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西敬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274300
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为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围绕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与讨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无论体育教育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教学方式如何变换,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使体育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引起我们体育教师的注意。
一、课堂教学应注意避免表面自主现象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这个转变可以说是最根本的转变,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自主。自主学习原则的内涵在于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参与到体育实践当中,惟此,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目前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练习、评价、展示,很难看到学生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练习。有自主学习之名,无自主学习之实。二是有的体育课堂,有教师淡化出场的尴尬局面,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是放任自流。
二、课堂教学注意避免无效合作现象
应该明确,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问题;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知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力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目标、时机、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三、课堂教学要注意避免随意探究现象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探究性学习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进入问题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意向,确定探究的方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进入探究性活动。二是尝试体验实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进行点拨、提示,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以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表达交流小结。要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给学生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要有教师的小结,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升华、提升以及提出进一步探究的希望和要求,以期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能力,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避免以下几种倾向:一是整堂课事事探究时时探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必要;二是只重过程,忽视了结果;三是不重课内重课外。这种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益。
四、突破传统授课框架,改变教法,优化学法,激活课堂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创造性学习。导入要新颖,可以通过直接导入、提问导入、引用旧知识导入、设疑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等。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当的导入方法,引入新知识、新概念,设问和讲述要达到激其情、引其疑、发其思。准备活动必须结合高中生群体和个体的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技术动作结构,精心设计、编制、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如各种形式的徒手操、各种趣味游戏等,并运用音乐伴奏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才能达到准备活动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基础部分可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锻炼激情,针对高中生相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比较热衷于学习和好问的特点,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提高学习效果,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结束部分要起到放松的效果,比如轻松的游戏、欢乐的舞蹈、学生之间的互相按摩、呼吸放松、闭上眼睛在老师引导下的意念放松等。总之,要使学生在自己的喜闻乐见中得到学习和提高,课堂上觉得开心有趣,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完成学习目标。
五.转变观念,以生为本,变“指挥者”为“引导者”
教育家第斯多德曾经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体育课堂教学的辅导员,“不要站在学生前面牵着跑,而应该站在边上放手让学生跑”。在教材允许的范围内,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火花可以绽放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可以完全成为体育课的主宰。这样不仅能调动他们去创新、去实践,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能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体育课的甘甜,使其终身受益,调动其积极性。如在“投掷小沙包”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们在小沙包上系上彩带,投掷时就出现了一道“彩虹”,这样既能纠正学生的投掷角度,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体育课堂教学的特异性有别于其他学科,其教法要因人、因课、因时、因地而多变,要反对“教条化”、“机械化”的教学,想方设法充分展示体育教学寓教于乐、寓教于新的一面。
六、课堂教学应注意教学评价的有效运用
要建立兼顾态度、方法和心智发展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模式,要改变单一的来自教师的评价,建立既有来自教师的接受性评价,又有学生自动参与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的新评价机制,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开展评价信息的双向交流,使评价机制有机地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体现评价主体互动、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