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咽癌遗传易感性与醌氧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平[1](2021)在《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药源性肝损伤是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调查统计,我国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重楼是一种临床常用中药,因其抗肿瘤活性日益受到重视。重楼皂苷Ⅰ、Ⅱ、Ⅶ是重楼中3种重要的皂苷类成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报道显示其对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杀伤作用。但重楼在抗肿瘤作用的同时毒副作用研究较少,尤其是其单体类成分。本研究围绕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潜在毒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期为中药重楼的临床合理应用以及基于重楼皂苷单体的药物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1)从细胞、模式生物-斑马鱼、动物3个层面进行了重楼皂苷单体的毒性评价。首先选择了 9种细胞考察了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情况,包括3种肝细胞(HepaRG、HL-7702和WRL-68细胞),3种肾细胞(HK-2、HKC和293T细胞)和3种心脏细胞(H9c2、HUVEC和HCMEC细胞);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模型考察不同浓度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生存率的影响,确定了 LC50、LC10与最大非致死浓度(MNLC);体视荧光显微镜观察重楼皂苷Ⅰ、Ⅱ、Ⅶ给药前后肝脏、肾脏和心脏的形态,统计斑马鱼的肾脏水肿率、心率和心包水肿率。利用Image-Pro Plus 5.1.0软件统计给予重楼皂苷Ⅰ、Ⅱ、Ⅶ前后斑马鱼肝脏面积和荧光强度、肾脏面积和荧光强度、心脏SV-BA距离,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潜在肝、肾、心毒性;通过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斑马鱼给药前后肝组织病理情况及肝细胞凋亡情况;通过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得出LC50值。然后进行小鼠血清生化检测和组织病理切片分析。各个层面数据相互支持,补充验证,使研究基础更加全面可靠,结论更加合理。(2)选用HepaRG细胞研究重楼皂苷Ⅰ的肝细胞毒性机制。利用酶标仪、流式细胞仪、倒置荧光显微镜等对HepaRG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DAPI染色、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MMP)、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等进行测定,利用Western blot对凋亡相关蛋白进行检测;选用HUVEC细胞研究重楼皂苷Ⅰ的心血管毒性机制。从抑制新血管生成和促进心血管细胞凋亡两个方面评价了重楼皂苷Ⅰ的血管毒性机制。进行了LDH释放、细胞迁移、细胞凋亡、DAPI染色、细胞周期以及体外血管生成等研究,测定了近30个相关蛋白的表达。(3)利用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肝脏组织中的差异蛋白,对差异蛋白进行GO及Pathway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11.0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IPA软件进一步筛选出与表型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利用Q300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清样本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情况。采用PCA、OPLS-DA等分析小鼠内源性代谢物的轮廓变化。比较给药前后小鼠血清样本代谢谱的差异,寻找与重楼皂苷Ⅰ致肝毒性相关的代谢差异物及代谢调控网络。使用Cytoscape对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做关联分析。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肝毒性机制中的关键蛋白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研究结果:(1)重楼皂苷Ⅰ、Ⅱ、Ⅶ毒性实验结果:重楼皂苷Ⅰ、Ⅱ、Ⅶ均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能显着的促进H9c2细胞外其余8种细胞的凋亡,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对于H9c2细胞,3种皂苷均呈现出低剂量促进增殖,高剂量抑制增殖的作用;斑马鱼实验结果: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的LC50分别为121、213、570 ng/mL,LC10分别为109、178、456ng/mL,MNLC分别为99、146、357ng/mL;毒性器官评价方面,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具有显着的肝脏毒性,能明显降低斑马鱼肝脏面积和荧光强度;重楼皂苷Ⅰ能显着影响斑马鱼的心率,提示其具有心血管毒性;重楼皂苷Ⅰ和Ⅶ能降低斑马鱼肾脏面积和荧光强度,具有一定的肾毒性,但3种皂苷均未造成肾水肿;斑马鱼病理切片显示重楼皂苷Ⅰ给药组的肝组织出现空泡和严重的肝细胞坏死;TUNEL染色结果显示重楼皂苷Ⅰ给药组出现了肝细胞凋亡;动物实验结果:小鼠体内实验发现,重楼皂苷Ⅰ具有体内毒性,其LC50为24.5 mg/kg;给药组血清中ALT、AST显着升高,SOD降低;给药组病理切片显示出显着的肝细胞损伤和脂肪样变性以及一定的心脏毒性。(2)重楼皂苷Ⅰ肝细胞毒性机制:重楼皂苷Ⅰ显着升高了 HepaRG细胞中ROS水平,引起MMP下降,Cyt c从线粒体向胞浆中释放,早期及晚期凋亡细胞增多,LDH的释放量升高。改变了周期蛋白P21、cyclinA、cyclinE和CDK2的表达,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并且明显激活了凋亡通路蛋白Fas、P53、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表达,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重楼皂苷Ⅰ血管毒性机制:重楼皂苷Ⅰ显着促进了心血管细胞LDH的释放,抑制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改变周期分布,诱导细胞凋亡。给药后的细胞中VEGFR2、p-VEGFR2、Src、p-Src、PI3K、Src、P38、PLCy 等近 30 种蛋白的表达均发生了改变。(3)蛋白组学结果:共筛选出302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182个,下调蛋白120个。差异蛋白具有氧化还原酶活性、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参与了脂肪酸代谢、有机酸的代谢、药物代谢、氧化还原过程等生物过程。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内膜结合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等;Pathway结果显示,差异蛋白在细胞色素P450酶对药物的代谢、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的代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途径上富集程度较高;PPI网络分析发现差异蛋白主要聚集在三个功能区域,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脂质代谢过程、氧化还原过程;IPA商业数据库筛选出9个与肝毒性相关的差异蛋白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代谢组学结果:给药组代谢物轮廓明显偏离对照组;通过多维和单维的差异代谢物的交集,筛选并初步鉴定出97种差异代谢物,25条代谢通路。结果归纳显示重楼皂苷Ⅰ造成了体内5个方面的代谢异常,包括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其中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影响值相对较高;代表性差异代谢物为花生四烯酸、焦谷氨酸、乙醇酸、酰基肉碱等。对全文中研究的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并推测了重楼皂苷Ⅰ造成肝毒性的机制。采用qPCR及Western blot验证了关键蛋白Bax、CYP1A2、P53、Fas的表达,对推测的肝损伤机制进行了初步验证。研究结论:(1)细胞实验研究发现重楼皂苷Ⅰ、Ⅱ、Ⅶ均具有肝脏、肾脏、心血管细胞毒性;斑马鱼实验研究确定了 3种皂苷中毒性最强的为重楼皂苷Ⅰ,毒性最明确的毒性靶部位是肝脏和心血管;斑马鱼肝脏病理切片、TUNEL染色,小鼠生化指标、病理切片检测进一步验证了重楼皂苷Ⅰ的肝脏和心脏毒性;(2)重楼皂苷Ⅰ肝细胞毒性机制为ROS应激通路和死亡受体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心血管毒性主要作用通路为VEGFR2激活的下游PI3K/AKT/mTOR、Src/eNOS、PLCy/ERK/MEK、P38信号通路,JA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和Bcl-2家族介导的凋亡通路,从诱导心血管细胞凋亡和抑制新生血管两方面产生心血管毒性。(3)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实验结果结合全文数据推测重楼皂苷Ⅰ诱导的肝毒性机制可能为CYP450酶和脂质代谢介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为主体的肝细胞损伤。药物影响了:①多种CYP450酶。主要包括Ⅰ相代谢酶CYP1A1、CYP1A2和Ⅱ相代谢酶GSTA3和UGT1A1表达紊乱,呈现下调趋势。药物在体内的水解、代谢过程被减慢,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药物毒性反应增加。未被代谢的药物作用可能作用于线粒体,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也很有可能是Ⅱ相药物代谢酶下调,产生的毒性代谢中间产物作用于线粒体,进一步产生了肝脏毒性;②脂质代谢。线粒体损伤后β-氧化的功能受到影响,体内的游离脂肪酸不能被氧化而转化成甘油三脂,导致了体内脂质的蓄积。同时ATP合成减少,供能障碍。脂质蓄积还能产生脂毒性进一步影响线粒体功能,产生过量ROS;③线粒体氧化应激。过量的ROS生成诱导线粒体氧化应激,释放Cyt c,升高Bax,降低Bcl-2,进而激活caspase家族导致肝细胞凋亡。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药物代谢酶CYP1A2显着下调以及凋亡关键蛋白Bax表达上调。qPCR结果显示凋亡相关基因P53、Bax以及Fas的表达均显着上调,验证实验佐证了机制推论的合理性。
韩永清[2](2020)在《β-拉帕醌对鼻咽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近期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NPC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80%。现阶段NPC的诊疗模式相对单一,针对病理类型及肿瘤分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或临床症状及患者个人情况不同的疾病进程尚无能够特异性阻断肿瘤进展的化疗药物,这就要求在未来NPC诊疗的研究中进一步发掘更多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以更好适应不同患者特征,提供更多个体化治疗的方案。醌氧化还原酶(quinone oxidoreductase,NQO1)基因是一种定位在人类第16号染色体q12至q22区段的基因序列。研究显示,NQO1表达水平在头颈部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中呈高表达,而且发现其高表达与HNSCC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NQO1在HNSCC中明显高表达,提示NQO1可能是HNSCC治疗的新靶点。以β-拉帕醌为代表的鲲类化疗药物是NQO1的一种有效抑制剂。β-拉帕醌(β-lapachone)是一种最早源自中南美地区一种天然植物结构提纯获得的萘醌类化合物。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β-拉帕醌可以表现出显着的抗肿瘤活性。更深入的研究表明,包括乳腺、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系等多部位的肿瘤细胞在β-拉帕醌的作用下均呈现显着的生长抑制作用;然而,目前对β-拉帕醌在NPC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尚未见报道;探究β-拉帕醌在NPC治疗中的效能可能具有重要的价值。研究方法:首先,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并对比了NPC及正常组织中NQO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CCK-8实验探究并对比了不同剂量β-拉帕醌对NPC细胞HNE1及正常鼻咽上皮细胞NP460生存率的影响;通过建立HNE1细胞裸鼠皮下成瘤模型,监测记录β-拉帕醌干预后瘤体体积及质量的变化。第二,通过采用Transwell迁移及侵袭实验对β-拉帕醌在抑制HNE1细胞侵袭及转移等方面的功能予以评价。其三,我们通过运用H2DCF-DA免疫荧光探针技术检测各组干预后的HNE1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表达水平,并采用罗丹明123荧光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从而进一步探究了β-拉帕醌在抑制HNE1细胞的分子机制。最后,我们通过电子显微镜下观测HNE1及裸鼠皮下瘤细胞内自噬溶酶体的数量;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blot,WB)检测HNE1及裸鼠皮下瘤细胞内p62蛋白及膜相关蛋白LC3II/I等蛋白的表达情况,从而在细胞及动物水平讨论了自噬作用在β-拉帕醌抗NPC过程中的功能及价值。并通过WB实验检测了不同剂量β-拉帕醌干预后的HNE1及HNE1接种的裸鼠皮下瘤细胞内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 kinase,PI3K)、苏氨酸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B,AKT)等与NP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探究了β-拉帕醌对HNE1细胞生存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首先,IHC实验结果显示,NPC组NQO1的阳性率及强阳性率均显着高于正常组;III+IV期NPC组强阳性率显着高于I+II期组;有淋巴转移NPC组强阳性率显着高于无淋巴转移组。其次,CCK-8实验结果表明,各组HNE1及NP460细胞在不同浓度的β-拉帕醌处理24小时后,其生存率随药物浓度的升高呈剂量依赖性下降趋势。在24小时的孵育时间点,β-拉帕醌对HNE1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30μmol/L,对NP460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100μmol/L。此外,HNE1细胞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剂量的提高,β-拉帕醌对NPC细胞可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基内β-拉帕醌浓度的递增,HNE1细胞的迁徙功能呈现显着的剂量依赖性下降;进一步侵袭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基内β-拉帕醌浓度的递增,HNE1细胞的侵袭功能呈现显着的剂量依赖性下降。H2DCF-DA免疫荧光探针及罗丹明123荧光染色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β-拉帕醌的浓度升高,HNE1细胞内表达的ROS水平呈现剂量依赖性升高,而MMP则呈现显着的剂量依赖性下降。最后,电子显微镜下观测发现随着β-拉帕醌浓度的升高,HNE1及裸鼠皮下瘤细胞内自噬溶酶体的数量增加。WB实验的结果发现,随着β-拉帕醌浓度的升高,HNE1及裸鼠皮下瘤细胞内p62蛋白的表达水平呈现显着的剂量依赖性下降;HNE1实验中LC3II蛋白的表达水平呈现显着的剂量依赖性上升,而LC3I的表达水平呈显着剂量依赖性下降;裸鼠皮下瘤研究则进一步发现LC3II/I蛋白的表达水平呈现显着的上升。进一步WB实验发现随着β-拉帕醌浓度的升高,HNE1及裸鼠皮下瘤细胞内磷酸化PI3K、磷酸化AKT及磷酸化m TOR蛋白的表达水平呈现显着的剂量依赖性下降;而PI3K、AKT及m TOR蛋白的表达水平随β-拉帕醌浓度的升高无显着变化。研究结论:NPC细胞内NQO1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鼻咽上皮细胞,且在晚期肿瘤细胞内表达水平明显较高。β-拉帕醌对NPC细胞的生存、迁移及侵袭能力具有显着的抑制功能,且其细胞毒性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递增。机制研究结果提示,其抗肿瘤活性可能与ROS及MMP、细胞自噬作用以及PI3K-AKT-m TOR分子信号通路内蛋白的磷酸化等机制密切相关。
韩秋菊,魏宏权[3](2020)在《鼻咽癌误诊原因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福建、江西为世界鼻咽癌高发区。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极易漏诊、误诊或长期延误诊断。误诊原因大多由于鼻咽癌临床表现多样化造成,少数由于忽略影像学检查及未进行多次临床病例检查导致误诊,误诊率也会随着医院级别的降低依次递增。虽然目前对鼻咽癌的病因研究尚不完整,但随着不断对鼻咽癌临床表现的深入研究及各种诊疗措施的完善,会在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方面有新的突破和进展。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鼻咽癌误诊原因的汇总为广大医务工作者能早期发现治疗提供线索。
张清月[4](2019)在《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前言: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作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随着国人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我国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发生率逐年增长。目前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仍以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为主,同时,围手术期辅助化疗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辅助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有益。然而化疗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最终影响总体治疗结局及预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个体对致癌因素的易感性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一些与致癌物质在体内代谢和生物转换相关酶类的基因多态性成为不同个体对相同致癌因素易感程度大小的重要决定因素。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是体内生物转化最重要的Ⅱ相代谢酶之一,是细胞抗损伤、抗癌变的主要解毒系统。在解毒致癌物,激活抗肿瘤前体药物,代谢化疗剂,以及参与细胞周期和凋亡调控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GST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所编码的酶的功能,导致其表达和活性的变化,因而进一步导致对癌症风险的影响。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定位于染色体11q13,全长2.8kb,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组成。通过PubMed数据库GeenBank检索,在GSTP1基因启动子区、外显子区,3’UTR区等区域均存在SNP位点。目前,对于GSTP1基因多态性研究最多的SNP位于GSTP1基因第5外显子区(rs1695),其发生第313位点A→G的碱基替代,可导致蛋白质肽链第105位氨基酸由ATC异亮氨酸(Ile)变为GTC缬氨酸(Val),进而改变了氨基酸的体积和疏水性,使其编码的蛋白质的热稳定性下降和特异性催化活性降低。基于GSTP1作为II相代谢酶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大部分针对rs1695的研究聚焦于其影响编码蛋白的表达与含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及预后,化疗药物代谢、化疗药相关不良反应方面,由于GSTP1不同基因型分布频率具有明显的种族、地域差异,其与结直肠癌患病风险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近期,我们筛选了GSTP1基因潜在的功能性标签SNP(tagSNP),除了目前研究较多的GSTP1Ile105Val多态外,GSTP1启动子区rs6591256位点存在SNP,具有A-G多态。前期研究报道rs6591256多态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相关,与台湾地区抽动秽语综合症易感性相关联,同时在非裔美国人口中与rs6591256相关11号染色体单倍体型CTACGAGGCC可能导致患哮喘几率增加近5倍。目前,rs6591256多态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尚未见报道。由于肿瘤是多基因,多步骤致病的复杂疾病,受遗传及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单一基因多态的识别能力有限,多因素联合检测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本研究期望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讨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及其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对中国人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和预后的影响,为结直肠癌的个体化诊断和预防、进一步阐明结直肠癌易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和进一步研究思路。研究方法:1、病例选择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肛肠外科2012年12月—2016年6月收治患者共计637例,其中术后病理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310例,设为实验组;经结肠镜检查及直肠指诊无结直肠恶性肿瘤,病理诊断为直肠肛门良性疾病患者327例,设为对照组。2、病例组临床随访及信息收集术后每半年对实验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总体生存期(OS),远处转移情况,收集随访资料。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对照组及病例组的基本信息,这些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以及吸烟和饮酒状态。通过病历资料采集结直肠癌患者的详细临床信息,包括病理信息及血脂分析结果等。在亚组分析中,排除了上述任一变量的数据有缺失的受试者。3、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SNP测序分型利用KASP方法对全部637例样本进行GSTP1rs6591256多态测序。4、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及其与环境因素交互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关联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Logistic regression,LR)评估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计算基因型及基因组模型的优势比(ORs)及其95%置信区间(CI)。经年龄、性别调整后,采用全因子模型计算各基因型与吸烟及饮酒的交互作用总P值。采用SPSS 22.0版(SPSS Inc.美国芝加哥IL)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检验的显着水平均设定为双侧p<0.05。5、GSTP1基因rs6591256多态及其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关联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计算GSTP1基因rs6591256多态与结直肠癌多种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风险程度。采用全因子模型计算各基因型与吸烟及饮酒的交互作用总P值。6、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及其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关联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计算GSTP1基因rs6591256多态与结直肠癌患者血脂代谢异常的相关风险程度。采用全因子模型计算各基因型与吸烟及饮酒的交互作用总P值。7、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及其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预后关联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死亡相关风险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曲线对rs6591256多态各基因型的生存曲线进行描绘。Log-rank检验用于评估在亚组中不同患者总生存期差异的显着性。经年龄、性别进行调整,采用全因子模型计算各基因型与吸烟及饮酒的交互作用总P值。8、GSTP1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及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10例结直肠癌标本GSTP1蛋白表达情况。依照双盲法原则,由两名病理医师独立阅片及评分,评分结果不一致时请上级医生会诊以达成共识。免疫组化的结果判定:采用HSCORE方法(Histological score)。9、GSTP1蛋白差异表达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关联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计算GSTP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Log-rank检验用于生存时间的组间比较。10、GSTP1蛋白差异表达与结直肠癌预后关联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GSTP1差异表达进行与死亡相关风险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11、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与GSTP1蛋白表达关联分析GSTP1基因多态与GSTP1蛋白表达情况的关系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12、GSTP1启动子活性实验1.化学合成方法分别合成含rs6591256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的GSTP1启动子区序列片段(上海序贯生物有限公司),送上海吉凯公司测序鉴定。2.构建pGL3-Basic rs6591256报告质粒。(1)质粒pGL3-Basic的扩增抽提及酶切(2)pGL3-Basic质粒及合成DNA片段单酶切(3)连接反应(4)转化感受肽(5)鉴定3.准备目的细胞4.目的细胞质粒转染5.Luciferase检测13、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每孔荧光值为Firefly荧光素酶活性(F值)与Renilla荧光素酶活性(R值)的比值,将每孔平均比值除pGL3-Basic空质粒组每孔平均比值,得到荧光素酶的值。所有数据均用(?)±S表示,不同组间活性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及其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关联分析rs6591256G型等位基因携带者与结肠癌发病风险降低相关(GA/AA(OR=0.48,95%CI 0.28-0.82,P=0.007),(GG+GA vs.AA)(OR=0.47,95%CI 0.28-0.78,P=0.003))。风险降低人群集中于小于60岁人群中,rs6591256GA/AA(OR=0.58,95%CI 0.34-0.92,P=0.020),rs6591256(GG+GA vs.AA)(OR=0.55,95%CI 0.35-0.86,P=0.009)。该多态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相关性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interaction>0.05)。2、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及其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关联分析分层分析中,rs6591256GA/AA基因型携带者(P=0.014),rs6591256(GG+GA vs.AA)(P=0.025)与男性结直肠癌患者肿瘤浸润深度相关,rs6591256GG/AA基因型携带者与无吸烟史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相关(P=0.021),rs6591256GA/AA基因型携带者(P=0.039),rs6591256(GG+GA vs.AA)(P=0.043)与TC正常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相关。该多态性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interaction>0.05)。3、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及其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关联分析在结直肠癌患者人群中,rs6591256GG/AA基因型携带者血清甘油三酯代谢异常风险增加(OR=4.92,95%CI 1.02-23.62,P=0.047),GA/AA基因型携带者(OR=0.32,95%CI 0.12-0.82,P=0.017),(GG+GA vs.AA)(OR=0.39,95%CI 0.16-0.91,P=0.029)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异常风险降低,分层分析发现,在大于60岁、不吸烟及不饮酒人群中,携带rs6591256GA/AA基因型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异常风险降低(大于60岁OR=0.19,95%CI 0.04-0.94,P=0.042),(不吸烟OR=0.16,95%CI 0.04-0.74,P=0.019),(不饮酒OR=0.33,95%CI 0.12-0.93,P=0.037)。携带rs6591256(GG+GA vs.AA)(男性OR=0.39,95%CI0.15-0.99,P=0.048),(不吸烟OR=0.30,95%CI 0.09-0.96,P=0.043)。该多态性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患者血脂代谢异常相关性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interaction>0.05)。4、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及其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预后关联分析对于rs6591256多态而言,总体分析的多因素分析中,rs6591256(GG+GA vs.AA:HR=0.48,95%CI 0.23-0.97,P=0.040)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好的相关因素,并且该多态与直肠癌患者预后好相关性更为明显(GG+GA vs.AA:HR=0.37,95%CI0.16-0.88,P=0.025)。该多态性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预后相关性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interaction>0.05)。5、GSTP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关联分析GSTP1蛋白表达在总体人群中与临床病理参数均未发现显着相关性。分层分析发现发现60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中,周围神经侵犯阳性者的GSTP1蛋白表达高于阴性者,(阴阳性P=0.010,表达等级P=0.017),脉管癌栓阴性者的GSTP1蛋白表达高于阳性者(P=0.038),在不吸烟结直肠癌患者中,高分化组织学类型的GSTP1蛋白表达高于低分化组织学类型者(P=0.014),在不饮酒结直肠癌患者中,周围神经侵犯阳性的GSTP1蛋白表达高于阴性者(阴阳性P=0.028,表达等级P=0.020)。6、GSTP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预后关联分析GSTP1蛋白表达的高低与结直肠癌总生存时间之间无显着相关性。分层分析后发现,在单因素分析中,在结直肠癌人群中,不吸烟患者GSTP1蛋白低表达者比高表达者拥有更长的生存期(HR=0.42,95%CI 0.21-0.86,P=0.018)。7、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GSTP1蛋白表达关联分析总体分析表明GSTP1基因rs6591256多态与GSTP1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分层分析发现,在吸烟的结直肠癌患者中GSTP1rs6591256多态与GSTP1蛋白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AG vs AA P=0.022,GG+AG vs AA P=0.026)。8、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GSTP1rs6591256 G等位基因的启动子活性较A等位基因的启动子活性下降(0.620±0.056 vs 0.806±0.052,P=0.014)。结论:1、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肠癌发病风险降低具有相关性,小于60岁人群,rs6591256突变型基因型(GA/AA)携带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2、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吸烟、饮酒等环境因素对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未见明显交互作用。3、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相关。4、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与结直肠癌患者TG代谢异常风险增加相关,但与HDL-C代谢异常风险降低相关。5、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GG+GA多态基因型与结直肠癌患者,特别是直肠癌患者良好预后相关。6、GSTP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组织学类型、周围神经侵犯状态、脉管癌栓状态之间存在相关性。7、GSTP1蛋白低表达与不吸烟结直肠癌患者良好预后相关。8、在吸烟人群中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可以影响结直肠癌GSTP1蛋白的表达。9、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可能通过降低启动子活性进而影响GSTP1蛋白表达。
陆丽杰[5](2017)在《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肺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烟草等吸入性致癌物是诱发肺癌的主要因素,但近年研究表明肺癌发病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人类基因组最常见可遗传变异的一种。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类依赖于Zn2+高度保守的蛋白水解酶家族,有效降解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基底膜成分。MMPs主要在转录水平调节基因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研究湖南地区人群MMP9、MMP13基因SNP及其联合作用以及MMP7基因SNP与肺癌遗传易感性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病例-对照法,对湖南地区182例肺癌患者和169例健康对照人群进行分析。记录研究对象的个人资料和临床病理学参数。使用DNA抽提试剂盒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和直接测序法分析MMP9-1562C/T基因SNP与肺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所有数据由SPSS软件处理。结果表明,吸烟是肺癌发病的危险因子,且存在显着差异性(P=0.001,χ2=17.3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MMP9-1562CT基因型相比,CC基因型能增加肺癌发病风险(OR=2.39,95%CI=1.45-3.92)。MMP9基因SNP与肺癌临床病理学参数没有相关性。(2)采用同样方法,分析182例肺癌患者和215例健康人群的MMP13-77A/G基因SNP与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吸烟能增加肺癌发病风险(OR=0.00,χ2=27.13)。MMP13-77AA基因型相比于GG基因型是肺癌的保护因子(OR=0.53,95%CI=0.29-0.98)。MMP13基因SNP与肺癌临床病理学参数无明显相关性。MMP9 CC基因型与MMP13 GG基因型的联合作用能显着增加肺癌发病风险(OR=4.39,95%CI=2.08-9.26)。(3)对260例肺癌患者和219例对照人群MMP7-181A/G基因SNP与肺癌相关性的研究发现,吸烟能使肺癌发病风险增加(OR=0.00,χ2=26.51)。MMP7 AG基因型是肺癌易感因子,约是AA基因型的1.75倍(OR=1.75,95%CI=1.45-2.69)。MMP7基因SNP与肺癌临床病理学参数无相关性。
韩煌煌[6](2015)在《JWA等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鳞癌发生及预后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多态性检测,分析环境因素,JWA基因多态性,炎性体信号通路相关MicroRNA多态性,碱基切除修复基因NEIL2多态性之间交互作用对食管鳞癌易感性的影响,同时探讨食管鳞癌患者术前外周血粒淋比对预后的影响,并且从分子层面探索炎性体信号通路相关MicroRNA多态性与食管鳞癌患者术前外周血粒淋比的关系,为漳州地区食管鳞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通过统一编制的调查表,运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调查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经病理确诊的559例食管鳞癌病例及559例来自医院同时期的对照。应用MDR(多因子降维分析)模型,探讨环境-环境、基因-基因、环境-基因交互作用对食管鳞癌易感性的影响。2、收集2010年01月至2014年12月漳州地区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05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并进行病例随访研究,采用X-tile软件依据最小P值法探索漳州地区食管鳞癌患者术前外周血粒淋比的最佳分界点,分析患者外周血粒淋比与预后及炎性体信号通路相关MicroRNA多态位点的关联性。结果1、饮茶年为食管鳞癌发病危险因素OR=1.445(95%CI:1.1861.759),对饮茶人群根据是否饮用烫茶进一步分层分析,结果示无饮烫茶组,饮茶年与食管鳞癌的发生无关联,而有饮用烫茶组,饮茶年与食管鳞癌易感性的关联增强。饮用烫茶组,食管鳞癌发病风险显着增加OR=1.788(95%CI:1.1512.748)。2、环境-环境交互作用最优模型为喜食烫食,食用新鲜水果两阶交互作用,两因素间交互作用表现为拮抗作用。与无喜食烫食,食用新鲜水果≥3次/周的人群相比,喜食烫食且食用新鲜水果<1次/周者罹患食管鳞癌的风险显着增加OR=4.905(95%CI:2.4889.670)。喜食烫食与少食用新鲜水果相乘交互作用项P=0.968,相加交互作用指数RERI为0.839(95%CI=-0.8792.556),而AP为0.220(95%CI=-0.1840.623),S为1.424(95%CI:0.6683.036)。3、基因-基因交互作用最佳模型提示jwa基因rs7038及碱基切除修复基因neil2rs8191613两多态位点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以携带rs7038野生型(tt)及rs8191613野生型(gg)的人群为对照,当rs8191613为野生型人群同时携带有rs7038多态性位点(tg+gg)者罹患食管鳞癌的风险提高(or=1.860,95%ci:1.0833.195)。但未发现rs7038多态性位点(tg+gg)和rs8191613多态性位点(ga+aa)二者联合作用效应与食管鳞癌发病风险有关联。4、环境-基因交互作用最优模型为吸烟,jwa基因多态位点rs7038,碱基切除修复基因neil2多态位点rs8191613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在吸烟且携带rs8191613多态位点(ga+aa)人群中同时携带rs7038多态性位点(tg+gg)者食管鳞癌发生风险or=2.516(95%ci:1.0825.848)。吸烟与jwa基因多态位点rs7038间无相乘交互作用。吸烟与rs8191613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交互作用使食管鳞癌发生风险增加or=1.898(95%ci:1.0103.576)。5、漳州地区食管鳞癌患者术前外周血nlr最佳分界点为1.64。多因素分析结果示nlr值高(nlr≥1.64),患者术后的死亡风险增加(hr=1.932,95%ci=1.1613.212)。6、nlr值与肿瘤分化程度联合作用影响患者预后,高分化组高nlr值与患者死亡风险无关联,中分化组高nlr值患者死亡风险hr=1.962(95%ci:1.0713.593),低分化组高nlr组患者死亡风险hr=1.177(95%ci:1.17722.906)。7、nlr值与血浆白蛋白联合评价的炎症指标可作为患者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炎症指标得分1分患者死亡风险hr=2.008(95%ci:1.1923.385),炎症指标得分2分患者死亡风险hr=4.351(95%ci:1.57911.993),随着炎症指标得分的增加,食管癌鳞患者死亡危险度增加。8、在三种遗传模型下均未发现炎性体信号通路micrornasnp位点与nlr值有相关性,按是否饮用烫茶分层后未发现炎性体信号通路micrornasnp位点与nlr值有关联。结论1、漳州地区饮茶年增加罹患食管鳞癌的风险,可能与该地区喜饮烫茶的饮茶习惯有关。2、喜食烫食和少食用新鲜水果联合作用使食管鳞癌发生风险增加。而rs7038和rs8191613可能在吸烟等外界不利环境因素刺激食管鳞癌发生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增加罹患食管鳞癌风险。3、以1.64为分界点的NLR是漳州地区食管鳞癌患者预后评估的炎症标记物,食管鳞癌患者术前外周血NLR值高,术后死亡风险大。4、肿瘤分化程度与NLR值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影响患者预后,肿瘤高分化患者术前外周血NLR增高,其术后死亡风险无增加。5、NLR值与血浆白蛋白联合评价的炎症指标评分可作为新的炎症评价指标,并运用于指导食管鳞癌患者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韦曾允[7](2014)在《Survivin,p53及NQO1在不同病理分级肝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国人常见的恶性肿瘤,为癌症死因的第一位,但其致癌机制目前仍在研究中。通过研究NQO1、p53和Survivin三种基因在不同病理分级肝癌组织中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探讨三者与肝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四株不同分化程度的肝癌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利用RT-PCR分析NQO1和Survivin mRNA的表达;收集病理组织蜡块及术中冰冻标本,使用RFLP方式来判别NQO1的多态性,进行切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blot来探讨不同病理分级肝癌组织中p53及survivin蛋白质的表达。结果NQO1mRNA于肝癌组织的表达较正常组织高,而中、低分化组肝癌病人NQO1发生突变的机率相较高分化组的肝癌病人,则有显着性上升的趋势(p<0.05);NQO1的多态性于肝癌组织中mutant type在各组所占的比例为:高分化组-9.1%、中分化组–38.7%、低分化组-40.0%, NQO1发生突变的机率于中分化组及低分化组的肝癌病人中,有显着性上升的趋势(p<0.05);p53蛋白质的表现mutant form在各组所占的比例相近,且大于50%,因此可知mutant form p53与肝癌的发生相关,且与肝癌病理分级无显着性的关联;Survivin mRNA的表达survivin于肝癌细胞的表达较正常组织之对照组高(T/N ratio>1),但T/Nratio于各组并无显着差异;组织切片中Survivin蛋白质的表达在各病理分级肝癌外围正常肝细胞的细胞质中皆有survivin的表现,而在肝癌细胞中则发现survivin存在于细胞质中但表达则较正常组织少,少数标本则发现survivin存在于细胞核中;Survivin于肝癌细胞株的表达survivin mRNA的含量于四株肝癌细胞中无明显的差异。结论p53的基因突变、NQO1的多态性、NQO1及Survivin mRNA的大量表达于肝癌发生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Survivin isoforms参与肝癌发生的过程则需进一步探讨。
桂文波[8](2011)在《NQO1蛋白表达及NQO1基因多态性与家族聚集性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NQO1蛋白在家族聚集性肝癌中的表达以及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关系;(2)探讨NQO1蛋白表达以及NQO1基因多态性与家族聚集性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2例良性病肝组织(对照组)、41例非家族聚集性肝癌(非家族肝癌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34例家族聚集性肝癌(家族肝癌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NQO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NQO1蛋白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2)运用PCR-RFLP技术检测32例良性病肝组织、41例非家族聚集性肝癌组织、34例家族聚集性肝癌组织中NQO1基因中三个常见多态性位点(rs1800566,rs4986998,rs10517)的基因型情况。(3)对检测的基因型进行DNA正向测序验证。【结果】NQO1蛋白在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以及对照肝组织中均有表达,(1)家族肝癌组以及非家族肝癌组中癌组织NQO1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家族肝癌组的NQO1蛋白表达比非家族肝癌组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家族肝癌组中癌组织的NQO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非家族肝癌组癌组织的NQO1蛋白表达也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家族肝癌组、非家族肝癌组癌旁组织的NQO1蛋白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肝组织,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家族肝癌组比非家族肝癌组中癌旁组织的NQO1蛋白表达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家族聚集性肝癌中NQO1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HBsAg、病理分级无关,而与AFP定量、肿瘤大小以及家族中患癌个体数有关。(8)rs1800566位点T/T基因型频率,家族肝癌组(52.9%)明显高于非家族肝癌组(29.3%)以及对照组(21.9%),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P=0.009<0.05)。且因为家族中患癌个体数越多,其T/T基因型频率越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5)。肝癌患者携带T/T基因型其家族成员中患肝癌危险度是非T/T基因型的2.719倍(95%CI:1.0497.043)。(9)rs4986998位点在各组中基因型的频率主要表现为C/C野生纯合型,经Hardy-Weinbery遗传平衡检验,不符合平衡定律(x2=61.818,P=0.000<0.05),表明样本在此位点的多态性研究中不具有代表性。(10)rs10517位点C/T基因型频率,家族肝癌组(44.1%)与非家族肝癌组(48.8%)明显低于对照组(78.1%)(P=0.005、P=0.01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NQO1蛋白低表达可能在家族聚集性肝癌的发生或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2) NQO1基因与肝癌有关,NQO1基因rs1800566位点T/T基因型可能是肝癌家族聚集现象的遗传易感基因型。(3)NQO1基因rs10517位点C/T基因型与肝癌有关,可能是引起肝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宛月[9](2010)在《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标本库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ncer, NPC)是原发于鼻咽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也是最常见的头颈部肿瘤。目前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鼻咽癌具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和家族易感性的特点。其特点具体如下:①虽然在世界各国鼻咽癌均有发生,但其发病率高低差别却很大,主要见于我国南部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而在欧美等国家则很少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约80%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中国的两广地区、湖南、福建、海南五省(区)属于高发区,其中广东省发病率最高,居世界首位,故又着称“广东癌”,这是唯一以地区命名的肿瘤。②鼻咽癌病人一级亲属中患鼻咽癌的风险比正常人一级亲属高十几倍。大约10%鼻咽癌病人有患本病的家族史,这种家族癌史并不是偶然现象,可见鼻咽癌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性。众所周知,鼻咽癌的发病与EB病毒的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EB病毒感染的普遍性不能清楚解释鼻咽癌地区聚集性和家族易感性的特点,由此可见,鼻咽癌的发生是多基因参与的多步骤的复杂过程。虽然关于鼻咽癌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是大部分学者已经公认鼻咽癌是EB病毒感染、环境因素、遗传易感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以下简称为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内发生的癌。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同时也是危害性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被人称为“癌中之王”,因为它的死亡率约等于它的发病率。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每年全世界新发的肝癌病例约有100万例,位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七位(男性)和第八位(女性)。我国是肝癌高发的地区之一,其发生率约为30.3/10万,每年约有14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左右,其中以广西自治区的扶绥县和江苏省的启东县的发病率最高。值得注意的是,肝癌的发病率每年都有所上升,而有关肝癌的治疗效果目前尚不理想,由此可见,肝癌是一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及生命的疾病。迄今为止,关于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是医学工作者及流行病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虽然目前关于肝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国内外研究人员均证实肝癌的发生与乙肝病毒的感染有关。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肝癌的发生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这说明遗传因素在肝癌的发病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说法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研究者的认可。肝癌的发生同时与环境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肝癌的发生是多基因、多因素、多步骤共同作用的结果,同鼻咽癌有着类似的危险因素,病毒感染、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是导致肝癌发生的三大主要因素。研究鼻咽癌、肝癌的发病因素及发病机制对降低鼻咽癌、肝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是指以血缘父母健在的明确诊断的鼻咽癌或肝癌患者(先证者)为核心,并包括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主要是血缘父母。由每一个先证者可确定一个鼻咽癌或肝癌的核心家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既是鼻咽癌的第二大高发区同时也是肝癌的高发区之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鼻咽癌、肝癌的核心家系标本库是可行的,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标本库的建立是研究鼻咽癌、肝癌遗传易感基因及发病机制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目的:利用鼻咽癌、肝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发的优势,摸索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有计划的建立规范的鼻咽癌、肝癌的核心家系标本库,为进一步系统研究鼻咽癌、肝癌遗传易感基因及发病机制提供宝贵的标本及标本信息的平台。方法:⑴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标本库建立的前提是经本单位有关部门的批准以及认可,在血标本采集前均需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⑵核心标本库中标本来源:①来医院就诊的已经明确诊断的并且血缘父母健在的鼻咽癌或肝癌患者(先证者)。主要采集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及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诊断的先证者及其血缘父母的外周静脉血7-8ml,其中抗凝血5ml,非抗凝血2ml.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鼻咽癌的高发区苍梧县和肝癌的高发区扶绥县,通过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及当地医院和村医的帮助下找到符合核心家系条件的已经在上级医院诊断或治疗过的先证者,收集先证者及其血缘父母的外周静脉血7-8ml。⑶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实验室调查员,按照统一制定的鼻咽癌或肝癌的核心家系登记表的内容,详细询问以先证者为核心的家系资料:①人口学特征的资料:主要是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姓名、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籍贯、联系方式等;②先证者的相关疾病信息:先证者的初诊日期、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鼻咽癌患者的EB病毒相关抗原抗体检测结果、肝癌患者的血清乙肝两对半以及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检测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MRI、B超、腹部CT、胸片等)、病理诊断、鼻咽癌的TNM分期(参照92福州分期的标准)及临床分期、肝癌的临床分期;③先证者及其父母的生活习惯主要是烟酒史及其家族史,是否有相同疾病的家族史或其他癌症病史的家族史。将上述信息详细记录下来,并按照收集先证者先后顺序将核心家系标本库中的标本行入库编号。⑷将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严格按照血标本的保存要求尽快送到本实验,将先证者及父母的抗凝血离心、分离血清和血细胞分别放到两个冻存管中按照标本的入库编号进行标记,-80℃的冰柜冻存;对先证者及其父母的非抗凝血进行EB病毒IgA/VCA检测或血清乙肝两对半及甲胎蛋白(AFP)检测,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⑸有专人详细记录标本入库信息、存入位置信息和使用信息资料,并定期监测低温下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血标本的保存情况。⑹对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标本库的资料实行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录入核心家系标本的人口学资料及其病理、临床分期资料,统计分析核心家系中先证者的一般发病特点,及将其父母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⑴在鼻咽癌核心家系中,256例鼻咽癌先证者情况:男性191例、女性65例;汉族187例、其他(主要是壮族和瑶族)69例;职业分布情况:农民132例、工人32例、干部21例、其他71例;年龄分布:最小的是6岁,最大的是53岁,平均26.60岁;家族史分布情况:有36个鼻咽癌核心家系有癌家族史,其中26个鼻咽癌核心家系有鼻咽癌家族史,共35人患有鼻咽癌,最多一个家族是包括先证者在内5个人都患有鼻咽癌;病理类型:低分化鳞癌246例、未分化癌8例、其他类型癌2例;临床分期:Ⅰ期12例、Ⅱ期62例、Ⅲ75例、Ⅳ107例。先证者的父母EB病毒抗原抗体检查结果:父亲阳性人数47人,阳性率18.4﹪,母亲阳性人数35人,阳性率13.7﹪。⑵在肝癌核心家系中, 221例先证者情况:男性197例、女性24例;汉族129例、其他(主要是壮族和瑶族)92例;职业分布情况:农民164例、工人15例、干部16例、其他26例;年龄分布:最小的13岁,最大的56岁,平均35.44岁;家族史分布情况:有25个肝癌核心家系有癌家族史,其中23个肝癌核心家系有肝癌家族史,共33人患有肝癌,最多一个家族是包括先证者在内6个人都患有肝癌。先证者的父母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先证者父亲HBsAg阳性人数是32例,阳性率是14.5﹪;HBsAb阳性人数是128例,阳性率是57.9﹪; HBeAg阳性人数是5例,阳性率是2.3﹪; HBeAb阳性人数是35例,阳性率是15.8﹪; HBcAb阳性人数是65例,阳性率是28.1﹪; HBsAg+HBcAb阳性人数是30例,阳性率是13.6﹪。先证者母亲HBsAg阳性人数是63例,阳性率是28.5﹪;HBsAb阳性人数是95例,阳性率是43.0﹪; HBeAg阳性人数是5例,阳性率是2.3﹪; HBeAb阳性人数是73例,阳性率是33.0﹪; HBcAb阳性人数是112例,阳性率是50.7﹪; HBsAg+HBcAb阳性人数是61例,阳性率是27.6﹪。结论:以前的医学工作者把对肿瘤的研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动物和细胞株上,随着对肿瘤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的观点也发生了改变。医学工作者对肿瘤的研究从动物和细胞株的研究逐渐转向人体肿瘤标本的研究。因为肿瘤研究的最终服务对象是人体,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标本是恶性肿瘤研究的重要资料,建立规范的、标准的肿瘤标本库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肿瘤标本库的建立在能够更有效的利用肿瘤标本资源,使其更有好地服务到肿瘤研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实验室充分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鼻咽癌、肝癌高发的优势利用四年时间建立了256例鼻咽癌核心家系、221例肝癌核心家系,并在这四年过程中逐渐摸索了一套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标本采集、保存和管理的体系。我们应该在这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国肿瘤种类多样,地域广泛的特点,抓住发展的机遇,将肿瘤标本库做的更大,充分利用肿瘤标本库的巨大资源优势,协助深入开展肿瘤基础研究,造福千千万万的肿瘤患者。
刘博[10](2010)在《CYP1A1和GSTM1基因多态性和吸烟与畸形精子症的遗传易感性》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两种代谢酶CYP1A1与GSTM1的基因多态性与吸烟导致精子畸形的遗传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3月1日-2010年5月1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经精子检查证实为畸形精子症的原发不育男性患者60例为畸形精子组,选择同时期经精子检查证实精子正常的原发不育男性60例为对照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畸形精子组与对照组的CYP1A1基因多态性和GSTM1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并分析这两种酶与畸形精子症之间的相关性,及这两种酶与吸烟导致畸形精子症易感性中的交互作用。结果:1.CYP1A1畸形精子组与对照组野生型、杂合型和突变型基因型分布频率为43.3%、23.3%、33.3%和45%、43.3%和11.7%,两组间的频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9.88,P=0.007);;GSTM1畸形精子组与对照组GSTM1(+)和GSTM1(-)的基因分布频率为30%、70%和53.3%、46.7%,两组间的频率差异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X2=6.72,P=0.01)。2.以CYP1A1野生型基因为参照,CYP1A1杂合型基因OR=0.48(95%CI=0.20-1.15),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95);CYP1A1突变型基因OR=2.97(95%CI=1.08-8.19),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3);联合CYP1A1突变型与杂合型基因,危险性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7,95%CI=0.52-2.20,P=0.85)。3.以GSTM1(+)基因型为参照,GSTM1(-)OR=2.667,95%CI=1.26-5.64,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以CYP1A1野生型基因不吸烟的个体为参照,CYP1A1杂合型基因不吸烟的个体患畸形精子症的危险性并未增加;而携带CYP1A1突变型基因不吸烟的个体危险性增加,但均无统计学差异;携带CYP1A1野生型基因的吸烟个体危险度增加3.5倍,(P=0.04);CYP1A1杂合型基因的吸烟个体危险度增加2.4倍(P=0.19);CYP1A1突变型基因的吸烟个体危险度增加5.3倍(P=0.02);CYP1A1杂合型基因和突变型基因危险度增加3.2倍(P=0.54)。5.以GSTM1(+)和CYP1A1野生型为参照,携带GSTM1(+)与CYP1A1突变型的基因危险度增加1.24倍(95%CI=0.23-6.62),但无统计学差异(P=0.8);共同携带GSTM1(-)与CYP1A1突变型的基因危险度增加3.71倍(95%CI=0.98-14.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3)。结论:1.CYP1A1突变型与畸形精子症易感性有相关性;2.GSTM1(-)基因型显着增加患畸形精子症的风险;3.GSTM1(-)与CYP1A1突变型联合显着增加畸形精子症的易感性。
二、鼻咽癌遗传易感性与醌氧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咽癌遗传易感性与醌氧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重楼的药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
1 药效成分 |
2 药理作用 |
3 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
4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药源性肝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
1 CYP代谢 |
2 线粒体稳态 |
3 氧化损伤 |
4 细胞凋亡 |
5 胆汁淤积 |
6 Ca~(2+)浓度平衡破坏 |
7 免疫激活介导的炎症因子释放 |
8 特异反应 |
9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体内外毒性评价 |
第一节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实验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模式生物-斑马鱼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重楼皂苷Ⅰ的小鼠毒性实验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1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实验 |
2 模式生物-斑马鱼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 |
3 重楼皂苷Ⅰ的小鼠毒性实验研究 |
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二章 重楼皂苷Ⅰ的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第一节 肝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心血管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1 肝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2 心血管毒性机制研究 |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基于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探索重楼皂苷Ⅰ的体内肝毒性机制 |
第一节 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生物信息分析 |
6 机制分析 |
7 PPI网络 |
8 潜在生物标志物 |
第二节 Q300靶向代谢组学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通路富集 |
6 通路分析 |
7 潜在生物标志物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1 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
2 Q300靶向代谢组学 |
3 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关联分析 |
第四节 重楼皂苷Ⅰ肝毒性机制验证 |
1 动物组织Western blot验证 |
2 斑马鱼qPCR实验验证 |
3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1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体内外毒性评价 |
2 重楼皂苷Ⅰ的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3 重楼卓苷Ⅰ的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
4 重楼皂苷Ⅰ肝毒性机制推测与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β-拉帕醌对鼻咽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章 鼻咽癌组织中NQO1的表达与β-拉帕醌对鼻咽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二、方法与材料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器材 |
3 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1 鼻咽癌及鼻咽正常粘膜中NQO1蛋白表达水平 |
2 β-拉帕醌抑制HNE1细胞增殖 |
3 β-拉帕醌抑制HNE1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章 β-拉帕醌对HNE1细胞迁移及侵袭的阻断作用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二、方法与材料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器材 |
3 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1. β-拉帕醌对HNE1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
2. β-拉帕醌对HNE1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章 β-拉帕醌对HNE1细胞ROS及MMP水平的影响作用 |
一、研究背景 |
二、方法与材料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器材 |
3 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1. β-拉帕醌促进ROS表达 |
2. β-拉帕醌抑制MMP表达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四章 β-拉帕醌对自噬的介导作用及其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的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二、方法与材料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器材 |
3 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1. β-拉帕醌促进HNE1 细胞内自噬溶酶体的形成 |
2. β-拉帕醌影响HNE1 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 |
3. β-拉帕醌抑制HNE1细胞内PI3K-AKT-mTOR通路的蛋白表达 |
4. β-拉帕醌促进裸鼠皮下瘤体细胞内自噬溶酶体的形成 |
5. β-拉帕醌影响裸鼠皮下瘤体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 |
6. β-拉帕醌抑制裸鼠皮下HNE1细胞瘤体内PI3K-AKT-mTOR通路的蛋白表达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综述 NQO1与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4)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GSTP1基因rs6591256多态引物设计及合成 |
2.3.2 基因组DNA提取 |
2.3.3 SNP基因型检测 |
2.3.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3.2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关联分析 |
3.3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吸烟饮酒对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交互作用关联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联研究 |
6 前言 |
7 材料与方法 |
7.1 研究对象及其随访 |
7.1.1 研究对象 |
7.1.2 研究对象临床随访 |
7.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7.2.1 主要试剂 |
7.2.2 仪器设备 |
7.3 实验方法 |
7.3.1 GSTP1基因rs6591256多态引物设计及合成 |
7.3.2 基因组DNA提取 |
7.3.3 SNP基因型检测 |
7.3.4 统计分析 |
8 结果 |
8.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8.2.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关联分析 |
8.2.1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关联分析(总体分析) |
8.2.2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关联分析(分层分析) |
8.2.3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吸烟饮酒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关联分析 |
8.3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关联分析 |
8.3.1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关联分析(总体分析) |
8.3.2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关联分析(分层分析) |
8.3.3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吸烟饮酒的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患者血脂代谢异常的关联分析 |
8.4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预后关联分析 |
8.4.1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预后关联分析(总体分析) |
8.4.2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预后关联分析(分层分析) |
8.4.3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吸烟饮酒的交互作用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联分析 |
9 讨论 |
10 结论 |
第三部分:GSTP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以及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GSTP1蛋白表达的关联研究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主要材料和仪器 |
12.2.1 主要试剂 |
12.2.2 仪器设备 |
12.3 实验方法 |
12.3.1 组织标本切片 |
12.3.2 免疫组化染色 |
12.3.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标准 |
12.3.4 基因组DNA提取及SNP分型 |
12.3.5 启动子活性实验 |
12.3.6 统计分析 |
13 结果 |
13.1 研究病例基本信息 |
13.2 GSTP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联分析 |
13.3 GSTP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联分析 |
13.4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GSTP1蛋白表达的关联分析 |
13.5 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
14 讨论 |
1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肺癌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 |
1.2.1 致癌物代谢酶基因与肺癌易感性 |
1.2.2 DNA修复基因与肺癌易感性 |
1.2.3 抑癌基因与基因易感性 |
1.2.4 其它与肺癌易感性相关的因素 |
1.3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SNP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
1.3.1 MMPs的发现及结构 |
1.3.2 SNP生物学意义和特点 |
1.3.3 MMPs基因SNP与肿瘤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 |
1.4 MMP9、MMP13、MMP7基因及其与肿瘤易感性的相关性 |
1.4.1 MMP9基因 |
1.4.2 MMP13基因 |
1.4.3 MMP7基因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1.5.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二章 MMP9-1562C/T多态性与肺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主要实验试剂 |
2.2.3 主要试剂配制 |
2.2.4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5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
2.2.6 MMP9基因扩增与检测 |
2.2.7 MMP9-1562C/T基因多态性检测 |
2.2.8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2.3.2 MMP9基因多态性与肺癌遗传易感性的分析 |
2.3.3 MMP9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MP13-77A/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相关性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主要实验试剂 |
3.2.3 主要试剂配制 |
3.2.4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
3.2.5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
3.2.6 MMP13基因扩增与检测 |
3.2.7 MMP13-77A/G基因多态性检测 |
3.2.8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3.3.2 MMP13基因分布频率及MMP13基因型与肺癌的危险度比较 |
3.3.3 MMP9基因与MMP13基因多态性的联合作用与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
3.3.4 MMP13基因多态性与肺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联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MP7-181A/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相关性的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主要实验试剂 |
4.2.3 主要试剂配制 |
4.2.4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
4.2.5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
4.2.6 MMP7基因扩增与检测 |
4.2.7 MMP7-181A/G基因多态性检测 |
4.2.8 统计学分析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4.3.2 MMP7基因分布频率及MMP7基因型与肺癌的危险度比较 |
4.3.3 MMP7基因多态性与肺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联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6)JWA等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鳞癌发生及预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应用多因子降维法探讨交互作用对食管鳞癌发生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对象 |
2.3 样本量估计 |
2.4 流行病学资料 |
2.5 实验方法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3.2 环境-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
3.2.1 单因素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 |
3.2.2 环境-环境交互作用 |
3.2.3 环境-环境交互作用的危险度估计 |
3.3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 |
3.3.1 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 |
3.3.2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最佳模型 |
3.3.3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的危险度估计 |
3.4 环境-基因交互作用 |
3.4.1 环境-基因交互作用 |
3.4.2 环境-基因交互作用的危险度估计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漳州地区食管鳞癌患者术前外周血粒淋比与预后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对象 |
2.3 调查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随访情况 |
3.2 NLR最佳分界点 |
3.3 不同NLR值与预后研究 |
3.3.1 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
3.3.2 不同 NLR 值、临床病理特征与食管鳞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3.3.3 多因素生存分析 |
3.3.4 分层分析不同 NLR 值与食管鳞癌预后的关系 |
3.4 NLR 值与血浆白蛋白累计效应对预后的影响 |
3.5 炎性体信号通路 Micro RNA 多态性对 NLR 值的影响 |
3.5.1 不同遗传模型分析 |
3.5.2 分层分析炎性体基因多态性对 NLR 值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Survivin,p53及NQO1在不同病理分级肝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NQO1蛋白表达及NQO1基因多态性与家族聚集性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术语和中英文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NQ01 基因与肿瘤的关系 |
2、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 |
(9)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标本库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技术路线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1: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Epidate 登记表 |
附录2: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标本库资料表格 |
致谢 |
(10)CYP1A1和GSTM1基因多态性和吸烟与畸形精子症的遗传易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四、鼻咽癌遗传易感性与醌氧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D]. 王文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β-拉帕醌对鼻咽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韩永清. 南昌大学, 2020(01)
- [3]鼻咽癌误诊原因现状分析[J]. 韩秋菊,魏宏权.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0(02)
- [4]GSTP1基因启动子区rs6591256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联研究[D]. 张清月.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 [5]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 陆丽杰. 湖南工业大学, 2017(01)
- [6]JWA等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鳞癌发生及预后相关性研究[D]. 韩煌煌. 福建医科大学, 2015(01)
- [7]Survivin,p53及NQO1在不同病理分级肝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D]. 韦曾允.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1)
- [8]NQO1蛋白表达及NQO1基因多态性与家族聚集性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研究[D]. 桂文波.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9]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标本库的建立[D]. 宛月.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10]CYP1A1和GSTM1基因多态性和吸烟与畸形精子症的遗传易感性[D]. 刘博. 中南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