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论文-马金科,朴哲希

唐宋诗论文-马金科,朴哲希

导读:本文包含了唐宋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徐居正,朝鲜朝,唐宋诗,唐宋诗观

唐宋诗论文文献综述

马金科,朴哲希[1](2019)在《论朝鲜朝初期文学家徐居正的唐宋诗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宋诗自高丽朝传入后,以徐居正为代表的朝鲜朝文人对唐宋诗有了新的认识和取舍,开启了朝鲜朝对唐宋诗讨论之先河。"学唐"与"学宋"之争,业已呼之欲出,即将正式形成。"唐宋诗之争"推动了朝鲜自身诗学思想体系走向成熟,而后其也成为东亚共同的诗学理论。从东方诗学话语重建的历史任务出发,必须重视"唐宋诗之争"在古代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影响,也应看到,其中朝鲜文人不同于中国诗学的多元选择。朝鲜诗学也正是在变化与差异中得以产生和发展。(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10期)

唐芸芸[2](2019)在《清代“唐宋诗之争”二元对立的消解及自反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习惯视清代"唐宋诗之争"为"宗唐""宗宋"二元对立,或提出内涵更不明确的"唐宋兼宗"以示折衷。实际上清代"唐宋诗之争"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学唐或者学宋的诗歌创作主张的争论,"宗唐"与"宗宋"的理论基础并不相同,无法构成二元对立。从讨论宋诗的价值,深入到讨论"诗言志""性情之正""辨体""温柔敦厚""正与变""拟议与变化""学问""赋比兴"等传统诗学核心概念,才是清代"唐宋诗之争"的内核。究其实,"唐宋诗之争"或可置换为传统诗学核心概念之争。结合最终清人从探求唐宋诗的延续性,及取消唐宋对立的合理性两方面结束论争的理论思路来看,清代"唐宋诗之争"具有自反性特征。由此我们便可以清楚确定清代"唐宋诗之争"的内涵和外延。(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潘链钰[3](2019)在《“唐宋诗之争”的文化溯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宋诗之争的论争性有滋其生的文化因缘。首先,擎受轴心作用的《易》之变易意识乃是促成唐宋诗之争发生的观念根源,而宋代《易》学与《孟子》汇通形成的义理内蕴及新铸的理性精神则如两翼一般更加强化了宋诗内涵与唐诗之别。此二者导致了唐宋诗之争的"必有争"。其次,"经""文"理念的转型是促成唐宋诗之争发生的重要因素。宋人潜心以新的"经""文"理念替代汉唐旧的"经""文"理念,即注重致用义理,官、文、学叁者一身的宋人身份与强烈精诚的个人修养意识。唐宋经文观念的碰撞、对比及后世对两者的取舍、选择和融合导致唐宋诗之争的"须有争"。最后,两宋"士"精神的形成与发酵、当时强烈门庭意识与"帜别则辩"的时代风气则主观上促发了唐宋诗之争的"能有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王孟一[4](2019)在《唐宋诗中以《关山月》为题的边塞诗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乐府旧题《关山月》主要用于书写边塞题材。唐宋两代的叁十余首《关山月》诗歌,在共同的边塞主题中,显示出了各自特有的政治军事情况与社会文化特征。通过整理以《关山月》为题的边塞诗在唐宋两代的发展情况与思想艺术特点,可总结其转变方向与发展规律,主要有月亮意象地位削弱、写景减少而抒情增多、叙事减少而说理增多、用典减少而写实增多、每句字数与全篇句数增多等处。(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0期)

唐亚飞[5](2019)在《从魏泰评刘禹锡诗看唐宋诗论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空前且深刻的转型使唐宋两个时期的诗论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前者带有感性色彩,后者绽放出理性的光芒,唐人白居易、宋人魏泰品评刘禹锡诗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例子。白居易盛赞刘禹锡为“诗豪”,认为他的“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5-13)

[6](2019)在《“唐宋诗路 风雅剡溪”征文启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奉化剡溪,又名九曲剡溪,发源于剡界岭,又称"南剡",长流25公里入溪口,有"一曲六诏、二曲毕驻、四曲臼坑、五曲叁石、七曲班溪、八曲高岙,九曲之后就到溪口"之说。剡溪在溪口汇集多条溪流之后继续流经有"天下第一桃园"之称的萧王庙林家村,一路桃花清流,美不胜收,最终在江口甬山脚下汇入奉化江。剡溪在唐宋时期称"剡源溪",亦属唐诗古道。蜿蜒数十公里的剡溪及其两岸山川秀美,风光旖旎,至溪口这一段更加绮丽多姿,风华绝伦。(本文来源于《海内与海外》期刊2019年02期)

王欢[7](2018)在《从唐宋诗之争的角度看朱庭珍诗论的诗学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宋诗之争是清代诗学的焦点问题,从唐宋诗之争的特定视角看待朱庭珍诗论的诗学取向问题,就会发现朱庭珍诗论不同于晚清诗坛居于主导地位的宗宋诗学主张。他在融通唐宋的基础上,主张以唐诗为主导,融宋意入唐风,由实入虚,强调超妙风格,回归唐诗艺术精神。这与宋诗派由宋诗上溯中晚唐而落脚杜甫、韩愈有着很大区别。朱庭珍诗论之所以肯定宋诗,并非为了"伸宋",恰是善于"用宋"的表现。(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马金水,潘链钰[8](2018)在《唐宋诗学中情感形式化的分野——以“兴象”与“兴趣”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唐宋变革论"观照唐宋诗学会发现此一时期发生了由"兴象"到"兴趣"的情感形式化之转向。在"兴象"苑囿里,殷璠与王昌龄强调主体意志对于意境构建的能动作用,赋予兴象以"美刺"品质,其动机是以"兴寄"来打通物我,开放一己之怀抱。至皎然、司空图、严羽等归并"兴趣"而淡化了"寄"的中介之用,使主体的情感自由敞开,直截自然而又无限丰富。由"兴象"到"兴趣",既有着"兴"之诗学传统的延承与丰富,亦有着情感和旨趣上的变化。而唐宋之际的儒释道叁教的文化影响,正是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淼[9](2018)在《论唐宋诗的不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宋诗歌一直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众多学者对唐宋诗歌的评价也总说纷纭,不尽一致。本文客观的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唐宋诗的不同之处,首先是成诗方式唐诗"天工",宋诗"思力";其次内容上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再次风格上唐诗丰腴宋诗瘦劲;最后是形式上宋诗更偏于散文化。(本文来源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代亮[10](2018)在《邓汉仪与清初唐宋诗之争的走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邓汉仪对明末清初诗坛的各类流派并不盲目趋从,他指斥盛极一时的云间和竟陵诗风,大力标举前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李梦阳和李攀龙。为矫正自明代以迄清初诗坛学法唐诗的偏颇,他努力拓宽视野,更新趣味,不徒欣赏雄伟壮丽之调,更心仪清远绵邈之音。邓汉仪虽批驳方兴未艾的宋诗风,但对宋诗的某些创作手法特别是发源于杜甫和韩愈的以文为诗与拗体、险韵等俱有称赏,认肯了诗人取径杜甫、韩愈以及苏轼诗的合理性。邓汉仪对宗唐诗学师法典范体系的重构,受制于个人心态,又与他崇尚"生新"、推重"学力"的创作观念有关;既是清初宗唐诗学突破自我、创新范式的重要表征,也折射出清初唐宋诗之争的复杂面向与态势。(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唐宋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界习惯视清代"唐宋诗之争"为"宗唐""宗宋"二元对立,或提出内涵更不明确的"唐宋兼宗"以示折衷。实际上清代"唐宋诗之争"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学唐或者学宋的诗歌创作主张的争论,"宗唐"与"宗宋"的理论基础并不相同,无法构成二元对立。从讨论宋诗的价值,深入到讨论"诗言志""性情之正""辨体""温柔敦厚""正与变""拟议与变化""学问""赋比兴"等传统诗学核心概念,才是清代"唐宋诗之争"的内核。究其实,"唐宋诗之争"或可置换为传统诗学核心概念之争。结合最终清人从探求唐宋诗的延续性,及取消唐宋对立的合理性两方面结束论争的理论思路来看,清代"唐宋诗之争"具有自反性特征。由此我们便可以清楚确定清代"唐宋诗之争"的内涵和外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唐宋诗论文参考文献

[1].马金科,朴哲希.论朝鲜朝初期文学家徐居正的唐宋诗观[J].社会科学战线.2019

[2].唐芸芸.清代“唐宋诗之争”二元对立的消解及自反性特征[J].文艺理论研究.2019

[3].潘链钰.“唐宋诗之争”的文化溯源[J].中国文化研究.2019

[4].王孟一.唐宋诗中以《关山月》为题的边塞诗对比研究[J].大众文艺.2019

[5].唐亚飞.从魏泰评刘禹锡诗看唐宋诗论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6]..“唐宋诗路风雅剡溪”征文启事[J].海内与海外.2019

[7].王欢.从唐宋诗之争的角度看朱庭珍诗论的诗学取向[J].广西社会科学.2018

[8].马金水,潘链钰.唐宋诗学中情感形式化的分野——以“兴象”与“兴趣”为中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8

[9].王淼.论唐宋诗的不同[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

[10].代亮.邓汉仪与清初唐宋诗之争的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标签:;  ;  ;  ;  

唐宋诗论文-马金科,朴哲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