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淋巴结论文-崔蕾

外周淋巴结论文-崔蕾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周淋巴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淋巴结再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淋巴结微环境,淋巴结转移

外周淋巴结论文文献综述

崔蕾[1](2019)在《淋巴结再生与淋巴结外周性免疫耐受关系的探索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目前,伴随着各种恶性肿瘤的高发,肿瘤治疗相关的继发性淋巴水肿仍是临床治疗难点。导致继发性淋巴水肿的根本原因是手术或放疗造成局部淋巴引流区域结构破坏,而其治疗则缺乏共识,多根据医师经验给予保守治疗、减容手术、淋巴通道旁路手术或淋巴通道重建手术。诸多治疗方案中,通过淋巴结移植进行淋巴通道重建的手术方式因其技术可行性,符合生理结构的再通机制成为研究热点。以乳腺癌为例,整形外科医生利用改良的DIEP或msTRAM皮瓣,在重建乳房的同时,将旋髂浅血管周围淋巴结移植至腋窝腋静脉区域,改善患肢淋巴水肿效果明显,并尝试将此术式用于淋巴水肿预防。另外,既往在羊、狗、大鼠的动物实验中已经证实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的非血管化的淋巴结移植(avascularized lymph nodes transfer,AVLNT),可产生同样的甚至更好的改善淋巴水肿的效果。但对于肿瘤患者而言,恶性肿瘤在疾病初期,肿瘤细胞即可侵袭入血循环,存活下来的肿瘤细胞可处于休眠状态,在复杂机制作用下,肿瘤细胞会复苏并攻克机体免疫防御功能,造成复发、转移病灶的出现。而且,恶性肿瘤细胞表达并分泌促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可增加肿瘤淋巴结、远处脏器转移的机会。故本研究从临床出发,基于肿瘤复发的角度,探索用于治疗继发性淋巴水肿的联合应用VEGF-C的淋巴结移植的安全性问题。目的:1.建立能兼顾肿瘤治疗、肿瘤复发和淋巴结移植两方面要求的动物模型。2.从淋巴结内微环境包括脉管系统、浸润细胞分类、趋化因子及免疫检查点的表达等方面评估再生淋巴结的免疫反应,从而研究其对肿瘤细胞的影响。研究方法:1.实验分组:于实验组A(n=5)、实验组B(n=5)裸鼠进行双侧“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右腋下非血管化淋巴结移植术,实验组B裸鼠右腋下进行VEGF-C质粒局部注射的操作。对照组(n=5)裸鼠双侧乳腺脂肪垫、双腋下淋巴结未予处理。2.通过小动物活体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成像、淋巴结HE染色、双侧上肢皮肤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LYVE-1)免疫荧光染色等检查方法评估淋巴结再生、淋巴通道重建的情况。3.培养并接种MDA-MB-231-Luc-GFP肿瘤细胞。实验组A(n=5)、实验组B(n=5)裸鼠于相当于双侧第2对乳腺脂肪垫水平皮下接种含细胞数5×106个细胞的100μL细胞悬液,对照组(n=5)于双侧胸壁第2对乳腺脂肪垫接种包含同等数量肿瘤细胞的细胞悬液。4.利用荧光素酶小动物生物发光活体成像监测肿瘤生长特点。5.收集肿瘤引流区域淋巴结,通过LYVE-1、趋化因子CCL21、高内皮微瓣膜(high endothelialvenule,HEV)、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l,PD-Ll)、F4/80免疫荧光染色定性、定量分析淋巴结微环境。研究结果:1.于5周龄裸小鼠胸壁进行“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进行淋巴结清扫、淋巴结移植手术,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裸鼠能够耐受此类手术操作。2.经ICG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查,术后1月实验组B(n=5)裸鼠右腋下即可见淋巴结影像。病理HE染色证实,再生的淋巴结组织近似正常淋巴结形态,皮髓质结构清晰、被膜下淋巴窦、髓质淋巴窦可见淋巴管生成,淋巴结内细胞增生。实验组A(n=5)淋巴结呈无功能的纤维化改变,淋巴细胞明显减少。3.外源性VEGF-C的腋下局部注射对胸壁肿瘤局部生长无影响(P<0.05)。4.无转移的实验组B(n=5)肿瘤引流区域再生淋巴结与对照组(n=5)比较,LYVE-1(P<0.001)、F4/80(P<0.01)表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CCL21、PD-L1、HEV表达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B再生淋巴结LYVE-1/CCL21及LYVE-1/F4/80双阳性表达明显增高,较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1.裸鼠能够同时耐受胸壁、腋下的手术操作,联合VEGF-C的非血管化淋巴结移植可在裸小鼠腋窝进行,手术简单易行,术后1月即可实现淋巴结再生,为接种肿瘤提供时间上的可行性。2.VEGF-C基因辅助下再生的淋巴结表现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髓系衍生的抑制细胞浸润、趋化因子CCL21及免疫检查点PD-L1表达增加的趋势,故推测再生的淋巴结在肿瘤细胞作用下同样呈现出一种外周免疫抑制状态、利于肿瘤细胞迁移、定植、免疫逃逸等反应。(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3-27)

马家豪[2](2019)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CA199和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近来I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迅速增加,手术切除仍然是治愈性治疗的主要手段。淋巴结转移是ICC主要转移途径,且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结转移的ICC患者术后效果较差,因此提高术前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完善至关重要。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及CA199(糖类抗原19-9)在部分肿瘤中可以作为评价指标来评估术前淋巴结转移情况。我们通过检测ICC患者外周血中NLR与CA199,探讨二者与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进而探索出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并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行手术治疗后且术后病理结果提示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临床资料完整且剔除有以下情况的患者: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2.病史资料缺如。3.术前合并免疫性疾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4.术前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最终得到经病理诊断为ICC的患者共130例,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者有45例,为淋巴结转移组(Lymph node metastasi,LNM),淋巴结转移阴性者为非淋巴结转移组(Non-lymph node metastasis,NLNM)。本研究所有ICC患者,均取第一次入院所得血常规结果计算粒淋比(NLR),取第一次入院所测肿瘤标记物检验结果得到CA199值。同时对年龄,性别,肝炎背景,影像学肿瘤大小、位置、数量,ALT、AST、GGT、TBIL、ALP、白蛋白、AFP、CEA、CRP等因素进行分析,所有检验指标均取入院第一次检测所得。评估各个因素对ICC淋巴结转移的影响。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正态分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量资料偏态分布应用秩和检验,定性资料应用卡方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各因素与结果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分析各变量与结果相关的独立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30例经病理诊断为ICC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4.6%(45/130)。2.单因素分析显示NLR,CA199,ALT,AST是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3.通过建立NLR与CA199的ROC曲线,NLR最佳截断值为3,CA199最佳截断值为36U/ml。4.淋巴结转移组中高NLR发生率为75.6%(34/45),高CA199发生率为80.8%(36/45),ALT升高比率为80.0%(36/45),AST升高比率为57.8%(26/45),均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P<0.05)。5.多因素分析显示NLR,CA199是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NLR,CA199,ALT,AST是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2.ICC淋巴结转移组NLR值高于非转移组,高NLR是IC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3.ICC淋巴结转移组CA199值高于非转移组,高CA199是IC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3-01)

菅雁兵,徐倪侦,王亚希,田文[3](2018)在《术前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在预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术前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在预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初次确诊的63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通过ROC曲线分析寻找PLR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最佳Cut-off值,再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甲状腺髓样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ROC曲线分析得出预测甲状腺髓样癌淋巴结转移的PLR最佳cut-off值是107.9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甲状腺外侵犯(OR:4.255,95%CI:1.158~15.640)、PLR≥107.955(OR:8.384,95%CI:1.934~36.353)均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术前外周血PLR值可辅助预测淋巴结转移,高PLR值预示患者淋巴结转移概率较大。(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李艳颖,李捷[4](2018)在《外周血Tcm及Treg表达水平与未治胰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周血中央型记忆T细胞(Tcm)及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水平与未治胰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51例未治胰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接受外周血Tcm及Treg表达水平的检测,并分析胰腺癌患者外周血Tcm及Treg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外周血Tcm及Treg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cm表达<(19.40±5.39)%与≥(19.40±5.39)%患者、Treg表达<(2.50±0.73)%与≥(2.50±0.73)%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reg表达及Tcm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未治胰腺癌患者外周血Tcm、Treg表达较高,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18期)

党杰,张永刚[5](2018)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预测食管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预测食管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到2017年3月行食管癌根治术的11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110例食管癌患者NLR≥4为临界点,将11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高NLR组(即NLR≥4)45例和低NLR组(即NLR<4)65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淋巴结转移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10例患者共有87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中高NLR组45例中有43例(95.56%)出现淋巴结转移,低NLR组65例中有44例(67.69%)出现淋巴结转移。高NLR组的淋巴结转移数及肿瘤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均多于低NLR组(P<0.05),表明术前NLR水平和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高NLR组的淋巴结转移人数比例、淋巴结转移度均高于低NLR组(P<0.05)。肿瘤T分期[OR=1.898,95%CI(1.151~3.130)]、NLR≥4[OR=1.919,95%CI(1.076~3.422)]是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NLR较高的食管癌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性越大、肿瘤浸润越深、远处转移可能性越大,提示应扩大术中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本文来源于《局解手术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张斯雅[6](2018)在《淋巴管内皮细胞通过NIK调节B细胞淋巴结归巢及SAPHO综合征外周血γδT细胞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淋巴细胞在中枢淋巴器官发育成熟后,经血流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并在全身器官、组织以及炎症部位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淋巴细胞归巢是淋巴细胞迁移的一种特殊形式,不同群或亚群的淋巴细胞在移行过程中具有相对选择性,即某一特定的淋巴细胞群或亚群定向归巢到相应的组织或器官。淋巴细胞归巢过程的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与各组织、器官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其中,B细胞归巢到淋巴结的过程需要通过高内皮小静脉在趋化因子(尤其是CXCL13)的指导下完成。然而,CXCL13并不是由高内皮小静脉直接产生,其如何介导B细胞归巢到淋巴结的分子机制目前还未阐明。NF-κB信号通路参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肿瘤发生等多种生物进程。NIK作为非经典NF-κB途径的关键分子也在维持完整的淋巴系统功能,特别是在维持完整的淋巴结和B细胞群,发挥重要作用。但对于其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中的作用仍不甚明了,本研究旨在探索淋巴管内皮细胞中的NIK分子对于淋巴管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将NIK-flox小鼠与Lyvel EGFP-hCre小鼠交配繁育出淋巴管内皮细胞条件性敲除NIK的小鼠(NIKLEC-KO,NIKfl/flLyvel+/Cre)及同窝对照的野生型(NIK+/+Lyvel+/Cre)小鼠。首先通过流式细胞术对小鼠的免疫器官进行表型分析,并通过耳部淋巴回流功能检测和异硫氰酸荧光素着色实验,评价NIKLEC-KO小鼠淋巴管引流液体和运输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然后利用体内归巢实验检测主要细胞亚群的归巢情况。通过RT-qPCR分析相关趋化因子的表达,最后免疫小鼠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的抗体分泌能力以评价其体液免疫功能。结果:在本研究中,发现介导非经典NF-κB途径活化的激酶NIK对淋巴管内皮细胞介导的B细胞归巢到淋巴结发挥了重要作用。淋巴管内皮细胞条件性敲除NIK的小鼠并未表现出淋巴管的完整性破坏或整体功能的异常,但却表现出淋巴结中的B细胞比例显着降低。而在该小鼠脾脏中并未出现B细胞比例及生存状态的异常。B细胞的过继转移实验发现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敲除NIK使淋巴结招募B细胞的功能发生障碍。此外,本研究进一步发现NIK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CXCL13和CCL19的表达。结论:NIK是通过调节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B细胞归巢趋化因子CXCL13进而使初始B细胞归巢到淋巴结。目的:SAPHO综合征是累及皮肤和骨关节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主要表现为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炎。SAPHO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报道SAPHO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Th17比例升高。由于γδT细胞也是IL-17的一个重要来源,有可能参与SAPHO综合征的疾病进程。因此,本研究从检测SAPHO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表型入手,进而分析γδT细胞受体(TCRγδ)抗原互补决定区3(CDR3)的特征和双磷酸盐治疗后对外周血γδT细胞的影响,从叁个方面试图探索γδT细胞是否参与SAPHO综合征的疾病进程。方法:42名SAPHO综合征患者被按照可视化的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和巴斯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BASDAI),分为疾病活动期患者(18名)和疾病稳定期患者(24名)两组;另外,16名健康志愿者被用作对照。我们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并对比了这叁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γδT细胞的相关表型,并分析了这些指标与患者的VAS和BASDAI的相关性。接下来,我们用特异性PCR和高通量测序的免疫组库技术分析并对比了分别来自疾病活动期(4名)、稳定期(4名)的8名患者以及4名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样品中TCRγδ CDR3的特征。第叁步我们采集30名纳入博宁-帕米膦酸二钠临床试验的SAPHO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患者外周血yδT细胞的相关表型变化。最后,通过ELISA检测SAPHO患者血浆中CCT5的水平。结果:SAPHO患者外周血总的γδT细胞比例较健康对照显著下降,其中疾病活动组下降的尤为明显;患者Vδ1T细胞在患者中显着下降,而Vδ2T细胞没有差异;CD27+/CD27-γδT细胞的比值在活动期SAPHO患者中显着低于健康对照和稳定期患者。患者γδT细胞比例与VAS和BASDAI这两个疾病指标都没有显着的相关性,但Vδ2/Vδ1 γδT细胞和CD27+/CD27-γδT细胞两个比值与SAPHO的疾病进程呈现显着负相关,其中Vδ2/Vδ1 γδT细胞比值与VAS呈显着负相关,而CD27+/CD27-γδT细胞比值与VAS和BASDAI都呈现显着负相关。免疫组库结果发现所有SAPHO患者和稳定期患者的δ链多样性较健康对照显著降低;在出现频率前50的δ链CDR3序列中,克隆大小>10%的CDR3序列数SAPHO活动期患者显着低于健康对照,而>1%的CDR3序列数SAPHO稳定期患者显着高于健康对照;患者的γ链与对照相比,倾向于使用更短的CDR3区,而这种缩短并不是由于随机插入片段长度变短引起的;在TCRγδCDR3 V/J胚系基因片段取用频率方面,SAPHO综合征患者与健康对照的差异主要集中于γ链,包括TRGV3取用频率降低和TRGV5、TRGJ1取用频率升高。在应用双磷酸盐治疗后,SAPHO患者外周血Vδ2T细胞比例降低,Vδ1T细胞比例没有变化,记忆型γδT细胞比例降低,Vδ2T细胞向效应细胞分化增加。最后,活动期SAPHO患者血浆CCT5水平低于健康对照和稳定期患者,使用双磷酸盐治疗可以提高血浆CCT5水平,血浆CCT5水平与SAPHO疾病活动性评分VAS及BASDAI均有显着的负相关性。结论:γδT细胞,尤其是CD27-的γδT细胞亚群在SAPHO综合征的疾病进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SAPHO综合征患者的γδT细胞发生了一些与疾病相关的免疫组库特征的改变,Vδ2T细胞可能在双磷酸盐治疗SAPHO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本研究为γδT细胞在SAPHO综合征疾病进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提供了证据。(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8-05-01)

朱林超,张书峰,王旭辉,王霖,王晓晖[7](2018)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疗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CSNL)的诊疗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及内科收治的CSNL患儿51例为CSNL组,同期选择门诊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受试对象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并观察CSNL治疗效果。结果 51例CSNL患儿中,治愈38例,好转12例,无效1例。治疗前CSNL患儿CD3~+、CD4~+、CD19~+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和CD4~+/CD8~+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治愈患儿和12例好转患儿治疗中、后外周血CD3~+、CD4~+、CD19~+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和CD4~+/CD8~+显着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的指标又显着高于治疗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及CD19~+,可作为临床CSNL诊疗的重要评估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张良良[8](2018)在《外周血和胃癌组织中淋巴细胞增生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胃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也是高发地区,近年来发病率还呈现上升趋势,对于胃癌的治疗首选还是手术治疗,手术的效果又受限于手术的方式、根治的范围等因素,但手术范围的扩大势必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增加,如淋巴漏、出血、增加副损伤的发生等等,而缩小手术又达不到预期效果,那么寻找一种在术前就能提供患者肿瘤的进展、转移情况的方法以便对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则存在一定的意义,本研究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及胃癌组织中淋巴细胞以及P53,Ki67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通过相对比较简单的方法在术前来判断肿瘤的进展和转移情况,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我院117例胃癌患者术前取外周血计算NLR以及术后取胃癌、癌旁及正常胃组织于显微镜下行淋巴细胞计数,并且检测胃癌组织中P53和Ki67蛋白的表达。分析NLR、P53、ki67以及癌旁和癌灶淋巴结细胞与早期肿瘤、进展期肿瘤患者以及有无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之间的差异性。结果:1.早期胃癌患者NLR为3.14±1.72,进展期胃癌患者NLR为4.54±2.6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NLR为4.48±2.83,无淋巴结转移患者NLR为3.67±1.76,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癌旁组织中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胃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展期胃癌癌旁组织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早期胃癌癌旁组织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灶淋巴细胞计数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灶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胃癌患者组织中P53和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NLR在进展期胃癌患者中较高,但与淋巴结转移无关;有淋巴结转移及进展期胃癌中癌灶及癌旁组织中淋巴细胞计数增多,尤其以癌旁更为明显;P53和Ki67蛋白在分期较晚及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高表达。(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4-09)

邓显伦,冯立波,徐建伟,向继勇,夏冬[9](2018)在《胃癌患者外周血常规指标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常规中主要指标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4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及中江县人民医院普外科住院的胃癌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胃癌,共315例患者。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n=231)和非转移组(n=84)。收集患者术前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淋巴细胞计数(LY)、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水平和血小板计数(PLT)。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比较上述指标在两组患者间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上述指标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与非转移组患者比较,转移组患者WBC、NE、PLT、NLR及PLR均显着升高(P<0.05)。LY、RBC及Hb水平及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NLR(P=0.002,OR=3.681)和PLT计数(P=0.014,OR=0.841)是胃癌患者发生肿瘤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NLR和PLT计数可用于预测肿瘤淋巴结转移。(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8年09期)

俞星飞[10](2018)在《基于外周血CK19 mRNA联合超声造影技术构建可手术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预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乳腺癌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初治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准确判断可以为乳腺癌术前新辅助治疗、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方式选择和术后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术前对于腋窝淋巴结状态的判断主要依赖以体格检查、影像学和创伤性穿刺活检为基础的诊断方法,但临床上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尚难以满足精准诊疗要求,如何更加有效地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从而实现精准的腋窝处理和系统治疗是乳腺外科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对于可手术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预测的模型已有报道。以斯隆·凯特琳纪念医院(MSKCC)为代表的预测模型均以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及非前哨淋巴结(non-sentinel lymph node,nSLN)为预测对象,验证性研究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出各种模型间的预测结果偏倚很大,缺乏大样本、高质量的对照研究,假阴性率和总体预测效能不足。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19,CK19)属于I型角蛋白,属于癌的上皮标志物,是一种肿瘤特异性的外周血生物标记物。已有研究证明正常人群外周血CK19mRNA未表达,而浸润性乳腺癌外周血的表达水平与腋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晚和远处转移有显着正相关性,可重复性佳。另一方面,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sonongraphy,CEUS)作为超声成像的新技术,能够获得更多有助于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的血流灌注信息,可在原常规超声基础上提高诊断价值,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提高到84%、79%和80%;而对照研究中CT的敏感度仅76.9%,MR敏感度虽也达到84%,但受限于乳腺线圈的原因腋窝检查范围不全,同时特异度较差,因此CEUS可能总体上更优于这两种临床常用检查方法。既往尚缺乏基于外周血生物标记物联合超声造影成像的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而检测外周血CK19mRNA和CEUS技术是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检查和诊断的新手段,有简便易行、准确性高、可重复性好的优势。为此,本研究在完整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假设联合外周血CK19和CEUS能够准确预测可手术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统计分析来建立以外周血CK19 mRNA联合CUES为基础的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并论证其预测效果和效能。目的:联合术前外周血CK19 mRNA和CEUS评分,构建可手术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包括SLN及nSLN的预测系统,从而在术前进行更为精准的腋窝SLN/nSLN转移状态评估,指导术中和术后腋窝处理及综合治疗。方法:主要入组和排除标准:本研究纳入女性、年龄18~70岁的病理确诊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病例;术前临床分期为可手术乳腺癌(cT1-3cN0),初洽接受手术治疗且拟行SLNB;排除特殊类型乳腺癌(粘液癌、小管癌、髓样癌)、转移性乳腺癌、未经手术腋窝分期或直接行腋窝清扫的乳腺癌、行新辅助治疗后的乳腺癌、妊娠期或哺乳期乳腺癌、合并炎症性乳腺疾病、患有造血系统疾病或肿瘤的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能对外周血CK19mRNA产生其他影响)。1.采用医院生物样本库符合入组标准的120例乳腺癌外周血标本,应用RT-PCR方法检测术前外周血CK19mRNA表达水平,确定阈值,并对检测的可行性进行验证;评估CK19mRNA水平预测可手术乳腺癌腋窝SLN和nSLN转移状态的可行性;2.建立并优化CEUS腋淋巴结检查的参数和标准,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探讨CEUS预测SLN和nSLN的可行性;3.根据入组标准前瞻性入组可手术乳腺癌359例病例(训练集),根据已建立的检测和评分标准,术前RT-PCR法检测外周血CK19,并进行CEUS评分,以术后SLN和nSLN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筛选有效的建模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向前推进最大似然比估计方法(Forward LR)分别建立可手术乳腺癌SLN和nSLN转移的预测试验模型,并评估预测效能和可行性;4.根据入组标准前瞻性入组可手术乳腺癌219例病例(验证集),验证试验模型的预测效果和效能,并与MSKCC模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外周血CK19mRNA的检测标准建立和验证:纳入12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标本库可手术乳腺癌病例,所有外周血标本均成功检测到CK19 mRNA表达且拷贝数水平在淋巴结不同转移状态(SLN-、SLN+/nSLN-、SLN+/nSLN+)存在差异表达,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中CK19均是影响SLN和nSLN转移的独立因素;根据拷贝数实际检测结果,调整CK19的界定值,在原标准基础上细化评分标准:拷贝数<500定义为阴性(0分),≥500且<1000定义为弱阳性(1分),≥1000定义为强阳性(2分);调整后的CK19判定标准对于SLN的预测AUC=0.708(95%CI 0.614~0.803),对 nSLN 的预测 AUC=0.882(95%CI 0.795~0.968);2.CEUS检查评分标准建立和验证:前瞻性纳入114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可手术乳腺癌病例,建立CEUS报告的评分系统(0~4分),随机一致性检验结果CEUS不同组别超声医生报告评分符合率达到93.33%。CEUS对SLN的预测AUC=0.939(95%CI 0.891~0.986),对 nSLN 的预测 AUC=0.805(95%CI 0.699~0.912);3.建立预测模型(训练集):2015年10月至2016年11月连续前瞻性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359例病例,分别建立了对SLN和nSLN(SLN+时)的预测数学公式。预测SLN转移的敏感度91.36%,假阴性率8.64%,特异度94.92%,总准确率93.31%,AUC=0.979(95%CI 0.968~0.990,p=0.006)。预测 nSLN 转移(SLN+)的敏感度91.04%,假阴性率8.96%,特异度90.53%,总准确率90.74%,AUC=0.932(95%CI 0.891~0.973,p=0.000);4.试验模型的验证结果(验证集)与MSKCC模型对照研究结果:2016年12月至2017年7月连续前瞻性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219例。验证集中试验模型预测SLN转移的敏感度91.84%,假阴性率8.16%,特异度96.69%,总准确率94.52%,AUC 为 0.979(95%CI 0.965~0.994),显着优于 MSKCC 的 AUC 0.739(95%CI 0.671~0.806);试验模型预测nSLN(SLN+时)转移的敏感度95.35%,假阴性率4.65%,特异度 92.73%,总准确率 93.88%,AUC 为 0.945(95%CI 0.896~0.994),显着优于 MSKCC 的 AUC 0.873(95%CI 0.803~0.944)。结论:本研究基于外周血CK19 mRNA和CEUS建立了可手术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预测系统。通过试验预测模型可计算得到SLN/nSLN转移的预测概率并可进行定性判断,进一步研究预测SLN转移和SLN+时nSLN的转移敏感度均达到90%以上、假阴性率均低于10%,应用上述病例的预测对照研究中,发现我们模型总体准确性和AUC显着优于MSKCC预测模型,提示其指导腋窝淋巴结转移精准预测和处理的临床实践价值。后期还需优化参数、扩大样本量等进一步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3-01)

外周淋巴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和目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近来I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迅速增加,手术切除仍然是治愈性治疗的主要手段。淋巴结转移是ICC主要转移途径,且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结转移的ICC患者术后效果较差,因此提高术前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完善至关重要。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及CA199(糖类抗原19-9)在部分肿瘤中可以作为评价指标来评估术前淋巴结转移情况。我们通过检测ICC患者外周血中NLR与CA199,探讨二者与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进而探索出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并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行手术治疗后且术后病理结果提示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临床资料完整且剔除有以下情况的患者: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2.病史资料缺如。3.术前合并免疫性疾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4.术前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最终得到经病理诊断为ICC的患者共130例,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者有45例,为淋巴结转移组(Lymph node metastasi,LNM),淋巴结转移阴性者为非淋巴结转移组(Non-lymph node metastasis,NLNM)。本研究所有ICC患者,均取第一次入院所得血常规结果计算粒淋比(NLR),取第一次入院所测肿瘤标记物检验结果得到CA199值。同时对年龄,性别,肝炎背景,影像学肿瘤大小、位置、数量,ALT、AST、GGT、TBIL、ALP、白蛋白、AFP、CEA、CRP等因素进行分析,所有检验指标均取入院第一次检测所得。评估各个因素对ICC淋巴结转移的影响。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正态分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量资料偏态分布应用秩和检验,定性资料应用卡方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各因素与结果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分析各变量与结果相关的独立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30例经病理诊断为ICC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4.6%(45/130)。2.单因素分析显示NLR,CA199,ALT,AST是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3.通过建立NLR与CA199的ROC曲线,NLR最佳截断值为3,CA199最佳截断值为36U/ml。4.淋巴结转移组中高NLR发生率为75.6%(34/45),高CA199发生率为80.8%(36/45),ALT升高比率为80.0%(36/45),AST升高比率为57.8%(26/45),均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P<0.05)。5.多因素分析显示NLR,CA199是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NLR,CA199,ALT,AST是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2.ICC淋巴结转移组NLR值高于非转移组,高NLR是IC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3.ICC淋巴结转移组CA199值高于非转移组,高CA199是IC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周淋巴结论文参考文献

[1].崔蕾.淋巴结再生与淋巴结外周性免疫耐受关系的探索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2].马家豪.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CA199和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D].郑州大学.2019

[3].菅雁兵,徐倪侦,王亚希,田文.术前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在预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8

[4].李艳颖,李捷.外周血Tcm及Treg表达水平与未治胰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8

[5].党杰,张永刚.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预测食管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8

[6].张斯雅.淋巴管内皮细胞通过NIK调节B细胞淋巴结归巢及SAPHO综合征外周血γδT细胞相关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7].朱林超,张书峰,王旭辉,王霖,王晓晖.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疗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8

[8].张良良.外周血和胃癌组织中淋巴细胞增生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D].江苏大学.2018

[9].邓显伦,冯立波,徐建伟,向继勇,夏冬.胃癌患者外周血常规指标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关系分析[J].重庆医学.2018

[10].俞星飞.基于外周血CK19mRNA联合超声造影技术构建可手术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预测系统[D].浙江大学.2018

标签:;  ;  ;  ;  

外周淋巴结论文-崔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