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潜蚀论文-李喜安,薛泉,庞涛,郭泽泽,师建锋

黄土潜蚀论文-李喜安,薛泉,庞涛,郭泽泽,师建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土潜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兰黄土,渗气率,原位渗气率

黄土潜蚀论文文献综述

李喜安,薛泉,庞涛,郭泽泽,师建锋[1](2019)在《基于原位渗气试验的黄土潜蚀地层渗气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改进的渗气仪器对不同地区原位马兰黄土地层及原状马兰黄土试样的渗气率进行了测量。通过新研制的原位渗气率试验装置和已有成熟经验的室内原状黄土试样渗气率试验装置的渗气率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对原位渗气率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合两种渗气率试验方法所得的结果综合分析了颗粒粒径、孔隙比、含水率等因素对马兰黄土渗气率的影响规律及其机理;通过原位渗气率试验分析了湿陷裂缝(隙)和潜蚀洞穴对黄土地层渗气率的影响规律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原状黄土试样室内渗气试验与黄土地层原位渗气试验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黄土地层原位渗气率试验结果是可靠的。原位试验因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试样取样、运输及室内制样等过程的扰动影响而结果更为精确,且能较好地反映黄土地层的真实情况,室内渗气率试验只适合均匀、无明显节理裂缝(隙)的黄土试样。两种渗气率试验结果均表明:马兰黄土粗颗粒愈多级配愈差渗气率愈大,反之渗气率则愈小;同一地点随深度增加、孔隙比减小、含水率增大,渗气率呈现减小的趋势。潜蚀黄土场地湿陷裂缝(隙)和潜蚀洞穴附近黄土地层因受裂缝(隙)和洞穴扰动,渗气率明显偏大,而远离湿陷裂缝(隙)和潜蚀洞穴的黄土地层渗气率基本接近于非洞穴裂缝(隙)分布区黄土渗气率平均值。原位渗气率测量结果精确,测量过程快速便捷,该方法在评价黄土地层渗透性乃至评价黄土地层结构缺陷(如隐伏节理裂隙、潜蚀洞穴的发育程度)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佳欣[2](2018)在《低渗透压力下黄土状亚砂土潜蚀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乾安泥林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近年来,受地表水冲刷侵蚀和地下水潜蚀作用的影响,已造成泥林景观大幅减少和潜蚀错落崩塌灾害的发生,而深入研究泥林潜蚀作用机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泥林发育地区,较为常见的两种潜蚀破坏现象即低渗透压力下泥林土的渗透潜蚀掏空现象及崩解现象,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应的低渗透压力下渗透潜蚀激发条件、渗透潜蚀速率研究及崩解试验研究,为评价泥林潜蚀发展速度提供依据。本文从泥林黄土状亚砂土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出发,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乾安泥林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对泥林潜蚀作用影响机制研究”,在现场调查泥林潜蚀地貌类型及破坏特点基础上,从土的粒度组成、易溶盐成分、崩解性等方面分析潜蚀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针对泥林地区低渗透压的潜蚀情况,自制潜蚀模拟装置,研究低渗透压下黄土状亚砂土潜蚀速率及临界水力梯度,为评价泥林潜蚀发育和发展速度及潜蚀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泥林地质公园的潜蚀现象和发育情况进行调查并收集相关地质、水文、气象等资料,现场调查潜蚀地貌类型,并初步分析潜蚀地貌破坏特点。(2)泥林土以粉粒为主,孔隙率高,地表受淋滤作用,易溶盐种类多含量高,易被地下水溶蚀发生潜蚀。通过静水崩解试验分析泥林土遇水易崩解的特性。(3)自制一种机械潜蚀装置,能够在低渗透压下模拟机械潜蚀过程。利用该装置进行不同密实度和不同水力梯度下的机械潜蚀试验,分析不同密实度和水力梯度条件下易溶盐总含量、潜蚀速率和流速随试验时间的变化规律,确定泥林黄土状亚砂土机械潜蚀发生的临界水力梯度。(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3-01)

黄双[3](2017)在《埋地管道黄土潜蚀水毁灾害及安全评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管道运输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的运输方式,我国地质状况复杂,管线工程不可避免地要穿越某些特殊地段。黄土地区西气东输管道常年受到水毁灾害的侵扰,尤其是黄土潜蚀作用导致的埋地管道水毁,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各类治理措施均不见成效。因此,对埋地管道黄土潜蚀水毁灾害及安全评估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黄土潜蚀作用出发,分析了黄土潜蚀作用与埋地管道水毁之间的关系,阐述了黄土潜蚀水毁灾害对埋地管道的危害形式以及灾害作用机理;借助探地雷达结合多种勘察手段对埋地管道黄土潜蚀水毁灾害进行调查。总结了灾害的分布规律及特点,总结了埋地管道黄土潜蚀水毁灾害的五种发展模式,详细阐述了灾害发展的四个过程。然后,通过ABAQUS软件建立管道模型,对各类工况条件下的管道状态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了管道的受力和变形状况,分析了在不同因素作用下管道应力、应变、位移的变化规律;比较了不同因素对管道状态的影响程度,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灾害防治建议;基于两种失效判据,对管道进行了失效分析。最后,基于突变理论建立了埋地管道黄土潜蚀水毁安全评估模型,提出了管道状况评估指标,并将该指标定量化引入评估模型;结合西气东输EA052灾害点勘探结果,建立了灾害点的有限元模型,将计算结果带入评估模型进行分析,得到灾害点的安全等级,为埋地管道黄土潜蚀水毁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7-05-01)

赵跃中,杨柳悦,穆兴民,严宝文[4](2015)在《黄土中渗流水潜蚀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渗流槽模拟黄土渗流入渗试验,结合现代黄土自然堆积状态下非饱和均质特征,以黄土结构性参数和几何分形维数D为指标,研究了黄土中渗流水的潜蚀作用。结果表明,地表水渗流改造后,黄土结构性参数和几何分形维数随着渗流锋推移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渗流湿润锋几何分形维数变化越快,土体结构受到的破坏、瓦解、重塑作用就越强烈;渗流曲线与地下水浸润曲线靠近时,存在明显的尖点接触现象,进而产生潜蚀破坏,形成黄土暗穴。(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杨柳悦[5](2014)在《黄土中渗流水运动及其对土体的潜蚀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黄土所具有的结构非均质性是地质历史时期渗流水不断入渗作用的结果。研究渗流水在黄土中的运动特征及其对土体结构的潜蚀破坏,对于地下水资源利用、地下水潜蚀作用机理研究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十分有必要。为此,本研究以均质黄土试样为例,以渗流槽为主要研究工具,以室内试验为主要研究方式,通过研究渗流水的运动特性与土体结构性参数mp间的关系,探讨黄土的渗流运动特征以及相应的黄土微结构破坏和再造过程。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对于模拟原始状态的堆积黄土而言,渗流水的横向渗透速度与纵向渗透速度有明显的直线关系,而渗流纵向速度大于横向速度。由此可推知,在长期作用下,土层的纵向通道将成为下渗水的优先通道而越来越发达,而横向通道则发育较缓慢,这就解释了现今黄土纵向节理发育,而水平方向裂隙走向各异,难以形成主导渗流方向的现状。(2)单点供水、多点供水相比,单点供水的渗流湿润锋形态曲线较快转变为长椭球形。含盐渗流水在通过土体后,因受到增强了的颗粒之间的吸附、粘聚作用影响,纵、横向渗流速度均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同条件下清水渗流的纵、横向渗流速度。(3)用分维数D来表征湿润锋形态曲线复杂性和不光滑性,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分维数在总体上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做湿润锋分维数与纵横速度比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二次多项式曲线能很好的拟合分维数随纵横向渗流速度比的变化。(4)用黄土结构参数mp值表征渗流水迁移扰动过后对土体结构的破坏,发现随着渗流水的逐渐向下运动,渗流水对土体的结构破坏、瓦解、重塑作用愈加强烈。(5)观察发现,地下水向上吸渗形成的湿润线波动较小,呈现出的基本是一条平直均匀的直线面。在渗流湿润锋与地下水面接触时,二者接触瞬间为点接触,之后这一过湿点收缩、塌陷,迅速向四周扩大。以此为理论依据,大胆提出渗流水与地下潜水面接触,因接触点附近的土体有可能急速塌缩,导致初始洞穴侵蚀产生,并绘制渗流水与潜水面接触产生洞穴侵蚀模式图。(6)依据论文的研究结果,建立基于土体结构参数mp与渗流时间、纵向渗流速度、土体埋深距离的黄土渗流破坏模型,并进一步推导得出土体结构参数与渗流时间的关系式,这一经验公式的建立,使得用渗流迁移运动参数来表示渗流水对黄土土体结构的破坏、瓦解、重塑成为可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4-01)

罗奇斌[6](2012)在《山西新建铁路沿线黄土湿陷与潜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省铁路建设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黄土地层分布十分广泛,且境内铁路沿线地区具有湿陷性的黄土多有分布。潜蚀作为黄土地区一种独特的侵蚀方式,对黄土地区的铁路建设有着非常严重的潜在危害。在具有湿陷性的黄土地区,这种由潜蚀作用所造成的危害更加突出。因此,为确保铁路路线选择的合理性和后期运行的安全性,对湿陷性黄土的潜蚀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笔者通过对山西境内新建铁路大同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山西中南部重载通道、吕梁至临县(孟门)铁路支线叁条铁路沿线的环境地质条件及黄土的工程地质条件的详细分析及对黄土潜蚀现象典型区段进行的实地调查,了解掌握了铁路沿线黄土的湿陷性及潜蚀作用的分布特性及规律,掌握了区域内湿陷与潜蚀作用的发育程度及特征。通过笔者独立设计并亲自组织实施的黄土湿陷性大型原位浸水试验对研究区黄土湿陷特征和程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首次将原状黄土浸水试坑与不同厚度灰土改良后黄土试坑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对沉降、注水量、土层含水量及土压力变化等的观测与分析,以及对原状黄土及灰土垫层渗透系数的测试,结合对试坑浸水影响范围的分析,评价了灰土垫层的防渗效果及对水分下渗及侧渗的制约作用。鉴于前人所做的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基本上是对试坑内的沉降标进行观测而间接的反应出土层的沉降变形情况,进而确定湿陷深度及湿陷类型。但对浸水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压力变化情况没有做出相应的测试,对其变化过程及特征了解甚少。笔者首次将土压力数据传感器及水分张力计引入浸水试验,较为精确的记录了试验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压力的变化特征及土层基质吸力与含水量变化过程,并将此结果与试验沉降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解了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变化规律,从而阐明了湿陷性黄土遇水发生湿陷而产生沉降变形的临界条件及时间点。以此为基础,分析了黄土湿陷性对潜蚀发育程度的影响及控制性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黄土原位崩解性试验,对黄土的平均崩解速率、瞬时崩解速率、崩解量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独立设计并亲自组织实施的以人工降雨模拟为依托的黄土抗冲刷性试验,笔者首次对不同降雨强度(冲刷强度)及不同崩解速率下的黄土冲刷性进行了试验对比,分析研究了黄土抗冲刷性与崩解性及冲刷强度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与黄土潜蚀作用的关系;阐明了崩解为潜蚀提供了物质条件,冲刷作用对崩解所产生的物质进行搬运,使潜蚀作用得以持续进行的侵蚀过程。分析了黄土崩解性及抗冲刷性对潜蚀发展速率及发育规模的控制性作用。通过上述野外原位试验及室内的研究结果,结合对研究区黄土湿陷与潜蚀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鉴于湿陷性对黄土潜蚀的控制性作用,首次提出以湿陷系数为指示指标,对铁路沿线的潜蚀分布程度进行模型预测。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湿陷性的因素,确定了与湿陷系数有关的物理指标,利用MATLAB模糊神经网络工具箱,采用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ANFIS)方法,建立了湿陷系数与选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模糊关系,同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并比较了这两个模型的预测精度。通过对湿陷程度的预测间接的实现了对潜蚀分布程度预测。进而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湿陷性黄土区潜蚀预测方法,为铁路建设提供了防灾依据。最后,论文总结了铁路沿线黄土湿陷与潜蚀的工程危害类别及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2-06-30)

康锦辉[7](2010)在《黄土洞穴物理潜蚀机理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灾害,黄土洞穴对人类居住环境、工程活动危害十分巨大。它不但直接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可加剧甚至于诱发地裂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发生与发展,最直观地表现在洞穴侵蚀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以及黄土洞穴对公路、铁路、油气输送管道、民居等工业与民用建筑等诸多方面的危害。因此对黄土洞穴物理潜蚀机理进行试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就目前国内外容易混淆的关于潜蚀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必要的辨析和澄清,通过对潜蚀、管涌、渗透压密、流土、突涌、流砂、地下冲蚀、洞穴侵蚀等各种潜蚀作用相关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严格界定,初步建立了清晰的各种潜蚀作用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以管涌、渗透压密、流土、突涌等典型的潜蚀作用为主要对象,通过理论推导,对各种作用的激发条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各种潜蚀作用的特征进行了全面总结,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揭示了黄土地层突涌破坏的特征、流网形态及影响因素。针对黄土洞穴侵蚀速率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将黄土洞穴侵蚀过程概化为快速侵蚀阶段、速率骤减阶段、慢速均匀侵蚀阶段及重力侵蚀阶段等四个特征阶段;定量揭示了初始干密度、初始含水率等因素与黄土洞穴侵蚀速率的关系;揭示了初始过水断面形态对黄土洞穴侵蚀特征的影响;发现黄土洞穴迅速侵蚀过程是以洞内跌水这种侵蚀方式为主的这一事实;首次明确了洞底侧蚀的特征及发生条件,指出洞底侧蚀侵蚀速率虽小,但就长远来看,意义重大;提出了黄土洞穴侵蚀基准面的概念;揭示了黄土洞穴侵蚀的“自适应趋稳特征”和“相对均衡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指出洞穴的自适应趋稳特征是阶段性的和暂时性的,侵蚀是长期的和绝对的,而均衡状也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0-05-28)

李喜安,彭建兵,陈志新,康锦辉,李亮[8](2009)在《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及其利弊综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在黄土高原地区十分发育。对黄土洞穴的基本类型进行了介绍;调查发现区域上黄土洞穴发育密度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减趋势;指出黄土洞穴在不同深度的发育类型和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对黄土洞穴的利弊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黄土洞穴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黄土洞穴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灾害,不但直接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对公路、铁路、油气输送管道、民居等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均可造成严重危害,另一方面它也是黄土高原地下潜水藏一种重要的补给与排泄途径。(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刘建平[9](2008)在《陕西省子长地区黄土的潜蚀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潜蚀是黄土地区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同时潜蚀作用形成的黄土暗穴是黄土地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随着西部建设的日益推进,它对工程建设的危害表现得越来越显着。因此弄清潜蚀的作用机理,建立潜蚀的定量化评价,以便做好防治工作势在必行。本文结合项目“黄土潜蚀对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的影响”对黄土潜蚀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和试验,首次对黄土潜蚀的定量化研究作了尝试。黄土洞穴是黄土潜蚀作用的表现形式,本文在前人关于黄土洞穴形成机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对黄土土性和结构特征的研究,分析总结了黄土潜蚀的作用机制及各个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土潜蚀定量化研究的两个指标:潜蚀模量和潜蚀比。在研究黄土潜蚀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对西气东输管道工程陕西子长段沿线的野外现场调查,结合陕西子长县新寨河村附近斜坡的踏勘和勘查,提出了潜蚀作用对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可能存在的两大类影响方式:管道暴露和管道架空,其中管道架空还可以分为下伏洞穴架空、垂直洞穴架空和流土架空叁类。针对黄土潜蚀的定量化评价指标,结合潜蚀作用对西气东输管道的影响方式,提出了黄土潜蚀的试验思路,根据试验需要,设计并制作了潜蚀试验装置,协助制作了模型试验装置。在获得所取土样的基本物理力学指标后,本文应用南-55渗透仪改装后的潜蚀试验装置,对在水土流失极强区陕西子长县新寨村所取的黄土进行了潜蚀试验。通过潜蚀试验获得以下成果:1)获得含密闭裂隙的原状黄土样和不同含水量的重塑黄土样在潜蚀贯通前渗透系数的变化过程,其中原状黄土在潜蚀贯通前渗透系数随渗透压力的增加均存在增大额趋势,但是水平向原状黄土在渗透系数达到峰值后就开始降低,与垂向原状黄土潜蚀贯通过程中渗透系数变化趋势不同。重塑黄土潜蚀贯通前的渗透系数变化趋势随含水量的不同表现出叁种不同方式:一种是随渗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一种是随渗透压力的增加变化不大,最后一种是随渗透压力的增加而降低。2)测得原状土样和不同含水量重塑土样产生潜蚀贯通的临界渗透压力。发现原状土的潜蚀贯通临界渗透压力主要受土样裂隙的控制。重塑土样的干密度和结构共同控制着土样潜蚀贯通临界渗透压力。3)潜蚀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内黄土的潜蚀特征有所不同,在水流进入洞穴的一段时间黄土的潜蚀量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小,直到达到稳定值。4)获得不同试验土样在不同进水流量下的潜蚀比,并建立了原状黄土和重塑黄土潜蚀比与进水流量的关系式。所得原状黄土潜蚀比与不同进水流量的关系式与作者在野外现场潜蚀试验所获得的黄土潜蚀比与不同进水流量关系式相似,均成指数关系式。重塑土的潜蚀比与进水流量间存在着多项式关系。最后,应用自制的模型试验装置,对黄土潜蚀作用对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影响方式中管道附近垂直方向上存在洞穴情况下的管道架空进行了模型试验,得出了该种情况下潜蚀作用对管道的影响过程,以及管道架空长度随时间和不同进水流量下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总结分析,结合野外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对黄土潜蚀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并首次对黄土潜蚀的定量化研究作了尝试,为黄土潜蚀研究从定性研究到定量化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08-05-01)

张伟[10](2007)在《洛宁县黄土潜蚀塌陷问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潜蚀塌陷"是黄土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成因之一。潜蚀塌陷形成与土体性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水文、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有关。潜蚀塌陷受黄土节理和黄土结构控制,通常造成耕地、路基、房屋下陷或开裂、灌渠错断及加剧水土流失等危害。在弄清其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本文来源于《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期刊2007-08-01)

黄土潜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吉林乾安泥林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近年来,受地表水冲刷侵蚀和地下水潜蚀作用的影响,已造成泥林景观大幅减少和潜蚀错落崩塌灾害的发生,而深入研究泥林潜蚀作用机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泥林发育地区,较为常见的两种潜蚀破坏现象即低渗透压力下泥林土的渗透潜蚀掏空现象及崩解现象,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应的低渗透压力下渗透潜蚀激发条件、渗透潜蚀速率研究及崩解试验研究,为评价泥林潜蚀发展速度提供依据。本文从泥林黄土状亚砂土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出发,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乾安泥林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对泥林潜蚀作用影响机制研究”,在现场调查泥林潜蚀地貌类型及破坏特点基础上,从土的粒度组成、易溶盐成分、崩解性等方面分析潜蚀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针对泥林地区低渗透压的潜蚀情况,自制潜蚀模拟装置,研究低渗透压下黄土状亚砂土潜蚀速率及临界水力梯度,为评价泥林潜蚀发育和发展速度及潜蚀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泥林地质公园的潜蚀现象和发育情况进行调查并收集相关地质、水文、气象等资料,现场调查潜蚀地貌类型,并初步分析潜蚀地貌破坏特点。(2)泥林土以粉粒为主,孔隙率高,地表受淋滤作用,易溶盐种类多含量高,易被地下水溶蚀发生潜蚀。通过静水崩解试验分析泥林土遇水易崩解的特性。(3)自制一种机械潜蚀装置,能够在低渗透压下模拟机械潜蚀过程。利用该装置进行不同密实度和不同水力梯度下的机械潜蚀试验,分析不同密实度和水力梯度条件下易溶盐总含量、潜蚀速率和流速随试验时间的变化规律,确定泥林黄土状亚砂土机械潜蚀发生的临界水力梯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土潜蚀论文参考文献

[1].李喜安,薛泉,庞涛,郭泽泽,师建锋.基于原位渗气试验的黄土潜蚀地层渗气率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9

[2].王佳欣.低渗透压力下黄土状亚砂土潜蚀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8

[3].黄双.埋地管道黄土潜蚀水毁灾害及安全评估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

[4].赵跃中,杨柳悦,穆兴民,严宝文.黄土中渗流水潜蚀特征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5

[5].杨柳悦.黄土中渗流水运动及其对土体的潜蚀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6].罗奇斌.山西新建铁路沿线黄土湿陷与潜蚀研究[D].西北大学.2012

[7].康锦辉.黄土洞穴物理潜蚀机理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

[8].李喜安,彭建兵,陈志新,康锦辉,李亮.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及其利弊综合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

[9].刘建平.陕西省子长地区黄土的潜蚀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

[10].张伟.洛宁县黄土潜蚀塌陷问题分析[C].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2007

标签:;  ;  ;  

黄土潜蚀论文-李喜安,薛泉,庞涛,郭泽泽,师建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