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美的本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意象与意境,古代诗学,本体范畴,审美特征
美的本体论文文献综述
祁志祥[1](2019)在《“意境”:中国古代诗学的美本体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有学者将"意象"说成是美的本体范畴,提出"美在意象"或"美是意象",这可能是对"意象"美学地位的过度抬高。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意象"只是"意境"的初级形态,包含"意象"的"意境"只是中国古代诗学的美本体范畴,或是书画艺术和部分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范畴。"意境"是言志缘情、主文谲谏的中国古代诗歌以"象"表"意"的结晶。它虽然坚持主体的"意"与客体的"境"相融合,但重心在"意"不在"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表现主义的审美特征。与西方再现主义文学作品创造的"形象"判然有别。(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翟毅斌[2](2019)在《回到道德本身:德育求美的本体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纯以美育德是道德之外求美,即将美作为手段,单向地由美向善。道德需体现自身的美,这种美应在道德内部去发掘,即美善双向互通,美既是手段也是德育目的本身。回归道德自身的美是对道德本体的澄明,是对德育自身是否道德和正义的内省,亦是强化道德作为研究对象的客观性。(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德育》期刊2019年07期)
左鹏飞[3](2017)在《“美美互美,世界大同”——谈教学之美与古典诗词本体美的互相成全》一文中研究指出费孝通在谈论中西文明交流摄取时说:"美人之美,美己之美;美美互美,世界大同。"大致意思是说:"以他人的文化为美,以自己的文化为美,两种美相互交流融合,世界就会融合。"我们姑且把它套用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古典诗词本体是美的,而教学方式也有一万种美的可能,两种美相互融合,整个古典诗词教学课堂才会类似美的大花园,真正熏陶学生,实现美育价值。关于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师可以使其与古典诗词蕴含的美相对应。例如,声律之美可以(本文来源于《语文天地》期刊2017年34期)
裴萱[4](2017)在《从“美的本体”到“美的超越”——20世纪80年代实践美学的逻辑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践美学众多的理论维度中,李泽厚和高尔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把美的本质、美的生成以及美的呈现等问题都纳入到主体的"本质力量"及"主体实践"等范畴中,系统建构出一条从"美的本体"到"美的超越"的理论谱系。李泽厚实践美学对主体性的张扬、对"新感性"和"文化心理结构"的体察以及"形象的自由"都给广大青年和普通大众以知识的启迪,呼应了人道主义和人性解放的文化启蒙。高尔泰将美的本源同主体实践进行联系,高扬了主体在美的创设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强调了"美"与"美感""自由"之间的同一性关系,不仅将自由看做是对规律的掌握,更是将其认为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从李泽厚实践美学对"美的本体"的追问,到高尔泰对"美的超越"的肯定,二人将实践本体纳入到美学研究和美学话语体系中,破除了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理论窠臼,建立起从"实践"到"自由"、从"主体"到"审美"的逻辑框架,促使美学实现自身话语的延展和文化启蒙的时代目标。(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11期)
牟兴淋[5](2017)在《体育之美的本体复归》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本体的探索乃是一门学科最为本质与核心的问题。从美哲学的角度分析看来,古今中外所有对美的本质追问,不论是立足于主观论、客观论又或是主客观统一论,其实就是“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何者在先的哲学基本问题,而基于这一基本问题的立场哲学史上便产生出了两种主要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第一种是肇始于柏拉图的“理念”范畴,并经由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主体性哲学所确立的“主客对立”式的人生在世结构,第二种是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人-世界”一体的在世结构,这一在世结构契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理论。而中国古典传统美学的“意象”本体正是建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之上。因此,本文立足于中国古典传统美学的“意象”本体将体育之美的本体确立为在体育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之“人”与体育运动之“景”的交融互通、相互感染而创生的体育之美的“意象”。在体育美的研究中,本文借助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对比区分,将其确立为体育之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从而划清了一切体育之美与非体育之美的界限。另外,本研究力图运用古典诗学理论“言-象-意”这一方法论的结构迁移去创建分别象征着“言”、“象”、“意”特征的体育之美的叁个层次。同时借助这一张力结构本身所具有的“通达本体”的特点,从而将体育之美从象征着基础语言层面的身体美逐步推向能够彰显体育精神与文化内涵的本体层面的意境精神之美,以此实现体育之美的本体回归。(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黄启哲[6](2016)在《保持本体古典美的同时 戏曲应该走近当下观众》一文中研究指出第11届中国艺术节日前在陕西省西安市落幕,由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执导、江苏淮剧团演出的淮剧《小镇》,一举摘得“文华大奖”。此前他执导的由山东省京剧院演出的京剧《瑞蚨祥》也曾问鼎“文华大奖”。昨天,卢昂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这辈子就想做好一件事,在(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6-11-02)
毛宣国[7](2015)在《“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西美学和文论史上,"意象"范畴具有复杂的语义,西方美学和文论主要将"意象"作为一个心理学和文学的题目加以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范畴出现则与康德美学相关。中国古代美学则主要是从艺术和审美本体方面来认识"意象"范畴的价值,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周易》,但亦应注意到《周易》中所说的"立象以尽意"和"制器尚象"与作为审美意象的形象创构还具有一定的距离,不能简单将二者等同起来。意象与意境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看成是一体两面、外在形态与内在境界和层次的关系。"意境"的妙谛不在象内而在"象外",它是"以虚实为底相"的审美人生创造,是"意象"中最富于形而上的人生体验和审美追求的一种类型,并非情景交融,能创造意象的艺术作品都能达到"意境"的审美层次。朱志荣的"美是意象"说存在着"意象"与"审美意象"、"物象"与"心象"、感性形态与理性精神等方面的混淆,它主要不是从人与世界的存在关系和价值评判,而是从意象的感性形态以及人与世界所结成的对象性关系来看待"审美意象"的创构与生成。叶朗的"美在意象"说则不同,它虽然还存在一些逻辑概念的混淆和不严谨,但主要是从美与人生关系、美对于人生的意义方面看待"审美意象"的创构与生成,所以相比朱志荣的"美是意象"说,对于中国当代美的本体问题的思考更具有理论价值。(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5年05期)
毛宣国,李广川[8](2014)在《“美在创造中”与“美在意象”——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体”的两个重要命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蒋孔阳的"美在创造中"和叶朗的"美在意象"是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体"探讨的两个重要命题。二者都突破了实体性理论思维的局限性,都是将"美"看成是不断生成的而非凝固不变的,所以对人们思考"美的本体"问题颇有启发。但二者的哲学基础并不相同。"美在创造中"注意到美的现象产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注意到人的精神自由、生命创造、情感心理对美的创造的意义,但由于拘泥于劳动实践的美学观点,忽视了人的生存自由对于美的创造的重要性,所以在解释中存在着种种矛盾。"美在意象"则是在充分审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与美学思维转向和中国美学界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理论缺陷的基础上进行,凸显了美对人的生存活动的意义,所以更有助于中国当代美的本体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思维转换。(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何睿[9](2014)在《从“理念的感性显现”走向“心统六艺”——由黑格尔到马一浮的“美本体”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之一,不仅在研究宋明理学的基础上融合了儒释精神,更吸收了西方以黑格尔为代表哲学家的精华,他提出"心统六艺"该摄一切学问,其中也就涵盖了"美"本身和关于"美"的一切探讨。将二者联系起来,有利于认清前人与后继、西方与东方美学视域下关于"美本体"的不同看法及其互动,进而建立马一浮美学体系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4年08期)
孙豪[10](2014)在《以纯粹的舞蹈本体语言 探索艺术“美”的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开放、自由、个性、前卫……都是用来形容现代芭蕾舞蹈艺术创作理念的关键词。让年轻的舞蹈编导、作曲家、舞美设计和表演艺术家以肢体、音符、道具为工具,以表演为媒介,充分地展示其内心的冲动和思考,传递新时代年轻群体的心声,展示新世界舞蹈艺术的节奏,这是中央芭蕾舞(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4-05-07)
美的本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单纯以美育德是道德之外求美,即将美作为手段,单向地由美向善。道德需体现自身的美,这种美应在道德内部去发掘,即美善双向互通,美既是手段也是德育目的本身。回归道德自身的美是对道德本体的澄明,是对德育自身是否道德和正义的内省,亦是强化道德作为研究对象的客观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的本体论文参考文献
[1].祁志祥.“意境”:中国古代诗学的美本体范畴[J].广东社会科学.2019
[2].翟毅斌.回到道德本身:德育求美的本体匡正[J].中小学德育.2019
[3].左鹏飞.“美美互美,世界大同”——谈教学之美与古典诗词本体美的互相成全[J].语文天地.2017
[4].裴萱.从“美的本体”到“美的超越”——20世纪80年代实践美学的逻辑框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牟兴淋.体育之美的本体复归[D].湖南师范大学.2017
[6].黄启哲.保持本体古典美的同时戏曲应该走近当下观众[N].文汇报.2016
[7].毛宣国.“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社会科学辑刊.2015
[8].毛宣国,李广川.“美在创造中”与“美在意象”——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体”的两个重要命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9].何睿.从“理念的感性显现”走向“心统六艺”——由黑格尔到马一浮的“美本体”思想[J].中华文化论坛.2014
[10].孙豪.以纯粹的舞蹈本体语言探索艺术“美”的逻辑[N].中国艺术报.2014