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统计损伤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统计损伤,孔隙水压力,细粒砂岩,本构模型
统计损伤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林峰,曾韬睿,翁其能[1](2019)在《基于统计损伤理论的饱和细粒砂岩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揭示饱和细粒砂岩在不同孔隙水压力作用下的损伤本构关系,基于损伤力学/概率统计方法和有效应力原理,采用MC强度准则假定微元强度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建立了基于统计损伤理论的饱和细粒砂岩本构模型,修正了统计损伤模型参数F_0、S_0与孔隙水压力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建立了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饱和细粒砂岩损伤状态的本构模型。理论与试验对比研究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统计损伤模型参数F_0、S_0对饱和细粒砂岩物理特征的影响,探讨了饱和细粒砂岩在不同围压、不同孔隙水压力下的损伤演化规律,为实际工程案例中饱和细粒砂岩的损伤变化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22期)
刘淑敏,王登科,尹光志,魏建平,李学龙[2](2019)在《温度冲击下煤的双胡克体-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温度冲击作用下煤体破坏特性,利用SLX-80高低温处理系统对取自赵固二矿的煤样进行了不同温度冲击,用RLW-500G煤岩叁轴压缩试验系统对不同温度冲击的煤进行了叁轴压缩试验,分析了煤在温度冲击条件下的力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随温度梯度的增大,煤的弹性模量和叁轴抗压强度近似呈线性降低。基于煤岩强度服从Weibull分布的假设和煤岩强度应变理论,利用损伤力学理论,引入热损伤变量,建立了温度冲击下煤的双胡克体-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给出了模型参数的详细计算方法,结合实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理论验证。分析表明,双胡克体-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结构简单,引入参数少,物理意义清晰,且考虑了温度效应,能够有效地描述温度冲击下煤体破坏全过程的力学性质。(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潘继良,郭奇峰,田莉梅,武旭,汪敏[3](2019)在《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岩石统计损伤软化本构模型及其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假设岩石材料的损伤服从叁参数Weibull分布,首先引入损伤阀值的思想,建立岩石统计损伤演化模型;其次,基于统一强度理论和Lemaitre应变等价性假设,引入Lode参数,建立一种可以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岩石统计损伤软化本构模型,并推导出模型参数的解析解;最后,通过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立的统计损伤本构方程及其参数确定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本构模型参数获取简单,能够较好地反映岩石的偏应力-应变关系,尤其是各级围压下的岩石损伤初始点和峰后应变软化特性。(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8期)
朱振南,蒋国盛,田红,吴文兵,梁荣柱[4](2019)在《基于Normal分布的岩石统计热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Lemaitre应变等价性理论的岩石损伤模型,假定受热损伤的岩石微元强度服从Normal分布,考虑温度对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引入热损伤变量,在微元破坏符合Mohr-Coulomb准则条件下,建立高温作用后岩石统计热损伤本构模型。依据岩石屈服的概念,利用极值法确定模型参数,并与不同温度下花岗岩的压缩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模型所得曲线与叁轴压缩试验曲线较吻合,并能很好地反映高温作用后岩石软化特征;本模型不包含非常规岩石力学参数,便于工程应用;研究成果能够为高温岩体工程的开发和防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何志磊,朱珍德,阮怀宁,代碧波[5](2019)在《水压力作用下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水压力对岩石损伤的影响,在多孔材料弹性理论框架内,利用有效应力原理,结合连续损伤力学和统计理论把霍克-布朗(Hoek-Brown)准则作为微元体强度破坏准则,建立水压力作用下的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并根据残余强度和峰值强度的关系对损伤变量进行修正,使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岩石峰后阶段的软化特征。通过室内试验进行模型验证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水压作用下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随着水压力的增大,模型参数n呈增大趋势,岩石的脆性度增高,参数F_0呈减小趋势,岩石的强度降低;峰值点法在确定模型参数时优于曲线拟合法。研究成果对于水压力作用下岩体工程的安全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9年06期)
阳洋,李建雷,梁晋秋,王岩,周财红[6](2019)在《基于统计矩理论的无模型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统计矩理论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在时域内利用结构加速度八阶矩作为损伤指标,直接利用输出信号快速判断结构有无损伤及损伤位置的识别方法。通过对典型Benchmark四层钢框架结构数值仿真模型和实测试验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位置斜撑缺失以及弹性模量减少工况下的损伤位置识别,并通过12层标准RC框架振动台试验数据分析了不同楼层梁的损伤工况,判定了各楼层相对损伤程度变化。结果表明:利用响应信号的结构加速度八阶矩适合作为损伤识别的直接判别指标,通过两次定期测试的相对变化可以直接快速对不同损伤工况进行损伤诊断。(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韩浩田[7](2019)在《混凝土统计损伤模型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是当今世界上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建筑材料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准确描述混凝土材料的变形破坏规律显得尤为重要。但相较于混凝土广泛的应用背景而言,混凝土本构关系的研究明显滞后于工程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混凝土的本构模型并且揭示混凝土的损伤破坏机理早已刻不容缓。本文基于统计损伤理论,进行了混凝土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所做内容如下:(1)建立了考虑强度等级影响的混凝土单轴拉伸和单轴压缩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采用不同的配合比设计,导致混凝土微结构力学特性和受载过程中内部微裂纹萌生、扩展的形态以及损伤的累计演化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上述影响可通过模型中的特征参数进行表征。使用该本构模型拟合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强度等级为C15—C40混凝土的单轴拉伸应力-应变全曲线和强度等级为C20-C80混凝土的单轴压缩应力-应变全曲线,探讨了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单轴拉伸和单轴压缩损伤环境下劣化的细观损伤演化机制以及宏观非线性力学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在单轴拉伸和单轴压缩过程中的细观损伤的累积演化规律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并且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升,其特征参数呈现出明显地规律性变化。(2)建立了考虑高温劣化效应的混凝土单轴压缩统计损伤本构模型。高温劣化效应改变了混凝土微结构组成成分和力学特性,改变了受载过程中材料微裂纹萌生、扩展的形态以及累积演化过程。通过理论预测和试验结果分析,探讨了混凝土高温劣化的化学物理机理、细观损伤演化机制以及宏观非线性力学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在高温环境下,随着施加温度的不同显着地改变了高温后混凝土微结构力学特征和单轴受压过程中细观损伤的累积演化规律,最终导致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呈现劣化现象。将高温环境分为低中温区(100℃—400℃)和高温区(400℃—800℃)两个区段。400℃前后,混凝土高温劣化过程由不同的物理化学反应主导,微结构力学特性和细观损伤演化过程同样呈现出明显不同的规律性。(3)基于白卫峰等建立的混凝土正交各向异性统计损伤模型,在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中进行二次开发,对混凝土材料的整个变形破坏过程进行精细化数值模拟。模拟了混凝土立方体试块的单轴拉伸试验和单轴压缩试验,并模拟了带有不同初始裂缝长度的混凝土的叁点弯曲梁的从开始加载到最终发生失稳破坏的全过程,分析了混凝土叁点弯曲梁裂缝的扩展机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双K断裂准则试验结果和虚拟裂缝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5-01)
唐印,王鹏,任鹏[8](2019)在《基于Lade-Duncan理论的成都黏土统计损伤蠕变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成都黏土的力学特性,基于Lade-Duncan强度理论,建立成都黏土微元体的破坏判据;假设成都黏土微元体损伤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建立黏土的损伤变量关系式;通过蠕变试验和分数阶导数理论,分别构建应力条件下的瞬时弹性变形模型和分数阶蠕变模型,并根据黏土应变统一,构建基于Lade-Duncan强度理论的成都黏土统计损伤蠕变本构模型;利用构建的模型进行拟合验证分析发现,瞬时变形的弹性模量由于考虑损伤变量而保持在初始值附近,分数阶蠕变变形的弹性模量和粘滞系数随着应力的增大而减小,表明在黏土模型中考虑统计损伤是科学合理的;分数阶阶数n不仅可以提高对黏土变形特性的描述程度,还可以直观地反映黏土变形的非线性变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9年04期)
贾逸,魏良帅,黄安邦,和铭,黄细超[9](2019)在《高应力区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反映高应力区岩石变形破坏全过程,通过引入双参数抛物线型Mohr强度准则,建立适用于高应力区岩体的微元强度度量方式,并假定由该度量方式得到的微元强度服从幂函数概率密度分布,结合连续损伤理论,考虑损伤变量修正,建立一个新的适用于高应力区岩体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以高应力区英安岩为验证对象,进行常规叁轴压缩试验,依据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特征,给出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引用基于线性Mohr强度准则而建适用于浅部低应力水平岩体的相关统计损伤模型,利用该模型和所建模型对高应力区英安岩和相关文献中的高应力区砂岩、花岗岩试验数据进行验证,对比试验曲线和理论曲线,证明所建模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并对英安岩累积损伤的扩展过程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白卫峰,刘霖艾,管俊峰,姚贤华[10](2019)在《基于统计损伤理论的硫酸盐侵蚀混凝土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统计损伤理论及宏观试验现象,该文建立了考虑硫酸盐侵蚀影响的混凝土单轴、双轴压缩统计损伤本构模型。混凝土变形破坏被理解为细观断裂、屈服两种损伤模式的连续累积演化过程。硫酸盐侵蚀效应改变了混凝土微结构的组成成分和力学特征,进而改变了微裂纹萌生、扩展的形态以及损伤的累积演化过程,可通过改变断裂和屈服两种细观损伤机制演化过程的概率分布形态来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硫酸盐侵蚀环境下,侵蚀程度的加深显着改变了混凝土细观损伤累积演化过程,最终导致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呈现先"强化"后"弱化"的现象。在此过程中,细观损伤演化过程呈现出明显地规律性,可由统计损伤模型中5个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表征。该文模型为复杂环境下侵蚀混凝土细观损伤过程预测和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2期)
统计损伤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温度冲击作用下煤体破坏特性,利用SLX-80高低温处理系统对取自赵固二矿的煤样进行了不同温度冲击,用RLW-500G煤岩叁轴压缩试验系统对不同温度冲击的煤进行了叁轴压缩试验,分析了煤在温度冲击条件下的力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随温度梯度的增大,煤的弹性模量和叁轴抗压强度近似呈线性降低。基于煤岩强度服从Weibull分布的假设和煤岩强度应变理论,利用损伤力学理论,引入热损伤变量,建立了温度冲击下煤的双胡克体-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给出了模型参数的详细计算方法,结合实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理论验证。分析表明,双胡克体-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结构简单,引入参数少,物理意义清晰,且考虑了温度效应,能够有效地描述温度冲击下煤体破坏全过程的力学性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统计损伤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林峰,曾韬睿,翁其能.基于统计损伤理论的饱和细粒砂岩本构模型研究[J].材料导报.2019
[2].刘淑敏,王登科,尹光志,魏建平,李学龙.温度冲击下煤的双胡克体-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9
[3].潘继良,郭奇峰,田莉梅,武旭,汪敏.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岩石统计损伤软化本构模型及其参数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9
[4].朱振南,蒋国盛,田红,吴文兵,梁荣柱.基于Normal分布的岩石统计热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何志磊,朱珍德,阮怀宁,代碧波.水压力作用下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
[6].阳洋,李建雷,梁晋秋,王岩,周财红.基于统计矩理论的无模型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9
[7].韩浩田.混凝土统计损伤模型的应用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8].唐印,王鹏,任鹏.基于Lade-Duncan理论的成都黏土统计损伤蠕变模型[J].四川建材.2019
[9].贾逸,魏良帅,黄安邦,和铭,黄细超.高应力区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10].白卫峰,刘霖艾,管俊峰,姚贤华.基于统计损伤理论的硫酸盐侵蚀混凝土本构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