对硫代酰胺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4]。本文构建了一种以β-芳甲酰硫代酰胺与氰基乙酸乙酯为原料,吡啶作碱,乙醇为溶剂,合成新型双吡咯二硫醚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具有良好的原子经济性,且未见文献报道。所有新合成的化合物均经~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表征,并对化合物3进行了X-Ray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叁届全国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0-13)

谢四维[3](2013)在《Ullmann偶联反应合成2-烷基-2-芳基氰基乙酸乙酯及蝙蝠葛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01年Ullmann首次报道了铜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是由两个芳基卤化物之间形成C-C键的偶联反应,仅限于联芳烃的合成。1903、1905年Ullmann又分别报道了芳基C-N键、芳基C-O键的偶联反应。1906年Goldberg报道了(芳基)C-N(酰基)的偶联反应,1929年Hurtley报道了芳基C-C(活泼亚甲基)的偶联反应。这类由铜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可广泛地应用于芳基碳-碳、芳基碳-氮、芳基碳-氧、芳基碳-硫等键的形成,习惯上将它们统称为Ullmann反应。Ullmann偶联反应为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合成方法,然而,传统的Ullmann偶联反应需要化学计量或者大大过量的铜试剂,在反应中往往需要使用强碱,反应温度较高,对供电子基的芳基卤化物较为钝化,反应后处理困难、产物复杂、收率也不高,这些不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一反应的推广。随着大量新型配体不断涌现,引入配体的铜催化Ullmann反应发展迅速,已报道许多有效的配体可以促进铜催化的C-N、C-0、C-S和C-C等键的形成。所以一些之前很难实现的Ullmann偶联反应又重新回到了化学合成研究者的视线中。论文总结了 Ullmann偶联反应中配体以及芳基碘代物与活性亚甲基化合物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研究探讨了以Cul为催化剂,2-吡啶羧酸钠为配体,碳酸铯为碱,在60℃分子筛除水的条件下芳基碘代物与α位烷基取代的氰基乙酸乙酯的偶联反应,合成了一系列2-烷基-2-芳基氰基乙酸乙酯类化合物。该方法有很广的适用性,无论芳基上取代基是供电基团还是吸电基团,或是氰基乙酸乙酯αα位烷基取代基的改变,都可以以较高的收率得到2-烷基-2-芳基氰基乙酸乙酯类化合物。将方法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药物及天然产物的合成中,体现方法学研究的应用价值,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蝙蝠葛碱是一种重要的双苄基四氢异喹啉生物碱,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心律失常、降压、抗肿瘤、抗菌等,其全合成的关键是芳醚键的构建。论文研究在文献方法的基础上,应用CuI与N,N-二甲基甘氨酸催化的Ullmann偶联反应高效地构建了芳醚键;再利用Wilgerodt-Kindler反应生成苯乙酸;手性辅基诱导的Bischler-Napieralski反应及硼氢化钠还原的串联反应构建异喹啉环,最终以12步反应,20%的总收率完成了对蝙蝠葛碱的合成。并以蝙蝠葛碱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 30个衍生物。采用MTT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以A431(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双苄基四氢异喹啉生物碱的抗肿瘤构效关系。结果显示,蝙蝠葛碱(IC50值为8.87μM)及其中10个衍生物(IC50值为6.88-10.67μM)的抗肿瘤活性与汉防己碱(IC50值为7.04μM)相当,化合物X-14(IC50值为1.95μM)和化合物X-23(IC50值为1.43μM)比汉防己碱的抗肿瘤活性高;化合物X-20,X-21的抗肿瘤活性最好,IC50值为分别0.77μM和0.64μM,是蝙蝠葛碱抗肿瘤活性的10倍,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13-05-21)

张大伟[4](2011)在《基于二乙烯基酮与异氰基乙酸乙酯[5+1]环合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六元环状化合物作为最常见的环系之一,是天然产物全合成和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课题,其合成方法学的研究一直受到化学工作者的重视。在众多合成方法中,[5+1]环合策略作为一种新颖的方法,研究已越来越多。我们课题组长期从事α-羰基二硫缩烯酮化学研究,积累了[5C+1C]、[5C+1N]、[5C+1S]等多种[5+1]环合反应研究的经验。因此,我们设想把二乙烯基酮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发展更多的[5+1]反应实例,推进[5+1]反应研究的深入。因此,我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β,β-二取代二乙烯基酮与异氰基乙酸乙酯分别作为五碳合成子和亲核试剂为研究目标,利用[5+1]环合策略,一步简单高效地合成出系列多取代环已酮,丰富了[5+1]研究内容。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前两章为论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综述了二乙烯基酮参与的主要环合反应,如Nazarov反应的特点、应用,当前[5C+1X]研究进展,异氰基乙酸乙酯参与的主要化学反应。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即利用β,β-二取代的二乙烯基酮与异氰基乙酸乙酯通过[5+1]合成策略探索构建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六元环状化合物。在第叁章,简单介绍了二乙烯基酮的生物活性特点,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二乙烯基酮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总结,利用常规方法合成出系列对称取代二乙烯基酮和非对称取代二乙烯基酮,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四章重点阐述了利用[5+1]环合策略由易得的二乙烯基酮与异氰基乙酸乙酯在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DBU)催化下发生环合反应高效生成系列多取代环已酮。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随后经环已酮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制备了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β,β-二双芳基取代的氨基酸衍生物。变换反应条件,二乙烯基酮和异氰基乙酸乙酯经[3+2]环加成,生成吡咯啉。以上反应条件温和,高效。本章提出了一种新的[5+1]环合思路,丰富和拓展了此类型反应的应用。第五章论述了多取代环已酮在还原剂存在下能够发生还原,进而生成桥环δ-内酯化合物,通过实验对比研究发现在内酯生成过程中,异氰基等取代基对反应结果没有影响,对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本论文中,所涉及的二乙烯基酮与异氰基乙酸乙酯的[5+1]反应具有以下特点:(1)反应条件温和、高效;(2)产物中仍保留了异氰基官能团,发展了一种高效合成环己基异腈化合物的新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留下空间;(3)丰富、拓展了[5+1]反应的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1-04-02)

[5](2009)在《1,4-戊二烯-3-酮与异氰基乙酸乙酯的串联双迈克尔加成/环合/酰基转移反应:立体选择性合成吡咯里西啶衍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Angew.Chem.Int.Ed.2009,48,2868~2872串联反应,特别是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串联反应,具有经济、高效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利用串联反应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和类天然产物是现代有机合成化学领域中既重要又充满挑(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09年06期)

谭晶[6](2009)在《基于异氰基乙酸乙酯与多取代二乙烯基酮的新型串联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及其所涉及的生态、环境、资源、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废物排放对有机合成而言是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串联反应是一种“一个反应瓶”内进行的多步反应,反应连续、有序地进行,不经中间产物的分离直接得到最终产物。由于避免了中间产物的分离纯化步骤,从而大大节省了试剂用量和时间,具有高效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得到了有机化学家的广泛关注。本论本致力于发展新颖、高效的多步串联反应。以含有多个反应位点的异氰基乙酸乙酯和多取代二乙烯基酮为底物,通过多步的串联反应简洁地构筑具有生物活性的吡咯并环和桥环化合物,为吡咯里西啶和6-氮杂双环[3.2.1]辛烷等化合物提供了新的合成方法。同时对所涉及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论文共分为五章,前两章为论文的背景与选题,综述了近几十年来串联反应的研究进展与异腈化学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提出了选题依据。第叁章描述了利用有机小分子催化的四步串联反应合成吡咯里西啶类化合物的新策略。在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DBU)的催化下,异氰基乙酸乙酯和多取代二乙烯基酮发生串联的双迈克尔加成/分子内环合/1,3-酰基转移反应,高选择性地合成了多官能团化的吡咯里西啶类化合物。根据捕捉的中间体结构,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该反应提供了一种由开链化合物出发“一锅”合成吡咯里西啶双环体系的新方法。第四章阐述了利用有机小分子催化的叁步串联反应合成6-氮杂双环[3.2.1]辛烷类化合物的新方法。在DBU的催化下,异氰基乙酸乙酯和2-芳基或烷基取代的二乙烯基酮发生串联的双迈克尔加成/分子内环合反应,立体选择性地合成了多官能团化的6-氮杂双环[3.2.1]辛烷类化合物。第五章论述了α-芳甲酰基-α-烯酰基二硫缩烯酮与异氰基乙酸乙酯的串联迈克尔加成/1,3-偶极环加成反应,立体选择性地合成了多官能团化的六氢苯并恶唑类化合物。本论本中所涉及的异氰基乙酸乙酯参与的串联反应有以下特点:(1)机理新颖;(2)效率高,在“一锅”反应中形成了多个化学键和两个环;(3)可生成四个相邻的手性中心;(4)原子利用率达到了100%;(5)高区域选择性和非对映异构选择性。所发展的合成策略为吡咯里西啶,6-氮-双环[3.2.1]辛烷等具有天然产物母核结构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以及六氢苯并恶唑类化合物等“类天然产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易操作、条件温和且绿色环保的合成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王芳珠,刘秋菊,王勤[7](2007)在《工业氰基乙酸乙酯酸度测定方法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碱滴定法测定工业氰基乙酸乙酯的方法通常有3种方法的变化,其一滴定中用指示剂目测滴定终点;其二,用电位法指示滴定终点,滴定中采用自动电位滴定仪;其叁,先用水或饱和氯化钠水溶液将试样中的酸萃取入水相中,然后用碱滴定法在水溶液中测定其酸度。对此3种方法的变化作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第一种变化中,在所试验的10种指示剂中只有甲基红在终点时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但作为整个方法,测定结果的误差较大;对第二种方法变化,即采用电位滴定法,在终点到达时其滴定曲线中产生明显的突跃,而且按此方法所测得结果精密度和准确度都很好,方法操作方便而快速;对第叁种方法变化,经试验用饱和氯化钠溶液作萃取剂的效果较好。经分离后的测定结果与电位滴定法的结果基本吻合,但此方法操作过程长而繁琐。(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07年11期)

韩雪峰,周秋香,智永婷[8](2007)在《微波辐射无溶剂KF-Al_2O_3催化苯甲醛与氰基乙酸乙酯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KF-Al2O3为催化剂,在无溶剂微波辐射下苯甲醛与氰基乙酸乙酯发生Knoevenagel缩合反应,得到了较高的产率,并考察了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苯甲醛)∶n(氰基乙酸乙酯)=1∶1,催化剂用量为0.10 g,微波辐射功率为320 W,辐射2.0 min时,产率可达91.67%.(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汪雪锋,宋华付,丁绍民[9](2003)在《异硫氰基乙酸乙酯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碱性条件下 ,用氨基乙酸与二硫化碳、氯甲酸乙酯反应合成了异硫氰基乙酸乙酯 ,总收率为 4 8.5 4 %。(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03年02期)

汤德祥,顾建胜,刘卫华,王璐[10](2001)在《Cu(Ⅰ)与乙酰乙酸乙酯、氰基乙酸乙酯、丙二腈及中性膦配合物的电化学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牺牲金属阳极的电化学方法在非水溶剂中合成了一价铜配合物 Cu( ) [CH( CN) 2 ]( PPh3) 2 ,Cu( )( Me COCHCO2 Et) ( PPh3) 2 及 Cu( ) ( CNCHCO2 Et) ( PPh3) 3· Me CN,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 ,IR,1 H NMR和 1 3C NMR测试及表征 ,并讨论了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01年01期)

异氰基乙酸乙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硫醚类衍生物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既是蛋白质维持活性时不可或缺的化学物质,又是保持生物体内物资运输的关键纽带[1]。其次,二硫醚类化合物还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脱硫剂、功能性材料以及合成化学和药物研究中[2]。吡咯类衍生物是一种重要的五元氮杂环化合物,在医药、食品、农药、日用化学品、涂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3]。近年来,我们对硫代酰胺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4]。本文构建了一种以β-芳甲酰硫代酰胺与氰基乙酸乙酯为原料,吡啶作碱,乙醇为溶剂,合成新型双吡咯二硫醚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具有良好的原子经济性,且未见文献报道。所有新合成的化合物均经~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表征,并对化合物3进行了X-Ray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氰基乙酸乙酯论文参考文献

[1].于乐.TBAI/TBHP催化氧化合成噻唑啉衍生物及靛红与异氰基乙酸乙酯的反应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

[2].刘瑞娟,窦谦,李明.β-芳甲酰硫代酰胺与氰基乙酸乙酯的反应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叁届全国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6

[3].谢四维.Ullmann偶联反应合成2-烷基-2-芳基氰基乙酸乙酯及蝙蝠葛碱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3

[4].张大伟.基于二乙烯基酮与异氰基乙酸乙酯[5+1]环合反应研究[D].延边大学.2011

[5]..1,4-戊二烯-3-酮与异氰基乙酸乙酯的串联双迈克尔加成/环合/酰基转移反应:立体选择性合成吡咯里西啶衍生物[J].有机化学.2009

[6].谭晶.基于异氰基乙酸乙酯与多取代二乙烯基酮的新型串联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7].王芳珠,刘秋菊,王勤.工业氰基乙酸乙酯酸度测定方法的对比[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7

[8].韩雪峰,周秋香,智永婷.微波辐射无溶剂KF-Al_2O_3催化苯甲醛与氰基乙酸乙酯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9].汪雪锋,宋华付,丁绍民.异硫氰基乙酸乙酯的合成[J].合成化学.2003

[10].汤德祥,顾建胜,刘卫华,王璐.Cu(Ⅰ)与乙酰乙酸乙酯、氰基乙酸乙酯、丙二腈及中性膦配合物的电化学合成[J].合成化学.2001

标签:;  ;  ;  ;  ;  

异氰基乙酸乙酯论文-于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